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食品安全

一、食品衛生安全的目的

食品是人類維持生存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食品中含有維持生命必需的營養成 分,包括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脂肪(lipid)、蛋白質(protein)、維生素

(vitamin)、礦物質(mineral)以及水(water)等六大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提供 熱量(energy)、構成身體組織 (body tissue)及調節生理功能(physiological function)的作用,因此人類必須攝食食品或餐飲以延續生命、進行活動及繁衍 後代。

食品與餐飲除了具備營養性外,更應具備食用之安全性。食品與餐飲因處理 不當或交叉污染(cross contamination)導致微生物(microorganism)生長甚至 產生毒素,輕者造成人類腹瀉(diarrhea)、嘔吐(vomiting)、發燒(fever),重 者可能致人於死,如低酸性食品殺菌不當所引發的肉毒毒素中毒就可能危害消費 者的生命安全。食品因有意或無意的含有害或有毒物質,不僅使消費者心存疑慮,

也曾經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如民國 76 年發生在中台灣地區的米糠油事件,造 成千餘人受害,至今仍有後遺症。

因此不安全的食品是不足以提供作為人類使用的飲食,食品是否腐敗、變質,

是否含有害或有毒物質便成為食品衛生關注的焦點,對於含有食品中毒菌、天然 毒素、含有非法添加物、殘留農藥等化學污染物、天然毒素、黴菌毒素等影響人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類身體健康或生命的諸多原因,我們都應該透過衛生管理的手段,來排除或降低 可能發生的危險性,以確保食品的安全性,提供人類「食的安全」。

二、食品衛生的意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 1955 年環境衛生專門委員會之報告中對食品衛生的定 義如下:「所謂食品衛生,是自食品原料的種植、生產或製造至最終消費的全部 過程,為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健全性所必須的方法」。由此觀之,食品 衛生必須從原物料控管、加工處理的衛生管理及消費者的衛生教育三方面著手管 理與整合。

為了確保食品的衛生安全,必須從源頭開始控管原料的衛生安全,因此不論 植物的栽培或動物的畜養殖,都應加入衛生管理的觀念,視原料的種類與特性,

控制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微生物標準或化學污染物標準,唯有安全性高,品質 優良的原料,方能製造及確保食品的衛生安全與消費者的健康。

食品加工(food processing)是將食品由動植物原物料製造轉變成為適合人 們可食用之餐飲的過程。動、植物或微生物來源之食材原物料須經前處理、調配、

加工、貯藏,然後運輸到各個地點販售到消費者,因此所需注意的環節相當複雜 繁多,一套完善有系統的衛生管理,是確保食品加工廠提升產品安全與品質的有 效方法,國內外提倡的食品工廠良好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 GMP)

或國內倡導良好衛生規範 (good hygienic practice , GHP)及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 HACCP)系統對於一般食品工廠、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餐飲製造或物流業所關切的衛生問題為微生物與外來異物安全問題,提供了相當 好的衛生管理系統。

且自 1950 年起,每年的 4 月 7 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訂定的世界衛生日,主要目標是推動全球對於衛生、健康的關注。而 2015 年世界衛生日主題正好與臺灣近幾年最為熱門的議題切合:食品安全。就 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的觀察而言,可以簡單歸結今日的食品問題主要有食源病、

食品生產鏈和全球化貿易的問題。

衛生,是食品安全的基礎。不安全以及不能夠確保營養的食品來源仍是今天 全球的食品安全最大之問題。每年有 200 多萬人因為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或 化學物質造成食品污染,進而得到各種疾病。重金屬和天然毒素所污染的食品可 能引發長期的健康問題,如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在脆弱性人群中,如兒童、老 人以及經濟狀況較差的人群中,污染食品具有非常強烈的殺傷力。但在富裕的社 會中,如歐美社會,主要喜歡新鮮的食品,因此也同樣著重微生物和細菌污染的 問題(吳行浩,2014)。

但是臺灣近幾年的主要問題尚且不在食品衛生之上,而是在食品「風險」之 上;而食品風險的疑慮則出自漫長的食品供應鏈和監管鏈。就定義而言,食品安 全的責任是「從生產到食用過程中的每位參與者所要共同承擔的,其中的行為者 包含了農作物種植者、食品生產處理者、生產過程管理者、物流配運者、銷售商 以及最終真正將食品送入口中的消費者」(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2006)。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換言之,「從土地到餐桌」的每一個人都對最終送入口的食品有責任;所以消費 者在這個定義下看起來並非完全是受難者。然而,實際的食品工業化以及難以檢 測的致病物使得這個「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變得既複雜又無法理解,使得消費 者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難以避免地成為了食品安全的受難者,還得承受被某些 食品專家認為是無知和恐慌。

