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巴宰族認定運動的過程

第二節 民族認定的起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4 

愛蘭 潘榮章 積極推動文化與語言復振,各項工作項目的總召集人。

潘明昭 積極推動文化與語言復振,擔任「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第一屆理 事長。

潘文輝 擔任「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第二任理事長,積極推動文化與語言 復振,是協會對外的聯絡窗口。

潘英寬 擔任「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總幹事,負責規劃、執行各項文化復 振工作。

賴貫一 巴宰族語教材編輯、出版、教學,帶領族語老師共同修改教材語字典;

巴宰族歷史資料整理與書寫。

大社 潘萬益 擔任「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主委,帶領協會恢復舉辦1999 年聯合 傳統過年,出版。

潘仁德 研究岸裡文書並進行在地文史書寫。

潘稀祺 岸裡社土官後代,進行家族一手資料與歷史整理,出版《潘睦派下潘氏 族譜》與《巴宰王國–岸裡社潘家興衰史》。

經過田野訪談與資料整理,筆者將巴宰族三個聚居地,幾位重要推動文化 復振的推手列表,透過這些人的努力,開啟並串聯起往後的民族認定運動。

第二節 民族認定的起點

以巴宰族之名來成立協會,最早從1998 年開始,各巴宰族聚居地漸漸開始 各自成立自己的協會。巴宰族第一個成立的協會是1998 年的「臺灣巴宰族群文 化協會」,之後依序出現了1999 年的「臺灣巴宰族群協會」、2003 年的「南投縣 巴宰族群文化協會」與「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組織協 會,如愛蘭教會出外的僑民所組成的「蘭僑」組織、賴貫一主導的「臺灣打里摺文 化協會」、潘大和成立的「臺灣平埔原住民協會」,但這三個協會並非以巴宰族 名為社團名稱,因此本節先介紹以巴宰族為名成立的協會,之後再對其他社團加 以描述。下表為筆者整理出巴宰族歷年成立協會及社團的情形:

2-2 各地區巴宰族裔成立社團一覽表

成立日期 協會名稱 會址 理事長/總幹事

不可考 蘭僑 分北、中、南三區

1998.3.29 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 臺中 大社教會 潘萬益/賴貫一 1999.6.12 臺灣巴宰族群協會 臺中 崇德路二段

128 巷 16 樓之 2

潘哲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5 

2000 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埔里 謝緯營地 劉益昌/賴貫一 2000.6.24 臺灣平埔原住民協會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

福路二段8 巷 10 號 4 樓

潘大和

2003.6.28 南投縣 巴宰族群文化協會 埔里 愛蘭教會 潘明昭/潘英寬 2003.8.14 苗栗縣 巴宰族群協會 三義 鯉魚潭 潘大州

一、民族運動推動的開始-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

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致力於巴宰族的文化復興及傳承,期待透過重建歷史 和建立族群認同,讓巴宰族人重新在臺灣的現實與歷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協會 主要成員多半是基督徒,由大社教會潘萬益長老擔任主席、賴貫一牧師擔任總幹 事、埔里基督教醫院董事長潘俊雄擔任財務長、鯉魚潭教會潘大州長老擔任事工 負責人、巴宰族語言及音樂蒐集由潘永歷負責。協會內部另成立歷史小組,成員 包括潘萬益、潘大和、潘仁德、賴貫一等。

該協會於籌備期間強調,為更有效率達成巴宰族與其他平埔各族文化的再興,

非常歡迎也接納非巴宰族身分的平埔族人參與,期盼建立多族群共存、共榮的團 體,這項決定於巴宰族各族後裔間受到迴響。因此,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的組 成除了擁有巴宰血統的族人以及其他的平埔族群的後裔,到對巴宰族群文史研究 有興趣的人,凡對推動巴宰文化復振有興趣及認同的人皆能共襄盛舉。

協會成立以後,首要之務為積極推行歷史重建與文化復振等工作,於 1999 年在埔里愛蘭國小第一次舉辦牽田、走鏢活動為起點,由於這樣復興文化的活動 是第一次舉辦,當天可說是盛況空前,翌日更以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的名義舉 辦第一屆聯合聖餐禮拜,藉此凝聚巴宰族人的團結,讓沉睡已久的巴宰文化有機 會呈現在族人的眼前。此次除了辦理活動外,也同時出版《巴宰族群文史手冊》, 對該協會及族人而言,最重要的文化重建工作除了巴宰族語復振之外,還有過年 時舉辦的牽田與走鏢傳統習俗活動,以及傳統歌謠的蒐集等。

在傳統祭典與活動時,族人著紅白相間的傳統服飾,在牽田時吟唱Ai-yen,;

語言方面,雖然族語傳承行動已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尚能使用族語溝通及推動傳 承的人大多年歲已大,而後代即使有心學習,也少有族語使用環境,兩個因素的 影響下,在語言推動的成效上仍相當有限,因此語言傳承方面仍讓人感到相當憂 心。24

1998 年成立跨地區、跨社群的巴宰組織,就是希望能結合大家的力量,共同 為巴宰族與眾平埔族群的各項文化復振的推動及發展一起努力,成立當天更發表        

24 林修澈,《巴宰族民族誌調查》,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7,頁 74-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6 

