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北港地方社會

第二節 族群與姓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舖戶高達數百家。18

隨著市鎮規模的擴展,笨港地區在諸羅縣的政經重要性提高,官方也在此加 強行政與軍事的力量。《諸羅縣志》載:「查笨港地方廣闊,內港紆迴,為縣治以 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隻;合猴樹港共一百三十名、哨船二隻,以左 營遊擊守備一員輪防,帶隨防千、把總一員。」19雍正9 年(1731),福建總督 劉世明等條奏台灣事宜:「諸羅縣笨港地方,煙戶繁多,姦良莫辨,請添設縣丞 一員,令其查拏巡緝。」20

但山疊溪時常泛濫成災,影響了笨港南街的發展。嘉慶 8 年(1803),山疊 溪再度泛濫,大洪水沖毀南街,郊行遷移至北街。道光30 年(1850),笨中三郊 重修水仙宮,據《嘉義管內采訪冊》載:「水仙宮在舊南港後枕笨港溪,崇奉水 仙王於前殿,崇奉關聖帝君於後殿。」21南街經過大水的破壞後,從此沒落。

相對地,北街則持續繁榮,清末倪贊元的《雲林縣采訪冊》亦載:「北港街 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烟戶七千餘家,郊 行林立,廛市毘連。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常由內地載運布疋、洋油、

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米石、芝蔴、青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 儎運樟腦前赴安平轉儎輪船運往香港等處。百物駢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 雲邑之冠,俗人呼為小臺灣焉。」22當時,北港街的人口有7150 戶,40937 丁口,

比雲林縣城內之斗六街2680 戶,10500 丁口,23幾乎是4 倍的人口。

到了日治時期,北港因長期的河沙淤積,逐漸內陸化,原來的河港機能已經 消失。富田芳郎於昭和15 年(1940)曾到北港街做調查,指出北港市街雖然有 北港糖廠之存在而有工業都市的機能,以及是北港郡役所之所在地而具有行政都 市的機能,但兩者皆為副的,最主要的機能是朝天宮的參詣者眾多,成為宗教都 市。24

第二節 族群與姓氏 一、族群

北港溪流域原是他里霧社、虎尾壠社、猴悶社、打貓社等平埔社群的生活領 域。17 世紀以降,因國際商貿活動的繁盛,荷蘭東印度公司和閩粵移民來此進 行貿易和拓墾,笨港成為臺灣西部重要的港口。

1641 年,荷蘭總督保羅‧特勞牛斯(Paulus Traudenius),集合了公司轄下各 村社長老於赤崁舉行首次地方會議(landdag)。25 1644 年起,加入通行虎尾壠語

(Favorlanghs)的諸羅山、打貓、虎尾壠、貓兒干、猴悶、他里霧、東螺、西螺

18 據〈重修水仙宮碑記〉現存南港水仙宮。

19 周鍾瑄,《諸羅縣志》,頁 122。

20 鄂爾泰監修,《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頁 1549。

2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4。

22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47。

23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頁 2、43。

24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 卷 10 期(1954.10),頁 1-7。

25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等社。26

北港溪在清代稱為山疊溪,據康熙 24 年(1685),首任知府蔣毓英纂修的《臺 灣府志》,其地形和社群如下:

山疊溪源流有三:南從鹿子埔之北流過西北,與中流會;中從斗六門山之 南,流過西南,與南流合;遂西過覆鼎山北,又北折過打猫社,至石龜之 南,復與北流會,同為山疊溪,至笨港,入於海。其北流則又從斗六門山 西出者也,經柴裡社、猴悶社、他里霧社,而與南流、中流合。27

康熙 36 年(1697),郁永河從南部走陸路北上往北投採硫磺,經今嘉雲地區 亦有相關的描述:

遲明,抵諸羅山,倦極坐憩,天既曙,復渡牛跳溪,過打貓社、山疊溪、

他里霧社,至柴里社宿。計車行兩晝夜矣。28

郁永河走的路線是嘉南平原東側的沿山地帶,他經過了諸羅山社、打貓社、

他里霧社、柴里社等。但平埔族的土地在典賣予漢人的過程中逐漸流失,29如乾 隆3 年(1738),打貓社番婦茅干等人將水田賣給洪家;30嘉慶元年(1797),他 里霧社番婦催娘及女喜娘,因「乏銀別創」,將土地典給漢人陳耀祿等。31 康熙 22 年(1683),陳立勳以捐獻軍資獲得笨港一帶的開墾權,成為此地的 大租戶,之後歷經變遷,大租權分為陳瑞玉、陳碧玉、吳裕源等數家。32笨港地 區成為漳泉移民主導的社會。

乾隆 47 年(1782),彰化縣發生漳泉械鬥,亦波及笨港地區。北港街的吳妹、

施斌、張俊等招集泉民,攻過南港、牛稠溪、月眉潭等處共一百三十八庄。33據 閩浙總督富勒渾、福建巡撫雅德的奏摺云:

緣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內,彰化縣之漳州人黃璇毆傷泉人廖老身死,泉人不 服,起釁械鬥,兩郡在臺居住之人各分氣類,互相焚殺,諸羅匪徒亦聞風 效尤。該處笨港地方有南、北二港,漳人居南,泉人居北。九月十九日北

26 康培德,《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頁118。

27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27。

28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 18。

29 參見梁志輝,〈最後的打貓社人?一個平埔番社的歷史敘述〉,收入詹素娟、潘英海編,《平埔 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2001),頁 139-163。池 永歆,〈數張有關打貓社的契字介紹及其文本的解讀〉,收入李明仁等編,《第二屆嘉義硏究學術 硏討會論文集》(民雄:國立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硏究中心,2007),頁 209-233。

30 劉澤民,《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頁 348-349。

31 劉澤民,《平埔百社古文書》,頁 342-343。

32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一)》(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頁 57。

3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5)》(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頁 8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港之泉人吳妹、施斌等以彰化泉人被漳人焚殺受虧,倡議攻搶南港漳人洩 忿,約二十日會聚并先令人預伏南港,放火為號,該犯等至期各執鎗鋛、

鍬棍等械,前往焚搶。審據楊自遠、蔡嘉和、許迎春、蔡有金、蔡春梅等 五犯供認,隨同放火燒燬南港房屋,并搶奪番銀、衣服、食物不諱。34

笨港南街經過漳泉械鬥加上水患的破壞,逐漸沒落,部分居住舊南港街的漳州人 移居新南港街,即今新港鄉。35形成漳泉分類而居的情況,根據日治初期,明治 33 年(1900),臺灣總督府的戶口調查,北港街與新街的泉州人高達 97.82%,

族群統計如下:

表1-1 北港街與新街庄的族群調查(1900 年)

戶數 人口

泉州人 漳州人 福州人 廣東人 計 泉州人 漳州人 福州人 廣東人 計 北港街 1404 25 9 4 1442 6614 105 36 20 6775

新街庄 112 112 598 598

1516 25 9 4 1554 7212 105 36 20 7373

資料來源:〈臺灣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各縣廳、二冊ノ一)〉,《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00,檔號 000007810010219。

新港區則以漳州人為多數,占 65.13%,泉州人占 29.90%。泉州人主要住在 舊南港庄、板頭厝庄、頂灣仔內庄、頂菜園庄、下菜園庄等古笨港地區。漳州人 則集中於新港街,百分比高達86.03%。

表1-2 新港區的族群調查(1900 年)

戶數 人口

街庄名 泉州人 漳州人 廣東人 計 泉州人 漳州人 廣東人 計 新港街 110 796 24 930 501 3862 126 4489

埤頭庄 1 17 51 69 1 62 195 258

舊南港庄 124 4 1 129 581 24 3 608

板頭厝庄 39 14 53 211 69 280

頂灣仔內庄 64 64 460 460

下灣仔內庄 39 39 195 195

後庄 21 27 1 49 101 94 4 199

頂菜園庄 19 19 75 75

3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5)》(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頁 626-627。

