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在不同尺寸的電子白板上呈現時,所造成的影響情形可能會發生變化,可再加以 研究。

2.不同難度的教材適合的資訊量可能不同,可進一步的分析及研究。

3.互動的內涵還有不同互動量的影響等,可進一步的分析及研究。

參考文獻

Anderson, T.D. & Garrison, D. R. (1998).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world: New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C. C. Gibson (Ed.) Distance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Madison, Wis. : Atwood Pub.

Ayres, P. (2006). Using subjective measures to detect variations of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within problem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6(5), 389-400.

Bruce, Torff.& Rose, Tirotta.(2010).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produce small gains in

elementary students’self-reported motivation in mathematics. Computers & Education, 54(2010), 379–383.

Burnken, R., Plass, J. L., & Leutner, D.(2003). Direct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53-61.

Cowan, N.(2001).The magical number 4 in short-term memory: A reconsideration of mental storage capacity.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4(01),87-114.

Hall, I., & Higgins, S. (2005).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1, 102–117.

Hennessy, S., Deaney, R., Ruthven, K., & Winterbottom, M. (2007). Pedagogical strategies for using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o foster learn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science.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2, 283–301.

Hillman, D., Willis. J. & Gunawardena, N. (1994). 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 An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tion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8(2).

Kalyuga, S., Chandler, P., & Sweller, J.(2000). Incorporating Learning Experience into the Design of Multimedia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1), 126-136.

Mayer, R. E., & Moreno, R. (2002). Aids to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2(1), 107-119.

Mayer, R., Moreno, R., Boire, M., & Vagge, S.(1999).Maximiz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from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by minimizing cognitive load.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1(4),638-643.

Miller, G.(1956).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automatization of cognitive skills.Psychological Review,63,81-97.

Moore, M. G. (1989).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3(2) , 1-6.

Moore, M. 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systems view. Belmont : Wadsworth.

Omar, S. López.(2010). The Digital Learning Classroom: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academic success in mathematics and reading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 Computers & Education, 54(2010), 901–915.

Penny, C. G.(1989). Modality Effects and the Structure of Short-Term Verbal Memory.

Memory & Cognitive, 17(4), 398-422.

Schmid, E. C. (2008). Potential pedagogical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multimedia us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equipped with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1, 1553–1568.

Simon, H. (1974).How big is a chunk? By combining data from several experiments, a basic human memory unit can be identified and measured.Science, 183(4124),482-488.

Slay, H., Siebörger, I., & Hodgkinson-Williams, C. (2008).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Real beauty or just lipstick?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1, 1321–1341.

Sweller, J., Van Merriënboer, J. J. G., & Paas, F. G. W. C. (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51-297.

Sweller, J.and Chandler, P. (1994).“Why som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lear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85-233.

Taylor, J.C. “Flexible delivery: The globalisa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Indian Journal of Open Learning, 1998, Vol 7, No.1, pp.67-78.

Thompson, J., & Flecknoe, M. (2003). Raising attainment with an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key stage 2.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17, 29–33.

Van Merrienboer, J. J. G., & Sweller, J. (2005).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complex learning: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7(2),147-177.

Webster, Jane, Linda Klebe Trevino, and Lisa Ryan, “The dimensionality and correlates of Flow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3, Vol.9, pp.411-426.

Yeung, A. S., Jin, P., & Sweller, J.(1997). Cognitive Load and Learner Expertise:

Split-Attention and Redndancy Effects in Reading with Explanatory Not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3, 1-21.

Yeung, A. S.(1999). Cognitive Load and Leearner Expertise: Split Attention and Redundancy Effect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asks with Vocabulary Definitions. The Jounal of Experiment Education, 67(3), 197-217.

王磊(2000)。論遠距離教學中的互動理論。電化教育研究,2000(4),23-25。

江志浩(2009)。以多元智能角度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宋曜廷(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李慶志(2008)。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動態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比例解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孝俊(2007)。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活動和實驗。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習科技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儀惠(2007)。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討-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面積單 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碧霞(2008)。從認知負荷觀點分析國小二到四年級數與計算成就測驗。 教育研究與 發展期刊,第四卷,第四期。

徐易稜(2001)。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中央大 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孫秉文(2009)。多媒體教材在不同行動載具上的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交通 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未出版,新竹。

高俊豐(2008)。以合作學習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高年級數學縮圖與比例尺單元之 成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高瑩真(2008)。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健康課程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 學習情形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

張夏暖(2009)。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溝通式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淡江 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勝傑(2008)。以互動式電子白板為基礎之 ICT 教學環境建置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 究。臺中技術學院/資訊科技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伊黎(2008)。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協助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學習功能性數學成效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秀雯(2008)。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 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姚真、吳宇穎(2008)。多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結果的影響。教育學刊(30), 29-60。

陳彥至(2007)。電子白板於國小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密桃(2003)。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學刊,21,頁 29-51。

陳惠邦(2006)。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發表於台北市全球華人資訊教育 創新論壇,台灣宜蘭。

陳彙芳、范懿文(2000)。認知負荷對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資訊管理 研究,2,45-60。

陳韻雯(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致翔(2009)。以 ASSURE 模式應用 IWB 與 TINS 輔助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 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國禎(2007)。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文斌(2009)。電子白板融入代數推理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文瓊(2009)。電子白板小組系統化複習策略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仁燦(2008)。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顏菀廷(2007)。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數學教學成效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附錄一 學習成就測驗試卷

丙地層所出露的珊瑚,顯示出什麼訊息?

