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Gibson 的預設用途觀點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預設用途理論起源語概述

2.1.2 Gibson 的預設用途觀點

(一)預設用途與環境屬性關係

所謂的預設用途即是環境中物件能提供、承擔各式生物行為的本質(游曉貞、

陳國祥,2001),Gibson 認為環境中的所有物質(包括陸地、江海、空氣、岩石、

植物、動物...等),這些物質在環境中具有特定的物理屬性組合形成「特質」,而物

存能力,而構成這所謂的「環境」是由三大層面:介質(medium)、表面(surface)、

實體(substance)三者所組成,生物的知覺受到三者影響而複合而成(後藤武,2008)。 三者在環境中代表的意義如下: 境條件的內在訊息,即是「身體尺度訊息(body-scaled information)」(彭國威、

卓俊伶、楊梓楣,2009)。圖 2-2 為科比意以低到高的垂直面與人體工學之關係圖,

由此圖可得知,當垂直面高度逐一改變,人類對應姿勢行為也隨之改變,而垂直 面提供的功用也不同。

2-2 Modulor。

資料來源:http://www.aamimarlik.com/mimarlik-ve-anatomi/

擁有不同表面構造特徵的個體,因其生理條件有所差異,環境中固定物理屬 性的物質並不能夠提供相同的預設用途給予全部生物所需。如小型動物所居住的 洞穴便不能夠提供大型動物居住,動物會直覺的在生存環境中找尋最適合的處所

(胡志宏,2007)。這是因為預設用途與生物能力有關,如圖 2-3 所示,磚瓦的高 度與大人、小孩的膝蓋高度兩者之對應關係,由圖中可看出身體構造的能力差別 與預設用途提供大人、小孩的用途也隨之改變。

圖 2-3 磚瓦牆高度與大人小孩之預設用途關係。

資料來源:余采真(2009)

Gibson 以地表為例,環境所提供陸棲動物的預設用途:當地表具備了水平的、

平坦的、廣闊的、堅硬的,以上四種物理特質時,這個環境對於一般體積大小、

體重的陸棲動物提供了「支撐」的預設用途,因為有了「支撐」的預設用途,使 得陸棲動物將能在該地表進行行走、奔跑、跳躍、坐下之四種行為可能性,換言 之,如果是海洋生物來到該環境,因為缺少賴以生存的「水」介質,以及因為缺 少達到「支撐」的行為能力,則該地表無法提供對於水棲生物之功能意義(Gibson, 1979),此外,生態學的預設用途觀點講求的是感知物品的外觀表徵而不是內在 結構,藉由視覺感知觸發行為可能性,不管生物在此地表執行了哪些行為或有無 發現此行為的可能性,也不管生物是否有此行為需求或執行與否,只要生物與環 境兩者所需條件互相符合,這種預設用途的對應關性即存在(遊曉貞等,2006)。

(三)預設用途在環境中的多重意義

Gibson 的預設用途觀點說明了從感知者視知覺去感受物體物理特質的過程去 解釋生物對環境產生的行為關係,而行為的產生與認知經驗及習慣較無直接關連,

與物質屬性、生物需求有關,例如,有些物體可供使用者提起或攜帶,有些則無 此特性。有些物體則是可以被手抓牢,而有些則無法被手緊緊抓牢。能夠被手抓 牢的物體,外型寬度必須小於手部張開的寬度,可被提起且體積較大的物體,則 必須有一握把供使用者抓取。使用者會直覺的用眼睛觀察並判斷該握把的尺寸大 小是否適合手部抓牢或提起(Gibson, 1979),也因為物質與生物兩者間存在的限 制,有關於大小、尺寸、紋路的配置也影響著生物所預期的功能。以下則是Gibson 將基本人造物工具外在物理特質所組成的功能論述:

1. 一件尺寸與重量可被提供來敲擊的物體,它可以被稱作為球棒或榔頭:一支尖 頭且型態瘦長的物體,提供了可以穿刺的功能,尺寸大的我們稱為長茅,尺寸小 的則稱為針或鑽子。

2. 堅硬且由兩角度構成尖銳角度的物體,可供切削、剪斷的功能,如刀子、 斧頭

Gibson(1979)所強調的預設用途觀點,不單純只是環境視覺的刺激,從Gibson 人造物功能論敘可得知,生物察覺環境物件所給予的預設用途過程中,比較不關 於顏色、表面紋理,而是「物質的特性」與「生物本身能力」兩者所具備的的尺 寸、形狀、間距有關,並且生物會依造自身需求從環境中擷取不同意義的預設用 途,這種生物無需倚靠經驗以直覺性方式感知環境及價值的能力,如把生態心理 學觀點應用於設計領域上,產品則可透過設計元素引導使用者達到預期的行為、

預期的功能,減少操作失誤。但是,Gibson的預設用途講求的是生態學中物質之於 生物的多種行為意義,在產品種類及資訊功能日趨複雜的今天,訴求不透過認知 經驗,單純從視覺刺激產生客觀行為的預設用途,已無法詮釋使用者與產品間的 互動關係,這也造成預設用途對設計領域的貢獻一直還停留在理論的層次,缺乏 可供設計實務應用的方法(游曉貞等,2006)。

