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之分析探討與詮釋

第二節 樂曲分析與詮釋

一、 樂曲特色

在本研究論文的主要對象《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中,如同先前所提到,

易沙意將第三號獻給了安奈斯庫,並將此曲附上《敘事曲》的標題,筆者認為此曲是 六首作品中最具富於揣摩被題獻者的音樂風格,係因在經過分析本曲於音樂素材上的 運用、樂段與樂句的特徵以及演奏上之音樂性的處理,發現此作品之創作手法十分貼 近安奈斯庫慣用的羅馬尼亞民間音樂風格。因此,筆者推測「羅馬尼亞民間音樂特性」

明顯地在此曲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但在筆者蒐集此作品資料的過程中,發覺大部分的 資料較少論述關於易沙意使用羅馬尼亞音樂之元素作為創作此曲的素材之一的這個 環節,很有可能是演奏者或是研究此曲的人忽略了「被題獻者」與作品在音樂上的關 聯性,導致這部分的資料較貧乏,以下筆者將概略介紹用於此曲的羅馬尼亞民間音樂 特色:

1. 調式:常運用四音音階(tetrachord)、五聲音階(pentatonic)、六聲音階

(hexachord)和全音音階等,包括一些不確定調式的音階,並常用吉普賽風 格含有變化音的調式。

2. 曲式:包含兩種曲式,其一是以即興的方式演奏的自由曲式,另一則是具有 固定旋律結構的曲式,在羅馬尼亞的非儀式音樂中(民間音樂)長歌(doina)

47是安奈斯庫最常用於創作的曲式,認為這是最能代表羅馬尼亞傳統音樂的 曲式,48與敘事曲結構相像,兩者之間並無明顯清楚的劃分。

3. 節奏:使用具羅馬尼亞特色之兩種形成對比的節奏,在導奏時,使用的是「自 由朗誦式」(parlando rubato)49,達到一種緩慢且並具彈性速度的曲調,強 調旋律與節奏都須保持十分綿延的。請見譜例 1 與譜例 2:

【譜例 1】易沙意《第三號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之導奏Ⅰ開頭片段

【譜例 2】自由朗誦式的節奏50

47 長歌(doina),又稱多伊納,羅馬尼亞以及摩爾達尼亞流行的一種民歌形式,通常包含兩部分,第一 部分緩慢而悲哀,第二部分輕鬆而愉快。

48 Noel Malcolm,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Stanley Sadie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2001), 201.

49 自由朗誦式(parlando rubato),一種非常自由的節奏,類似於宣敘調,沒有固定拍號或小節線,樂曲 結構可擴充或壓縮,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常用於羅馬尼亞音樂中的長歌。

50 貝拉‧巴爾托克,《巴托克論文書信選》,湖北音樂學院作曲系編輯(台北市:世界文物,1993),68。

到屬於速度較快速的敘事曲主題旋律時,則為「規律節奏」(giusto syllabic)

51,須明顯的斷奏與力度變化,似舞曲節奏的結構。請見譜例 3:

【譜例 3】易沙意《第三號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之呈示部 a 段開頭片段

51 規律節奏(giusto syllabic),相較於自由朗誦式較自由的速度,須明顯的斷奏與力度變化,並屬節奏 較快且規律的一種節奏。

二、 樂曲分析與詮釋

任何一位演奏者都想將作品賦予個人的詮釋與完美的演奏,為了這樣的願景,易

52 Lev. Ginsberg, Ysaÿe (New York: Paganiniana, 1980), 275.

音樂上的張力,同時也刻意不將重音記號只安排在強拍上,特別是大量運用在附點節 奏中。請見譜例 4:

【譜例 4】主題段落的重音記號,第 12-15 小節

由於這樣的設計易使人聯想到舞曲中常出現的節奏,因此反而可以保持某種程度上的 韻律感,進而形成樂曲上的一大特色。易沙意在這部作品中,透過音樂術語與特殊記 號的記載,詳細針對樂曲風格所強調的不同樂段之個性、音色與音量上的要求,甚至 是弓在琴弦上的演奏位置、弓的長度分配、應在哪條琴弦與把位上演奏、抖音的運用 等。縱觀上述所列,皆是影響音色的重要因素,而易沙意將這些要求很清楚的標記在 樂譜上,目的是為了使演奏者能夠更通曉作曲家的想法,並要求演奏者按照這些訊息

演奏,同時也顯示易氏非常注重運弓技巧,展現了十分強烈的個人意識與音樂風格。

導奏Ⅰ,標示著以持續十分綿延的緩板速度(Lento molto sostenuto),並按照宣 敘調的風格(In mode di recitativo)演奏,在拍號上雖標記著四四拍子,但卻如同葛 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53般的,去除小節線,形成較自由的拍子,由帶有詭譎氣 氛的增三和絃聲響揭開序幕,並以增五度構成的上行全音音階為主的動機旋律。請見 譜例 5:

【譜例 5】導奏Ⅰ,第 1 小節

演奏方式上,因作曲家在此處仔細標上對於音量的要求,為使導奏Ⅰ之音樂上的戲劇 化效果明顯,演奏時必須仔細依照譜上所指示之音量,而音量的控制勢必與運弓的長

53 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一種單聲部且無伴奏的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其特色以紐姆譜(Neume) 記譜,沒有小節線與拍號,歌詞均以拉丁文的唸唱方式吟唱。

度與速度有絕對的關係,因此在樂曲的開頭的長音 a 音,筆者認為不宜用過快的運弓 速度,並拉奏在靠近指板的位置,方可在音色與音量上營造出神秘的氛圍與期待感。

此外左手抖音也不宜太密集,直到開始出現漸強與漸快記號時,建議將弓在琴上的位 置,逐漸往琴橋方向移動,同時增加運弓的速度並使弓毛確實貼好琴弦,左手抖音速 度也需配合樂句張力漸快,且注意避免因雙音而造成左手與肩膀過度緊繃。在導奏Ⅰ 中,共出現了五次的延長記號,而在此段中,易沙意在譜上註明要以宣敘調的方式演 奏,顯示他強調演奏時要運用適度的彈性速度,因此,筆者建議可將這些延長記號視 為樂句與語氣上的轉折,並強調譜例 5 第 1 小節的第二行與第四行中,作曲家刻意利 用掛留音的創作方式,產生一連串的切分節奏,藉此塑造出宣敘調的詩意風格。

在導奏Ⅰ第三行出現的六聲部和絃,是此作品的特色之一,依照在樂譜扉頁關於 特殊記號的指示與譜例所顯示,此六聲部和絃應先將 g 音與 b1音以雙音的方式同時 拉奏後,再演奏由 c1-g1-e2-d3四音組成的的四聲部和絃,而依照 G. Henle Verlag 與

G. Schirmer 出版的兩種版本樂譜中,都將此六聲部和絃標上以琶音方式演奏,應是希 望演奏者先將 g 音與 b1音以雙音的方式同時拉奏後,再將四聲部和絃以分解和絃的 方式,由低音至高音的排列方式依序演奏。請見譜例 6:

【譜例 6】六聲部和絃譜例

但筆者建議此處不宜以琶音的方式演奏,應將四聲部和絃視為一體的演奏,因為作曲 家特別將此六聲部和絃的力度記號標示 ff,除了是此曲第一次出現 ff 的段落,更加上 此和絃在和聲音程上屬不和協的聲響效果,應是此曲在導奏Ⅰ中張力最大之處,且在 六聲部和絃出現之前,作曲家要求要以 molto cresc.的方式演奏,若是將此和絃以分解 和絃的方式拉奏,很可能無法維持張力,甚至將此處的張力減弱。

