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現況探討

4.1   案例場址分析

在有地下構造物時,形成上方回填厚度不一的狀況下,更容易造 成差異沉陷情形。本研究案例中,義隱橋位處宜蘭縣三星鄉,在蘭陽 平原中上游地區,基地的土質狀況則屬卵礫石層( 圖 19),狀況良 好。

圖 19 義隱橋地質柱狀圖

27

圖 20 宜壯橋地質柱狀圖

其所跨越的河川為安農溪,屬蘭陽溪系支流,上游主要是藉由蘭 陽水力發電廠的排放出水河道,水流量較為穩定。而義隱橋引道縱向 部分,在路面下方 1.2 公尺深處有電力、電信及自來水管等設施配合 工程進行埋設,橫向部分則有人車共行箱涵乙孔,其至路面覆土高度 則各為 1.0 公尺及 0.8 公尺,而其位置則距橋台約 7~8 公尺,與進橋板 未端,尚有 2~3 公尺距離,又有橫向堤防道路銜接,使得整個回填的 施工順序與滾壓工作,變得相當複雜。所以如果以低強度再生回填材 料填築,在施工上各構造物完成施築後,只需要結構強度達到足以承 載回填材料靜載重及施工載重,即可進行填築,而無需等侯構造物強 度達到足以承載回填材料靜載重及施工載重,再加上壓路机及夯壓所 造成之工作載重之強度,方可回填級配料,再繼續進行滾壓與進橋板 基礎開挖、整平、紮筋、組模、灌築混凝土及養護等,耗時繁瑣的作 業程序。依一般的工程作業進度安排,橋台、翼牆及擋土牆等構造物

28

完成施築後,至少兩星期的強度養護期後,開始進行回填材料填築及 滾壓,以及三天以上的進橋板基礎開挖、整平、紮筋、組模、灌築混 凝土作業,與三個星期的養護期,共計約需時四十日以上,方可進行 鋪築瀝青混凝土面層作業。而如以低強度再生回填材料填築,於構造 物完成施築後,約一星期即可施工,完成後只需三天,即可達到鋪築 瀝青混凝土強度,總共只需約十天時間,與進橋板施工所需時間,約 可節省一個月工期。

而同樣屬於蘭陽溪系,匯入宜蘭河的美福大排,則位處較為下游 地區,其地質狀況則屬於較為軟弱的沉泥質土壤( 圖 20),地勢較 為低窪,時常受趕潮影響,又因集水面積大,水位容易暴漲。而橋樑 北側有一孔車行穿越箱涵,橋樑南側則有兩孔車行穿越箱涵( 圖 21),在箱涵處的沉陷量,自然較直接回填處為小,所以在施設的護 欄頂會產生了的明顯不均勻沉陷(如附錄照片 1(北側)、2(南側)),造成 凹凸不平狀況。

圖 21 宜壯橋縱斷示意圖 4.2 沉陷問題

橋台附近的沉陷,很多狀況是發生在橋台為深基礎,擋土牆為較 淺基礎或直接基礎,而在原地層地質狀況不佳的情形下,因橋台被設 計為沉陷量不許過大的情形下,通常擋土牆就相對有比較大的沉陷量

29

產生(如附錄照片 3-5)。也有可能是因為擋土牆產生側向位移的情形(如 附錄照片 6、7),這部份的問題,其實可以用肉眼判斷,如擋土牆與 路面(如附錄照片 8)或設施(如附錄照片 9 側溝、附錄照片 10 人行道) 間,或不同深度之擋土牆(如附錄照片 11 及圖 23、24),因沉陷或位移 發生分離縫隙,而土壤顆粒為了填補該縫隙,產生側向移位,導致設 顆粒因重力關係,向下移位填補,路面進而產生下陷(如附錄照片 12 人行道護欄、附錄照片 13 車道護欄),或是導致路面車轍情形(如附錄 照片 14)。

圖 22 直接基礎擋土牆橫斷示意圖

圖 23 打樁基礎擋土牆橫斷示意圖

如在有中央分隔護欄的路段,更可從護欄頂面的高程線形,清楚

30

的發現不均勻沉陷情形(如附錄照片 15-18)。也可以從對設施的修補,

來觀察其沉陷情形(如附錄照片 19-21)。而沉陷的發生,也會導致設施 的損壞,如擋土牆或護欄的損壞(附錄照片 22-24)。一但設施或路面產 生裂縫,可能造成更多的問題,且影響更大,因為裂縫會導致滲水情 形,而入滲的水分會產生流徑,進而帶走流徑周邊的土壤微細顆粒,

使孔隙增加,更多的後續沉陷、位移、破壞等問題就接腫而來。如附 錄照片 25-26 所示,該進橋板底部已有淘空現象,因為其南下與北上 車道的進橋板,為互相連接一體成形的,圖片拍攝者站在北上車道進 橋板上拍攝照片時,剛好有大型車輛經過南下車道,當該車通過進橋 板時,整個進橋板就震動起來了,感覺相當明顯,猶如站在預力梁橋 上,車輛駛過的上下震動感覺,所以可以判斷其底部可以說是已經淘 空,造成與路基分離情形。震動加上雨水入滲,如不加以迅速予以修 補,除裂縫產生外,路面高差將更大,因而導致進橋板斷裂情形。這 也就是進橋板很難去克服的問題,而判斷填補差異沉陷的 A.C.路面,

