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方法論的假設與隱喻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評述

第五節 方法論的假設與隱喻

任何的方法論都會有一組假設,而這組假設可以解釋為何該方法論可以正常 地運作(Avison and Fitzgerald,2003)。舉例來說,在系統開發方法論方面,可假 設世界是有秩序的或衝突的,並可假設事物是客觀存在的或主觀存在,而這些假 設可把諸多系統開發方法論區分為四種典範(Hirschheim et al,1995),而ETHICS 系統開發方法論落實了新人文主義(Neohumanism)這個典範,ETHICS 的假設 包含了解放主義以及參與的理念、主觀、與衝突(Hirschheim et al,1994)。然而,

方 法 論 的 作 者 本 身 常 常 沒 有 把 方 法 論 背 後 的 假 設 說 明 清 楚 (Avison, Fitzgerald,2003),而之後才仰賴他人對其背後假設進行更進一步的釐清。

隱喻(Metaphor)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工具讓方法論的採用者比較容易去瞭解 該方法論的主要精神與背後的假設。Kendall 與 Kendall(1993)列出了九種隱喻 來揭露系統開發方法的主要精神與假設,以及每種隱喻其相關連、相對應的系統 開發方法。此外,並針對每種隱喻所可能相關連的系統維護方法來進行討論。

z 遊戲:可以把系統開發視為是一個進行運動遊戲的競賽團隊。這樣的遊戲隱 喻裡面暗示了系統開發是有目標的、困難的、存在已知的風險、有趣的、需 要團隊合作的、而且需要領導統御。在系統開發方法論中,SDLC 具體呈現 了遊戲的主要精神(Kendall and Kendall,1993)。而在系統維護方法論中,

IEEE 1219 在其提出的流程中針對每一階段強調了有秩序的輸入、處理、控 制、輸出、與度量做法,所以似乎具體呈現了遊戲的精神。

z 機器:發展系統可以像是機器一般運作。機器有其用途與目的,並且其效能 是可預見的。結構化方法論(像是Jackson systems development)和 CASE 工具是落實機器這樣的隱喻的系統開發方法論(Kendall and Kendall,1993)。

在系統維護方法論方面,SRM 倡導了維護者應該對於物件有條理地再用,

而 CM3問題管理則是提出有秩序的方式協助維護者去處理軟體需要更正的 問題,所以,這兩種方法論應該也可說是具備了機器的精神。

z 旅程:系統開發也許可以被看做是一場旅程,例如進行一趟航海之旅。既然 是旅程,那就必須包含領隊、機組人員、團隊成員、不可預見的風險或危機、

以及冒險。由於雛形法主要著重於不斷與使用者互動,所以其未來是不可預 知 的 , 故 雛 形 法 讓 系 統 開 發 的 過 程 像 是 一 趟 旅 程 (Kendall and Kendall,1993)。而 ADM 將雛形法視為系統維護的一種手段,所以此方法論 的主要精神也是旅程。

z 叢林:開發系統可以像是組織成員去逃出叢林,而在逃出叢林的過程中,需 要嚮導讓組織成員避免危險。在行銷與管理的文獻中有提到的 Project Champion 觀念,其指出必須選出使用者中的出類拔萃人物來作為專案的嚮 導 , 此 關 鍵 人 物 的 責 任 是 去 引 導 大 家 去 接 受 新 科 技 (Kendall and Kendall,1993)。

z 家庭:此隱喻的特色是讓成員在一起分享友誼,儘管成員間有著不同的目 標,但允許目標共同存在。所以,組織這樣的大家庭中常常會進行政治協商,

而ETHICS 方法論是家庭隱喻的一個例子(Kendall and Kendall,1993)。

z 動物園:系統開發可以比擬成一個動物園,組織成員被不合理地歸類為一群 一群不同的群組,就像動物在動物園中歸類為不同的種類來圈養。而組織成 員就像動物園裡面的動物一樣安全地生活著,而沒有天敵或掠食者。而在系 統開發方法中,軟系統方法論(Software system methodology)把動物園的 精神具體呈現出來(Kendall and Kendall,1993)。

z 社會:此社會隱喻的觀點來看組織,是去強調組織對於未來的籌畫有多種方 案或選項可供選擇。社會需要政治層次的互動,並且社會的運作必須遵守其 本身的規則與條例。Multiview 系統開發方法論符合此社會隱喻的精神

(Kendall and Kendall,1993)。而在系統維護方法論方面,EMM 有秩序地考 量了科技與商業的價值、規則、與條例,而且EMM 使用了數個決策活動來 從對於未來規劃上的多種可行方案進行選擇,因此EMM 的主要精神符合了 此社會隱喻。

z 戰爭:戰爭需要最好的領袖與軍隊、戰略、以及物資去與敵軍作戰並贏得勝 利,而戰場上瞬息萬變,是難以預測的並且充滿危機,並由將軍負責發號施 令。然而,由戰爭隱喻的觀點去看待對組織是不太好的,因為這可能造成使 用者與開發者的衝突對立,而有必要去避免(Kendall and Kendall,1993)。

z 有機體:一個活生生的組織有機體,有其結構和運作的秩序,但又可因為外 部不可被控制的力量所影響而繼續成長。組織有機體必須適應惡劣的環境並 生存下來。此有機體隱喻假設了面對未來有時必須去追求單一目標、而有時 必須面對多樣化的選擇,環境與有機體內部有時是井然有序、而有時是混亂 的,而領導者有時候必須扮演主動創新者的角色,有時卻只要從旁扮演培育 者的角色即可(Kendall and Kendall,1993)。在系統維護方法方面,Mantema 包含了軟體演進與退役(死亡)的概念,所以應該部分符合了有機體的精神。

