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的理論基礎,並分析國 內外學者對於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最後研析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 與學校效能之相關議題。準此,本章計分為三節,首先論及校長知識管理的意涵 與相關研究;其次探討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最後述及探討校長知識管理 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校長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校長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校長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校長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知識經濟的時代裡,惟有能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並能創造知識者,方具有競 爭力與永續發展的潛力。然而知識本身並不會產生價值,它必須藉由管理與創 新,再透過組織與系統化的運作,才能產生實質的效益。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專 家學者已開始注意深藏在工作與實踐過程中的專業知識價值,積極思考如何轉化 知識,促使個人或組織產生更高的附加價值與服務品質,已成為共同追求的目 標。校長身處在此變動急遽的環境中,必須隨時掌握最新資訊及最新知識,方能 作最快、最恰當的應變。因此,校長個人的知識管理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是故,

本節首先擬探討知識的基本概念;其次,探討知識管理(KM)的意涵與架構;接著 再探討知識管理之相關研究,期盼對校長知識管理作更深入的瞭解,據此作為本 研究方向分析之參考。

壹壹

壹壹、、、、知識的基本知識的基本知識的基本知識的基本概念概念概念 概念

知識是知識管理的核心元件,欲探討知識管理前,就知識的意義、知識的特 性作一番探討:

一 一 一

一、、、知識的意義、知識的意義知識的意義知識的意義

何謂「知識」?眾說紛紜。對於知識的本質,從古希臘時代就是哲學家們愛 好的討論議題,經由幾千年來各學派、各領域的辯論,成為現今西洋哲學領域中 一門重要的學問-「知識論」(epistemology)。知識本身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概 念,同時其內涵也包羅萬象。而諸多學者專家對知識的定義可謂是人言人殊,研 究者將學者對知識的定義,彙整如下:

孫本初(2001)認為凡是可以為組織創造競爭利益及價值,並可經由組織發 掘、保持、應用及再創造的資訊、經驗、智慧財產,即是知識。

林海清(2002)認為舉凡人類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的各種活動所產 生的有形、無形、經過整理、未經整理的訊息,均可視為人類的知識。換言之,

凡是人們可以透過理性或經驗的認知而獲取的訊息即為知識,這是在知識管理理 論中,人們可管理和運用知識的論述基礎。又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重要的 的經濟生產要素,因而知識被人們視為是一種有價值的資產,可以藉由妥善的管 理來發揮其最大的效益。

黃金木(2003)認為「知識」應有下列內涵:

(一)知識的本質來自於生活中的認知、信念、經驗、價值與理解。

(二)知識是一個兼具流動性及延展性的構念,意即知識可以經由分享學習 而不斷的擴散,經由反思與修正而加深加廣。

Huseman 和 Goodman(1999)認為知識是潛藏在經驗、真理、判斷、機構與 價值中的訊息,這種獨特的連結可以讓個人與組織評估新的情境與管理變革。

Spiegler(2000)進一步指出知識應是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集合,是有 組織有系統的資訊。

Hansson(2002)指知識是一種混合性的概念,它包含的主觀與客觀的兩種要 素,第一種是屬於主觀的要素,認為知識是一種信念,知識如果不為人所相信就 不算是知識;第二種是屬於客觀的要素,正確的信念才可稱為知識,而且知識本 身必需經過證實才算是知識。

綜觀上述,本研究將「知識」定義為:知識是個人或組織從各種活動經驗中所獲 得的一種有價值、且具結構性訊息的綜合體,透過整理統合所產生系統化的程序,

不斷地以取得與評估、整理與儲存、流通與應用、統合與分享、保護與創新等方 式進行變革與擴散的活動。

二 二 二

二、、、知識的特性、知識的特性知識的特性知識的特性

由於知識的價值日益重要,已逐漸取代土地、資金和勞力,成為經濟活動最 主要動力,因此對於知識的特性,就有需要深入去理解和探究。茲將近代學者專 家對於知識特性的闡述,說明如下:

張志民與劉淑娟(2000)在其研究中亦指出知識具有無形、可擴充、流動以 及分享等四種特性:

(一)知識具無形特性

知識是無形無相的,難以具體化,必須透過符號媒介來傳送。例如:肢 體語言、對話或書面資料等。

(二)知識具可擴充性

知識可以永續運作與反覆複製,甚至透過知識互動的過程擴增知識。

(三)知識具有流動性

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只要找出一致的方向與規則,知識便可 用多元與豐富的方式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種類,甚至使原來雜亂無章的資訊 轉換為井然有序的知識目錄與索引。

(四)知識具分享特質

組織開放溝通環境,知識分享造成領導型態受到衝擊,企業組織為了 讓知識分享更為暢通,產生「扁平化組織」,並開始運用「團隊領導」(team leadership),重新塑造授權與平行溝通的管道。

