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論文欲探討中國投資東帝汶所帶來的風險,以及投資對東帝汶造成的影響 及其目的,勢必無法單純觀察當前中國對東帝汶之投資,必須優先瞭解中國對第 三世界國家之投資發展歷程,探究其投資背後的目的,方得以觀察中國當前與未 來,對東帝汶將產生何種影響。

中國當前主要對外經濟手段為貿易、投資、援助及金融借貸。隨著經濟增強,

對外經濟數額和比例持續升高,為中國帶來足夠的資金,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亦 帶來重大改變,從原先的國外援助受援國,轉變成一個重要的對外援助捐贈國和 放貸方。「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成立之後,雄厚的資金更是源源不絕流入其成員 國。受援金額中,第三世界國家佔據相當程度的比例。實際上,中國的對外援助 起源於上世紀50、60 年代。Ai Ping 認為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初期階段

(1950–1963 年);發展階段(1964–1970 年);快速擴張階段(1971–1978 年); 1978 年改革開放以後迎來的新發展階段。1綜合而言,以上階段可概括為兩個階 段,即以1978 年為界的前後兩個階段。前者具有相當濃厚的國際主義色彩,主 要基於意識形態與國家安全的考慮。後者則是著重於務實方向的發展,成為維護 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一節 中國對外投資之目的 一、能源需求考量

中國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其背後的主要目的錯綜複雜。首先,天然資 源的缺乏,不僅原油的對外依存度節節攀升,鉻、鐵、鎳、鋁、銅等超過 10 種 礦產,對外依存度超過 60%。2這些戰略性資源若不足以供應需求,將危及中國 國家安全。為此,江澤民曾表示要採取「走出去」戰略,以多途徑、多元化的思

1 Ai Ping, “From Proletarian Internationalism to Mutual Development: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Tanzania, 1965-95”, In Goran Hyden, and Rwekaza Mukandala, eds, Agencies in Foreign Ai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99), pp. 156-201.

2 于宏源,「周邊戰略礦產資源治理合作探析」,國際展望(北京),第 1 期(2015 年 1 月),頁 19-3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s://news.cnyes.com/news/id/1898385>,(檢索日期:2019 年 1 月 23 日)。

5 Brook Larmer, “Is China the World’s New Colonial Power?”,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 2017, <https:

//www.nytimes.com/2017/05/02/magazine/is-china-the-worlds-new-colonial-power.html>, (accessed:

January 25, 2019).

6 Ibid.

17

18

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12將鄧小平經濟理論提升至國際層面的應用,帶 動世界經濟。

本論文認為第三世界國家在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投資之後,經濟確實得到 提升。對中國企業的獲利也如劉致賢所言,會以獲利為目的,且同時能為中國的 政策提供服務。不過中國的投資是否真能幫助這些開發中國家脫離貧窮與落後,

還是如西方世界批評的新殖民主義,皆有待觀察。就如同金燦榮所言,「走出去」

戰略的成效是需要長遠觀察,當前的「一帶一路」也是如此。此外,邵祥林批評 西方霸權主義將第三世界國家帶入戰爭,但是中國的不干涉內政則是默許獨裁政 權的暴行,同樣將第三世界國家陷入貧窮的循環。

二、國際政治考量

中國領土面積為世界第三大國,擁有世界最長的邊界線。其鄰國數量多達20 個,包含14 個陸上鄰國與 6 個海上鄰國。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和施道安

(Andrew Scobell)則分別將台灣與美國視為中國的第 21 個和第 22 個鄰國。13身 為東亞地區的大國,中國自然希望國際市場穩定,才有助於開拓國外市場、能源 及其他商品的供應。援助和投資本身就是影響力的直接來源,「走出去」戰略便 是影響力發揮的最好體現。再者,中國經濟成長本身就是依靠深度參與全球貿易 體系,這也使得中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壓力與影響。因 此,中國需要兼用其日益強盛的軍事力量、經濟實力和外交參與來影響鄰國,亦 不得使用過當,將鄰國推向敵對勢力。中國最常使用經濟手段來影響外交爭議與 投資國政府,不斷與台灣斷交的邦交國即為實際例子,影響中國與美國之間,國 際影響力的消長。這些影響符合新自由主義的體現,由政府在國際層面施壓,進 而幫助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投資,取得最佳的優惠政策。

1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166。

13 Andrew J. Nathan, and Andrew Scobell,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40-4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劉冀生和石湧江研究認為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與母國的政治權力形成互補,

最終成為母國國際地位和權力影響的經濟基礎。14隨著中國對外投資與援助的增 加,諸多被投資國與受援國對中國的依賴度與日俱增,且中國積極參與和籌辦國 際性經貿組織,使其國際地位有所提升,如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 係協定及亞投行等,增強中國的影響力。不僅在國際社會可與美國等西方陣營並 駕齊驅,亦可打壓台灣和西藏的生存空間。此外,還能替中國企業在海外營造有 利的生存與投資環境。

