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變遷與轉型

第一節 社會變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5

第五章 變遷與轉型

第一節 社會變遷 一、產業轉型

北港從 17 世紀由貿易發展而成港口市鎮,二戰以前一直是雲嘉地區農產品 的集散地,在農業時代是相當富裕的鄉鎮。戰後臺灣經濟的發展,從農業邁向工 業化,工業生產總值超過農業。作為雲嘉地區農產品集散中心的北港,在工業化 後,經濟力逐漸弱化。

北港的農產品中以花生油最具代表性,根據道光 30 年(1850)的南港水仙 宮重修碑記的捐款商號可知,當時至少有三十家「油車」(製油行)。日治時期,

顏復禮經營的「謙源油廠」、陳格的「連茂油廠」、蔡培達的「諸元油廠」,號稱 三大油廠。1

民國 51 年(1962),曾任內政部政務次長鄧文儀於出版《臺灣遊記》,對北 港有如下的敘述:

北港鎮昔稱笨港,溪水衝激嘉義新港鄉的南港為南北二街,遂稱北港。共 轄二十八個里,人口四萬五千左右,物產甚豐富,工商方面北港糖廠規模 宏偉,僅略次於虎尾,加以有朝天宮媽祖廟及物產集散的關係,相當繁盛,

全鎮有大小工廠六十一家,商店四百多家,尤其落花生榨油業最為發達,

左右全省行情。2

在戰後報紙的經濟欄可常見「北港生仁」的價格報導,其價格的漲落影響著 全臺的花生油價格。3「北港生仁」並非單指北港所產的花生,而是指舊屬北港 區的北港、元長、四湖、口湖、水林五個鄉鎮。其他產量高的地區還有,雲林縣 的斗六、斗南、虎尾、土庫、麥寮、臺西、東勢、褒忠等鄉鎮。所以,「北港生 仁」其實是「雲林生仁」的代名詞,主要原因是雲林的土質多沙,非常適合花生 生長,所產的花生仁大,油量多,產量占全臺灣的十分之六。4

所以,北港成為全臺最大的花生油市,民國 44 年(1955)時有油廠四十餘 家,每日產油百餘公噸。全臺各地的花生油,均以北港的原盤價,再加上運費和 利潤,成為該地之行情。5北港花生油廠在鼎盛時期,曾多達一百多家,但後來 因外國大豆大量進口,沙拉油盛行,花生油受到打擊,到民國 80 年代,只剩二 十餘家。6

1 許士能,〈北港特產―最道地的土產落花生〉,《笨港雜誌》16(1990.12),第 3 版。

2 鄧文儀,《臺灣遊記》(臺北:鄧文儀,1962),頁 185。

3 劉奎烈,〈地方經濟素描―漫談「北港生仁」〉,《徵信新聞》1954.2.21,第 4 版。

4 劉奎烈,〈雲林縣的「北港生仁」〉,《徵信新聞》1955.1.3,第 3 版。

5 陳桂培,〈北港的榨油工業〉,《徵信新聞》1955.12.6,第 4 版。

6 許士能,〈北港特產―最道地的土產落花生〉,《笨港雜誌》16(1990.12),第 3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6

因此,北港的商家最後是靠媽祖的香火鼎盛和觀光活動來維持,北港有句俗 諺說:「賺三月,吃一年」,意指從農曆春節到三月媽祖誕辰祭典期間,各地湧來 的百餘萬進香客或觀光客,使北港街的商店或攤販的收入,足夠一年的生活。7

民國 63 年度(1974)的元宵節,舉行為期一個月的花燈展覽,許多同業公 會出資參加巨型電動花燈展出,每座電動花燈,均以歷史故事為題材,設計成完 全電動操作的獨幕劇,其舞台約高一丈五尺,深二丈,寬三丈五尺。主題有屠宰 商「韓信受褲下之辱」;布商百貨商「豬八戒招親」;點心舖「三伯英台」;北港 義消「魏徵斬龍王」;電氣商「火燒籐甲兵」,旅社業「王寶釧拋繡球」;油車什 谷商「原始榨油法」;臺南紡織公司「李哪吒抽龍筋」等。8

而朝天宮的廟產更為驚人,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民國 63 年度(1974)

