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指導老師:黃季平教授 研究生:田軒豪. 2016 年 8 月.    . v.

(2) 巴宰族的民族復振運動 .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 i n U. v.

(3) 摘要 .  . 摘要 本論文主要以巴宰族為研究對象,關注其在 1999 年至 2014 年之間的文化 復振過程,欲探討巴宰族是否有條件成為官定原住民族。  巴宰族原居現在的台中西部平原,過去曾幫助清朝政府平定許多亂事,因 此得到賜姓,並獲得許多土地,所以巴宰族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後來因為漢 人侵墾、土地流失、內部統治權力競爭…等原因,整個巴宰族的情勢開始走下 坡,甚至得離開原鄉向外遷徙。現在還能找到明顯聚居的巴宰族分布地有:台 中市豐原區的大社村、苗栗縣三義鄉的鯉魚潭村、南投縣埔里鎮的愛蘭里。  巴宰族尚保有自己的文化,其中宗教和語言是兩個重要的民族邊界要素, 1871 年潘開山武干因打獵受傷,經人介紹後輾轉到台南接受馬雅各醫生的治 療,順利地恢復之後決定改信基督教,透過他將傳教士帶到台灣中部,許多巴 宰族人因此也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透過信仰的力量凝聚彼此,所以巴宰族因為 教會的關係有很強的向心力,另外,教會中使用的羅馬拼音,使巴宰族人擁有 書寫、紀錄的能力,間接地將巴宰族語言和歌謠留了下來。  平埔族一開始是以泛平埔的架構在推動民族的認同與文化復振運動,後來 慢慢出現以各族為主體的文化復振,本文關注的巴宰族民族認定運動就是在此 脈絡之下展開。1998 年「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立,隔年聚集三個聚居地 的巴宰族人聯合舉辦停止多年的傳統過年儀式,這次的活動帶起了許多人的熱 情,開啟了巴宰族的文化復振之路。  「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在 2003 年成立,之 後每年持續在鯉魚潭和愛蘭舉辦傳統過年,讓所有族人每年 11 月 15 日都能回 到聚居地參與活動,將固有傳統祭儀延續下去,如:牽田、走鏢、銅鑼舞。在 平埔族群當中,巴宰族的語言是保存相對較好的,恢復辦理過年之後就開始在 教會中培訓族語老師,2002 年參與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輯九階教材,將巴 宰族語編寫出有架構的九階族語教材。除了學習、教學、編輯母語教材之外, 族語老師們也參與原住民族語文學獎比賽,從第一屆開始共參與 15 人次,7 人 次得獎,從此也可以看到巴宰族對族語復振的用心;2012 年底,平埔活力計畫 開辦,巴宰族運用經費修改族語教材、辦理傳統過年、傳統技藝教學…等,持 續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將文化傳承下去。    本文認為,巴宰族仍保有許多民族特徵,且積極的進行文化復振以維繫民 族邊界與認同,目前最需要的是政府的肯認,並恢復其應有的原住民族身分與 權利,最後透過民族認定正式成為臺灣的官定原住民族。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原住民族、平埔族群、巴宰族、正名運動、民族認定、文化復振  iii   .

(4)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Pazeh people and their cultural revival movement  between 1999 and 2014, in order to clarify if Pazeh people are qualified to be  officially recognized by Taiwan's government.  Pazeh people once lived in the plain areas of present‐day Taichung. They had  cooperated with Qing government to suppress several rebellions and were given  surnames and lands as rewards. The conditions of Pazeh people went down in  consequence of the invasion of Han Chinese immigrants, the loss of land, and the  inner contention for political power. They even had to leave their ancestral domain.  Current Pazeh communities can be found in Dashe Village (Fengyua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Liyutan Village (Sanyi Township, Miaoli County), and Ailan Village (Puli  Township, Nantou County).   . 立. 政 治 大. Pazeh people still preserve their own culture. Religion and language are two . ‧ 國. 學. major elements to identify the ethnic boundary of Pazeh people. In 1871, PAN Kai‐ Shan‐Wu‐Gan was injured during hunting. He was introduced to James Laidlaw  Maxwell to receive medical treatment. After recovery, he determined to convert to . ‧. Christianity. Since then, some missionaries had come to Central Taiwan and let many . sit. y. Nat. Pazeh individuals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The strong cohesiveness of Pazeh people  is largely based on Christianity. In addition, the Romanization writing system used in . io. n. al. er. religious life has enabled Pazeh people to write in their own language. Therefore, . i n U. some of Pazeh language and songs were kept until today. . Ch. engchi. v. At the beginning, Pingpu Peoples were promoting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revival campaign within “Pan‐Pingpu” structure. Subsequently, cultural revival  movements within a specific ethnic group gradually emerged. Pazeh Recognition  Movement began in this very context. In 1998, “Taiwan Pazeh People Cultural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the following year, three Pazeh communities unite to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 rituals which had been stopped for many years.  This first step inspired many people and marked the dawn of Pazeh’s cultural revival.  “Miaoli Pazeh People Association” and “Nantou Pazeh People Cultural  Association” were established in 2003. Traditional New Year has annually taken place  on November 15th in Liyutan and Ailan, so as to inherit traditional rituals, such  as Paarazam (牽田, cross‐holding dance in New Year), Maazazuah (走鏢, marathon as  a rite of passage) and  Tâng‐Lô‐Bú (銅鑼舞, hitting gong and dancing in New  iv   .

