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樂曲分析

第二節 旋律分析

是調式,調式也可以同時有調性,這不是兩個事情。例如:我可以用 C 調的大調 或小調或是 C 調的宮調式都可以,他同時存在調式和調性。」39而站在研究者的角 度上,筆者認為這的確是兩者可同時存在的,但在仔細探究曲調之後,筆者認為 此首樂曲的和聲轉調上,多數是以「調式」(以下所稱的調式皆為「之調式」)為 主。舉例來說,在引子的段落中,調號標示為一個降記號,其第一個樂句的起始 音為 d2,結束音也為 d3,視此段為 F 羽調式(見譜例 3)。

【譜例 3】1~5 小節

於 A 段一開始的主部主題,調號標示為一個降記號,其起始音為 g3,則視之 為 Bb羽調式(見譜例 4)。

39 見附錄一筆者與關迺忠的訪談記錄。

【譜例 4】26~31 小節

從上述兩個段落之間的關係來看,兩者皆為羽調式,藉由羽調式為媒介,將 一個降記號的 F 羽調式,轉至兩個降記號的 Bb羽調式。因此,筆者以「調式」來 分析樂句之間的轉調關係,此外,為了在轉調分析上有統一的用法及方便說明,

下列皆以「之調式」來定義和分析樂曲的轉調。

下個部分將列舉兩類轉調手法,分別為羽調式轉調的運用以及藉由 D 音當轉 調媒介,以此分析整首樂曲在段落與段落之間及旋律與旋律之間的轉調是如何進 行的。

(一)羽調式轉調的運用

《風雨思秋》整首樂曲所使用的調式為羽調式和宮調式兩種,以這兩種調式 分別套用在不同的調上,例如:F 羽調式、Bb羽調式、D 宮調式、G 宮調式…等。

在樂曲引子的一開始即是 F 羽調式,此段落前半部以第一個樂句做一次反覆和兩

次模進,每次模進皆使用羽調式來轉調。從第一、二樂句的 F 羽調式(如譜例 3)

轉調至第三樂句的 Bb羽調式(見譜例 5),再次轉至 Eb羽調式的第四樂句(見譜 例 6)。最後經過華彩(20~25 小節)段落後,轉至 A 段落的 Bb羽調式(見譜例 4)。

以下只舉引子到 A 段的轉調,在其他段落中,也同樣有使用羽調式作為轉調媒介 的方式。

【譜例 5】9~14 小節

【譜例 6】13~17 小節

(二)藉由 D 音當轉調媒介

在段落與段落之間或樂句與樂句之間,除了上述的羽調式轉調的運用外,作 曲者還使用了以 D 為轉調的媒介,利用兩者之間共同有的 D 音,直接轉至下一個 調。以下列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此類轉調方式。首先分析由 A 段的 F 羽調式轉至 B 段的 D 宮調式再轉回到 C 段的 F 羽調式。A 段 F 羽調式最後的結束音在 d(羽音),1 接著在 B 段來臨前,藉著 d1為 D 宮調式的宮音來轉調,而後銜接 B 段的 D 宮調 式(見譜例 7)。

【譜例 7】57~67 小節

再者,以相似的模式,將 B 段結束的 d1(宮音)當成下個段落的羽音,因此 又轉回至 C 段的 F 羽調式(見譜例 8)。上述的轉調方式,同樣使用在 D 段的 F 羽 調式至 E 段的宮調式再回到 F 段的 F 羽調式這三個段落的轉調上。

【譜例 8】108~119 小節

第二種藉由 D 音轉調的方式與前一種有些微的不同,其不同在於其轉調的音 非為宮音也不是羽音,而是和弦五音。從 F 段的 F 羽調式轉調至 G 段的 G 宮調式,

是將 F 段結束的 d2(F 調羽音或)當成 G 段宮音的和絃五音(即 G 調徵音),轉調 至 G 宮調式(如譜例 9)。換句話說,是以 F 羽調式的主音(Re)當成 G 宮調式的屬 音來轉調的。