(A)當時為淺海環境 (B)珊瑚與三葉蟲是同時代的

(C)當時海裡有珊瑚,陸地上有蕨類生物 (D)當時氣候寒冷。

15. (B)承14.題,宜靜在相離一公里外的美好村地層找到貝殼化石 ,再與大雄比較 後,美好村地層可能與圖中哪一地層是同時沉積? (A)甲 (B)乙 (C)丙 (D)丁。

16. (A)承14.題,根據大雄發現的地層,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地層是古生代 (B)甲乙丙丁代表同時間、不同海底深度活動的生物 (C)丁地層離現代最久遠 (D) 此地層全部都是在海洋中沉積而成。

17. (A)承14.題,丁地層的植物化石距今約 1 億年,則下列何者正確?

(A)比對現今蕨類,可推論蕨類的演化過程 (B)丙層的珊瑚沉積短於 1 億年 (C)三葉蟲生活的年代也是 1 億年左右 (D)植物化石難以保存,因此不可能有 1 億 年的時間。

18. (C)承14.題,大雄已知三葉蟲是一標準化石,則以下推論何者錯誤? (A)甲地 層屬於海洋沉積環境 (B)甲地層為古生代 (C)甲地層有可能為陸地沉積 (D)與 甲地層同期的地層應也可找到三葉蟲。

19. (C)有關化石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動物活動所遺留下的痕跡無法形成 化石 (B)鸚鵡螺因壽命很長故稱為活化石 (C)由化石可知物種的演化情形 (D) 化石皆為古代生物體內堅硬部分所形成的。

20. (B)下列有關化石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可以做為演化的証據 (B)越上層的 化石越古老 (C)化石的形成需要很久的時間 (D)生物的足跡或排泄物如被保留 下來亦可形成化石。

階段二 3-2 窺探岩石中的祕密

15. (B)目前我們所稱的狗均為同一種,何以牠們的外觀差異卻很大?

(A)因為人創造出來的 (B)原來就有這些基因,只不過人類培養加以彰顯出來而已 (C)因為人類將狗和其他的動物交配造成 (D)這些狗其實並不同種,所以外觀差異 當然很大。

16. (C)下列哪一種遺傳性狀,不是達爾文演化論的結果? (A)北極熊生活於冰天 雪地中,體色為灰白色 (B)沙漠中仙人掌的針狀葉 (C)犬的體型及毛的長短變化 繁多 (D)海洋中鯨魚的四肢呈鰭狀。

17. (B)有一淺色樹幹及深色樹幹的混合林,黑色蛾和白色蛾棲息在樹幹上,鳥以蛾 為食,70年後由於空氣汙染,層層的煙灰把樹幹都染成了黑色,附圖為歷年來的統 計。

你認為混合林工業化後(1930年),對蛾的體色產生何種影響?

(A)淺色蛾增加 (B)深色蛾增加

(C)深色蛾減少 (D)淺、深色蛾維持平衡。

18. (C)承上題,此混合林中,蛾比例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黑色蛾較易獲得食物 (B)白色蛾較易獲得食物 (C)黑色蛾受保護,鳥不易發覺 (D)白色蛾受保護,鳥不易發覺 19. (A)下列有關天擇和人擇的比較,何者不正確?

(A)甲 (B)乙 (C)丙 (D)丁

20. (A)根據達爾文「演化論」之觀點推論,下列何種組合最不易被自然環境所淘汰

(甲)族群數量大;(乙)族群數量小;(丙)個體間變異大;(丁)個體間變異小。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階段三 3-3 穿梭演化的時空隧道

(C) (D)

16. (D)甲.藻類;乙.蕨類;丙.被子植物;丁.裸子植物,下列有關光合作用生物的演 化順序,何者正確? (A)甲→丁→乙→丙 (B)甲→乙→丙→丁 (C)甲→丙→丁→

乙 (D)甲→乙→丁→丙。

17. (A)根據化石推測,劍齒虎是哪一年代的生物?

(A)新生代 (B)前寒武紀 (C)古生代 (D)中生代。

18. (B)穿梭演化的時空隧道,回到地球的歷史時期,以下列直線代表地球距今歷史 年代,試回答問題。

關於甲以前的歷史年代,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地球的環境有巨大的改變 (B)找不到任何曾經生存過的生物所留下的化石 (C)地球上已有生命誕生 (D)當時生存的生物物種比現在少。

19. (B)承第18題,有關甲時期地球環境的敘述,下列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

(A)海洋或陸地都充滿各式各樣的生物 (B)只有在海洋中有生物,陸地上還是一片 死寂 (C)為冰河時期,溫度非常低,沒有生物 (D)為高溫融熔狀態,沒有生物。

20. (D)承第18題,請問甲~乙這段期間,下列何種生物尚未在地球上出現?

(A)細菌 (B)藻類 (C)三葉蟲 (D)高大的陸生蕨類。

附錄二 認知負荷量表

認知負荷評量 班級: ___ 座號:___ 姓名:_____

看過之前上課介紹的內容後,試著回想自己的學習過程,並回答以下問題。

填答說明:請在右方的選項中,選出您真實的感受,將對應的數字圈起來:

非常容易 容易 還算容易 難易適中 有點困難 困難 非常困難

1. 我認為本單元教材的內容在學習上: 1 2 3 4 5 6 7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有點不同意 無法判斷 有點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2. 我覺得花了很大的心力,才能記得本單元教材的內容: 1 2 3 4 5 6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