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版本比較

第二節 有聲資料版本比較

之一」的匈牙利人-萊耶.雷森斯(Lajos Lencsés, 1943- )、瑞士音樂世家後裔 的托瑪斯.尹德謬勒(Thomas Indermühle, 1951- )、前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雙簧管首席的西班牙雙簧管演奏家艾利克斯.克萊恩(Alex Klein, 1964- )五人。最後再以坦希布達克所演奏的版本與其它五人一起做統整,

讓雙簧管演奏者們能夠更進一步瞭解,重要雙簧管演奏家們之演奏詮釋方式。本 人將其有聲資料版本的錄音年代及發行公司整理如下表(表 11)。

【表 11】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有聲資料版本的錄音年代及發行公司。

演奏者 錄音年代 錄音年代及發行公司

坦希布達克 1976. 5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1 葛利茲奇 1990. 5 Claves Records, 1990

霍利格 1991. 10 Philips Records, 1993 雷森斯 1981. 1 Capriccio Records,1990 尹德謬勒 1993. 11-12 Camerata Records, 1994 克萊恩 2003. 6 Cedille Records, 2004

27 “…But the remarkable Mr. Holliger, whom critics have dubbed the undisputed Paganini of the oboe...” Barbara Jepson, ‘An Oboe Virtuoso Defeats Clarinet Envy’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ouble Reed Society, Vol. 7 No.1 (1984), 20.

一、耶律.坦希布達克

坦希布達克於一九二一年出生於捷克的,畢業於布拉格音樂學院的大學以及 研究所。坦希布達克剛開始是從小提琴開始接觸音樂,但是這時候的他卻對於雙 簧管有著極大地喜愛,甚至於已經下定決心要以雙簧管做為未來的職業。在格雷 姆.阿玻特(Graham Abbott)的一篇敘述坦希布達克故事的文獻中提到:

……這位男孩,年輕的莫凱希,演奏如此迷人又極富表現力,我幾乎 Orchestra)29 的指揮-拉斐爾.庫貝力克(Rafael Kubelik, 1914- )邀請前往演 奏面試此樂團的雙簧管首席之位。最後,並於一九四五年至五○年間擔任此樂團 的雙簧管首席。一九五○年,因為戰爭的無情,迫使坦希布達克離開自己的家鄉 遷居至澳洲,當年他隨即接下位於雪梨(Sydney)的新南威爾斯州立音樂學院

(New South Wales State Conservatorium of Music)雙簧管教師職位。

一九六二年坦希布達克在一場阿得雷德藝術節(Adelaide Festival of the Arts)

中演出,其中與他合作的同伴之一耶胡迪.梅紐音(Yehudi Menuhin, 1916- )說

28 “…This boy, young Mikelši, played it so beautifully and so expressively that I could hardly bear it. It was so beautiful. I thought there was nothing more expressive and beautiful and nearest to the human voice than the oboe when it’s played like that. So from that moment I was absolutely convinced:

this is the most expressive, most beautiful voice I have ever heard, and I’m going to play it even if I would have to kill myself. There is nothing that would stop me from playing it.” Graham Abbott,

‘The Tancibudek Story’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ouble Reed Society, Vol. 28 No.2 (2005), 152.

29 在當時,捷克愛樂管絃樂團被視為全世界最好的樂團之一。 “…during the time that the orchestra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in the world…” David Nuttall, Note in the compact disk Australian Heritage: Jiři Tancibudek, Australia: ABC Classics, 2001 (461 703-2).

道:

……我將會永遠記得和坦希布達克在音樂上的合作。他是一位非常好的 音樂家,而且我知道不論到何處,他都能夠享受讚美和成功……30

另外,美國多倫多(Toronto)一家報社的評論家,對於坦希布達克於一九六四 年演奏理夏德.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雙簧管協奏曲》之後,

寫了這段話:

坦希布達克在阿得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教學超過二十年的時 間,教學期間培訓出許多音樂人,有許多幾乎都是現今澳洲傑出的雙簧管演奏 家。同時坦希布達克也在國際性音樂營協會(National Music Camp Association)