【譜例 9】272~279 小節

二、音階與特色音程

上個部分筆者採用「調式」來分析樂曲的轉調,這同時也影響著分析音階的 方式,是同樣為調式呢?還是其實是以調性為主?經過整首樂曲深入的分析,可 以發現作曲家所使用的音階,主要是以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為主,以下舉 A 段落 與 B 段落來做說明。

在 A 段落主奏的主題句中(見譜例 10),其調號為兩個降記號,所使用的音 如譜例 11 中所標示,即為中國的雅樂七聲音階,再配合上一個部分提及的調式,

此段落為 Bb 羽調式(羽音開始羽音結束)。

【譜例 10】26~34 小節

【譜例 11】中國七聲音階(雅樂)40

B 段落主奏的主題句中(見譜例 12),其調號為兩個升記號,所使用的音如譜 例 13 所標示,為中國五聲音階,再配合上述討論的調式,此段落為 D 宮調式(結 束為宮音)。

【譜例 12】66~74 小節

【譜例 13】中國五聲音階41

從上述兩個例子所使用的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與之前轉調部分所推斷的「調 式」分析頗為吻合,因此,更能肯定筆者分析的方法是合理可行的。除了擁有中 國音樂色彩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外,在樂曲中,作者也大量使用「半音階」,利 用各種音型或長短不同的半音階,製造出緊張、風雲變色及炫技等效果,讓樂曲

40 資料來源:蔡孟凱製譜。

41 同上。

內容更加豐富及寫實。如第 5 小節伴奏一長串的音(如譜例 14)和主奏的 18~19 小節(如譜例 15)、25 小節(如譜例 16)、327~330 小節(如譜例 17)、353~357 小節(如譜例 18)…等,皆使用具有音響效果的半音階。

【譜例 14】5 小節

【譜例 15】18~19 小節

【譜例 16】25 小節

【譜例 17】327~330 小節

【譜例 18】353~357 小節

關迺忠在創作此首樂曲時,很明確地指出他使用了古琴《廣陵散》的素材。

在古琴樂曲演奏的內容中,常連續使用八度音程的音型,或以某一音使用同音泛 音的方式來呈現,如同《廣陵散》揚名第十五的片段中(見譜例 19)所使用的八 度音程一樣。此種擁有古琴特色的音程(八度音程的運用),被作曲家採用到《風 雨思秋》中,如樂曲 A 段的片段(如譜例 20),此部分不斷的使用八度音程的音 型來呈現,猶如在模仿古琴的演奏。

【譜例 19】《廣陵散》揚名第十五(片段)42

【譜例 20】32~41 小節

42 在目前琴界中流行的《廣陵散》,以管平湖打譜演奏的版本最廣為琴人接受。此譜例所採 用的《廣陵散》五線譜本是由管平湖的高弟王迪所記,黃鴻文提供。據黃鴻文所言,該譜本是他在 向天津李鳯雲學琴時,李鳳雲影印提供的,出處不詳,待日後考證清楚,再行補充。

三、旋律素材分析

除了上述引用古琴特色音程的素材外,作曲家大量的採用《廣陵散》樂曲中 的旋律,將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當成其樂曲中某些樂段的主題旋律或動機,並在 原曲旋律上做變奏、加音、擴充…等。以下分別介紹 C、D、E 和 B 樂段旋律的取 材來源。

在樂曲中的 C 段的主題句(見譜例 21)是取材於《廣陵散》衝冠第九的旋律

(見譜例 22),將調號為 C 大調的旋律移至此調號為 F 大調的樂段,在不考慮音 域的狀況下,及等同於旋律整個移高四度,於不改變旋律主幹音的狀況下,在原 有的旋律上加音、增值,並改變部分節奏。