(5) 摘要 .  . Year). Pazeh language is most well‐preserved among Pingpu languages. Teachers  have been trained in the churches after the revival of the New Year rituals. In 2002,  Pazeh language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the editing of 9‐Level Textbooks project  conducted by the Center for Aborigin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Besides learning, teaching and editing textbooks, teachers have taken part in the  Indigenous Ethnolinguistic Literature Award. Since 2012, Pazeh people started to edit  language textbooks,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 rituals and teaching traditional  artistry with the funding support of the Pingpu Vitality Project, continuing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Pazeh people still preserve many ethnic traits, and  active in cultural revival to maintain ethnic boundary and identity. What Pazeh . 政 治 大 indigenous status and rights. In short, Pazeh people should become an officially  立 recognized indigenous people. . people need the most is the recognition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storation of . y. Nat.  . sit.  . ‧.  . ‧ 國.  . 學.  . al. er. io. Keywords: Indigenous Peoples; Pingpu Indigenous Peoples ; Pazeh; Identity . v. n. Movement; Ethnic Certification ; Cultural Revival Movemen     . Ch. engchi.  . v   . i n U.

(6)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謝誌   今天有辦法完成這篇論文,是靠著所有長輩們過去的努力和累績,而我就 是站在這些前輩的經驗上,對巴宰族近年的文化復振做一點整理和記錄,謝謝 所有在我書寫論文過程中幫助我的族人、家人、老師們。  從什麼都沒有、討論、撰寫到產出論文,我的指導老師用了超乎常人的耐 心與時間,帶著我一路向前走,即便走走停停,每次和老師碰面對談,都能給 我很多指引,如果碰到論文卡住沒有進度,老師也都能轉換氣氛和我開心地大 聊天,緩解我的卡關低氣壓,季平老師,謝謝您。   . 政 治 大. 謝謝兩位口試委員張素玢教授與伊萬納威老師於答辯時的建言,讓我有機. 會針對內容不足之處進行修正、補充,使我論文更為充實深入,特別感謝張素. 立. 玢教授的田野經驗分享,提醒我在書寫族內的互動時,可以用理性的論述去表. ‧ 國. 學. 達,這點讓我有勇氣用細膩方式去處理不好詮釋的部分;也感謝伊萬納威老 師,用心的製作表格並用清晰的邏輯幫我釐清我的誤用與錯誤。能有兩位老師. ‧. 願意這樣對我傾囊相授,並給我這麼正面的鼓勵,我真的是非常幸運。  另外, 要感謝伊萬納威老師八年前在水岸餐廳的接待和幫忙,讓我在大二時順利的轉. sit. y. Nat. 學進到了民族系。 . 前幾天再寫這篇謝誌的時候,外頭正下著雨,讓我想起八年前第一次踏入. io. n. al. er. 政大校園時,也是像現在一樣下著雨。八年如一日,時間一下子就過了,在民. i n U. v. 族系的學習是充實且過癮的,謝謝所有老師們的照顧,讓我可以在這裡長的又. Ch. engchi. 高又壯(長高了一公分,但多了 20 公斤),如今要暫時離開這個木柵家,確實 是有點依依不捨的。  我的謝誌寫了很久,改變了很多版本,明明感覺不是那麼難的部分,卻讓 我一直沒辦法下筆,是因為有太多的情緒在心裡,濃濃得化不開,從小到大的 求學之路,一路上受到了好多人的幫忙,腦海中數都數不完的感恩,真的好像 不是簡單幾句就可以說完,所以請原諒我就簡單地說一些吧。  謝謝我父母兩邊家族的家人,在各種時刻關心、鼓勵我,並一直為我禱 告;謝謝政大所有教過我課程的老師,謝謝您們用知識打開我的世界;謝謝曾 經和我一起做過報告、討論和修課的同窗,讓我在學習的路上不寂寞;謝謝餵 養我多年的老師、店長、餐廳老闆、輔導、助教、學長姐,感謝您們的款待和 照顧,讓我一直都過得非常舒服和飽足;謝謝在我工作上和校內、外活動中的 夥伴們,謝謝您們讓我的生命如此的美好又精采;謝謝文山長老教會、政大長 vi   .