的收支決算,現金結餘款額達 1,300 餘萬元,另有金牌 12,400 餘面,總重 637 兩,價值 480 餘萬元。尚有四大公司股票 5,353 股。一年的存款利息就有 100 萬 元,而賣金紙香燭的收入也有 626 萬元。9

民國 71 年(1982),民政廳公布該年度各寺廟捐資興辦公益慈善事業金額,

北港朝天宮,捐了五千九百餘萬元,香火最鼎盛。南投縣名間鄉受天宮以三千一 百餘萬元居次。臺南縣南鯤鯓代天府二千四百餘萬元第三。10

民國 78 年(1989),朝天宮信徒代表大會在宗聖台召開,據廟方統計共計五 億二千八百七十萬四千五百九十二元,其中包括二億四千多萬元的定期存款、信 徒贈送的金牌二萬六千八百八十七面,土地一千三百多萬元及台泥、農林、工礦、

台紙等各類股票。11

另外,北港也是最大的鞭炮市場,曾經有爆竹業者統計過,國內生產的鞭炮,

有百分之八十是在北港銷售燃放掉的。僅僅元宵節媽祖遶境,燃放鞭炮要花掉五 百萬元,次日各街頭遍地鞭炮屑,厚得像地毯一樣。12

但臺灣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中,自然環境卻付出了代價,根據省建設廳根據 省水污染防治所,民國 70 年 12 月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省有十九條主要河川遭到 工業廢水污染,最嚴重的有基隆河、中港溪、烏溪、北港溪、朴子溪、集水溪、

盬水溪、後動溪。污染的來源主要是紙業、染整、皮革、食品、電鍍、化工等工 業排放的廢水,其中尢以紙業、染整的污染最嚴重。13

民國 75 年(1974),發生一連串西南沿海養殖魚貝類大量死亡事件,臺灣西 海岸汙染與生態破壞,已成為當代的重大危機。14 出身南壇水月庵望族,笨港 媽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家湖先生(1915-1996),比較今昔,感嘆地說:

7 本報訊,〈進香期發利市〉,《聯合報》1988.2.15,第 16 版。

8 北港訊,〈朝天宮花燈展 元宵起一個月〉,《聯合報》1971.1.29,第 4 版。

9 北港訊,〈香火鼎盛廟產驚人 北港朝天宮〉,《聯合報》1974.9.9,第 3 版。

10 中興新村訊,〈從慈善捐款看寺廟收益〉,《聯合報》1983.5.11,第 2 版。

11 北港訊,〈寺廟那家最富有 北港朝天宮廟產逾五億〉,《聯合報》1989.2.3,第 15 版。

12 沈征郎,〈北港朝天宮的進香熱潮〉,《聯合報》1975.5.20,第 12 版。

13 中興新村訊,〈十九條重要河川遭工業廢水污染〉,《聯合報》1983.4.11,第 1 版。

14 社論,〈拯救西海岸河川的應有作法〉,《經濟日報》1986.5.20,第 2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7

記得小時候,我總愛靜坐在水月庵前,迎著落日,遙看對岸農夫杓水澆菜 的景象,庵前的小溪澄藍,倒映著一輪斑斕的夕陽。或有婦人在上游浣衣、

或有人在下游垂釣,而迎風的竹林,不時摻和天籟,演奏一曲屬於田園的 樂音。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溪水變黑了!洗衣、垂釣的人不見了!只有竹 林俯瞰著嗚咽的流水,與兩岸枯黃的野草相對唏噓!15

環境生態破壞的背後,代表民眾價值觀的變化。《笨港雜誌》曾有一期的封 底出現這樣一段話:「親愛的媽祖婆啊!您是否已離我們而去?三百年來,您目 睹我們勤奮純樸而逐漸墮落……」16這是有心人士看到了社會危機,內心沉痛的 吶喊。

二、人口外流

因產業結構的改變,農村青年大量外流至都市工作,雲林縣的人口從戰後初 期,每年均正成長。但民國 51 年(1962)以後變成負成長,遷出比遷入多 4,406 人;民國 57 年(1968),突破萬人;民國 77 年(1988),最高達到 19,138 人。17 表 5-1 戰後雲林縣人口社會增加率

年度 西元 遷入減遷出人數 社會增加率(千分)

