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綜合討論

從研究者的意圖、研究方法、研究歷程、研究的自我評鑑和教師專業 成長等項,進行綜合的討論如下。

壹、研究者意圖

廣義的教材包含了很多,但是研究者選擇同樣形式的文本:繪本和教 科書,為研究主題,實是因為心中有種感覺──教科書可不可以用繪本和 兒童文學來替代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課本就像繪本?這種想法一直在我 的心理盤旋著,如果要課本寫得像故事書一般平易近人,是不容易也不可 行的話,那麼能不能就以豐富的繪本來替代。於是,從自己的想法出發,

閱讀國內相關的活動,請教相關老師的經驗,但是都無法滿足本研究所 需,最後在研究歷程中找到了國外的做法,給予本研究許多重要啟示,並 提供了可行的做法。

一、社會和語文的統整

在國外,有不少全語言教師完全不使用教科書,他們會以兒童文學來 架構課程,並在主題單元之中加以應用。有些老師則竭盡所能,在現有教 科書中找出品質較好的文學作品,來充實全語言課程。國內也有許多老師 從事這方面的努力,但是多在語文課程中著手,從研究中可發現,全語文 關注的不只是語文教育,還需能統整其他學習。Goodman 提到全語文的課 程觀是統整的,如果說,我們在完整而自然的情境中最容易學會語言,那 麼,「統整」就是語言發展和透過語言學習的最重要原則。事實上,語言 發展和知識內容的學習,是課程的雙重內涵(洪月女譯,1998)。對學習

者而言,課程的過程是單一的,只要專注在要學習的事物土即可,至於要 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學些什麼概念,二者其實是同件事。但是,對老師 而言,這個過程包含雙重程序與目的:讓學生進行社區研究,或在文學單 元中做作者研究,或進行科學實驗,或發展序列概念等探討活動,是課程 的第一層目的。在完成的過程中,盡量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真實的語言事 件、真實的聽說讀寫:讓聽說讀寫在上述對世界、人、事物、想法和經驗的 探索中,同時進行,則是課程的第二層目的。因此,老師評量時,也必須 同時兼顧學生的語言和認知發展;課程內容更是從學生校外的經驗和興趣 出發,並能充分發揮書面語言的各種功能。這樣的課程既廣博又豐富,不 只由學習者的語言和知識基點出發,而且能夠進一步的擴展、延伸他們的 語言和知識。課程的目標在於促進個人的成長。但是,這裡所提到的成長 並不意味著達到某一絕對的程度。全語言教師接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 此,他們的課程計畫,旨在延伸學生的語言能力、效能和知識,以及他們 對世界的瞭解。此外,全語言也主張,語言學習的歷程應該是統整的,讓 孩子因為需要而從事聽說讀寫的活動。例如,學生如果決定要將李歐德.

亞歷山大( Lloyd A1exander)的故事改編成布偶劇表演,他們就必須先閱讀 這個故事,接著編寫故事大綱或劇本,分配班上學生擔任演員、舞台工作 人員,或是觀眾;當從事一個有關老鼠的專題研究時,孩子們可能討論、

計畫他們的活動,閱讀相關的參考資料,計畫並寫作海報或圖表,觀察並 做記錄,準備發表口頭報告和書面報告等;或者,操作數學材料來學習分 數概念時,學生必須討論操作發現的結果,寫出結論。

二、跨科目的語言學習

而全語言是跨科目的語言學習,在小學裡,如果班上只有一個老師 時,按照上述的方式組織課程並不難。即使在分科目的中學裡,「跨科目 的語言學習」概念,也已經從英國傳播至其英語系國家。在這些學校裡,

科任教師開始注意所任教的科目裡語言使用的情形,並且如前所述的,考 慮到課程中的雙層學習目的。舉例來說,數學老師必須把數學專有名詞以 及和數學相關的語言,視為教學的重要項目,並且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概 念和解題的同時,學習如何去掌握這些語言:英文老師、圖書館員以及閱讀 和寫作教學專家必須結合,一起計畫課程,甚至和各科老師協同教學,讓 課程達到更高度的統整化和真實化。以主題式單元架構課程活動,語言教 師宜以主題架構課程活動,例如:「核子戰爭的危機是什麼」、「水污染 對我們的社區是否構成危機」、「我們鄰里的歷史」等,都是可能的主題。

