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文獻歸納與分析

2-19 深澤直人產品「Trashcans」

2.4 文獻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之文獻探討的文獻收集流程,第一節先釐清生態學所分支出的預設用 途原意,以及預設用途的發展演變與限制條件。在清楚理解後,第二節開始收集 影響預設用途被察覺的相關因素之文獻,探討人類識物的認知歷程,以及不同形 式存在的預設用途與人的知覺影響。在最後的第三節,則是透過前兩節的文獻探

討,歸納出預設用途與人類心理兩者立場的連結性,把兩者間的互動過程轉化為 境的對應行為。Gibson稱生物行為與環境用途的互補過程為「預設用途」。

2-11 預設用途特性要點與設計層面意涵

2. 人類認知與預設用途的意義關連:本章節延續第一章節預設用途的原意,探

討如果預設用途發展至人類創造的物質環境,可產生怎樣的應用手法。認知心 理學者Norman先行應用預設用途於人機互動系統的設計領域,所探討的不止是 人造物中所存在的預設用途,更把研究重點放在人類認知系統與如何有效察覺 人造物上的預設用途之方法。設計師不能讓過於客觀的預設用途存在於產品上,

因為看不到用途等於不存在。因此他主張設計師應積極創造出產品上可被感知 的預設用途,這是一種串連使用者心中概念模式的設計手法,倚靠使用者過去 經驗、文化背景聯想產品的操作方式及功能用途,此章節也釐清了Norman與 Gibson在預設用途觀點上之差異。Norman更進一步指出,產品除了要有可被察 覺的指意外,還可以搭配「使用限制」與「配對」的設計手法,其三者綜合運 用的目的主要是引導使用者達到設計師所預期的操作行為並防止認知錯誤,提 升產品的使用性。Norman從物品心理學的角度重新定義預設用途意義,雖然違 背了Gibson的中心理念,但他更在乎的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但唯一 不變得是預設用途的本質,預設用途那種能提供物質功能與引導行為的可能性,

對人類在使用物品上是具有直覺化的幫助。因此Hartson認為,不用刻意排斥感 知性或真實性兩者預設用途的設計手法,他並在互動設計領域中分類出不同形 式可被應用的預設用途種類,並點出其功用,對設計師應用預設用途於設計領 域中,極為有參考價值。

表2-12 Hartson 預設用途形式種類與設計層面意涵

面的研究課題,其主要目的是創造出與使用者認知有關連的,具有功能、操作提

(2) 直接知覺的產品型態:

直接知覺的產品設計型態,講求的是以原始預設用途觀點當做產品型態創造時 的參考依據,但其原意的客觀性卻形成了產品型態的設計限制。預設用途在生態 學上是以生物視覺感知物質用途的結果,是一種直覺性與認知無關。所以在產品 型態的設計上應避免與使用者認知有關之視覺訊息。在此設計條件的限制下也顯 示 出 直 接 知 覺 與 認 知 取 向 在 產 品 型 態 設 計 上 之 差 異 。 在 此 章 節 文 獻 中 , 由 Djajadiningrat的錄放影機設計例子可看出,在少了以往按鍵上標準化功能的記號後,

產品型態的特徵幾乎只以形狀、紋理、尺寸比例等去詮釋各部件的操作方式,但 因功能涵義上的模糊,導致使用者必須先實際操作後才能理解各部件的功能。

預設用途應用於設計時,在操作行為上的提示性的確有幫助,但對於複雜的產品 功能在使用性上則幫助不大,這是因為預設用途可以用來解釋操作單純的產品部 件與使用者間的行為關係,但對於產品最終的「預期功能」(Purpose Function)

較無法實踐與提示(游曉貞等,2006)。如圖2-20所示,一個特徵就能產生一種預 設用途與使用者對應之功能關係。

圖2-20 預設用途與功能關係。資料來源:游曉貞等(2006)

另一方面,設計師除了要創造出具有行為提示性的預設用途設計特徵,引導

人認為,人類這種與環境妥協的行為動作,剛好反映出使用者真正的行為習慣,

並且可從中看出未滿足的需求。因此也可以從人類行為去思考產品的型態特徵,

反推在產品上可被創造的預設用途。

2-15 行為思考產品型態設計限制之分析 行 為 思 考 的 產 品 型 態

使用者

使用者通常能感受到產品預設用途的功能與操作方式為何,因為預設用途 被建構的概念來源是依據使用者習慣行為而定。

必須顧及使用者所處情境之需求、預期目標。

產品特徵

產品的預設用途功能,能滿足使用者習慣行為背後的潛在需求。

產品型態的預設用途手法是綜合運用的。包括與使用者認知有關或單純形 狀,抑是兩者並存,並無任何限制,其目的是體現預設用途在產品上的功 用。

產品的預設用途功能在使用者的操作過程中,易被察覺與使用。

產品的特徵能適用於使用者習慣的操作行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