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出現順序,更會對消費者的判斷產生變化,這也就是「促發效果」的產生(Higgins and King, 1981),促發效果會從消費者的想法、評價、再到行為都有作用,使消 費者產生促發效果的因素稱為促發物(context),而被促發的因素稱為目標物 (target),Herr (1989)在其研究裡提到,當我們不突兀地呈現促發物,該促發物類 別的回憶會很容易地、暫時地被提取出來,也更有可能在個體接下來處理新資訊

而在 Higgins, Jones and Rholes (1977)的研究當中,學者提出,當個體要對某 主體做出評價時,若不唐突地使其接觸到某些人格特質的字眼時,會有立即與延 遲的效果,實驗裡,受試者在讀到某刺激物個體的描述前,會先接觸到一些或許 可以形容該刺激物個體的正面或反面字眼,而當這些特質字眼是可被應用在形容

該刺激物個體時,受試者在做出評價之際,就會反映出稍早接觸到那些字眼的效 果,但這些效果通常是延遲的,顯示受試者在對刺激物個體做出立即評價時會打 些折扣,而本研究將延續此領域的研究對象-「促發物」與「目標物」,及其之 間的變動來探討。

5

第二節 同化效果與對比效果 Assimilation Effects and Contrast Effects

談完前一節所提的促發效果後,有許多學者更進一步地去探討促發效果,如 何作用?哪些效果?等等,其中 Petty and Wegener (1992)、Herr, Sherman and Fazio (1983)及 Meyers-Levy and Sternthal (1993)所提出,促發效果共可分為兩種情形,

一種為同化效果,一種為對比效果;在促發效果來說,即為一目標物會受到一或 多個促發物影響,比起沒受到影響之前,會產生移動或改變的效果,所以在同化 效果裡說明,就是當一目標物受到正面的促發物影響時,其會移動到比本來更正 面的方向去;而相對來說,對比作用就是當一目標物受到正面的促發物影響時,

其反而會移動到與該促發物的反方向去,負面促發物亦然。

第三節 同化效果與對比效果之理論

Herr, Fazio and Sherman (1983)在研究裡提出,促發物溫和時,會產生同化效 果,促發物極端時,會產生對比效果,而 Herr (1986)在其之後的研究裡延續,研 究檢驗促發作用所產生的主觀上與行為上的結果,實驗中,觀察受試者對一個目 標人物的敵意程度,如果是溫和的促發物,會產生同化效果,如果是激烈的促發 物,則會產生對比效果。

Sternthal and Meyers-Levy (1993)在研究裡提出,當認知到的資源有實質性 (substantial),也就是說當該促發線索和目標物有重疊,就會與促發線索產生對比 作用,而當以上因素都沒發生時,則會產生同化效果。

另外,Velthuijsen, Stapel and Koomen (1998)則是提出,促發物的正負性(方向 性)和訊息可接觸性對消費者評價的效果,是立基於比較相關性和資訊特殊性,

結果顯示,當訊息有足夠的獨特性和比較相關性以作為評分標準時,易接觸到的 訊息會產生對比的評價效果,但當訊息相對不夠獨特且不相關時,則同化效果較 有可能發生。

而在第四節我會更深入去解釋,不論對比效果或同化效果,應該如何去觀察 並預測其之間的移動,將由 Chien (2010)提出的「解釋範圍重疊模型」來說明。

7

第四節 解釋範圍重疊模型 The Dimensional Range Overlap Model

Chien (2002)所提出的「解釋範圍重疊模型」裡說明,既然我們知道了促發 效果的作用,也知道促發效果的種類,那我們又該如何去觀察並預測,同化效果 和對比效果是如何被決定的呢?此模型主張,兩種效果都是經由作用在促發物與 目標物之間,有無解釋範圍(range)重疊(overlap)而決定的,而解釋範圍是指該目 標物或促發物在價值上的範圍,更有一中心傾向(central tendency)可作為最適值 (representative value),模型說明:當促發物和目標物之間的解釋範圍距離,近到 足以產生重疊,則同化效果會產生;反觀,當促發物和目標物之間的解釋範圍距 離,遠到無法產生重疊,則對比效果會發生,而某種程度上,重疊區域的大小會 決定了對比或同化的程度,不過此篇研究中並無著墨在移動程度的量,因此也啟 發了本篇研究的靈感,我將會以此篇「解釋範圍重疊模型」作為基礎,延伸出影 響移動程度量的變數,及其移動效果。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假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