第二節 策略行銷 4C 架構

早在六零、七零年代,行銷學界就有相當多的先進一直思索著行銷所應該包 含的範圍。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非歐德生(Wore Alderson)莫屬,他是第 一個把行銷概念推展到整體社會的學者,他認為行銷在整個經濟社會占有重要的 地位;後進學者,如寇特勒(Philip Kotler)及貝構吉(Richard P. Bagozzi)等人,

便依此原則,將行銷定義為解決交換的問題,而交換的問題包括:(1)為什麼組織 與個人需要交換的關係;(2)交換關係是如何產生、解決、甚至避免的。直到目前 為止,這是普遍被行銷學界所認同的一個定義。

根據社會學家布羅(Peter M. Blau)的結構交換理論,交換的產生乃源自 於交換雙方期待該交換行為對自己是有利的。而所謂的有利,就是得到的利益 大於所付出的成本。因為社會上可以從事交換的對象很多,交換雙方都會尋找 最有利的交換對向來進行交換,以一個買者要追求某種效益時,他必須付出某 些成本,只要他所追求的效益大於所需付出的成本,他就會有交換的意願。假 設不牽涉其他交換成本的問題,買者應該會選擇在得到同樣效益的情況下所需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付出的成本最低的交換對向來進行交換;或是在付出同樣成本的情況下,他所 得到的效益最高的交換對向來進行交換。

傳統行銷理論多從 4P 入手,來解決行銷面臨的問題,即產品(Product)、

定價(Price)、通路(Place)、推廣(Promotion)四個部分。認為將這四部分做 好,即可達到預期的行銷效果。邱志聖(2014)分析,4P 實際上只是行銷的四 個工具,用來幫助執行行銷策略,促進交換完成。

邱志聖指出行銷工具的運用雖然可以達到短期銷售目標,卻不易解決長期的 交換成本問題,大部分的買賣行為都會牽涉到一些延伸出來的交換成本,這些交 換成本包含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道德危機(Moral Hazard),以及專屬資 產(Asset Specificity)的概念。因而發展出策略行銷分析之 4C 理論架構,認為 交換是一種長期活動,而不是一種短期問題,買者決定購買一項產品的主要依據 是「買者最終總成本」的高低,並不是單一項交換成本的高低。策略行銷分析之 4C 理論將交換成本歸納為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買者資訊搜尋成本、買者道德危 機成本及買者專屬陷入成本四大項。

一、交易成本理論

本論文將探討之策略行銷理論,就交換所須處理(管理)之成本,又分為「外 顯與內隱」兩大類。成本與效益間的比率,定義為外顯單位效益成本,所謂的外 顯單位效益成本是在撇開產品的品牌與公司因素影響下,買者需付出的總成本除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買者可以從公司的產品所得的總效益之比。一個產品的外顯單位效益成本愈低,

在市面上的競爭力就愈強;相反地,如果外顯單位效益成本愈高,則在市面上的 競爭力就愈低。但從現象觀察得知,買者在考慮要不要購買一項產品時,他所要 考慮的往往不只是外顯單位效益成本的高低而已,事實上他還必須考慮資訊搜尋 成本、可能被騙的風險、或者是目前身陷於某種關係無法自由選擇賣方等因素的 影響,這些因素,在邱志聖書中稱買者資訊搜尋成本、買者道德危機成本及買者 專屬陷入成本三項成本為「內隱交換成本」,而內隱交換成本有時反而是主宰買 者要不要採用某一項產品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買者要不要採用一項產品的 決定是依據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與內隱交換成本的總合(邱志聖,2014),也就是 前文提到的買者最終總成本。

基本上,所謂的「內隱交換成本」可謂是自 Williamson 的理論開展而來,

Williamson 在其「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工廠、市場,相關當事人(承包商)」

乙書中,闡述交易成本之所以產生,主要源起於環境因素與人性因素;人性因素 包括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投機主義(opportunism);環境因素包括 環境中之確定性與複雜性(uncertainty/complexity)、少數交易(small numbers)、

資訊不完全性(information impactedness)與交易氣氛(atmosphere)也都使交 易成本增加(Williamson,1985)。

以下簡單敘述影響交易成本因素之內涵,對於本論文之後有關策略行銷理論 探討內隱交換成本之說明可以更明確、易懂: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人性因素之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有限理性是指—人們希望達到理性的狀態,但受到諸多因素限制而未達成。

亦即,人類行為存在著追求最佳理性行為的取向,但由於神經系統、生理、語言 等限制而使得人類的理性受限,故在交易過程中的行為並不是處在最理性的狀態。

生理上的限制而言,包括人類對於訊息的接收、儲存、修正及處理訊息的能力以

生理上的限制而言,包括人類對於訊息的接收、儲存、修正及處理訊息的能力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