【譜例 21】113~119 小節

【譜例 22】《廣陵散》衝冠第九 4~7 小節

D 樂段中的旋律採用《廣陵散》長虹第十的整個樂段變奏而成。其大略的旋 律不動,在排除音域的因素下,將整個樂段移高四度(從調號為 C 大調移至本樂 段的 F 大調),並將譜上標註的第一個樂句做反覆及變奏,此外,旋律的採用方 面,在其主幹音之間加音、變奏、擴充或是改變節奏。以下將 D 段分為兩個部份 來對照:首先為前半部的四個樂句(見譜例 23),其樂句包含伴奏對主奏的呼應 句在內,採用《廣陵散》長虹第十的 1~9 小節(如譜例 24);

【譜例 23】137~151 小節

【譜例 24】《廣陵散》長虹第十 1~9 小節

第二部分為 D 段的後半部(見譜例 25),緊接著伴奏繼續進行長虹第十的旋 律(如譜例 26)。在這兩個樂句中,作者利用動機的模進,將它配器給主奏和伴 奏,形成一答一唱的效果。此段為改變最少的段落,幾乎完整性的採用,只做些 微的改變節奏和省略音符。最後以長虹樂段的最後一小節做變奏和模進並轉調至 下一個段落。

【譜例 25】151~159 小節

【譜例 26】《廣陵散》長虹第十 10~18 小節

E 樂段主奏第一樂句的前四小節(如譜例 27),採用的是《廣陵散》含光第 十六一開始的旋律(見譜例 28),將旋律移高二度(從調號為 C 大調移至本樂段 的 D 大調),改變些微原曲旋律的拍長,並同樣以《廣陵散》含光第十六=132 的速度演奏。

【譜例 27】163~166 小節

【譜例 28】《廣陵散》含光第十六 1~2 小節

在 E 樂段的 197 至 204 小節(見譜例 29),採用《廣陵散》含光第十六完整

的第一個樂句(見譜例 30),同樣也在旋律上做部分節奏的改變。

【譜例 29】197~204 小節

【譜例 30】《廣陵散》含光第十六 1~4 小節

此外,B 樂段的核心主題(見譜例 31)同樣是從《廣陵散》含光第十六的前 兩小節(如譜例 30)變奏而來的,同樣將旋律移高二度(從調號為 C 大調移至本 樂段的 D 大調),省略主幹音外的短音符以及改變部分節奏,並以行板(Andante) 的速度來演奏。

【譜例 31】66~69 小節

以及 C、D 樂段是直接採用《廣陵散》的旋律當主題外,其他樂段的主題主要都是 由此兩段的主題發展而來的。因此,筆者認為 A、B 段的主題為此首樂曲的主要核 心主題,整首樂曲圍繞著這兩個主題在進行,尤其是 B 段的副部主題,多次於樂 曲中出現。以下分別分析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以及它們各自被運用或變奏為其 他樂段的主題旋律。

A 段主部主題(見譜例 32)為樂曲的第一主題,它承襲了引子樂段的附點節 奏(見譜例 33),以快板(Allegro)的速度呈現。

【譜例 32】26~31 小節

【譜例 33】1~4 小節(引子)

主部主題被運用在 F 樂段(見譜例 34)的主旋律,除了將旋律移高五度後的

d3移低兩個八度及 235 小節的三連音低八度外,其餘旋律與節奏完整的移高五度 後皆被採用,並以極緩板(Grave)的速度將主部主題再現。

【譜例 34】231~242 小節

在上一個段落已提及過 B 段副部主題(見譜例 35)取材於《廣陵散》的旋律,

省略旋律主幹音外的短音符,並改變部分節奏而成的。

【譜例 35】66~73 小節

此主題被廣泛地運用在樂曲當中,首先運用在 E 段的主題旋律(見譜例 36),

雖然此旋律同樣取材於《廣陵散》,但僅使用了前四個小節,其後面八小節是由 副部主題發展而來的,因此,筆者將 E 段主題歸類為 B 段副部主題的運用。E 段 主題為副部主題旋律的變奏,以旋律主幹音為主,在其上加音、擴充及改變節奏,

並以較快快板(Allegro con moto)的速度呈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