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景觀指數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7-92)

第四章 農地景觀變遷分析

第三節 景觀指數分析

47

48

圖 4-3-1 歷年 LSI 變遷趨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依據評估結果(詳圖 4-3-2)可發現,民國 66 年,一級網格分佈於河川、海岸與 林地為主,二級網格則分佈於研究範圍中央,三級網格分佈區位與二級網格相同,但 數量與密度均不如二級網格。民國 74 年,各級網格分佈區域產生小幅變化,位於海 岸之新港里、白地里內嵌塊形狀趨於不規則形,但等級仍有二級。此外,研究範圍內 亦有多處網格等級產生變化;民國 82 年,正逢縣治中心遷徙及周邊地區發展階段,

縣治中心範圍內多筆土地開發住宅、商業使用或各項公共設施。農地遭分割形成不規 則或狹長形嵌塊,因此三級網格數大幅增加,同時期亦出現形狀最不規則之四級網格;

民國 93 年,嵌塊形狀變遷幅度趨緩,位於高速鐵路特定區內土地呈現一級網格集中 帶,推估其成因可能係高速鐵路車站設置帶動周邊地區土地開發,因此高鐵特定區及 其周邊地區開始進行整地工程,該區呈現大規模荒地嵌塊,形成一處大規模矩行嵌塊,

而該嵌塊則被分割數個網格進行分析,至使多處網格內嵌塊形狀相當接近正方形,網 格等級因此變遷為第一級。同時期竹北市各地仍持續各種不同類型土地開發,海岸、

河岸與山區第一級網格數仍持續減少,整體而言嵌塊形狀漸趨不規則;民國 99 年,

研究範圍內各處土地開發逐漸完工,此時研究範圍內嵌塊多已遭受分割。其中,縣治 中心以西地區,因缺乏都市計畫規範及都市景觀設計,個別開發數量多且零散,嵌塊 分割最為破碎,多數四級網格聚集於此地帶。而海岸、河岸、山區雖為嵌塊形狀較規

49

四級網格(形狀不規則) 一級網格(形狀方正) 二級網格(形狀較規則) 三級網格(形狀較不規則) 研究範圍

圖例

則地區,分佈範圍亦呈現縮小趨勢。此現象顯示,因歷年開發竹北市農地景觀遭受分 割,導致嵌塊形狀漸趨不規則。由於形狀產生變化,形成邊緣較長與外界環境接觸範 圍擴大之不規則形,故嵌塊較容易受外界環境及外來種影響造成地景變化,顯示竹北 市農地景觀及生態系統為漸趨不穩定。

圖 4-3-2 景觀形狀指數歷年分級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二)平均景觀形狀指數(MSI)

綜觀歷年變化,MSI 均以一級網格為主,即便於民國 99 年第一級網格數最少之 年度仍有 493 格(詳表 4-3-2),占總網格數 76.67%。一級網格變遷呈現歷年遞增趨 勢,直到民國 99 年始出現網格數下降趨勢(詳圖 4-3-3);相對於第一級網格,第二

50

級網格數則呈現歷年遞減,直到民國 99 年第二級網格數才上升;三級網格與四級網 格則對本研究範圍未產生重大影響。MSI 有第一級網格朝第二級網格發展之趨勢,顯 示嵌塊形狀相近,極端案例數量較少,變遷幅度 MSI 不若 LSI 變遷明顯。