了一份宣言,內容如下:

〈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立宣言 臺灣歷史的衝擊、平埔族群的吶喊〉

--一封來自巴宰族群後裔的公開聲明25

(公元一九九八年三月廿九日於臺中縣大社教會)

在昔日中國「大歷史」的洪流之中,臺灣史只是幾圈漣漪;而臺灣史蓬勃發 展的今日,平埔史卻成了刻意遺忘的過去。臺灣原住民各族群原本是這塊土地的 主人,自從漢人(Tapuru)「發現臺灣」,數百年的開拓史卻掩蓋了平埔族群被壓 迫的血淚。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氏王朝、大清帝國、日本帝國、國民政府等,

不同的政權來來去去,人民卻一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族群的聲音更只能在「篳 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主觀認定之下微弱的吶喊……。

中華民國憲法雖然明定是一個「五族共和」的國家,事實上只是統治者認知 轄區內有「居住在不同地區」「生活習慣不同」的「人群」而已,可說從來沒有

「多族群,共存、共榮」的觀念,更不把臺灣廿個原住民族放在「眼」裡。若不 能先確定今日的臺灣,早已是一個多族群的地域,如何能追尋一個共存、共榮的 未來?為此,我們有如下聲明:

我們是一群巴宰族的子民及仰慕者

我們確定漢人(Tapuru)的移民對臺灣原住南島語系廿個族群,有許多的殘 暴和虧欠。對漢人(Tapuru)而言,巴宰族的戰功和血淚,是祖先定居臺灣的關 鍵力量。另一方面,巴宰族為漢人(Tapuru)打江山,卻帶給許多原住民族群難 言的傷害和痛楚。

俗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今天大部分漢人(Tapuru)的血液中,流 著平埔族婦女的悲泣。百餘年前,平埔族終於讓出了土地,為了生存離鄉背井……。

今值巴宰族後裔潘大和先生新書發表,我們聽見了臺灣平埔族群的吶喊和控訴,

我們願意相信這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屏除仇恨和悲傷,我們為臺灣史觀和族 群倫理提供新的思考和方向。

我們呼籲:1 臺灣政府為平埔族的汗馬功勞重新定位。

2 將平埔族的沿革和貢獻列入教科書,教育下一代。

3 資助平埔族後裔研究自己族群的歷史和文化。

4 廣設平埔族文史館,介紹臺灣平埔族群。

       

25 潘秋坤,〈巴宰族群簡史〉,《巴宰族群文史手冊》,南投: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1999,頁 66-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7 

5 將巴宰等平埔族群登入臺灣原住民族之列。

聲明者: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籌備會籌備委員

潘秋坤 潘淑靖 潘永歷 潘明昭 潘俊雄 潘新祺 潘大州 潘大和 打里摺文史工作群

簡史朗 程士毅 陳俊傑 廖嘉展 邱若龍 賴貫一

2-3 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委員合照(圖片來源:賴貫一)

二、各地協會的創立

繼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立之後,各個協會也相繼成立,1999 年 6 月成 立了「臺灣巴宰族群協會」、2003 年 6 月成立了「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

2003 年 8 月成立了「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上述的協會主要致力於巴宰族人文 化歷史重建工作,向來與教會緊密連結,也透過教會來動員推動各項協會事務;

其他組織則包含了「蘭僑」、「打里摺文化協會」、「臺灣平埔原住民協會」,整體 來看,各個協會皆有不同的特色,雖然為各自組成,但只要是與巴宰族相關的活 動,各地區的協會與族人就會動員整個族群共襄盛舉,可說是相當團結。以下介 紹於各地成立的巴宰相關族群協會。

(一)臺灣巴宰族群協會

由於推動協會的理念不同,有別於第一個「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部分

2-3 臺灣巴宰族群協會第一年年度計畫(1999/7/1-2000/12/31)

項目 工作說明 預計協辦單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9 

2-4 臺灣巴宰族群協會出版刊物

(二)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

1999 年 1 月 2 日,全國巴宰族人(苗栗縣鯉魚潭、神岡大社、埔里愛蘭),

以及噶哈巫族人(埔里牛眠、大湳、蜈蚣崙、守城)齊聚於埔里愛蘭國小,舉辦 數百年來首度聯合辦理之牽田、走鏢過年活動,後雖歷經921 地震等巨大災變,

但並未減弱族人對自我及根源追尋的熱誠,報導人曾提到在地震後還短暫成立了 烏牛欄辦公室協助社區災後重建,除了生活照護之外,也曾在此開設族語課程,

因此這個辦公室可以視為後來協會成立的前身26。2003 年 6 月 28 日,原居豐原 的烏牛欄族人成立了「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協會成立以研究、蒐集及保 存本族文物、史料、語言為目的,期能透過宣揚巴宰文化促進族群後裔之聯繫與 巴宰文化之認同,並讓巴宰族群對土地的貢獻在臺灣歷史中受到重視。

協會在埔里愛蘭長老教會福音中心舉行創立禮拜,族人以感動之心唱出百年

協會在埔里愛蘭長老教會福音中心舉行創立禮拜,族人以感動之心唱出百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