- 澳洲青年音樂(Youth Music Australia)擔任教職,在這段期間可以明顯地發 現,他除了熱愛音樂之外更極力奉獻其中。坦希布達克因為在音樂上卓越的成就 與貢獻,於一九八九年榮獲澳洲澳大利亞勛章 (Member of Order of Australia)32

(圖 1)。

(接下頁)

30 “…I shall always recall my musical association with Jiři Tancibudek. He is a wonderful musician, and I know he will enjoy, wherever he goes, admiration and success…” 同前註。

31 “…The nearest approach to excellence was sparked by the guest artist, Jiři Tancibudek. It is not often one has an opportunity to hear the oboe as a solo instrument, but performances of this caliber could easily increase the demand…interpretation seemed ideal…impeccable technique…awealth of subtle tonal shading…” 同前註。

32 Order of Australia 是一種騎士制度,由伊麗莎白二世建立於一九五七年二月十四日。目 的有二:一為區分澳洲的公民;另一為讚許有成就或是有功績的人。階級由高至低如下:Knight / Dame(AK/AD)、Companion(AC)、Officer(AO)、Member(AM)以及 Medal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OAM)五種,AK/AD 階級廢除於一九八六年三月三日,所以現今主要共區分為四個 階級。

【圖 1】澳洲澳大利亞勛章的分級制度(由高至低)。

中文 澳洲最高勛章 澳洲官佐勛章 澳洲員佐勛章 澳洲勛銜勛章

英文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AC)

Offic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AO)

Memb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AM)

Medal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OAM) 勛章

階級 圖片

坦 希 布 達 克 演 奏 的 有 聲 資 料 版 本 是 於 二 ○ ○ 一 年 由 澳 洲 廣 播 公 司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 ABC)33 發行,若仔細觀察會發現 在唱片的封面上有註明為隸屬於澳大利亞的資產(Australian Heritage)34。此版 本錄製於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三及十四日,由於錄製的時間距離首演已有二十年之

34 Australian Heritage 的文字是 ABC 古典唱片公司為了獻給對澳洲歷史上有重大意義和價

時,本人認為演奏者雖然想要做帶有些許詼諧的味道,但似乎有點保守。在第二 段落的第四句開始,演奏者為了準備蘊釀此句高潮的 f3音,所以從第八十四小節 即以逐漸漸快的演奏,將此句推入高處(譜例 67)。從第三段落開始是以十六分 音符三連音音型的素材為主軸,演奏者展現出小溪流水的流動感,若是更仔細地 聆聽,可以觀察到演奏者在每組的每個十六分音符三連音音型中也做了細膩的詮 釋(譜例 68)。

【譜例 66】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二段落,三次不同層次的下 行漸弱,43-56 小節,坦希布達克版本。

【譜例 67】 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二段落,第四句,84-88 小 節,坦希布達克版本。

(接下頁)

【譜例 68】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三段落之十六分音符三連音 音型詮釋,95-100 小節,坦希布達克版本。

坦希布達克版本的第二樂章音樂詮釋,速度約為 = 52-60。在第一段落雙 簧管主題旋律出現時,演奏者從第二小節開始做漸強至第三小節的降 e2 音(譜 例 69)。第二段落的詮釋則是有非常多速度上以及音量上的轉變,例如:在第四 十八小節時,坦希布達克在第一組以三十二分音符為主的音群中,將最高音 e3 利用分奏的方式吹奏(譜例 70a)。另外,演奏者將往上的音型降 b2音、c3音、

降 d3音逐漸加快,而在快到達降 b2音時又將速度拉回緩慢(譜例 70b)。有趣的 是,演奏者在下一個小節的兩次相同音型,大、小聲變化並不是依照音型的走向 而演奏,反而是做漸弱的音樂詮釋,主要是更加強第五十小節最高音的重要性,

同時,也呈現出與前一小節的極大對比(譜例 70c)。

【譜例 69】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第一段落,24-27 小節,坦希布 達克版本。

【譜例 70】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第二段落,坦希布達克版本。

(a) 47 小節。

(b) 48 小節。

(c) 49-53 小節。

第三樂是先由樂團開始,雖然此樂章的速度術語標示為「稍快板」(Poco allegro),但是就整體呈現而言,演奏者所演奏的速度有些許地趕,速度大約是

在 =112-120。本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此樂曲是第一次發表,再加上就當時期

35 “…I am sure that you will have success with the concerto. Feel free to make final adjustments in the virtuoso passages to suit your own personal technique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instrument. I wrote for you two cadenzas… .” Jiři Tancibudeck, ‘Bohuslav Martinů – Concerto for Oboe with a Small Orchestra (1955)’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ouble Reed Society, Vol. 13 No.1 (1990), 47.

