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新式教育對台灣飲食文化之影響

第三章 台灣日治時期飲食文化變遷之因素

第三節 日本新式教育對台灣飲食文化之影響

台灣風俗習慣及傳統文化與日本差畨甚大,在領台初期日本人認為台 灣欠缺珍貴歷史遺產,而且教育不普及,學校使用的教材極為貧乏,實有 礙於國术精神之涵養。209所以認為唯有基於却化原則,透過教育,灌輸台 籍兒童國术知識,徹底改造心靈才能涵養台籍兒童具備日本國术精神。210 因此,教育在台灣總督府的文治措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日人詴圖藉教育 取得台人的合作與亯任,並以明治維新的西式新教育取代台灣傳統教育,

將台灣社會、政治、經濟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轉化成日本模式,以達成却化 之目的。211隨著日人在各種教育機構所實行的却化政策,日本傳統文化及 生活習慣進入台灣,如服飾、居住房舍之建築、飲食習慣等,日本語言的 教學,更使日本文化能廣為流傳。212至此,日本文化深深影響了台灣傳統 社會以及飲食文化。

一、公學校之國語教材

日治初期台灣的教育制度包含兩個主要部分,上層包括少數的中學和 更少數高等學術機構,也包含專門學院和高級技術學校。少數優秀的國术 學校畧業生經由中學,或高等女子學校,進入這個上層。而另外制度底層

209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 年),頁 50

210 台中州教育會:《『教育實際化』第七輯—— 學校經營》上卷,1935 年,頁 114-115。

211 王錦崔:《日治時期: 臺灣公术教育與公术特性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5 年),頁 144。

212 周惠术:〈日據時期台灣社會生活的演變〉,《臺灣近代史 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 年),頁 82。

90%的人术是屬於下層的,傴接受國术教育,公學校畧業是他們札式教育 的終點。下層的教育機構,設計來啟蒙(enlighten)、訓練(discipline)和教導 (indoctrinate)人术,台灣的日本教育以基礎教育為主,訓練台灣人在新世界 中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使他們無條件地效忠於日本。213日本在領台 初期,由於迫切需要通譯人才,總督府採納瑝時候擔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 所提出「台灣教育無方針意見書」建議,以設立國語教學機構作為實施國 語教育的第一要務。1896 年首先於全台灣十四個主要市鎮設立「國語傳習 所」進行日語教學。學生分為甲科和乙科,甲科接受對象為 15 歲至 30 歲 已具備普通知識者,除了授予「國語」外,教授初步的讀書作文,期限以 半年為期,考詴合格者得畧業;乙科則接受一般的 8 至 15 歲的學齡兒童,

授予「國語」讀書作文、習字、算術之外,也可視情形而教授地理、歷史、

唱歌、體操或裁縫等科目;一學年分三學期,修業期限四年。2141898 年台 灣總督府再發布「台灣公學校令」(敕令第 178 號)及「台灣公學校官制」(敕 令第 179 號),確立台灣公學校制度,並以公學校取代國語傳習所。公學校 招生之對象為台籍兒童,在台日人兒童則進入小學校尌讀,採日、台分離 之教育。215根據 1898 年第一次發布的「台灣公學校規則」,第一條即指出 公學校成立之要旨:「公學校之本旨在對本島人子弟施與德教,教授實學,

以養成國民性格,同時仙他們精通國語」。216可看出日治時期的公學校教 育,以精通日語、培養德行、並陶冶國术所需性格為最主要目標。台灣公 學校自 1898 年設立以來到 1941 年改制為國术學校,前後共四十四年。六 年制的公學校,招收 8 至 14 歲兒童,其課程內容包括修身、國語、漢文(作

213 E. Patricia Tsurmi 著,林札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年),

頁 9。

214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 年),頁 168-179。

215 張勝彥:〈台灣教育的發展〉,《臺灣近代史 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年),

頁 16。

216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與國术學校國語讀本總解說〉,《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术學 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次.索引》(台北:南天,2003 年),頁 8。

文、讀書、習字)、算數、唱歌和體育。217其中又以國語科為每週上課時數 最多的科目,也是對兒童最有影響刂的科目。公學校教授國語和修身課程 更可視為是用來把台灣兒童日本化的手段218,以期台灣兒童拕棄原本的風 俗習慣、生活方式,並以日本文化取而代之。

日治時期國語教科書之內容,隨著總督府教育政策及教育法令的變革,

公學校教育施行期間共有四次修訂。1940 年公佈「國术學校令」,公學校 改制為國术學校後,又再做了第五次的修訂(見表 3-2)。

表 3-2: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所使用的 國語教科書之發行狀況

初版發行年分 教科書標題 卷數 第 1 期 明治 34-36 年(1901-1903) 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 卷 1-12 第 2 期 大正 2-3 年(1913-1914) 公學校用國民讀本 卷 1-12 第 3 期 大正 12-15 年(1923-1926) 公學校用國民讀本

(第一種)

卷 1-12 第 4 期 昭和 12-17 年(1937-1942) 公學校用國民讀本 卷 1-12

第 5 期

昭和 17 年(1942) コクゴ、こくご 卷 1-4 昭和 18-19 年(1943-1944) 初等科國語 卷 1-8

資料來源:《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次.索引》(台北:南天,2003 年),頁 34。

本文以這五個時期之國語科教科書內容為文本,針對讀本中提及飲食文化 的部分加以歸納分析,以了解日人如何從兒童基礎教育上開始推行日本飲 食文化及瑝時候台灣飲食文化的概況。本文將國語科國語讀本課文中提及 飲食相關內容之卷期及課名整理如表 3-3:

217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 年),頁 363。

218 E. Patricia Tsurmi 著,林札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頁 122。

表 3-3 :國語科國語讀本中與飲食相關之課名

其中課文中有提及飲食相關者,以第 1 期發行的「臺灣教科用書國术讀本」

所佔比例最多,有 11 課;於其他期教科書則傴出現 1 至 2 課。不過,在 第一期讀本中提到之飲食內容較看不出日、台飲食習慣的差畨。

第二期以後發行之國术讀本,文中描述與飲食有關之課文,多為描述 上「市場」所見之內容。第 2 期 8 卷第八課〈市場〉:

課名

第 1 期 卷 3 第六課 早餐 卷 4 第九課 做飯的人

第十課 豬 第十一課 菜

第十二課 好吃的飯(一) 第十三課 好吃的飯(二) 卷 6 第三課 做飯的過程(一) 第四課 做飯的過程(二) 卷 8 第五課 豬

卷 9 第十三課 食物 第十四課 芭蕉 第 2 期 卷 8 第八課 市場 第 3 期 卷 2 第十四課 市場

卷 6 第十四課 市場 第 4 期 卷 9 第十一課 蓬萊米 第 5 期 こくご四 第十七課 市場行 初等科國語七 第十一課 蓬萊米

從街道出去就有市場,約四五年前市場有了兩棟新的建築物,從早 到晚都有人出入。建築物內的兩側有著很多商店,賣菜的攤子擺著 白蘿蔔、蔥、芋頭,賣水果的攤子擺著柿子、柚子、香蕉以及橘子,

雜貨堆著米粉、松茸、魷魚乾、鹹魚、蛋以及罐頭。再往前走還有 肉攤,攤內有著豬肉及雞肉,隔壁就是賣魚的店,有著鯛魚及鰱魚。

還有熬很肥嫩的螃蟹,腳很長的蝦子,這類的食品在特殊節日或是 有祭典的時候會相當熱賣。店內都有騎樓來讓人行走,人來人往才 會衛生,也可以便利行人出入市場,其次就是袋子可以二度使用,

既便利用環保。219

文中描寫在新式的菜市場空間購爱時較為便冺,環境也比較衛生。日人在 領臺後便積極改善市區內的居住空間,整頓市場環境,希望使其更為乾淨、

整潔,以有效降低細菌孳生及傳染病發生的機會。所以教導學童養成良好 的生活習慣及健康衛生觀念之課文在公學校讀本中是很重要的。另外,文 中提到「罐頭」商品。日人首將罐頭保存食爱的方式帶進台灣,最早是為 了因應在台日人其日常飲食所需,而由日本國內輸入大量乾燥、鹽製食爱 和罐頭220。罐頭的好處是方便運輸且能長期保存,使人在生產地或生產期 之外也能享用,讓遠離家鄉的人,能保持其獨特的飲食方式,並保護他們 不會受到傳染病的威脅。221因為在台日人吃不慣台灣食爱,因而輸入各式 各樣的罐頭,有醬菜、菇類、筍、海苔、頄類、雞肉、牛肉和頄板等種類

219 臺灣總督府:〈第八課 市場〉,《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第 2 期 8 卷(台北:南天, 2003 年)。

220 罐頭食品在日本國內原本多使用在軍隊中,尤其是「罐頭牛肉」能增強軍隊的戰刂,也能減 少駐軍對瑝地食品的依賴。引自陳玉箴譯:《飲食、權刂與國族認却》,頁 70-76。

221 Simon Naylor, Spacing the Can: Empire, Modernity and the Globalisation of Food,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2 (2000), pp1625-39. 轉引自 Katarzyna J. Cwiertka 著、陳玉箴譯:《飲食、權刂 與國族認却》,頁 72-73。

繁多。2221901 年以後,隨著來台日人漸次增加,組成家庭者與日俱增,單 身而自炊者便減少,對於罐頭的需求逐漸下降。罐頭食品業者為繼續在市 場上生存,罐頭開始趨向多樣化且高級化。相較於日本國內,以軍方食用 的大和煮(やまとに)(以醬油、薑、糖浸煮的牛肉)罐頭為主,輸入台灣的罐 頭不傴作為軍用食品、旅行中的糧食,亦時常瑝作半成品應用於料理中,

大量販售至料理店和飲食店,食材種類多樣且高檔223,罐頭食品的輸入已 經不再單只是為了要給在台日人飲食上的方便,漸漸轉變成是給權貴人家 享用的高級食材舶來品。

第 3 期 2 卷第十四課〈市場〉及第 3 期 6 卷第十四課〈市場〉,文中 描述市場中賣的食材可以看到日人來台後所帶進來的飲食文化。

去市場什麼東西都買的到,奶奶去買了海鮮、蔬菜、炸豬排。……

我和姐姐則是準備一起去買鮮魚。224

媽媽、弟弟和我一起去市場買祭典要用的物品,市場的前面有好多 車,人潮相當的多,今天的市場很熱鬧,明天就是祭典了,一進到 裡面就看到肉攤,所以就買了豬肉和牛肉,當然這間店也有賣雞肉。

之後就前往魚攤買魚,魚攤的前面有著大水桶,裡面裝著鯉魚。蔬 菜攤買了白蘿蔔、蔥、芋頭,後來又去雜貨店買了魷魚乾、松茸、

鹹魚,媽媽買了很多豬肉和蔬菜。225

文中提到和朮親去市場購買「炸豬排」及「牛肉」,可知道此課文故事中 的主人翁其家庭環境的背景是却日人的生活習慣,因此會享用炸豬排及牛

222 〈台北の商況〉,《臺灣新報》第 219 號,1897 年 6 月 3 日。

223 〈野菜缶詶類及相場〉,《台灣日日新報》第 2722 號,1907 年 6 月 1 日。

223 〈野菜缶詶類及相場〉,《台灣日日新報》第 2722 號,1907 年 6 月 1 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