吳毓琳(2001)指出「知識」具有隱性、可以移轉、無窮累積、不可逆轉等 特性,分述如下:

(一) 知識具有隱性的特徵

知識無法簡單的以文字表達出來,Stewart 將這種知識稱之為「默不作聲 的知識」,知識對個人而言,是直覺、認知、經驗、習性、價值觀、不成文的規 定,對組織而言,是一組工作人力的知識總和;Polanyi 也認為知識無法以清晰 的規劃與演算法證明,就如同語言無法解釋如何溜冰與游泳一般,這類知識的精 華是無法以文件或是資料庫重現的。

(二) 知識具有可以移轉的特性

知識可以藉由不同管道移轉到不同的情境與個人之中,顯性知識可以透過文 件、電子郵件等傳達到其他人;而隱性知識也可以藉由肢體語言、對話等管道來 加以傳送。藉由知識移轉的特性,知識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分享與擴散。

(三) 知識具有無窮累積的特性

知識可以經由不斷的累積、不斷的成長,知識不像商業產品、土地、資本一 經使用過後,就會產生折舊或消失,它可以透過吸收、擷取、反覆的運作、複製,

不斷的擴增。

(四) 知識具有不可逆轉性

知識不同於土地、資本、或勞動力等要素,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 一經使用過後便會耗損,而知識反而是愈利用成長愈快速,價值也愈高,再經由 知識的運用,融合個人、環境的經驗與特質,創新新知識的產生,知識的價值便 更為提升。

楊文欽(2002)認為知識的特性如下:

(一)知識具備內隱特質

對於具備高內隱性質的知識而言,組織必須透過特殊或是長時間的學習方 式,才有可能學習到潛藏於組織成員個體的內隱知識,否則組織很難利用文件化 或是系統化彙整的方式,將組織成員個人的內隱知識成功轉移給其他人明白。

(二)知識路徑的相依特性

創新知識不可能無中生有,組織集眾人之智慧所激發出來的創新知識,亦要

依循與該知識所有相關的知識累積進化萃煉而成。一般而言,當路徑相依性越高 時,知識流通效果越好。

(三)知識擁有絕對的優勢

企業知識擁有者若能比其他競爭者較早運用知識而取得競爭優勢,則該企業 在其所擁有的知識領域範圍便擁有其絕對優勢,就算其他競爭業者日後加以追 趕,也只能望其項背而無法扭轉頹勢。因此知識、速度及企業競爭力三者之間有 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

(四)知識會隨著環境變遷而有所不同

企業為確保其競爭優勢必須不斷的累積過去經驗以及吸收學習知識,並從中 創造出利於企業本身的創新知識。知識本身亦會隨著組織需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的角色定位,例如企業今天所激發出來的創新知識很可能在明天經過知識轉移就 變成企業經營的核心知識,反之,亦可能轉變成組織欲將之淘汰的不適用知識。

(五)知識有專屬性的特質

所謂具備高專屬特質的知識即是泛指組織核心技能與企業員工技能、管理系 統以及機器設備能夠緊密結合的知識。

(六)知識具有再利用性

企業中已存在的知識可以藉由知識的螺旋運作,利用組織獨特的創造力與觀 察力將該知識進行整合萃煉的動作,使原本即將面臨被組織淘汰的知識產生更有 價值的新知識。

(七)知識效益的不可評估性

企業可以針對某項特定知識進行使用成本的評估,但卻很難估計出使用該知 識之後,對企業本身能產生多大的效益。

Grant(1996)認為知識的特性有如下三種:(一)移轉性(transferability);

(二)累積性(capacity for aggregation);(三)專用性(appropriability)。

Sveiby(2000:29-35)認為知識有四個特性:(一)知識是隱性(tacit)的;(二) 知識是行動取向的(action-oriented);(三)知識是經由法則支持的(supported

by rules);(四)知識是持續改變的。

職是之故,知識具有隱性、可擴充、可流動、可以移轉、無窮累積、不可逆轉性、

可分享以及複雜等特性,若能有效掌握知識具有的特性,並將組織中的知識做最 佳之利用,將有助於創造出知識存在於組織運作中的卓越價值。

貳 貳 貳

貳、、、、知識管理的意涵與架構知識管理的意涵與架構知識管理的意涵與架構知識管理的意涵與架構

值此時代,瞭解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實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知識管理」

儼然成為能夠維持競爭優勢不墜的關鍵,然而誰能掌握知識管理的秘訣與方式,

即能協助組織發揮最大的效益,誰就能成為有效能的知識管理者。以下就知識管

即能協助組織發揮最大的效益,誰就能成為有效能的知識管理者。以下就知識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