(7) 謝誌 .  . 青的大家,還有貓空上的張家人們,謝謝您們待我如家人,可以讓離家在外的 我可以有一個家能充電;謝謝政府的制度,還有所有的納稅人,因為有您們的 稅金投入,我這個幸運的人才有這麼好的環境和資源可以在政大學習;謝謝系 籃大家庭,接納我這個學弟、學長在這個隊上這麼久的時間,可以和大家在場 上運動流汗,這些都是我最珍惜的回憶,謝謝你們的厚愛和照顧,很開心可以 誤打誤撞當上近年來第一個民族所畢業的系籃學長    接下來我要感謝幾位特別的人,第一位是研究室好夥伴,對角線生根發芽 的神樹韋辰,這一年總是我們兩個相依為命的守在這這裡,謝謝你一直以來提 供的建議和數不清的即時救援,是我分享所有事情、燃燒腦袋和體脂肪的好戰 友;再來是常聽我碎念、發牢騷的散波歡樂散波愛小隊員昱豪、怡如,有你們 一起運動、嬉鬧、鬥嘴、逛夜市、打世紀,讓我總是可以一直補充歡笑,消化. 政 治 大 芳、還有常會路過的所有朋友們,謝謝您們的陪伴,有大家在所以這個空間變 立 得很溫暖;運動吃美食的子告學長、佩琪學姊、映君,好喜歡我們每次的開 負能量;民族系看山小角落的 Lawa、文君、bali、yawi、巧筠、慧娟學姊、相. ‧ 國. 學. 團,超愛水芋田美食秘密基地;像山一樣穩重可靠的長廷學長,謝謝您一直關 心照顧我,在我低潮時給我很多信心和鼓勵,這陣子真的是麻煩您了;謝謝在. ‧. 君安學姊的支持鼓勵,不斷的在各項事情給我力量和自信,謝謝您在我還沒做 到就已經相信我可以;再來是我敬愛的德隆助教與文思助教,謝謝您們一直讓. y. Nat. sit. 我在系辦工作,給我生活上、生命上的許多照顧。謝謝所有在我生命中碰到的. er. io. 每個人,謝謝有你們才有現在的我,祝福你們在未來各項事上都好。 . al. 最重要的要感謝我深愛的家人,在我最後一年寫論文的時間,給我全方位. n. v i n 的支持,有家人照顧真的是最幸褔的,謝謝爸爸不停地鼓勵我,謝謝媽媽時常 Ch U i e h n c g 的關心問候,很開心有親愛的弟弟在台北能彼此照應,有兄弟在同一個城市真 好。當然要特別感謝侑青,感謝這幾年來有妳的相伴,謝謝妳畢業後還為了我 常常南北跑,每次我的生命重要關頭妳都在,真的很謝謝妳,希望我們可以一 起這樣彼此扶持下去,有妳真好。     最後,我要感謝上帝,讓我擁有這一切,我真的是一個幸福的人。 . vii   .

(8)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目次   緒論……………………………………………………………………… 第一章. 巴宰族的民族條件……………………………………………  13 . 第一節. 巴宰族的歷史與現況……………………………………  13 . 第二節. 巴宰族認定的重要條件:宗教與語言…………………. 25 . 第三節. 巴宰族在「正名運動」中的定位………………………. 32 . 巴宰族認定運動的過程………………………………………  45 .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章. 54  63 . 巴宰族的文化復振……………………………………………. 77 . ‧. 77 . 第二節. 語言復振的成果…………………………………………. 95 . 第三節. 活力計畫的參與…………………………………………. y. sit. io. al. v ni.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與民族發展………………………………. n. 第四章. Nat. 祭儀活動的推動…………………………………………. er. 第一節. Ch. engchi U. 109  119 . 第一節. 環繞平埔族的民族認定問題……………………………. 119 . 第二節. 國家政策之下的民族發展………………………………. 126 . 結論………………………………………………………………………. 133 . 參考文獻…………………………………………………………………. 137 .  . viii   . 45 . 民族認定的道路…………………………………………. 學. 第三節. 政 治 大 民族認定的起點…………………………………………  立 民族認定的契機…………………………………………. ‧ 國. 第二章.  . 1 .

