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第二節 檢討

然而,因為樣本數量不夠多,導致本文無法得到更多的實證結果,尤其是營 造建材產業和紡織百貨產業,可以拉長研究期間,納入將來的發債事件,以增加 更多的樣本點,完整跑出六個產業的迴歸結果;對於過去的發行資料,公司債市 場從早期,公司債券皆為銀行等直接金融機構所握有,到後來,法人及投資人等 間接金融機構的握有比例逐漸增加,發展至今,台灣債券市場可能存有結構性的 改變,可參閱附錄: 台灣公司債市背景。

選擇債券種類時,我們將焦點放在普通公司債,並未考慮可轉換公司債,可 轉換公司債券是一種被賦予了股票轉換權的公司債券,是一種混合型的債券形式。

投資者在不確定發行公司的發展潛力及前景時,先投資這種債券,等到發行公司 經營成績顯著,經營前景樂觀,其股票市場的行情看漲時,再將債券轉換為股票,

受益於公司的發展,因此,可轉債的存續期間具有不確定性。

而普通公司債券,是公司債券的主要形式,目的在於為公司擴大生產規模,

提供資金來源;2011 年 4 月,可轉換公司債發行淨額為 1.6 億元台幣,普通公司 債發行淨額為 10.3 億,約為可轉換公司債的六倍;可轉換公司債附帶著選擇權,

隨著股票市場的漲跌而貣伏,因此,許多規模小、高成長性,以及高投資成長的 公司傾向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就本文的議題,我們關注在公司的財務融資的時 間點,及擇時的時間部分,而非考慮選擇權等投資因素,及其轉換所帶來的其他 影響。

另外,在研究資料中,並非每個月份都有發債事件發生,本文把發債事件為 零的資料刪除、進行迴歸,因此為設限資料 (Censored Data),也就是說,我們觀 察取得樣本的部分,而非全部,在本文的資料中,雖然具有全部的自變數資料,

但是部分的應變數資料為零,為受限的應變數 ( limited independent variable),我 們無法得知公司決定不發債時,其原因及其程度為何,企業決定不發行公司債,

應也是一種當下的財務決策;這個時候 Probit 模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一個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題,本文未使用 Probit 模型,是因為 Probit 模型的應變數為屬質的零與一,將公 司月發債量為零的資料採納進來,能觀察公司發債的機率的影響因素為何,此研 究方向也很重要並值得探究;然而,本文的應變數為發債金額,屬量的應變數,

性質實屬不同。

附錄 台灣公司債市背景

台灣的債券市場成立以來,貣初不受投資人的青睞及官方的重視,因為大部 分的投資人都熱衷於股票投資,股票市場集寵愛於一身,因此,債券的發行市場 與流通市場都無法跟股票市場相比,造成股票市場及債券市場呈現不均衡發展,

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台灣的金融市場發展不甚完備。直到最近 20 幾年以來,有以 下指標性的事件出現,顯示債券市場扮演逐漸重要的角色,債券市場在 1992 年 的總成交量超過股票市場的總成交量,1994 年,債券市場帄均每日交易量超越 股票市場的帄均每日交易量,形成債券與股票二分的局面,金融市場有了擺脫「跛 足市場」的基礎,(李賢源, 2003),2011 年,債券市場的交易額是股票市場交易 額的 15 倍,用債券來融資扮演逐漸重要的直接融資管道。第二,1997 亞洲金融 風暴,熱錢湧入,但是台灣的資本市場的深度不夠,沒有長期的資本市場,無法 吸收突然湧入的資金,因此使熱錢在股票市場等短期資本市場亂竄,暴露了金融 市場機能不足,債券市場有別於股票市場,在於債券市場提供中長期資金的停泊 之處,使資金不會亂竄、也不會導致金融市場的不穩定,「1997 亞洲金融風暴」

帶來的影響引貣官方的關注,為了活絡債券次級市場的交易,2002 年,行政院 取消了公司債千分之一的交易稅,為了強化公司債交易的便利性,櫃買中心在同 年置了報價資訊系統,並在隔年推出固定收益證券交易系統(原名為公司債暨金 融債券交易系統),債券市場發展的重要性不亞於股票市場,(李賢源, 2003)。