民國41 年 1952 +187 +0.34 民國44 年 1955 +2,021 +3.37 民國48 年 1959 +8,912 +13.49 民國51 年 1962 -4,406 -6.25 民國54 年 1965 -5,930 -7.91 民國57 年 1968 -13,468 -17.36 民國60 年 1971 -14,320 -17.87 民國63 年 1974 -14,376 -17.98 民國66 年 1977 -16,185 -20.12 民國69 年 1980 -18,661 -23.44 民國70 年 1981 -14,389 -18.06 民國71 年 1982 -14,012 -16.91 民國72 年 1983 -14,633 -18.37 民國73 年 1984 -14,401 -18.11 民國74 年 1985 -15,553 -19.66 民國75 年 1986 -17,064 -21.78

15 陳家湖,〈為上一代盡責,為下一代努力―「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籌組經過〉,《笨港雜誌》

1(1989.9),第 1 版。

16 賴瑞鼎、楊子澗,《笨港雜誌》20(1992.5),封底。

17 鄭梓總編纂,《雲林縣發展史》(斗六:雲林縣政府,1997),頁三之 77-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8

民國76 年 1987 -17,262 -22.14 民國77 年 1988 -19,138 -24.84 民國78 年 1989 -15,414 -20.25 民國79 年 1990 -11,118 -14.69

資料來源:鄭梓總編纂,《雲林縣發展史》(斗六:雲林縣政府,1997),頁三之 77-78。

人口外流,代表宗族的離散,共同體人才的外流,對子弟團的影響很大,許 多社團因老成凋謝又後繼無人,遂逐漸沒落,甚至消失。

三、視聽媒體增加

民國 51 年(1962)10 月 10 日,臺灣第一家電視公司「臺灣電視公司」正 式開播,臺灣開啟電視時代。18民國 58 年(1969),第二家「中國電視公司」開 播。19民國 60 年(1971),中華電視公司開播。20臺灣進入三家電視的時代,電 視進入每個家庭,對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隨著電視的普及化,居民留在家裡觀賞電視節目的時間增加,出門參加社團 的時間則相對減少,朝天宮的董事蔡炎山先生說:

早期農業社會,晚上吃飽無電視可看,有個什麼娛樂就會想學,現在工業 進步,就相反了,一有閒就唱卡拉 OK……,對文藝不進行,所以才會漸 漸溜尾。21

過去農業社會,參加子弟團學習技藝,是年輕人相當重要的娛樂活動,由於 專心投入,練習時間長,加上同儕之間的競爭,技藝都能學得相當精湛。但進入 電視時代以後,除了三台無線電視外,還有錄影帶出租店、有線電視、衛星電視 等新興媒體出現。22連曾是現代化後,最主要的娛樂場所-電影院,都無法維持 下去。北港曾有四家電影院,最後都一一關門,大復戲院龔老闆說:

北港的市場太小了,什麼行業都不好做,你不要看每年香客那麼多,其實 都是來去匆匆,除了泊車、香燭、飲食業外,其他行業受益的並不多,況 且本地的人口又不斷流失。23

再加上政府課以繁重的稅賦,民國 77 年(1988)1 月 11 日起,雲林縣全部

18 〈關於臺視〉,臺視全球資訊網網站。

19 〈中國電視公司發展沿革〉,中視全球資訊網網站。

20 〈華視簡介〉,華視全球資訊網網站。

21 蔡相煇主持,許士能紀錄,《笨港文史座談會紀錄》(北港: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1994),頁 56。

22 林廣,〈錄影帶 鎮民的最愛〉,《笨港雜誌》18(1991.3),第 2 版。

23 廖化,〈北港最後一場電影〉,《笨港雜誌》18(1991.3),第 2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9

十二家電影院業者,以「只盡文化事業義務,未享優惠待遇」為由,以停業表示 抗議。參加的電影院包括:斗六市金座、銀座、遠東、萬龍四家戲院,各停業一 天;虎尾鎮白宮戲院停業二星期;西螺鎮的西螺、華聲、豪華,停業十天;麥寮 鄉的金城、麥寮兩家,停業至過農曆年再復業;北港鎮大復戲院停業至過農曆年 才復業,北港戲院將視情況,不定期營業。24

當時擔任縣影劇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虎尾白宮戲院董事長周國鐘說:

白宮戲院是虎尾鎮僅存的一家,因受不合理待遇及電視、錄影帶的打擊,

白宮戲院是虎尾鎮僅存的一家,因受不合理待遇及電視、錄影帶的打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