蔡東杰從中國的外交層面分析,認為中國面對它國指責自身內政問題時,會 藉由經濟外交中的經貿威脅做為政治反制手段。著名的案例為 1997 年的丹麥指 責中國人權問題,當年丹麥於聯合國人權大會上抨擊中國對待少數民族和異議份 子的政策違反人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駁斥:「丹麥政府這項反華議案無疑是搬 石頭砸自己的腳。」15隨後,北京政府馬上取消與丹麥所有的商貿合約,使得丹 麥等歐洲國家至此之後便不再就人權問題質疑中國。實際上,中國在經濟外交的 威脅已日趨頻繁,尤其是當中國開始掌握如稀土這類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其制裁 力道將更為嚴重。

鄭又平與林彥志以國際政治與國家安全考量指出,中國的對外經貿政策是可 以巧妙的轉換為對中國有利的外交政策工具,16如2010 年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 在釣魚台相撞事件,中國便以通關障礙限制稀土對日本出口,導致日本高科技產 品成本飆升,報復日本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及逮捕中國籍漁船船長一事。2014 年 韓國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事件,中國不僅祭出貿易障礙制裁韓國,更進一步禁止 其娛樂產業輸入中國市場。由此見得,對於危及中國國家安全及主權議題,經貿 制裁比起軍事手段來的更有效率,不僅代價較小,影響也更為迅速。此一情形,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全球前三大對外投資國之後,將更為顯著。

14 劉冀生、石湧江,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年 8 月),頁267-268。

15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修訂三版,2014 年 9 月),頁 139。

16 鄭又平、林彥志,「中國『走出去戰略』之分析:跨世紀中國經濟的轉變」,展望與探索(新北), 第6 卷第 8 期(2008 年 8 月),頁 45-62。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霍爾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的觀點偏向地緣政治視角,認為中國的經濟 聯繫為其戰略交往開闢道路。近年中國基礎建設對外輸出成功,使得眾多國家的 政府爭相歡迎中國前去修路、鋪設管道、修建港口、機場和鐵路等。此舉將延伸 中國的交通網絡深入到東南亞(如越南、泰國、寮國)、中亞(如哈薩克、烏茲 別克、吉爾吉斯)、南亞(如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周邊國家。如此 一來,不僅方便自這些國家進口能源,同時開通在中國腹地從事跨境貿易的通路,

更進一步把鄰國的經濟緊密地聯繫上中國,在某些情況下所創造的物流便利還有 潛在的軍事用途。17綜上而言,目前尚未有明顯的證據能夠證明中國將這些基礎 建設做為軍事用途,不過這一行為卻被眾多輿論抨擊,認為軍事用途必不可免,

如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由於該國政府無法償還鉅額貸款,不得以將港口租賃 給中國。即便租賃協議明確提及,禁止中國在沒有斯里蘭卡邀請之下,在此進行 軍事活動,不過曾任印度外交部長的梅農(Shivshankar Menon)卻直言:「投資 漢班托塔只能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這是唯一合理解釋,就是中國會在那裡駐紮 解放軍。」18可見中國的種種投資,都造成被投資國之鄰國的緊張感上升,尤其 是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建設方面。

綜而論之,中國取得這些港口租賃權的意義,戰略上著實必要。中國能源需 求長年仰賴中東地區,即便近年藉由陸上運輸與石油管道自中亞與俄羅斯進口原 油,尋求分散風險,不過絕大多數仍需要自海運進口,中東地區就占超過五成的 進口比例,因此扼守中東至東亞的海洋運輸路線極為重要。斯里蘭卡位於印度洋 的中心地帶,恰好是該條航線的中轉站,更是中國經濟發展必經航站,尤其是能 源運送的保障而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節點。中國與緬甸恢復合作的皎漂港也是 如此,該項目更具有擺脫馬六甲困境的深層意義。

17 Jonathan Holslag, “China’s Road to Influence”, Asian Survey, Vol.50, No.4 (July/August, 2010), pp.

641-662.

18 Maria Abi-Habib, “How China Got Sri Lanka to Cough Up a Port”,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5, 2018, <https://www.nytimes.com/2018/06/25/world/asia/china-sri-lanka-port.html>, (accessed: July 25, 2019).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第二節 中國與東帝汶之雙邊關係發展

中國與東帝汶雙邊關係文獻著重於東帝汶獨立歷程、聯合國治理、政治發展 或是與印尼和澳洲雙邊關係等方向。東帝汶的經貿及投資幾乎未被提及,或是很 小的篇幅描述,對東帝汶援助的文獻,則多於前者。為此,本論文期望藉此彌補 中國與東帝汶政治經濟發展之缺漏,進而探究投資風險及其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建國以前,當今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曾是葡萄牙的海外殖 民地之一,與東帝汶淵源深厚。葡萄牙殖民時期,由於東帝汶發展較晚,行政、

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依賴澳門支持與援助,派遣華工前往帝汶島便成為其中重要內 容。19葡萄牙政府為了方便管理殖民地,還曾一度讓澳門成為東帝汶的教育、文

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依賴澳門支持與援助,派遣華工前往帝汶島便成為其中重要內 容。19葡萄牙政府為了方便管理殖民地,還曾一度讓澳門成為東帝汶的教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