•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流程圖如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台灣產物保險產業概況

台灣早期盛產樟腦、糖、茶等經濟作物,而這些產品依賴船舶運銷海外,保 險需求應運而生,因此英商利物浦產物保險公司於1836年在台北設立代理處,經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產業概況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資料包絡分析 (DEA)

投入變數:員工人數、資產總額、再保費支出、營業費用 產出變數:保費收入、再保費收入、再保佣金收入、其它收入

泛外資與非泛外資 產險公司比較及分

金控與非金控 產險公司比較及分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5

營海上運送保險,保險正式自西方引入台灣。不久,英商和記洋行亦於1854年代 理廣東聯合產物保險公司在台北設立代理處,經營海上保險和火災保險業務。

清朝與日本於甲午戰後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商保險公 司開始進入台灣,明治火災保險會社為日本保險業在台發展的先鋒,以三井洋行 為代理於1895年開始在台經營業務,東京海上保險株式會社、東京火災保險株式 會社也相繼在台設立機構,截至1902年,已有7家日本產物保險會社在台設立分 社。

英、日於1902年成立同盟,英商德記洋行設立台北辦事處,代理華北保險有限 公司、揚子聯合保險有限公司、南英保險有限公司、紐約保險公司及北方保險有限 公司等5家業務,經營通往中國內陸與歐洲海上運送保險。英商義和洋行則於1906 年設立台北代理處,代理英滿保險公司、廣東保險公司、紐西蘭保險公司等十餘家 的保險業務。此一時期是英商保險業在台的昌盛時期,爾後因日本法令所限,英商 勢力逐漸沒落,最後只剩利物浦保險公司代理處。

日本產物保險業在台分支機構曾高達32家,不過日據後期,台灣保險業務量 逐漸減少,日商產物保險業相繼合併,二次大戰結束前夕,僅剩12家:東京海上 火災保險株式會社、日產產物 保險株式會社、大倉產物保險株式會社、同和產物 保險株式會社、日本產物保險株式會社、興亞產物保險株式會社、安田產物保險蛛 式會社、千代田產物保險株式會社、大正產物保險株式會社、大阪住友產物保險株 式會社、日新產物保險株式會社、大成產物保險株式會社(張士傑,2015)。

台灣光復後,政府首先成立「台灣保險監理委員會」,接管日本戰敗留下的 14家人壽保險公司與12家產物保險公司,爾後於1946年6月16日廢除「台灣保險監 理委員會」,並於1947年5月2日,由七個省屬行庫投資成立台灣產物保險公司,

成為政府經營產產物保險之始。此外,為避免保險機構過多,產生惡性競爭,政 府於1950年下令限制新的保險公司成立,此項政策執行長達11年,此期間台灣共 有計有5家產險公司:台灣產物保險公司、太平產物保險公司、中國航聯產物保險

6

公司、中國產物保險公司、中央信託局產物保險處(張士傑,2015)。政府於1960 年9月曾經解除了限制增設保險公司的規定,新的公司紛紛設立。在不到三年的時 間,新增10家產險公司:國泰、華僑、泰安、明台、中央產物、第一產物、國華 產物、友聯產物、新光產物、華南產物(張士傑,2015)。不過政府於1962年l2 月再次限制保險公司的增設。

政府遷台後,國外產物保險公司來台肇始於美國依據1978年所簽訂的中美雙 邊貿易協定,要求政府允許美商保險公司在台設立分公司,因此財政部於1981年 通過法案允許美商在台設立分公司,次年美國環球產物保險公司及北美洲產物保 險公司相繼在台成立分公司。另外,在美國301條款威脅之下,於1986年對美方開 放保險市場,每年原則上准許設立產、壽險各二家。我國於1993年全面開放產險 市場,截至2014年,台灣共有14家本土產險公司:臺灣、兆豐、富邦、蘇黎世、

泰安、明台、美亞、第一、旺旺友聯、新光、華南、國泰世紀、新安東京海上、

台壽保;5家外商產險公司:法商科法斯、美商聯邦、香港商亞洲、法商法國巴黎、

美商安達。

2.2 技術效率

早 期 對 於 效 率 的 衡 量 方 式 , 大 多 建 構 在 生 產 要 素 之 投 入 產 出 比 指 標 , 如 勞 動 生 產 力 、 總 要 素 生 產 力 等 ; 然 而 , 一般在估算勞 動 生 產 力 或 總要素生產力時,常假設觀察對象的生產活動均能符合技術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實證估算所取得的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便相當於Solow(1957)所 指稱的技術進步(technical progress)。不過,由於(實際)市場之不完全性,及 生產過程往往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經濟活動很少能滿足完全技術效率,因而 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不必然等於技術進步。

Farrell(1957)最早提出以生產邊界法衡量生產效率,他依據經濟理論之生 產函數定義,認為技術效率是指實際產出是否達到生產邊界;生產邊界是假設觀

7

察對象基於追求利潤極大或成本極小的經營目標,而在既定的要素投入量與技術 水準下,可能生產最大產出的集合。因此在邊界上的產量便視為達到完全的技術 效率,而若實際產量低於邊界產量,表示有技術無效率的情形。