台灣第一筆公司債於民國 48 年由大同制鋼機械所發,還債期限為二年,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來公司債多以三、四年為主,最長者也只有五年,民國 62 年,曾金達問卷調查 73 家資本額一億以上的公司 ,發現企業長期資金來源比重為銀行借款 62%,股 票 25%,公司債 4%,其它 8%,以銀行為主,股票融資為輔,債券融資所占的比 例非常少,間接金融市場資金來源比例遠超過直接金融市場資金來源的比例。除 了公司不依賴債券融資之外,債券市場上的投資情形也非常冷淡,市場上的流動 性或是交易量皆非常冷清,在民國 50 年至民國 71 年,其中有十年沒有公司債成 交紀錄,其他年份有交易的話,交易金額也很少,發行公司家數不到五家,歸因 有以下幾個原因:(1) 利率高,利息負擔重,(2) 物與人雙重擔保,保證手續費 高,(3) 到期期限短,各會計期間分攤之發行費用高,(4) 公司債利息不能比照 公債免稅。公司債券市場黯淡。

但在民國 73 年出現轉機,市場利率空前下降,發行公司債家數成長三倍,

有 19 家。林文欽(1986),同年,林文欽以 96 份有效企業問卷探究公司發行債券 的原因,發現「市場利率低,發行時機適宜」是公司發行公司債的主要原因,而 阻礙企業發行公司債的主因是「利用銀行借款習慣且方便」。公司的中長期資金 來源比重的問卷結果: 銀行借款 67%,發行短期票券 14%,公司債 5%,股東、

親友墊款 14%,這個結果跟曾金達所調查的結果相類似,以銀行為主,股票融資 為輔,債券融資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十年之後,陳根元做了相同的問卷調查,186 份有效的企業問卷,企業中長期資金管道,金融機構貸款 26%,發新股 38%,發 公司債 23%,其他 12%,顯示公司對銀行借款的依賴大幅降低,直接金融市場資 金來源的比重上升並超過間接金融市場資金來源的比重,作者提到「一旦利率走 低,使用公司債籌資的訊息就時常在報章雜誌披露」,陳根元(1995)。林文欽及 陳根元的研究論文中,皆提到企業會在利率走低的時侯,發行公司債,台灣債券 市場似乎有市場擇時行為的模式出現。

[2] Barry, C. B., Mann, S. C., Mihov, V. T., & Rodriguez, M. “Corporate Debt Issuance and the Historical Level of Interest Rates.” Financial Management, 37(3), 2008, pp. 413-430.

[3] Famma, E. F. and K.R. French (1993), “Coomon Risk Factors in the Returns on Stock and Bo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 3-56

[4] Fisher, Irving, The Theory of Interest, 1930, pp. 6-17

[5] Doukas, J. A., Guo, J., & Bilei, Z.. “'Hot' Debt Marke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17(1), 2011, pp. 46-99

[6] Graham, J. and Harvey, C.,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60, 2001, pp.

187–243.

[7] Ikenberrya, D., Lakonishok, J., & Vermaelen, T. ”Market underreaction to open market share repurchas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9(2/3), 1995, pp.

181-208.

[8] Baur, Dirk G. and Lucey, Brian M, “Flights and contag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ock–bond correl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Volume 5, Issue 4, December 2009, pp. 339-352

[9] John C. Cox, Jonathan E. Ingersoll, Jr. and Stephen A. Ross, “The theory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Econometrica, Vol. 53, No. 2, 1985, pp.

385-407

[10] Jorgenson Dale, Determinants of Investment Behavior, 1967, pp. 129-188

[11] Ke, Mei-Chu, Liao, Tung Liang, and Hsu, Hong-Ming. “Some new evidence on bond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n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An industrial perspective.”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78, Issue 2, 15 May 2007, pp. 357-373.

[12] Loghran, T., & Ritter, J. R.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Firms Conductin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e, 52(5), 1997, pp. 1823-1850.

[13] Robert Merton, “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9, No. 2, 1974, pp. 449-470

[14] Speiss, D. Katherine, and John Affleck-Graves, “Underperformance in long-run stock returns follow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8, 1995, pp. 243-267.

[15] Nippani, Srinivas and Arize, C. Augustine, “U.S. corporate bond returns: A study of market anomalies based on broad industry groups.”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17, Issue 3, August 2008, pp 157-17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