此外, SMmm包含了許多關於有機體的觀念,像是軟體演進,回春、與退 役(死亡),因此 SMmm可能也隱含有機體的部分精神。而本研究所提出的 方法論,其主要精神在於協助有機體神經訊號以結構化的形式來傳遞,這在 第六章有所討論說明。

在Kendal 與 Kendal(1993)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符合有機體精神的系統 開發方法,而其研究指出了發展具備有機體精神的系統開發方法論的困難有二。

第一的困難在於,此種方法論必須具備靈活而有彈性並且具備適應性。第二,有 機體隱喻讓人們必須正視系統成熟、老化、甚至死亡等人們平時不善於面對的問 題。這些困難可能可以解釋為何具備有機體精神的系統開發方法沒有被設計出 來。

總而言之,有必要明確揭露方法論背後的假設,讓方法論的採用者所知悉這 些假設來瞭解方法論的適用情境。而依據這些假設,系統維護者可以視系統維護 的實際狀況來更容易地選擇適合用於該情況的方法論。此外,系統維護者可以有 目的性地選擇適當的方法論在維護過程的各階段去試圖影響系統維護者與使用 者,去引導他們進行改變,使其扮演適當的角色。

此外,雖然Kendal 與 Kendal(1993)的研究中所提出的有機體特徵雖指出 了利害相關者應適情況來採用適當的方式來溝通並合作,但需要進一步將此概念 延伸,來揭露維護需求整合中各階段的基本特徵。

第六節 哲學詮釋學

哲學詮釋學(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的開創者為高美達(Gadamer),

是現象學的一支,而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歐洲哲學路線的重要 成就,是一種純粹意識自身的先驗超越科學(Moran,2000)。另一方面,詮釋學 亦可說是社會主觀主義典範的一支,在這個典範下,意義是在主體間交流時才得 以被造創出來(Meaning is inter-subjectively created)(Berthon et al.,2002)。近年 來,在資管領域中,詮釋學已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矚目,並已經被用在下列五個 方面:

z 系統開發方法:ETHICS 方法論(Hirschheim et al.,1994)有使用到詮釋學去 達到解放主義的理想。

z 系統設計:一個路徑模型使用了詮釋學來進行網頁的推薦(Chalmers,2004)。 z 系 統 導 入 : 一 個 理 論 架 構 用 了 辯 證 詮 釋 學 來 促 進 資 訊 系 統 的 導 入

(Myers,1994)。

z 系 統 使 用 評 估 : 許 多 研 究 ( Lee,1994;Sarker and Lee,2006;Trauth and Jessup,2000)使用了詮釋學來評估系統的使用。

z 研究方法:一些研究(Lacity and Janson,1994;Mingers,2001)認為詮釋學是 研究資訊系統使用很重要的方法論。

當需要重視多元觀點的時候,詮釋學可以是協助組織協商與演進的基礎。然 而,詮釋學似乎還沒有用在系統維護方法的設計上。這可能有兩個理由,首先,

詮釋學大體上在社會科學中被比較廣泛地使用,但在設計科學領域則少為人知。

第二,詮釋學的知識,由於涉及的是人類複雜意識背後的本質,故其呈現方式往 往相當抽象並且不太結構化。

為了把詮釋學應用在系統維護方法論的設計上,這邊嘗試根據詮釋學的重要 經典–高美達的「真理與方法」一書(Gadamer,1989)–以較為結構化的概念來 簡約地解釋何謂詮釋學。詮釋學所想要回答的問題是:「理解如何可能?」

(Gadamer,1989),而在回答這個問題的論述當中,詮釋循環(Interpretive Circle)

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圖1 以結構化的方式來說明詮釋循環的過程,而詮釋循 環可被視為觀點整合過程,包含了三個步驟:

1. 個人去了解公眾意見:以個人原有的知識為基礎,才能對新接觸的其他 公眾意見進行了解。而在接觸其他人意見之後,有機會去拓展使得原本 狹窄的視野。

2. 公眾意見影響了個人:個人可憑藉品味與理性,選擇性地吸收有趣的公 眾意見。而個人的知識體系可能會受到公眾意見的左右,來新增或修改 一些概念與關係。

3. 個人公開表達意見:基於吸收了一些公眾意見之後的個人知識,個人可 以在公共領域中表達自己的見解。而其他人可去理解此見解,而重複詮 釋循環的這三個步驟。

1. 了解

可演進的個人知識

不斷累積與改變的公眾意見

2. 影響

3. 表達

圖2 詮釋循環過程

由於詮釋學關注於多元觀點的整合,而功能更新維護除了技術層次外又涉及 了組織的社會層次與政治層次,而這些非技術層次往往深受多元的主觀意識所左 右,所以詮釋學對於功能更新維護的需求分析可以是相當重要的哲學基礎。如果 在功能更新維護之使用者需求分析活動中去重視多元觀點,顯然衝突會常發生。

由於詮釋學關注於多元觀點的整合,而功能更新維護除了技術層次外又涉及 了組織的社會層次與政治層次,而這些非技術層次往往深受多元的主觀意識所左 右,所以詮釋學對於功能更新維護的需求分析可以是相當重要的哲學基礎。如果 在功能更新維護之使用者需求分析活動中去重視多元觀點,顯然衝突會常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