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下菜園庄 11 11 47 47

計 389 897 77 1363 1977 4306 328 6611

資料來源:〈臺灣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各縣廳、二冊ノ二)〉,《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00,檔號 000007820010143。

二、姓氏

笨港早期的大姓,據唐贊袞之《臺陽見聞錄》載:「笨港之蔡、許、楊、陳,

皆係聚族而居。素恃丁強,每行不義。」36最後一句「每行不義」可說是修志者 的偏見,但「素恃丁強」則是事實,在傳統父系社會,男丁旺盛強悍,對於族群 的生存競爭,非常重要。

其中以蔡姓所占的地域最廣,從朝天宮兩翼以南到到北港溪河岸,約占北港 街域的三分之二。早期每年農曆七月中元普渡,照例由青陽蔡、峯山蔡、許、楊、

陳五大姓輪值主普,此舊慣至日治末期才停止。37

根據《北港鎮志》的統計,前十名姓氏除了蔡、許、楊、陳以外,還有吳、

蘇、黃、李、王、林等大姓。

表1-3 北港鎮十大姓氏戶口統計表(1988 年)

序 姓氏 戶數 人數 百分比

1 蔡 2,364 10,990 20.77 2 陳 1,203 5,728 10.83 3 吳 1,080 4,847 9.16

4 蘇 773 3,690 6.97

5 黃 730 3,488 6.59

6 許 740 3,413 6.45

7 李 630 3,052 5.77

8 王 490 2,191 4.14

9 林 396 1,687 3.19

10 楊 315 1,247 2.36

合計 40,333 76.23

總人口 52,907 100

資料來源:仇德哉,《北港鎮志》(北港:北港鎮公所,1989),頁 94-95。

蔡姓為笨港第一大姓,依祖籍地不同,又分為「青陽蔡」和「峯山蔡」兩個 氏族,青陽蔡居住於今北港鎮新街里一帶,據《青陽鄉蔡家移居笨港大房族譜》,

開臺祖蔡文韜(1658-?)於康熙 12 年(1673)從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青陽

36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18。

37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北港: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頁 137。

蔡道(1761-1824),生於乾隆 20 年(1755)。第四代蔡楝(1859-1918),日治時 期,擔任北壇碧水寺管理人。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考上秀才。51笨港社學「聚奎閣先賢神位」上有陳氏宗族陳順直、陳嘉清、陳濬 哲、陳子溥、陳子宜、陳世南等列位。52

另有瑯玕陳氏,來臺始祖為第十三世陳興透,生於乾隆41 年(1776),卒於 咸豐2 年(1852)。53

嘉慶 13 年(1808),原籍泉州府晉江縣的吳秋來北港經商,第二代吳垂慶創 立吳資生號,購買大量的土地,並以捐納的方式獲得監生;第三代吳采修於光緒 15 年(1889)考取秀才。54

吳采修,同治 5 年(1866)生,光緒 15 年(1889),福建撫臺歲取嘉義文學 第四名補子弟員,同年以秀才應福州省鄉試。光緒19 年(1893),於北港修己軒 設教弟子。55光緒22 年(1896)撰〈重修聚奎閣序〉。56第四代吳玉峯,於日治 時期,昭和6 年(1931)於北港街開設玉峯醫院。57

較大氏族都有宗祠或爐會組織,作為凝聚宗親的中心,如乾隆30 年(1765),

漳州人創立陳姓王會,主祀開漳聖王。58開漳聖王為唐代陳元光將軍,因隨父入 閩平亂,並開闢漳洲,宋高宗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明代加封為「開漳 聖王」、「昭烈侯」爵位,所以陳姓王會名為「昭烈堂」。昭烈堂是笨港漳州人的 會館和陳姓宗祠,地方稱為「陳姓王廟」。清光緒末年,北港發生大火又遭地震,

本堂傾毀多年。戰後,北港鎮長陳向陽募款重建,於民國48 年(1959)落成。59

本堂傾毀多年。戰後,北港鎮長陳向陽募款重建,於民國48 年(1959)落成。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