(9) 目錄 .  .   附錄一……………………………………………………………………. 150 . 附錄二……………………………………………………………………. 155 . 附錄三……………………………………………………………………. 162 . 附錄四……………………………………………………………………. 170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x   . i n U. v.

(10)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圖目錄  . 緒論  圖 0-1:巴宰族聚居區現今分布圖…………………………..……………3. 第一章 巴宰族的民族條件 巴宰族群遷徙路線圖………………………………………………17 台北仁義教會大社僑………………………………………………22 埔里巴宰族社區人口來源與舊部落關係…………………………24 「抽屜理論」民族的實體與虛體的衘疊…………………………34. 立. 政 治 大. 1993 年平埔族出現在第三次還我土地運動遊行隊伍中…………41. 學. ‧ 國.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第二章 巴宰族認定運動的過程. ‧. 巴宰族歷年新聞量…………………………………………………46 潘大和於大社長老教會發表新書…………………………………49 台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委員合照…………………………………57 台灣巴宰族群協會出版刊物………………………………………59. sit. y. Nat.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4. n. al. er. io. 圖 2-5 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立大會(金玉、明昭)……………60 圖 2-6 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立大會(團體照)…………………60. Ch 第三章 巴宰族的文化復振 e. ngchi. i n U. v. 圖 3-1 1999 年出版之巴宰族群文史史冊…………………………………79 圖 3-2 1999 年聯合過年邀請函信封………………………………………79 圖 3-3 1999 年聯合過年邀請函封面………………………………………80 圖 3-4 1999 年聯合過年邀請函內頁………………………………………80 圖 3-5 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傳統過年固定參與人員、團體……....85 圖 3-6 暨大附中……………………………………………………………86 圖 3-7 愛蘭國小…………………………………………………………,,..86 圖 3-8 埔里族親在鯉魚潭村口下車……………………………...……….87 圖 3-9 埔里族親隊伍進入村中……………………………………...…….87 圖 3-10 前理事長敲鑼帶隊前進…………………………………...……...87 圖 3-11 埔里族親進入會場鯉魚潭國小…………………………...……...87 圖 3-12 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傳統過年固定參與人員、團體………......89 x   .

(11) 圖目錄 .  . 圖 3-13 過年活動要素……………………………………………..………95 圖 3-14 族語老師自製族語課本…………………………………..………98 圖 3-15 第一屆族語老師訓練課程……………………………………..…99 圖 3-16 族語老師母語進階班…………………………………………..…99 圖 3-17 羅馬拼音班課堂………………………………………………..…99 圖 3-18 潘美玉老師上課………………………………………………..…99 圖 3-19 歷年母語活動……………………………………………………..100 圖 3-20 巴宰族語教材演變………………………………………………...105 圖 3-21 台 灣 平 埔 權 益 促 進 會 理 事 長 潘 紀 揚 出 示 聯 合 國 來 函 ……109 圖 3-22 101 年度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試辦計畫……………………………1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   . i n U. v.

(12)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表目錄  . 緒論  表 0-1 訪談提綱……………………………………………………………………………………………11 . 第一章 巴宰族的民族條件 表 1-1 巴宰族社群一覽表……………………………………………………18 表 1-2 人口、戶數整理………………………………………………………19 表 1-3 巴宰族社群遷移、聚落表……………………………………………21 表 1-4 巴宰族歌謠的類型………………………………………………….…29 表 1-5 平埔族概略分布………………………………………………………36.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第二章 巴宰族認定運動的過程. ‧. 推動者重要事蹟整理…………………………………………………53 各地區巴宰族裔成立社團一覽表……………………………………54 台灣巴宰族群協會第一年年度計畫(1999/7/1-2000/12/31)……..58 打里摺文化協會成立以來的相關活動紀要…………………………62. sit. y. Nat.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n. al. er. io. 表 2-5 參加平埔族群聯合與各族活動………………………………………63 表 2-6 巴宰族議題研討、座談會一覽表……………………………………72 表 2-7 巴宰族的論述一覽表…………………………………………………75. Ch. 第三章 巴宰族的文化復振. engchi. i n U. v. 表 3-1 過年活動內容與意涵…………………………………………….……79 表 3-2 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活動地點、時間……………………….…84 表 3-3 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傳統過年歷年參與人員、團體…………….…88 表 3-4 過年活動要素比較表…………………………………………….……92 表 3-5 歷年族語文學創作參加情形…………………………………………102 表 3-6 巴宰族語教材修訂年表………………………………………………103 表 3-7 巴宰族語歷年出版材料,其中反底色者為噶哈巫族………………105 表 3-8 巴宰族族語推展起伏…………………………………………………108 表 3-9 103 年度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與執行單位…………………….…113 表 3-10 愛蘭活力計畫執行時間表………………………………………..…115 表 3-11 苗栗活力計畫執行時間表……………………………………..……116 XII   .