主題可以是科學的、文學的、社會的、藝術的、人類的、物理的,或結合 數種為一單元。主題提供調查、語言使用和認知發展的焦點。它可以讓學 生參與計畫,從事建設性的研究活動,並且提供學生機會,選擇真實又相 關的活動。而這些和社會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是十分相關的。在社會領域 中,我們也常讓孩子閱讀和作報告,因此協助學生在各學科中發展讀寫能 力是很重要的,老師需要協助學生在各學科領域中,發展與該學科相關的 讀寫能力。有一些通則可以參考:檢閱這些學科科目中,關於閱讀和寫作 的一般性和特定的用法,找出該領域中,常見的書面語言用法,特別是那 些學生可能未經歷過的,例如:地圖、圖表、食譜、指引、工作單、腳本等 的寫法,通盤想過,並且列出要複製或理解該領域語言所需要的策略、背 景知識及特殊資源,就以上所列的條件,來判斷學生所處的位置如何。計 畫教學上的雙重程序,讓學生在建構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能建立學 習語言的策略。

但是,「繪本從哪裡來」是許多老師心裡的疑慮。可以思考買課本的 錢拿來買故事書嗎?或者,可以將學校圖書館轉型為教學資源中心?整合 教材、圖書館和多媒體中心的功能,或許可以解決這問題。此外,本研究 在融入重大議題時,特別將性別教育的議題加以處理,因為影響性別刻板 印象形成的相關因素有:1、家庭因素;2、學校因素;3、媒體因素。特 別提出兒童讀物,圖畫書乃兒童早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媒介,兒童經由對 書中角色的認同,將之經驗與個人生活類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我們的兒童讀物中含有成人世界之性別刻板印象,尤其是歷史類的讀 物更將傳統刻板印象之訊息完全在內容中傳達給讀者,藉由閱讀的方式,

影響兒童之態度,也影響兒童看待他人之態度(張湘君,1997)。從過去研 究中可看出,兒童讀物的主角其性別角色具傳統刻板化印象,通常男主角 的角色是積極的、獨斷的、勇敢的、主動的、冒險的、領導的、支配的、

強壯的、勝任的、工作取向的;而女主角的角色常是害怕的、柔弱的、愛 哭的、尖叫的、等人來救援的、順從的、人際取向的、情感的,女性在兒 童讀物中是附帶性的角色。此外,張湘君(1998)也曾提到隨著女性主義的 抬頭,古典西洋童話紛紛被改寫,傳統女性弱者的形象一一被打破,改賦 予男性強者的性格,然而此種把女主角極端「異性化」的手法,造就出的 女性角色大抵成了詼諧爆笑的男人婆,除了女性的特質盡失之外,也顯得 不夠真實,實在不足為「新女性」的典範。因此,發現兒童讀物對孩童性 別刻板印象確實有影響,相同的讀物卻造成了不同的學生態度。因為兩性 平權的兒童讀物正在發展(如:《朱家故事》、《威廉的洋娃娃》等),但 教師的態度是否能隨之調整並融入教學,無疑是更重要的。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本來想採以準實驗研究方式進行,但是又希望能夠從教學現 場、老師的困擾和問題著手,研究者自己產生了疑惑,又發現大家都有相 同的困難,就不斷思考著,如何找到適合的方法解決這樣的困境。而目前 行動研究影響教育變革所扮演的角色,專注於行動研究的教師與行政人 員,被定位為學習者並不是專家。那些專注於行動研究的人士,願意持續 的執行專業發展。因為,他們相信在他們日常教學實踐的領域裡與理想世 界的願景間,存在著某些差距。

過去實務界的老師甚少去看所謂的研究報告,理論和實務總是缺少適 當的連結,以至於研究建議未必引導改進的腳步。事實上,行動研究納入 職前教師培育計畫,以及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方案,將可使行動研究成為 專業教師實務進行中有所增長的要素。類此行動,終究要幫助教師把行動 研究融入其他關鍵的教學系列中,如課程發展、真實的評量策略、班級經 營策略、教學策略、以及關照兒童。諸如此類活動將鼓勵教師接納變革。

研究者企圖以在職教師身分來研究現場問題,採用行動研究方式是種嘗 試。行動研究是由教師為他們自己所做的研究,而不是受到他人的逼迫而 做的研究。

一般行動研究,教師遵循著下述四個步驟進行之,即1、界定焦點領 域,2、蒐集資料,3、分析與解釋資料,4、設計行動研究計畫。在本研 究中,其實焦點隨著研究現場內的狀況慢慢形成,從繪本在重要議題教學 運用嘗試起,在以社會學習領域為關切焦點,起初從補充角度,然後嘗試 以其為教學策略,經過文獻和資料蒐集發現,事實上若就全語文的角度和

兒童建構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的方向思考,繪本教學是一個很可行的嘗 試,於是形成計劃,嘗試以批判行動研究觀點來進行,起初對於批判行動 研究的觀點並不完全清晰,因此在研究者的教學範圍內,針對學生社會學

兒童建構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的方向思考,繪本教學是一個很可行的嘗 試,於是形成計劃,嘗試以批判行動研究觀點來進行,起初對於批判行動 研究的觀點並不完全清晰,因此在研究者的教學範圍內,針對學生社會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