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文獻探討

在進入論文主題以前,本文藉由參考相關著作之論述並撰寫其內容大意,希 望能從其他過去研究者的經驗與觀點當中,輔助本研究在過程當中可以參考的方 向,也藉此互補不足之處。

在西部已經有不少教會參與社區營造的案例,本論文整理相關學位論文並依 造其參與的程度、方法與結果,來分析長老教會參與社區營造的面向,也參考其 相同與相異之處作為本文參考的方向。大致而言,以教會來申請社區營造計畫的 案例大多為長老教會體系;在發展層面上,也因為「本土化」與「入世精神」的 傳統,著手社區營造大多都跟教育、社會福利有所相關,大多也會將其社區的特 色進行發揮。以下整理為二部分:(一)教會領導社區營造的案例與論述;(二)台東 長老教會的社區營造案例。

一、教會領導社區營造的案例與論述

1、呂莉莉,1996,教會參與社區運動的過程分析─以和順教會與義光教會為例。

此研究根據社區參與和夥伴關係的觀點,以台南的和順教會與台北義光教會 為研究對象,說明教會參與社區運動的過程分析。

研究重點:

(1)教會的基礎在於其自治的實質性權力,且教會具有的神聖和世俗雙重身份。教 會作為一種特殊身份的社會群體組織,等於在國家(政權)與社會(民間)之間 打入了一個鍥子。

(2)教會為了組織本身的再生產,必須將這些個人多元的地方感加以整合,一方面 維持教會組織本身的凝聚力,一方面又作為對外發言與現身的基礎,這也取決於 教會內部文化霸權的爭奪以及由代理人所主導的詮釋過程。

(3)教會和社區不是兩個界線分明的物理空間,教會和社區共同形成了地方。而地 方作為一個歷史的不必然過程(地方的形成,所有組成地方的人造物及所有發生 於一個特定的地方事物)都和每個地方永遠開展的結構化過程不能分開。

此文是以長老會台南的和順教會和台北的義光教會參與社區的集體運動為 例,不論是透過爭取社區生存環境的抗爭行動、或是社區時直環境的營造與新人 際關係的重建,都說明近幾十年來教會逐漸把社區工作的焦點從「個人處境的改 善」脫離到「社區改善」當中,教會跟社區儼然成為一個共同體。此文是在 1996 年完成,可以看出在 1994 年才開始逐漸成型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沒有出現在作者 的探討範圍,但是可以看出教會逐漸積極的參與社區事務卻成了往後推動社區總 體營造很好的基礎與動力。

2、徐敏雄,1997,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

研究重點:

(1)臺灣參考西方福利國家危機後的走向,也期盼透過各種福利部門共同參與福利 提供的方式,免除政府財政與經濟危機,增加服務的可近性,減少政府科層的無 效率問題,由教會和各福利服務機構合作共同推動社區服務事工有助於服務社區 化理想的達成。

(2)長老教會的信仰一方面注重各地區的差異性和自主性,同時也強調社群的認 同,再加上遍及各鄉鎮的地方教會,若能夠結合教會本身甚至非教會的醫療與學 校資源,並由教會各福利機構和中會統籌各項服務事工方案,有利達成社區理想 目標。

(3)在檢討方面,長老教會的本土神學雖然強調關懷社會,但因為近來堂會和信徒 人數增加,教會科層日漸龐大,信徒參與總會決策的機會也因而減少。多數牧師 和信徒對於社會服務的神學意涵也缺乏省思,因而無論在社會服務事工的經費或 人力參與的支持度始終不高。

(4)研究者建議朝向社區化服務的方向發展,以對外具有代表性的總會扮演權利倡 導者的角色,以便於動員全省各地方教會信徒和結合其它社會運動團體。其次,

以各地區中會和福利機構扮演服務協調者和方案規畫者的角色,與政府社政單位 合作以獲取相關經費補助,並統籌運用地方教會內的社區人力、物力資源,針對 各地方教會所在地提供社區性服務。最後,建議教會所屬神學院發展社會服務神 學,在培養牧師的神學研究所中開設社會服務相關課程,並積極培育教會事工所 需之特殊社會服務人才。

此文是以長老教會為例,透過長老教會的神學、教會體制和組織結構以及社 會變遷等三個面向的分析所進行的教會進行社區服務之歷史社會學考察。他將自 1965 年以後的社會服務發展清楚的呈現,這樣釐清的工作更使我們瞭解到長老教 會當前社會服務困境的歷史性背景,進而能夠去思考未來在福利多元化的大環境 之下,教會的社會服務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可能的限制所在。

3、王正彬,2006,鄉村教會的社區參與過程─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庄教會為例。

研究重點:

(1)描述南庄基督長老教會社區服務事工轉型的狀況,並且在南庄基督長老教會 參與的社區相關工作中,探討教會與鄉村社區組織的夥伴關係。

(2)以南庄基督長老教會的木笛班為例,原本純屬單向式的服務提供,在過程中南

庄基督長老教會與社區家長的互動愈趨頻繁,進而開始合作,也因此成為社區服 務轉型的開始。教會不只扮演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也開始成為社區居民或組織的 夥伴。

(3)說明南庄基督長老教會與社區家長的夥伴關係,成為建立南庄基督長老教會與 南庄鄉愛鄉協進會之夥伴關係的基礎,此一夥伴關係產生顯著的互利結果,包括 在社區的發展上,以及在兩個組織的存續與發展上。

此文在 2006 年完成,內容已有提到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並以苗栗的南庄長 老教會為例,探討其推動單向式社區服務的經驗,說明鄉村地區教會與當地社區 組織的夥伴關係。雖然對南庄社區來說,教會不是社區主導者的立場,但也讓我 們知道教會在社區事務的成長與運作上,皆足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4、朱家豪,2008,雙手營造上帝國以社會運動理論分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區 宣教。

研究重點:

(1)在長老教會的文化中,有兩股意識形態影響著堂會與牧師的宣教理念。其一,

是「教會增長」意識形態,近年來尤受跨國福音經驗的鼓舞,使各地許多堂會紛 紛檢討並複製該佈道策略。其二,是近年來本土神學的建構,偏受「社會關懷」

意識形態的影響,遂形成「可結合社會改革」的宣教思維。

(2)堂會作為推動社區宣教的「既有網絡」有時會面臨人力和資源的動員阻礙,此 時就需仰賴牧師的領導。而牧師主導「集體行動框架」的知識生產過程,而為獲 得社區共鳴,甚至「集體認同」,又運作了一些「創意戰術」或策略,如品牌認同、

空間詮釋、有機栽培、另類進香團和跑公祭等。

(3)社區宣教也為堂會打造了新的地方關係,他們還是可能面對既有社區勢力之間 的競爭,但也將使他們會彼此珍惜,或展開「宗教對話」。也因為這些關係的建立,

有可能讓堂會發展更積極的召募信徒的機制。

此文以「社會工作理論」為工具,來探討長老教會社區宣教的背景、組織領 導、知識生產、信徒動員、知識溝通以及所造成得結果,並且說明長老教會堂會 的「社區宣教」如何展現其公共性。讓我們了解對於教會參與社區互動的過程中,

可能擁有的立場與思維,使研究者可以有更豐富的題材。

5、顏素霞,2009,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策略之研究─以高雄縣路竹基督 長老教會為例。

研究重點:

(1)研究者認為,教會的服務理念是「愛」,所從事的各項活動也都是以關懷為出 發點。路竹教會超越傳統思考模式、主動參與社區活動,由教育切入社造,並進 而關懷社區的老人,也說明教會在觀念上應主動關懷社區、跳脫固有思考窠臼。

(2)從訪談中,研究者得知教會所辦理活動頗受居民認同,在品質上無論是經常性 的教育、關懷活動,或是不定期的其他活動,在居民評價中都有極高的口碑。

(3)從各項分析中得知教會的建築也是一重要課題,因教會為一新式建築,與居民 互動良好,形象、聲譽得以建立,不但贏得居民的認同,也為公部門所讚揚。

(4)在未來的期許上,居民對教會日後辦理的活動期待是從關懷弱勢出發、整合社 區資源並強化行銷策略。

(5)提醒教會如何運用本身的各項資源,在社區總體營造上,發揮更大的邊際效應。

此文以高雄縣路竹長老教會為例,以量化研究的方式針對其所處內外在環境作 一系列的評估。所發現的結果可以提供教會參與社區營造可行的做法與策略,然 而其研究主要以教會的活動內容來分析教會與社區互動的現況與成效,在主事者 與居民思維的探討略顯不足,因此較無法實際了解教會與其他社區成員以及教會 內部的互動關係。

6、林建榮,2009,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社區互動之研究─以林子內長老教會為例。

研究重點:

(1)林子內教會回應自身所面臨的困境上,為了突破處境的困難,林子內教會反而 順其所處的環境,以更為積極的態度來宣教。

(2)林子內教會的小會為權力中心,而牧師是教會的靈魂、領袖。

(3)參與式規劃的社區宣教:林子內教會建構「心靈的故鄉」之理想與行動,並致 力於「社區關懷」營造工作,在欠缺一般民眾積極參與的情況下,似乎只能說是

(3)參與式規劃的社區宣教:林子內教會建構「心靈的故鄉」之理想與行動,並致 力於「社區關懷」營造工作,在欠缺一般民眾積極參與的情況下,似乎只能說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