可藉由新、舊路面的修補痕跡了解其修補情形。但如已多次修補時,

無法由路面新、舊去判斷了解時,就可再藉由設施物的高度,去得知 修補過的高差有多少,例如從洩水孔高度(附錄照片 27-28)或護欄高度 (附錄照片 20.29)去瞭解。另也可以從設施是否分離或擠壓破壞上判斷 是否有沉陷情形(如附錄照片 23.24.30.31),再由其破壞或分離程度,了 解其沉陷情形是否嚴重。

以管道開挖施工並以 CLSM 回填作業之觀察為例,相同寬度及深 度的開挖斷面,在完成施工約兩年的時間,於不同路段有不同的發生 狀況,交通流量較大的路段,在與開挖面約 1 公尺左右不等的距離,

路面產生了不規則的裂縫。而在交通量較小的路段,則是尚未發生有 路面產生裂縫情形。這顯示了交通量的確影響了裂縫的產生,但其實

31

發生狀況的情形,早在開挖進行時就已經產生了。因為在開挖至預定 深度後,進行管線佈設再到回填 CLSM,完成整個施工步驟之間,所 需的時間大概需要 3 個小時以上,甚至更久的時間,而開挖面自立的 時間,就需維持該段時間。但因為土壤在側向解壓時,土壤顆粒會朝 向解壓側位移或膨脹,開挖完成面需維持自立的時間越久,其土壤膨 脹或側移的距離就越大。而交通量的影響,同樣也在開挖面形成時就 開始了,因為側向解壓,使土壤顆粒朝開挖面方向位移後,再加上車 輛行駛時,造成對開挖完成面的載重側向壓力及震動,對土壤顆粒朝 向開挖面位移的距離加大,而會產生顆粒位移的範圍,也隨著車輛輾 壓延伸至加載位置,也就是延伸至車輪的位置,且逐漸加大範圍,直 到開挖完成面完成回填後,土壤顆粒的位移並非完全停止,而只是產 生的孔隙不會增加,顆粒位移及排列組合則是繼續在進行,所以發生 的時間上不只 2 年,甚至更多年都可能持續在進行當中。這倒是可以 解釋車流量較大路段,所產生的路面裂縫,因範圍及影響程度較大,

而先行反應出來。而自開挖開始至回填完成為止,其所耗費時間越短,

影響的程度也就越小。另外對於開挖面與回填材料之間,顆粒並無法 完全密合,故即使以 CLSM 回填,再加上搗實,其間無法密合的孔隙,

相同會造成日後的沉陷或位移情形。

吳淵洵在橋台與引道間之不均勻沉陷對策中指出 [25],因橋台背 與翼牆或擋土牆,通常是以土工路堤結構(Earth Embankment Structure) 構築,而進橋板(Approach Slab)則是用於減少引道(Approach Roadway) 與橋台〈Abutment)間,不均勻沉陷的鋼性結構設施,而兩者間的差異 沉陷的發生是有很多的原因,如因為設計因素,致使斷面不夠或穩定 性差,而引起結構的破壞。或因地質狀況差,導致橋台與引道擋土牆 過大的沉陷或破壞(如附錄照片 3)。以及回填材料因施工方法不當、

32

或含水量不佳、或材料本身的性質不佳、所產生的大量沉陷,尤其設 計與施工的影響。設計上一般依常用規範列入契約內容,以作為施工 及品質要求依據,惟甚少考量實際工區的地理,與環境條件及材料來 源的不同。所以對於契約的執行,因為過於嚴苛的條件,而無法落實,

反而變成執行不力的責難原因。所以任何建設工程,在規劃或設計階 段,都應該有較長遠的考量,才不會因為規劃不夠周全,影響建設成 果的實用性,設計不當造成公帑的浪費,或日後施工的困難,及使用 後維護管理不易,或成本的增加等等缺失,所以針對橋台及翼牆、擋 土牆等結構物的背面的回填作業,確實造成了養護工作上的問題,亦 應要有尋求解決及改善之道的必要性。

鋼性鋪面與柔性鋪面因載重的影響,基、底層受力有不同的情形,

鋼性鋪面受力後,會將力量散佈於較寬廣的區域範圍,而受影響的基 底層深度,就較為淺薄。而柔性鋪面則將大部分的力量,直接地傳佈 於位於下方的基、底層,自然其影響的範圍就比較集中,深度也較為 深入。人手孔與周邊路面的相對沉陷狀況,也就應該有類似將剛性與 柔性路面兩者置放一起的受力情形

而加勁工法的使用,即為將力量向包括橫向的各方分散,以減少 直接向下傳遞的力量,並提供更多的支承力量。其實低強度再生材料,

大概也可以提供類似的功能。但縱使設置進橋板,並非可以完全解決 橋台與引道的差異沉陷問題,而是將此問題,做一時間與空間的延伸 改變。在時間上,將沉陷的狀況做乙趨緩及減量的延伸。而在空間上,

則是將在橋台與引道銜接面的沉陷問題,延伸至進橋板尾端與引道間 的沉陷問題。所以也有研究指出另外去解決後者的方法 [26]。

4.3 材料特性

工程材料品質有 5 項基本要求,即其強度、工作度、耐久性、體

33

積穩定性及經濟性,就以進橋板與低強度再生材料,做為橋台背與引 道銜接兩種方式比較,強度而言進橋板有較高強度。但基、底層土石 材料強度不均勻,低強度再生材料強度則強度較低,但較為均勻。對

積穩定性及經濟性,就以進橋板與低強度再生材料,做為橋台背與引 道銜接兩種方式比較,強度而言進橋板有較高強度。但基、底層土石 材料強度不均勻,低強度再生材料強度則強度較低,但較為均勻。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