(13) 表目錄 .  . 第四章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與民族發展 表 4-1 傳統過年(牽田、走鏢)參與情形與年齡…………………...……123 表 4-2 平埔諸族在國家體制中的可能模式……………………………...…1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II   . i n U. v.

(14) 緒論 .    . 緒論 一、. 巴宰族的界定. (一). 臺灣的民族認定. 臺灣是一個位於太平洋的美麗島嶼,居住著各種民族,其中原住民族約有 53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2%,過去由政府認定 9 族,隨著各民族自我意識逐漸覺 醒,開始有人要求政府正視民族間的差異,因此,現今已從先前的 9 族正名為 16 族。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 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 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 16 族,每一個族都擁有自己的文 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制度,我們可以說,原住民族是台灣歷史與文化的重 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1.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原住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及族群對認同意願的提升,到後來向政府爭取官方 的承認,一連串的歷程改變了政府對原住民的態度,從日據時期、國民政府初期 帶有歧視性的稱呼,到現代政府對原住民權益的注重,政府確實做了許多改變, 除了修改法條之外,也回應了原住民的自我認同,對於原住民族群體的地位、民 族文化的延續和保存等權益都更為重視,因此透過民族認定辨識出「新的」原住 民族並給予法令上正式的地位,政府挹注行政資源,對原住民族長期的發展是有 益的。.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 巴宰族是原住民嗎?. Ch. engchi. i n U. v. 在臺灣的原住民族從 9 族增為 16 族的這段時間,有些民族是不在名單當中 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群人在國民政府初期沒有登記民族身分,因此這群人 在原住民進行民族認定時,不納入在這框架之中,而本篇論文主要關注的巴宰族, 就屬此性質。 巴宰族的名字一開始出現在描述戰爭的文獻中,最早可以從 1699 年(康熙 38 年)協助清軍攻打吞霄社(現通宵)開始。2巴宰族建立許多戰功後,除了獲 得賜姓、匾額外,更取得清朝政府拓墾土地的權利,建立了岸裡大社。不過這樣 的優勢並沒有延續,根據「岸裡文書」3紀錄內容來看,從 1715 年(康熙 54 年)                                                         1.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原住民分布〉 ,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檢索日期:2016/5/27) 2 潘秋坤, 〈巴宰族群簡史〉 , 《巴宰族群文史手冊》 ,南投: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1999,頁 4。 3 今日被引為平埔族重要研究資料的「岸裡大社文書」 ,是岸裡社頭目家保存的文書契約,含括 年代從 1741 年(乾隆六年)到 1918 年(民國七年) ,又以乾隆及嘉慶年間數量最多。岸裡文書 內容包括公文、開墾紀錄、契約、租約、開墾、訴訟文書是了解十八;十九世紀中部地區社群關 1   .