表 4-3-2 歷年平均景觀形狀指數變遷表

66 年 74 年 82 年 93 年 99 年 變遷幅度 一級網格數 498 504 515 539 478 -4.02%

二級網格數 135 136 125 100 159 17.78%

三級網格數 6 1 1 3 6 0.00%

四級網格數 4 2 2 1 0 -10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統整

圖 4-3-3 歷年 MSI 網格數變遷趨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依據評估結果(詳圖 4-3-4)顯示,研究範圍內歷年均以一級網格分佈為主,其 分佈範圍相當集中,以海岸區、工業區及其周邊地區、高鐵區、生醫園區五處較為集 中;二級網格則分佈於一級網格周邊,數量呈現歷年遞減趨勢,至民國 99 年方呈現 數量上升之趨勢。二級網格數增加較為明顯處為高速公路周邊地區,其成因可能為台 大竹北分校選址於高速公路周邊,同一時期體育公園興建亦完工,導致該區原本俱連 續性景觀出現破碎化現象,嵌塊形狀差異略大於其他地區,網格等級由第一級轉變為 第二級;第三、四級網格則零星分佈於研究範圍邊界,成因可能為邊界嵌塊總面積較 小,若嵌塊面積變化幅度較大時則容易影響數據,進而導致網格等級上升。整體而言

51

四級網格(形狀差異最大) 一級網格(形狀差異最小) 二級網格(形狀差異較小) 三級網格(形狀差異較大) 研究範圍

圖例

平均景觀形狀指數朝向第二級網格集中,顯示研究範圍內嵌塊形狀差異幅度略為上升 且略為偏離正方形,相較於民國 66 年現今農地景觀較不適宜物種棲息。

圖 4-3-4 平均景觀形狀指數歷年分級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三)形狀類指數綜合分析

形狀指數評估係取景觀形狀指數(LSI)與平均景觀形狀指數(MSI)兩者等級 數平均值而成,變遷趨勢顯示竹北市農地嵌塊形狀逐年趨於不規則。

網格數變化幅度相當明顯,第一級網格數逐年減少,第二、三級網格數則為逐年 增加趨勢(詳表 4-3-3),變遷趨勢最為明顯時期為民國 74 年至民國 82 年間(詳圖 4-3-5),即為縣治中心遷徙階段;民國 82 年至民國 93 年間變遷幅度趨緩,第三級網

52

格數則為負成長;民國 93 年至民國 99 年間,第一級網格數大幅縮減,同時第二級網 格數大於第一級網格數,第三級網格數亦大幅增加。顯示研究範圍內嵌塊形狀漸趨不 規則且朝第二級網格集中,未來第三級網格數是否會持續增加並超越第二級網格數,

造成嵌塊形狀更加不規則之景觀,則有待後續研究持續觀察。

表 4-3-3 歷形狀指數變遷表

66 年 74 年 82 年 93 年 99 年 變遷幅度 一級網格數 491 487 388 359 248 -49.49%

二級網格數 138 138 207 245 258 86.96%

三級網格數 14 18 48 39 137 878.57%

四級網格數 0 0 0 0 0 -

資料來源:本研究統整

圖 4-3-5 歷年 S 網格數變遷趨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民國 66 年至民國 74 年間,嵌塊形狀變遷幅度較小,多為第二級網格位置變遷(詳 圖 4-3-6)。民國 82 年景觀產生較明顯變化,舊市區以南至縣治區以北地區、鹿場里 與東平里頭前溪沿岸及東海里三處,為第二、三級網格級中帶。其共同特徵為三處均 位於開發範圍邊緣,係景觀分割較細碎地帶。民國 82 年至民國 93 年間,景觀形狀變 遷較明顯者為高鐵特定區與縱貫公路以西農地。高鐵特定區因全區處於開發中狀態,

嵌塊整合為一處大型荒地嵌塊,而導致嵌塊形狀接近幾何形,故網格變遷為第一級。

縱貫公路以西農地,則因歷年來逐漸開闢道路與個別興建之建物不斷增加,使範圍內

53

四級網格(形狀最不規則) 一級網格(形狀最規則) 二級網格(形狀較規則) 三級網格(形狀較不規則) 研究範圍

圖例

農地不斷分割,形成不規則狀或狹長型嵌塊而導致網格等級變化。民國 93 年至民國 99 年間,嵌塊形狀仍朝向不規則形發展,且多集中於第二級網格。由於高鐵特定區 開發完成,聚集於高鐵區之第一級網格為第二級網格取代,於此時期起,除海岸、河 岸與山區等因天然地形導致開發受限地區外,網格等級多為第二、三級。其中,第二 級網格於研究範圍各地均有分佈,呈隨機式格局。第三級網格數量較少而呈現隨機聚 集式格局,且多為開發中地區或都市計畫範圍外。歷年變遷顯示嵌塊形狀漸趨不規則,

