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促銷工具類別 促銷誘因種類

第三節 有機農業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7 

第三節 有機農業

一、 有機農業緣起

有機產業最早是由歐洲發跡。早期,農業發展都以追求農業的質與量為目標 而發展農業工業化的趨勢。在 1924 年,當德國人 Dr. Rudolf Steiner 率先倡導 有機農作物栽培,希望透過耕作技術來改善化學農藥之使用。可惜在當時並沒有 受到重視。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為了振興經濟與擴充糧食,為了增加農 業產量,更是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等。由於過度依賴化學農藥,雖然達到了 生產效率,但也改變了地球之生態環境。再過度汙染下,種植生態的改變,農產 品的健康性與安全性接受考驗。直到 1970 年,先由工業科技國家如德國與瑞士 等開始注重發展有機產業,1980 年後才越來越多國家開始發展有機產業。

有機產業從早期的有機農業逐漸擴展到有機漁畜產業。早期各國政府為了吸 引更多農夫的加入,最快速的政策則是採取有機生產之補貼。根據歐洲有機轉型 意願調查,超過半數的農民認為補貼是重要誘因。在此誘因下,從 1992 至 2004 年間,有機面積也從 0.6%成長到 3.6%。有機產業目的是藉由天然且永續的有機 種植方式來確保未來環境的保護與生態保育。同時禁止有機農民在生產過程中使 用化學合成農藥或是基因改造之物質等。為了確保有機商品不會被檢驗出有害物 質與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各國政府均開始建立有機法規之生產準則與檢驗標準等 相關規範。由於有機商品與一般商品外觀相似,消費者無法直接用肉眼分辨。因 此成立有機產品驗證機構,除了可以檢視農民是否均有遵循有機法規去生產合格 之有機產品外,也可以保障消費者一個安全採買之選擇與權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 台灣有機產業

在 2050 年,全球預估將達到 90 億人口。所以,如何確保人類可以有充裕食 糧則在農業產業中成為近期熱門話題。另一方面,在科技發展所影響的氣候變遷 下與農作物產量異常,進而造成綠色農業與有機產業的蓬勃發展。根據 Biofach 報導,歐洲前四大的有機作物種植面積之生產國依序為西班牙、意大利、法國、

德國。相較歐美的蓬勃有機產業之發展,台灣起步較為晚,在 1990 年才由農委 會開始規劃。由於各國對有機農業有不同的定義與法規規範。但在台灣,農委會 的有機農業定義為:「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 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 農產品目標之農業。」

當時農委會先邀請專家與學者一起探討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可能性。經過兩 年的謹慎評估後,才分別決定在台南與高雄成立農改場。透過長期觀察與有機農 業試驗後。得到珍貴種植經驗結果與多項研究成果後,農委會才正式在台灣推廣 有機農業。藉由這兩個農改場的有機種植經驗與成果後,建立一套有機生產輔導 機制。同時又參考國外有機產業,在台灣成立有機農產品之認證機構。透過建全 的制度來檢驗農民所生產的有機產品與確保消費者購買有機產品之安全性。表 2.6 為台灣有機農業大事件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9 

表 2.6 台灣有機農業重大事件進展 年份 臺灣有機農業發展大事記

1990 有機農業先驅計畫 1990 辦理田間示範

1995 在農委會召開有關有機農產品認證方式的行政法規 1996 MOA 自然農法執行基準(台灣版)公布與實行 1997 全省有機栽作面積增至 288 公頃,試作農戶 385 戶。

1999 全省有機栽作面積超過 800 公頃

2000

農委會公告實施「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申請及審查 作業程序」

2007 農委會公告「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

2007

農委會宣布啟用產銷履歷產品(TAP)、有機農產品 (OTAP)、優良農產品(UTAP)三大農產品驗證標章

200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布之「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 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及「進口有機農產品及有機 農產加工品管理辦法」新制上路。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有機產業在台灣已發展超過 20 年,但有機種植面積僅占全台的百分之七。

根據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如圖 2.5 所示,在 103 年中,全台有 6,071.3 公頃中,

有機種植面積前三大縣市分別為花蓮縣 1,190.6 公頃,南投縣 361.3 公頃,高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