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長光長老教會的簡介與傳教史

第三章 長光長老教會的社區營造

第一節 長光長老教會的簡介與傳教史

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的擴張是由沿海向內陸擴張、由平地傳往山地。在日治 時代,政府嚴禁任何宗教進入山地,以致對原住民的福音工作成果甚微,直到國 民政府來台後,宗教自由獲憲法保障,原住民教會才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蔡主 恩,1986:66-78),長光大約是1946年以後才展開長老教會的歷史。

關於長光長老會傳教史有文字的記載,目前可以看到有當地教會出版的特 刊,以及對自身所處的在地歷史有心紀錄的文史人士所作的筆記。以下的記載是 長老會傳入長光的始末,資料主要引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光教會五十週年紀 念感恩特刊》:

1946 年12 月份,朱阿生與陳志豐兩位先生前來本村傳教,時遇天寒,就在 部落集會所起火召集村民開始傳道。但因首次聽到福音,不知所云,大家未能領 會真道。次年再來,仍無人歸信,但福音種籽已植入人心。1947 年總會山地傳道 會派駱先春牧師來東部巡迴宣教,履次前來本村傳道,終有劉萬耀等數位信徒,

成為本會第一代信徒。

1948 年2 月,總會山地傳道會派楊賢造先生駐在本村傳道。由於楊先生工作 積極,傳道熱心,入信者日日增加。為聚會之需,劉萬耀先生很慷慨地將住家租 給楊賢造做為聚會處所,成了推展傳道的起點。(林茂德,1997:3)

基督宗教在當地的傳教策略包括發放物資、在地族人的集體連結、巫師、當 地大家族成員的加入,以及神學教育等,都加速阿美族部落全面接受基督宗教的 過程。然而,其中還有更重要的應該是族人共同親自建造教堂。

1957 年9 月,教堂空間不敷使用,教堂重新建造,改建成木造的教堂,仍然 沿用初期以茅草舖蓋屋頂。1966 年教堂改成鋼筋水泥的建築,因節省經費之故,

所有工作都由教徒來親自動手,從搬運砂石、開挖地基、攪拌水泥、到綁鋼筋、

砌牆、灌漿,全都由教徒負責,又為籌措建築材料經費,教徒集體下海撈捕魚苗 販賣,歷經三年的努力,終於完成建堂。新教堂約有150 坪,為長老教東海岸最 大教堂,歐式風格,拱型門窗,圓形鐘樓,聳立在寧靜的部落,非常美麗。(林茂 德,1997:3)

因此,長光阿美族人開始自己執掌當地教會、親自打造教堂,是促使基督宗

教很快在地化的重要關鍵。在長光社區,阿美族人全部是基督宗教信徒,其中長 老教會和天主教的信徒約各佔一半。所以,當地族人對於宗教信仰,很清楚地表 現部落集體的特性,而就信徒人數、教會規模而言,長光長老教會可以算是東海 岸最大的阿美族長老會(張麗美,2005:52-58)。現任牧者為陳牧師12(台灣基督長 老教會長光教會,2010:3)。

臨一些挑戰…但我覺得信仰宗旨是愛神愛人嘛…所以當初我就宣導說愛神愛人要

創辦歷程可參考中華民國得勝者教育協會網站:http://www.champ.org.tw/index.php/main/

16 長光長老教會距離長濱國中約 3 公里距離。

市工作,根據陳牧師的說法,許多案例是以往子女們會把他帶到都市生活,但是

導一些健康保健等等,慢慢的就發現他們喜歡這樣的課程。(陳牧師口訪筆記 2010/1/29)

在推動部落教室的過程中,「石坑文史工作室」的成員就藉此機會向耆老詢問 PowerPoint去競賽,當時爭取這個計畫的社區很多,連同花蓮共有 16 個社區提出 相關的計畫,經過專業團隊的評比後,有11 個社區獲得補助,獲選的 11 個社區中,

http://tnews.cc/089/newscon1_6780.htm。

等,整個工程結束之後,整個社區變得煥然一新。

圖 3-1 新希望廣場的傳統稻草屋 圖 3-2 圍繞岩棺的步道

(作者攝於長光 2010/12/9) (作者攝於長光 2010/12/9) 在景觀改造上,陳牧師利用原本就排列整齊的社區道路兩旁種植花草,讓每 一戶家庭前面都有花圃,一開始有幾戶雖然保持懷疑態度,以為社區是要占他們 的地,但是陳牧師就先從教會景觀改造開始,先把教會的圍牆打掉,社區的人看 教會的圍牆打掉後,才漸漸打開戒心,也因為教會持續在社區的兒童和老人進行 關懷工作,慢慢的才取得非長老會社區居民的信任,陳牧師的社區景觀改造沒有 規定社區要種什麼,因為以往社區景觀都是一致的,他希望能讓社區景觀能夠產 生多元化的風格。

圖 3-3 長光街道的告示牌 圖 3-4 長光街道兩旁的石牆 (作者攝於長光 2010/12/9) (作者攝於長光 2010/12/9) 五、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地方特色

長光特有的考古遺跡也是陳牧師可以發揮的題材。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曾在 1995 年到 2000 年間,在長光進行三次挖掘,陳牧師就發現所開採的一些陶土、陶 片、陶杯與人偶像,是長光的特有出土物,有別於長濱文化20。也因為現在的長濱 八仙洞遺址已遭受破壞,除了餐廳與廟宇祭壇外已經沒有特別的文化價值。因此