2.2 人類認知與預設用途的意義關連

本節主要探討人類如何認知預設用途,以及理解預設用途的觸發緣由與人類 知覺的影響,並且從文獻逐一探討出人類能感知到的預設用途形式種類。

2.2.1 人類認知歷程

認知心理學成形於1980、90年代,主要研究人類的認知(Cognition)與心智,

是人類如何認識世界事物的科學研究,將人當作學習與認知的系統,心理學家梅 爾(Mayer, 1981)將認知心理學定義為:了解人類行為而對人類心智歷程及結構 所做的科學分析。而認知心理學家主要探討的主題包括人類記憶、知覺、語言、

理解、推理、決策、思考等問題的解決及學習的科學研究,因此認知心理學也被 稱作「訊息處理心理學」(鄭昭明,2006)。

預設用途意為:生物能直接知覺環境所供予的用途,並做出適當的反應以達 生存,是生物的天生本能。相對的認知心理學派則派認為:人之所以會思考,主 要也是為了生存,因此知識是求生的一個結果(dewey, 1896)。人類之所以能辨識 與理解環境事物,是因為透過感官刺激後傳送至大腦分析,因此人類知覺與認知 有關,因為認知,使得我們獲得知識與使用。

「認知」是以人們的視覺目標獲得應用和知識,並依賴於人一系列心理活動

(莊明振,1998),當視覺接受到訊息刺激時,我們的認知系統將會通過不同階 段的傳遞,從感覺的登入(sensory register)、注意(attention)、辨識(recognition)、

短期與長期的事件記憶(short-term and long-term episodic memories)運作之後轉換 為部分經驗與知識,整個認知過程與處理外界訊息的關係如圖2-4所示。粗的封閉 實線內是學習與認知的系統,而封閉實線之外的是表示外在環境訊息,虛線是我 們的反應行為。

圖2-4 人類的認知過程(鄭昭明,2006)

2.2.2 訊息的辨識

人類的感覺器官主要接收環境外界資訊,如聽覺(聽到的)、觸覺(摸到的)、 嗅覺(聞到的)、視覺(看到的)、味覺(嘗到的)都是辨識的途徑,而人體的感 官接收器,眼部佔了百分之七十,以五感中的視覺為主要部分。人類的眼睛具有 著接收環境資訊與分析視像的不同能力,我們的眼睛能獲得87%外界的訊息,並且 行為活動有75%~90%也是由視覺主導(洪韻如,2012),當外界刺激訊息透過光 波進入眼球,視覺訊息在被傳送至腦中,透過腦中的記憶資料庫進行訊息比對與 辨識處理而產生認知。

當我們每次睜開眼,環境中大量的視覺訊息總是不斷地映入眼簾,通常我們 都能了解與辨識周遭物件的訊息意義,辨識物件看似是一件既簡單又平常的事情,

實際上卻是個錯縱複雜的歷程。當我們看到任何產品時,我們可以從外觀形狀推 測產品種類及用途,這是因為人類具有物件辨識(object recognition)或形狀辨識

(pattern recognition)的能力,物件與形狀辨識能力是指人對外界的事物、圖形與 文字的辨識,當外界事物的「物理的變異(physical variation)」差異大時,人類能 忍受這種高度差異而產生「靈巧性」與「恆常性」的辨識能力。

圖2-5中有各種不同種類的英文字母A,從特徵上來看大小粗細不一,雖然彼 此物理形式都不相同,但我們大都能辨識這是英文字母A,這就是「靈巧性」的 能力。而圖2-6中有四個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但都能知道這是方形在不同角度下 所呈現的型態,因此,同一個物體在不同角度下觀看,我們卻仍認出是同一個物 體,這就是「恆常性」的能力。

圖2-5 A字型辨識 圖2-6 方形辨識

鄭昭明(2006)認為人類物件辨識的能力必須具備兩種條件才能成為可能,

第一:外界形狀的刺激,物的特徵。第二:有關於此形狀的過去知識與經驗、物 的記憶,當這兩者條件產生交互作用時,便能進行物件或圖形符號的辨識。如表 2-4所示。

2-4 人類物件辨識之具備條件。

物件辨識

對於物件的形狀與特徵進行 辨識(外觀)

對於物件之過去經驗與知識 進行辨識(印象)

2.2.3 物品的認知

人 類 對 於 物 的 印 象 , 心 中 存 著 一 套 處 理 的 認 知 系 統 , 那 就 是 概 念 模 式

(conceptual model),也可稱作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當我們接觸到環境的 人、事、物時,會經由經驗、訓練和教導產生心智模式,是一個人認為事物該如 何運中的心中看法(Norman, 2007)。而心智中所產生關於物的印象輪廓,就像是 一種「可見的構造」。我們看到物時,其心智會產生關於物的一切畫面,像是材 質的軟硬、構造的功能、物的互動方式等,整體關於物的輪廓會在內心形成一種 虛擬的系統影像(system image),若是真實世界的物無法串起內心的系統影像,

使用者便會對物產生難以辨識的疑惑。

概念模式不僅是比對關於物的儲存系統,也能使人的內心達到先行預測行動 後所引起的效果,並且將真實世界中過於複雜的物轉換被人理解與解決,但要如

概念模式不僅是比對關於物的儲存系統,也能使人的內心達到先行預測行動 後所引起的效果,並且將真實世界中過於複雜的物轉換被人理解與解決,但要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