(15)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到 1777 年(乾隆 42 年)這段期間,大量巴宰人開始離開岸裡社,到了 1893 年 (光緒 19 年) ,巴宰族已經剩不到四分之一的戶口留在岸裡社,相反地,漢人卻 在此片區域站穩腳步。後來為了解決土地日益減少,以及生計的困境,巴宰族離 開了原本的居住地。4 巴宰族有三波遷徙行動,第一波在嘉慶 8 年底或 9 年(1804)初,由潘賢文 率千餘人翻越山嶺荒野,住墾宜蘭羅東;第二波在道光 3 年(1832),巴宰族和 中部其他族群等 14 社的通事、土目等,約定在「界內山後東南勢溪頭」茅埔一 處開墾,促成道光 4 年隨中部其他族群遷入埔里;第三波在道光年間遷入現在的 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5 現在我們討論的巴宰族中,包含了 Pazeh(巴宰)和 Kahabu(噶哈巫) ,Pazeh 主要指住在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村(鯉魚潭) 、台中縣神岡鄉大社村(岸裡大社)、 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烏牛欄) 、鐵山里(阿里史、大馬璘)的族人;Kahabu 指 的是住在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蜈蚣崙) 、大湳里(大湳) 、牛眠里(牛睏山、守 城份)的族人。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巴宰語和噶哈巫語皆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 ,臺灣南島語族 (Formosan language) 、排灣語群(Paiwanic languages)和西北臺灣南島語族 (Northwest Formosan)皆屬同個語種,雖有語音結構上的差異,但兩個語言基 本上是可以互相溝通的。. n. al. er. io. sit. y. Nat. 近年來巴宰族內部對於 Pazeh、Kahabu 是否應視為兩個族群的議題出現討論 與爭議,不僅在學術上各有論見,對於目前從事的「民族認定」運動和巴宰文化 振興而言,這是一個尚未取得共識的重要議題7。. i n U. v. 因此,本文所要討論的「巴宰族」是指聚居在台中神岡區的大社、南投埔里 鎮的愛蘭和苗栗三義鄉的鯉魚潭三處的族人,住在埔里蜈蚣崙、大湳、牛睏山、 守城份的噶哈巫族,不是本論文所要論述的對象。. Ch. engchi. 「身分認定」與「民族認定」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身分認定」是指官 方(或國家)對個人是否具有「民族的」屬性檢定工作。「民族認定」是指官方 (或國家)對群體是否具有民族位階屬性的檢定工作。簡單來說「身分認定」討 論的是個人權;「民族認定」則討論集體權,一個有民族身分的人,必然是原住                                                                                                                                                             係與平埔巴宰族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也是認識清朝至民國早期臺灣文化開發面貌的材料,極具 歷史價值,目前妥善收藏在臺灣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台大歷史所、潘氏家族等處。 4 徐永欣, 《巴宰族印象》,苗栗: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2006,頁 148-149。 5 徐永欣, 《巴宰族印象》,頁 150-151。 6 潘秋坤, 《巴宰族群文史手冊》,頁 3。 7 黃美英較重視現有住民的自我身分認同意見,她認為應先回歸群體自身對祖先傳下來的自稱及 其自我認定的選擇,傾向 Pazeh、Kahabu 應視為兩個族群。引自黃美英, 〈埔里「四庄番」與「噶 哈巫」─地域與族群的認同意識〉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主辦「2005 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 會議論文,2005 年 12 月 7 日,頁 1-24。 2   .

(16) 緒論 .    . 民各族內某一民族的成員,不會有「只屬於原住民」但「不屬於某一民族」的情 況出現,這是雙重歸屬,所以原住民「身分認定」與「民族認定」的工作理應是 同時完成的。8 但是巴宰族因為沒有官方認定的民族身份,所以也就沒有原住民的個人身份, 換句話說,巴宰族就是因為沒有原住民的個人身份,所以也就沒有民族身份。巴 宰族有聚居地,有自己的語言,目前仍有人在使用。從台灣過去的歷史可以找到 巴宰族的蹤跡,今日的巴宰族仍然擁有自己的文化與祭典。我們想問的是,擁有 與原住民族同樣民族條件的巴宰族,真的沒有辦法成為原住民族嗎? 潘大和在 1998 年出版《平埔巴宰族滄桑史》 ,書中提出許多資料與論點,強 烈地表達巴宰族歷史真相不能被遺忘,並成立了「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組 織各區的巴宰族人,希望可以喚醒族人意識,一起努力將文化繼續傳承,進而要 求國家恢復巴宰族原住民的身分。巴宰族長期的努力就是要向政府與社會大眾說 明,從語言學、歷史學和民族學的證據來看,巴宰族確實為一個原住民族,但是 因為沒有原住民的身份,所以就不是原住民族。.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本文的目的是忠實地呈現巴宰族近 20 年的努力成果,他們是一群至今都被 居住在周圍的平地人視為「番」的民族,他們過去想成為「人」,但是現在認同 自己是「番」,想成為原住民族,但卻被歸類為平埔族。巴宰族要如何證明自己 是原住民族,被接受是原住民族,這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核心。. er. io. sit. y. Nat 苗栗縣 三義鄉 鯉魚潭. n. al. 台中市 豐原區 大社村. Ch. engchi. i n U. v. 南投縣 埔里鎮 愛蘭里. 圖 0-1:巴宰族聚居區現今分布圖。.                                                         8.  . 林修澈, 《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9,頁 27。 3 .