後續學者便利用Farrell 的效率概念,利用邊界函數來從事效率水準的衡量,

而邊界模型之所以被廣範採用,乃基於以下幾個理由:(1)邊界的概念與經濟理 論中的最適化行為具一致性;(2)偏離邊界值的技術或行為目標可視為衡量廠商 的效率指標;(3)邊界的架構和經濟單位的相對效率之資訊具有許多的政策意涵。

如今,邊界函數已成為分析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Farrell認為:影響廠商產出水準的原因,可歸咎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效率與 資源分配的價格效率。若生產過程缺乏效率,生產點會偏離生產邊界。倘若生產 過程已達完全技術效率,則可透過價格機能的調整,使資源達到最適配置,當生 產 要 素 之 邊 際 產 出 比 不 等 於 要 素 價 格 比 時 , 則 稱 為 分 配 無 效 率 ( allocative inefficiency)。Leibenstein(1966)稱X無效率(X-inefficiency)為:當某一項投 入未被有效利用,所造成實際產出與潛在最大產出之差額。在現實社會的經濟活 動中,廠商之行為不見得以追求利潤極大化為目標,可能轉為追求最大的銷售額、

市場佔有率等。而此種情況,將使企業脫離競爭壓力,無須在其組織或管理上獲 取最大的效率,造成要素投入的使用效率降低。這種技術無效率狀態則稱之為X 無效率。Leibenstein認為發生的原因有二:一為經營者的管理動機不同;一為勞 動者拒絕提供較高的生產力。由此可知,X無效率亦可反應出管理效率的差異性。

我們進一步利用圖2.1說明技術無效率與分配無效率。令QQ為單位等產量曲 線,而位於線上的任合一點生產要素投入組合,皆可達到完全的生產技術效率,

但只要生產點偏離此等產量曲線,代表廠商之生產行為不具技術效率;例如,生 產點e與f皆達到完全的生產技術效率,然而生產點g存在技術無效率的情形,Farrell Oe Og衡量g點之技術效率,或1Oe Og衡量g點之技術無效率。

8

不過,等產量曲線QQ上有無限多個L與K的組合,廠商應選擇那一個組合生 產?亦即,廠商應如何選擇L與K的最適分配比例?此時,廠商需要利用生產要素 L和K的價格資訊來選取最適的生產點;當L和K的價格分別為w及r時,最適的生產 點為f點,亦即價格線WW與等產量曲線QQ的切點。所以,f點表示廠商同時達到 技術效率與分配效率;e點雖然達到技術效率,但是在要素價格w及r的情況下存在 分配無效率(g點表示廠商同時具有技術無效率及分配無效率);由於f點與h點皆 在 同 一 條 等 成 本 線 WW 上 , 因 此 Farrell 以Oh Og 衡 量 g 點 之 成 本 效 率

1Oh Og 衡量成本無效率),以Oh Oe衡量g點(或e點)之分配效率

1Oh Oe衡量分配無效率)。根據Farrell的定義,成本效率為技術效率與分

配效率二者之乘積,亦即,g點之成本效率為(Oh Og) = 技術效率(Oe Og

× 分配效率(Oh Oe)。

. .

. .

L K

0

Q Q

e f

g

h

W( -w/ r ) W

圖 2.1 技術效率與分配效率

2.3 保險業績效研究

保險業是金融服務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國內外探討保險業經營績效的文獻也為數

9

不少。Fecher et al. (1993) 利用 DEA 評估法國84家壽險公司及243家產險公司的技 術效率,研究期間為1984年到1989年,研究結果顯示私營的企業其效率比公營的表 現好。黃旭男與高棟樑 (2005) 應用DEA衡量台灣產險公司的經營績效效率,他們 將產險公司的生產過程分為行銷階段與獲利階段,以市場能力表示行銷階段的表 現,以獲利能力表示投資階段的表現,並根據績效評估的結果,進一步將台灣地 區產險公司劃分為四群,並分別研擬每一群產險公司有效的競爭策略,可提供產 險公司有用的參考資訊。

高棟樑 (2005) 使用DEA及Malmquist生產力指數來衡量台灣地區產險公司 之經營效率及生產力變動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各產險公司在行銷效率方面,

大致上差異不大,但在獲利效率方面,則差異甚大。而全體產險業行銷效率之變 動呈現些微下降之趨勢,而獲利效率之變動,則呈現微幅上升之趨勢。Kao and Hwang (2008) 應用所發展的二階段相關DEA模型,分析台灣產險公司,他

們將決策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投入項是營運開支、保險費用,中間

產品為直接承保保費、再保險保費,第二階段的產出項是承保利潤、投資利潤率。 劉純之(1994)以DEA評估國內壽險公司的經營效率,研究樣本包含7家本國公 司及5家外商公司。結果顯示:CCR模型有3家本國公司不具完全效率,外商公司則

產品為直接承保保費、再保險保費,第二階段的產出項是承保利潤、投資利潤率。 劉純之(1994)以DEA評估國內壽險公司的經營效率,研究樣本包含7家本國公 司及5家外商公司。結果顯示:CCR模型有3家本國公司不具完全效率,外商公司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