外來種易入侵及易受環境變遷影響之形式。

圖 4-3-6 景觀形狀指數歷年分級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54

二、尺寸指數(P)

尺寸指數係用以評估嵌塊面積變化之指數,本研究使用最大嵌塊指數(LPI)、平 均嵌塊面積(MPS)、嵌塊面積標準差(PSSD)與嵌塊面積變異係數(PSCV),分別 探討嵌塊面積之最大值、平均值、標準差與變異係數之變遷趨勢,再使用疊圖分析所 得之平均結果,以瞭解嵌塊尺寸變化。

(一)最大嵌塊面積指數(LPI)

LPI 變遷趨勢為第一、二級網格數逐年遞減,第三、四級網格逐年增加趨勢(詳 表 4-3-4)。變遷幅度最大者為民國 74 年至民國 82 年間(詳圖 4-3-7),此時期正逢縣 治中心遷徙年代,縣治中心周邊地區農地景觀產生大規模變遷。民國 82 年至民國 99 年間,變遷趨勢仍維持既有趨勢,但變遷幅度稍微趨緩。其中,民國 93 年時第三級 網格數超過總網格數一半,顯示研究範圍變遷為大量小面積嵌塊組成形式。

表 4-3-4 歷年最大嵌塊指數變遷表

66 年 74 年 82 年 93 年 99 年 變遷幅度 一級網格數 185 184 127 113 89 -51.89%

二級網格數 193 191 161 121 90 -53.37%

三級網格數 234 232 292 330 365 55.98%

四級網格數 31 36 63 79 99 219.35%

資料來源:本研究統整

圖 4-3-7 歷年 LPI 網格數變遷趨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55

民國 66 年,各級網格分佈形式較分散(詳圖 4-3-8),僅有海岸與山區為第一級 網格集中帶,舊市區周邊地區則為第三級網格集中帶,其他地區則為各級網格混合,

並無較明顯分佈特徵。民國 74 年,舊市區周邊地區出現第一、四級網格分佈,鄰近 芎林鄉地區則產生第一級網格集中帶,其他地區則維持原景觀分佈形式。民國 82 年,

各級網格分佈位置產生大規模變遷。第一級網格分佈位置逐漸集中於海岸及山區,第 二級網格仍分散於研究範圍內各處呈隨機式格局,第三級網格集中範圍則由舊市區擴 展至縣治中心,第四級網格仍是零星分佈於研究範圍內各處。民國 93 年,網格分佈 特徵最明顯地區為高鐵區,由於高鐵土建工程動工,特定區內形成大規模第一級網格 集中帶。舊市區及縣治中心則因大部分土地已開發完成,原先大規模農地景觀嵌塊被 分割為數個街廓,故舊市區及縣治中心多為三級網格分佈。位於縱貫公路以西之農地,

網格分佈形式亦產生變化,第四級網格多集中於此區,其成因可能係歷年開闢道路與 溝渠將農地分割,加上民間自行建設許多農舍,而導致原先具備連續性農地景觀相當 破碎,大型嵌塊受到多次分割而導致網格等級變遷。民國 99 年,LPI 數值仍持續縮 小,變遷趨勢朝第三級網格集中。位於高鐵區之第一級網格集中帶,因高鐵區開發完 成而再次分割為數個街廓,多數網格等級由第一級變遷為第三級。縱貫公路以西地區,

由於道路開闢與農舍興建持續進行,第四級網格分佈範圍更加擴散,第四級網格分佈 格局轉變為隨機聚集式格局。整體景觀變遷為嵌塊面積逐漸縮減,而導致物種棲息空 間縮減,可容納物種數最大值降低趨勢。由於生存空間受到壓縮,未來竹北市可能會 產生物種滅絕之現象,尤其以鳳山溪、頭前溪與縱貫公路構成之三角形範圍內第四級 網格可能性最高。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7-9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