(17)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二、. 相關研究成果評述. (一). 與巴宰族相關的研究. 從巴宰族民族歷史與民族認定運動的過程切入,第一本要提的是 1998 年潘 大和的《平埔巴宰族滄桑史》,這是第一本由本族人角度書寫的族群歷史,由於 內容中部分材料使用有爭議且無法檢證,因此本著作的可信度常受到質疑,不過 正因為這是第一本由巴宰族人所寫的歷史,所以還是有其參考價值;第二本是臺 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於 1999 年出版的《巴宰族群文史手冊》 ,這是當時臺灣巴宰 族群文化協會為了讓巴宰族人能認識自己的歷史而寫的,對於筆者在撰寫本篇論 文時欲了解巴宰族傳統過年的活動流程與形式有相當大的助益,但是本書介紹族 群歷史的篇幅較少,所以若想取得族群歷史的內容需深入閱讀其他材料;第三本 是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的《苗栗縣巴宰族過新年–(2003-2014)成果專刊》 ,苗 栗縣巴宰族群協會從 2003 年開始恢復舉辦傳統過年的儀式,自此每年都出版紀 錄,若想了解巴宰族十幾年來進行傳統過年復振的歷程,可從這本書中看到清楚 的介紹;第四本是張素玢的《苗栗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作者用其歷 史的專業梳理苗栗鯉魚潭巴宰族的歷史與古文書,此著作中的歷史部分對於筆者 在梳理及彙整 1999 年至 2014 年巴宰族進行民族認定運動的歷史年表時有相當大 的幫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專書著作之後接著筆者回顧與「巴宰族的民族認定歷史」有關且較為重要的 碩博士論文,共有 5 篇。分別是鍾幼蘭的《族群、歷史與意義─以大社巴宰族裔 的個案研究為例》、姚嘉音的《從歷史足跡看巴宰岸裡社之宗教變遷:以埔里愛 蘭地區的基督教化為例》、唐淑惠的《流變的地方性:埔里愛蘭台地文化認同與 社群研究》、張良鈺的《教會、族群與認同-以埔里愛蘭巴宰族為例》。. Ch. engchi. i n U. v. 從內容來看,鍾幼蘭認為族群現象不同於文化現象,文化對族群所具有的意 義展現在族群主體性建構的歷史過程裡,族群其實永遠在變動當中,因此應該從 「族群」的角度重新反省平埔族群的研究,指出族群做為人群組織的事實;從歷 史性的眼光來看,族群之間難以跨越的並不是族群邊界,而是族群之間無法彼此 了解的鴻溝。本篇論文用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將 1995 年大社地區巴宰族後裔 的生命經驗呈現出來,這份研究幫助筆者對大社有更多的認識,但若能在本篇研 究中加入巴宰族目前聚居的另外兩處(苗栗縣的鯉魚潭與埔里鎮的愛蘭)並比較 和大社地區有何差異,或許激盪出更多火花。 姚嘉音、唐淑惠、張良鈺三人都以埔里鎮愛蘭里為論文研究中主要的田野地, 此地與苗栗縣鯉魚潭都是目前推動民族認定運動最有活力的聚居地。姚嘉音 2007 年的論文先從歷史進行研究,接著討論宗教信仰的改變對文化產生的影響, 這部分提出巴宰族人集體改信基督教的歷史過程,並解釋了基督教信仰與巴宰族 4   .