20 長濱文化的主要挖掘地點在長濱鄉的八仙洞地區。

他認為,雖然長光出土的文物只有 3 千到 5 千年前的,但是有其文化意涵可以發 揮,加上長光有最多的陶罐出土,也發現一個碩大的石棺,是長光相當珍貴的資 產。陳牧師希望藉此結合歷史與現代,發展獨具特色的長光阿美族文化,於是陳 牧師透過「石坑文史工作室」,請部落的老人做一些傳統文化的工藝品,並透過張 長老提供的老房子建立了石坑文史館,放置相關文物與歷史資料。

長光遺址的出土,有一大型岩棺、以及數個礫石方形祭祀圈,祭祀圈附近佈 滿許多祭祀陶器;由於岩棺之故,曾將長光遺址文化暫歸於「麒麟文化」21。在還 沒經過整理前,一般人可以直接在岩棺上觸碰,也因此經常造成古文物的破壞,

陳牧師就將岩棺利用「來造青草地」的計畫經費營造成一個展覽的平台,建立步 道將岩棺環繞一圈,位置就剛好在長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家後方,因此就由他 來把守、管理。在長假、過年期間經常會有大量訪客,陳牧師就把石棺列為參觀 長光的導覽路線之一。

教會後來也買下史前博物館挖掘後的土地,建立了希望廣場,提供社區活動 的舉辦與「松年大學」的上課地點,並且透過課程的學習,教導民眾製作陶土、

學習長光的歷史與文化,結合長光遺址的特色與阿美族傳統風格的陶製品就成了 社區的產業。鄉公所也會跟長光買一些陶杯做為贈品,後來一些觀光客看了想要 買,也可以藉此順勢販賣。

陳牧師認為長光是陶片發現最多的地方,可以將長光定位為陶製品的故鄉,

他發現長光的陶器跟香蘭與台東新站所出土的卑南文化有所不同,卑南文化大多 都是紋陶,而長光則大多是粗陶,是屬於3000 多年前的,國立史前博物館將長光 出土的陶製品定位為祭祀類的用具。然而陳牧師認為社區不一定要先積極在產業 發展,但是至少陶土製作卻可以發展成為長光的特色。

21 取自台灣史前博物館電子報,第 28 期,2004 年 2 月 1 日。

網址:http://www.nmp.gov.tw/enews/no28/page_01.html(2010/5/12 查閱)

圖 3-5 長光的陶器作品之一 圖 3-6 長光的陶器作品之二 (取自長光教會部落格) (作者攝於長光 2010/12/9) 特殊地景也是可以發揮的題材。金剛山是長光特有的地形景觀,它就在長光 社區旁的海岸山脈上,形狀貌似一隻猩猩的模樣,起初是一個來到長光的外地人 看到這座山,發現很像金剛,於是陳牧師等人希望把他營造成一個景點,透過故 事的包裝,將長光的地方故事可以與金剛山的特殊地形產生聯結。根據張長老的 說法,他們小時候有這麼一段故事:

我們原住民晚上沒有電,父母就教育小孩子晚上有鬼喔。我們小朋友晚上喜 歡在外面,天黑了吃飽飯就在外面乘涼,鄉下就這樣,老人就跟我們講不可以在 外面睡不然會有salao 喔,就是大的魔鬼就對了,如果晚上小孩在外面睡覺就會把 他抓走放在竹子最頂端,我們小時候老人都會這麼講,後來長大我問父母他們也 不知道,所以我們就慢慢編這個 salao 就是金剛山的故事。(張長老口訪筆記 2010/11/01)

圖 3-7 長光社區旁的金剛山 圖 3-8 長光優美的梯田地形 (作者攝於長光 2010/12/9) (作者攝於長光 2010/12/9) 美麗的海岸地形也是長光能夠推銷的策略之一,根據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高 副牧的說法,因為在台灣要有這樣的景觀不容易找到,所以他們就想要去製造出 觀光景點、以及專屬於長光的傳說故事,高副牧認為台東只有長光與太麻里外海 的海岸生態是長年不變的,此一海岸地形提供長光很好的觀光資源,讓國內、外

的觀光客可以體驗長光的生態,也可舉辦海邊的體驗活動吸引觀光人潮,間接提 供社區居民的工作機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長老表達了這樣的想法:

我們一直想要做小型的觀光產業,一些歷史故事我們都有了,社區景觀也還 可以看,有文史館、岩棺、金剛山,然後我們也想做部落餐廳,透過旅行社來做,

因為我們也需要一些收入,總不能白白幫你介紹,我們希望也能夠有伴手禮,來 這邊看、聽、吃、然後帶走,這就是相對的給當地就業機會。(張長老口訪筆記 2010/11/01)

每當有訪客來的時候,社區營造團隊人員22通常都會帶他們去認識這些景點。

他們就是希望透過這些東西吸引人潮,不但可以恢復自己民族信心,也相對在經 濟上面可以得到幫助,這是長光社區營造團隊期望的理想狀態。

六、「松年大學」的成立與發展

2004 年陳牧師把原本的部落教室改成「松年大學」,因為他發現可以利用上學 的名目,吸引他們來上課,跟一般大學一樣採四年制,只要四年修畢就給他一張

「松年大學」的結業證書,大學結束再讀三年就給予碩士班的結業證書,碩士班

「松年大學」的結業證書,大學結束再讀三年就給予碩士班的結業證書,碩士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