導奏Ⅱ,拍號由原先的四四拍子改為五四拍,速度相較導奏Ⅰ稍快些,以極為中 板的速度又近似於緩板(Molto moderato quasi lento)術語標示,作曲素材部分沿用導 奏Ⅰ的素材,使用增減音程和全音音階與半音音階建構出神秘的氛圍,以四度與六度 音程不斷相互交替的運用,並利用節奏的增減值,以兩個八分音符→三連音→四個十 六分音符→五連音→四個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的方式,有次序的展開,突顯出不同於 導奏Ⅰ的方向性。第 4 小節的上聲部的上行全音音階,與低音聲部以 a-c1-f1三音構 成的 d 小調增三轉位和絃,皆是源自於導奏Ⅰ首句中所使用的素材。請見譜例 7:

【譜例 7】導奏Ⅱ,第 2-11 小節

第 5 小節到第 7 小節的連續雙音,技術操作上較不容易維持音準的準確度,除了因為 音程不斷級進、跳進,使音程度數大不同,導致左手手型不易快速轉換的因素外,更 需按照譜上「漸漸的漸快,並變的活躍起來」(animandosi e poco a poco accel.)的術 語標示演奏。筆者建議此段的練習方式,可先將雙音分為上、下聲部的單音方式練習,

但左手維持雙音手型,而右手只讓弓拉其中一個聲部,待上、下聲部的音準與手型都 分別熟悉之後,再按照譜上的雙音方式正常拉奏,同時,在拉奏此段落時,必須保持 流動性與方向感,需將上聲部的旋律拉清楚,左手抖音持續性與右手弓速的變化,都 是需要仔細考量的部分。第 8 小節出現的特殊記號 ,表示要使用全弓,據筆者觀 察發現,這個特殊記號往往出現在要導入主題,或是使樂曲回歸到 d 小調的調性中心 的半音階式樂句中,通常扮演著將音樂張力推向頂端的角色。請見譜例 8:

【譜例 8】導奏Ⅱ,第 5-9 小節

整首作品在導奏Ⅰ與導奏Ⅱ中,一直到第 9 小節第一拍出現不完整的 d 小調上行 音階之後,才第一次確立了整首曲子的調性為 d 小調,接著以一連串由 d 小調中的音

所構成的雙音,與空弦 a 音表示的 d 小調屬音互相交錯拉奏,使整個和聲聲響都停留 在 d 小調,並使導奏Ⅱ結束在 d 小調的Ⅴ級,直到接下來進入銜接導奏與 A 段主題 之過門樂句的 d 小調Ⅰ級和絃後,形成Ⅴ—Ⅰ的終止式,更加鞏固了此曲的 d 小調調 性中心。請見譜例 9:

【譜例 9】過門樂句,第 12 小節

A 段為整首作品的敘事曲主題,也可以視為整首奏鳴曲中的呈示部,結構由兩種 對比性的段落,以 a-b-a’的方式組成:a 段為第 13-27 小節,b 段為 28-37 小節,a’段 為 38-43 小節。A 段的速度術語為「以準確規律的速度且帶有英勇性格的快板」(Allegro

in tempo giusto e con bravura)標示,拍號轉為使用三八拍,最大的特色為須明顯的斷 奏與力度變化的附點音符節奏。“bravura”一詞原意為表示勇敢、英勇與豪俠的行 為,衍生之意是指在演奏方面表現出的非凡技巧及輝煌色彩的精湛技巧,而筆者認為 此段的音樂,無論是用前者或是後者的涵義運用於演奏中,皆十分貼切、適當。在演 奏 a 主題時,必須要突顯此段最重要的附點節奏特色,特別是要強調被標記上重音記

in tempo giusto e con bravura)標示,拍號轉為使用三八拍,最大的特色為須明顯的斷 奏與力度變化的附點音符節奏。“bravura”一詞原意為表示勇敢、英勇與豪俠的行 為,衍生之意是指在演奏方面表現出的非凡技巧及輝煌色彩的精湛技巧,而筆者認為 此段的音樂,無論是用前者或是後者的涵義運用於演奏中,皆十分貼切、適當。在演 奏 a 主題時,必須要突顯此段最重要的附點節奏特色,特別是要強調被標記上重音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