【譜例 72】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三樂章,裝飾樂段一,坦希布達克版本。

(接下頁)

【譜例 73】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三樂章,裝飾樂段二,坦希布達克版 本。37

二、伊格.葛利茲奇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德國柏林。葛利茲奇開始學習音樂時候是在弗萊堡

( Freiburg ), 當 時 是 與 艾 迪 斯 . 皮 薛 . 艾 克 森 菲 爾 ( Edith Picht-Axenfeld, 1914-2001)及古斯塔夫.雪格(Gustav Scheck, 1901-1984)分別學習鋼琴和長 笛。一九六○年在德摩特(Detmold)繼續學習音樂,這時期便將雙簧管轉為自 己的主修,其老師則為海勒曼徹.費雪曼(Helmut Winschermann, 1920- )38。 葛 利 茲 奇 在 一 九 六 四 年 的 德 國 藝 術 院 音 樂 比 賽 ( Competition in German Academies)中贏得首獎,隔年以優秀的成績通過考試至巴黎學習。在巴黎期間 的學習,給予了葛利茲奇在雙簧管聲音的乾淨度和抖音的細微處理上許多想法。

離開巴黎之後,第一份工作即是擔任巴塞爾交響樂團(Basel Symphony Orchestra)

中的雙簧管首席。一九六八年於布拉格國際音樂大賽(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Prague)中榮獲首獎的殊榮。葛利茲奇自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七年,在法蘭克福

(Frankfurt)的漢森廣播電台交響樂團(Hesse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中擔 任 雙 簧 管 獨 奏 者 。 在 一 九 七 二 年 被 指 派 為 漢 諾 威 州 立 藝 術 學 院 ( Hanover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的雙簧管教授。葛利茲奇的音樂演奏不僅是在 家鄕有聲譽,甚至在其它國家也是有著極大的名聲,因此,奠定了葛利茲奇雙簧

在一篇葛利茲奇與一學者凱撒琳.克勞斯(Kathleen Krause)39 的訪談文獻

經為美國亞立桑那州市立交響樂團 (Civic Orchestra of Tucson) 的雙簧管首席。

40 “By Tongestaltung, I mean what we can do with the tone in regards to musical expr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the little things that allow for expressiveness in music. I have been influenced greatly by string players. Two of my brothers are string players.” Kathleen Krause, ‘The Goritzki Oboe, Oboe d’amore, Bach Master Class’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ouble Reed Society, Vol. 8 No.3, (1985),

【譜例 75】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二段落,113-117 小節,葛利 茲奇版本。

第二樂章的速度約為 = 46-56。在第三段落中,第六十八小節銜接到第六 十九小節的地方,比原出版樂譜多出了七個音符,是演奏管絃樂團版本樂譜中原 先所標記的音符(譜例 76)。接著是第三樂章的音樂詮釋,主要敘述的段落是裝 飾樂段,速度約為 = 100-112。在葛利茲奇演奏的有聲資料版本中,所演奏的 裝飾樂段分別有兩次,一為較簡單的裝飾樂段;另一為演奏技巧上稍困難的裝飾 樂段(譜例 77)。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再現部(Recapitulation)之處,

第一百四十九至一百五十三小節出版樂譜的雙簧管部份並未譜寫任何音符,而在 葛利茲奇所演奏的版本中,原本應為休息之處卻在雙簧管部份演奏了三個多小節 以 節奏音型為主的音(譜例 78)。

【譜例 76】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第三段落,67-69 小節,葛利茲 奇版本。

(接下頁)

【譜例 77】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三樂章,裝飾樂段一,葛利茲奇版本。

【譜例 77】馬悌努《雙簧管協奏曲》第三樂章,裝飾樂段一,葛利茲奇版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