(18) 緒論 .    . 文化復興運動之間強烈的連結,這篇論文對於筆者回顧這段歷史多有助益,唯一 可惜之處是論文中的被訪者大多不是族群復興運動的核心人員,這是筆者在本篇 論文可以補足之處。 唐淑惠 2009 年的論文欲探討在當代社區總體營造和族群復振兩大文化運動 的潮流下,愛蘭台地的行動者如何想像及建構地方社群的界線與文化內涵。愛蘭 台地上主要的二個行動者為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和鐵山社區發展協會,前者 主導著埔里地區巴宰族群文化復振;後者主導著愛蘭台地社區總體營造,他們都 訴求將「愛蘭台地」這個地域作為一個整體的號召基礎,且在行動的歷程中彼此 循著特定的社群價值(特指宗教信仰),各自詮釋著巴宰/船山等象徵圖象,兩 者對於族群、文化的想像和宗教差異的矛盾在這過程中若隱若現,這份研究提醒 筆者在寫作時需特別注意巴宰族的定義,並知悉除了教會進行文化復振之外,還 有其他族人用自己的方式在詮釋他們的身分和文化。. 政 治 大. 張良鈺 2010 年的研究從埔里鎮愛蘭的基督教信仰切入,過去巴宰族有傳統 神靈觀與祭儀,直到 1871 年長老教會傳入至今,教會成為一個形塑集體記憶與 族群認同的場域,同時給予族人凝聚族群意識的力量。研究中也從巴宰族母語的 傳承、歌謠的演變及新年活動一年一年的展演,來描繪出巴宰族人在文化復振的 過程中是如何喚起過去與族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本篇論文使用扎實的田野資料進 行論文書寫,作者長時間與愛蘭台地上的巴宰族人相處,並實際參與各項文化復 振推動工作,最後將田野資料彙整並完成了這篇論文。筆者在進行基督教與巴宰 族關係的田野訪談時得知作者於巴宰族群的長期耕耘,筆者將以這篇論文為基礎, 並接續該篇論文繼續紀錄巴宰族人從 2010 年之後在母語傳承、歌謠演變及新年 活動各方面的文化復振工作。.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二). 民族誌的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巴宰族的民族誌資料,有兩個重要的參考文本,分別是衛惠林的《埔里巴宰 七社志》與林修澈的《巴宰族民族誌調查》。 衛惠林針對埔里七社做了非常詳盡的實地田野調查並紀錄在《埔里巴宰七社 志》中,本書調查的時間是 1969 年到 1971 年,紀錄了當時巴宰族的生活情況, 是筆者架構出巴宰族人過去生活樣貌的參考基礎。他的調查對象包含了埔里的七 個巴宰族社群(愛蘭社區聚落的烏牛欄、大馬璘、阿里史;眉溪四庄聚落的牛眠 山、守城份、牛尾庄、大湳庄、蜈蚣崙),但是內文提及的眉溪四庄,自 1999 年後漸漸以噶哈巫族為他們的集體認同,用以區別與巴宰族之間的連結。衛惠林 的文本舉凡生態環境、七社歷史、人口、家族婚姻、親族結構、親屬稱謂與名制、 部落組織與權力制度、經濟制度、宗教禮儀與巫術、社會文化變遷等都有詳盡的 紀錄,可以說是巴宰族早期最完整的民族誌著作。 5   .

(19)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林修澈的團隊在衛惠林調查後 35 年,也就是 2006 年再次進行了巴宰族的田 野調查,紀錄了巴宰族的現況並完成《巴宰族民族誌調查》,筆者試圖將這本著 作與前述衛惠林的研究比較,在比較中發現有下列三點不同。首先兩者調查的範 圍不同,衛惠林的研究針對埔里七社而林修澈的研究範圍包含所有巴宰族的分布 地,包括:埔里、三義(鯉魚潭) 、神岡(岸裡大社) 、豐原(葫蘆墩社、翁仔社)、 后里(舊社)、竹山;另外在調查時間上長短不同,衛惠林在 1969 年到 1971 年 間進行了三次調查,經過十年沉澱後,到 1981 年才出版,林修澈調查的時間為 2006 年到 2007 年,並且在 2007 年完成著作;最後是研究團隊規模不同,衛惠 林調查時有近 70 人參與,林修澈調查時只有 3 人實際投入調查。不過在林修澈 此次調查時發現巴宰族內部已經產生一些變化,筆者僅列出文中提到的三點:一、 巴宰族的「經濟制度」 、 「親屬稱謂」及「名制」已經成為歷史,難以追查;二、 巴宰族聚居地的「人口」變化大,過去的調查方式已經不能使用,必須使用新的 方式調查;三、原來的部落組織與權力結構,已經被新興的「協會」取代,原本 的「宗教禮儀與巫術」更是結合在每一年的過年活動之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綜上所述,雖然兩篇民族誌調查同一個族群且部分在同一個聚居地,但是因 為調查的時間點和調查時間長短不同,所以在許多面向上也能看見差異,透過兩 個文本比較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常與變,筆者在本研究所著重的巴宰族是保留少、 變化多,然而對於本論文來說,兩篇民族誌能幫助筆者用較完整的觀點來看待族 群的文化與歷史,尤其是整個民族變化的過程,更是最重要且關鍵的部分。由於 年代久遠,衛惠林的著作中調查的東西一半以上都消失了,而林修澈的《巴宰族 民族誌調查》完成於 2007 年,時間點較為接近外,調查的面相也相當多元且完 整,因此筆者將以林修澈的《巴宰族民族誌調查》為本論文的基礎,來補齊 2007 年之後的相關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三). 民族認定的討論. Ch. engchi. i n U. v. 討論民族認定的專書,有林修澈 1998 年的《原住民的身分認定》與 2001 年的《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臺灣是一個多民族社會,政府近幾年才開始將多民 族理念具體落實在國家政策上,這樣的政策形成需要政府對各族群進行身分認定, 因此《原住民的身分認定》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當確認身分後,民族邊界等 問題接踵而至,在 2001 年的研究中提到「民族政策」、「民族理論」「民族問題」 三者環環相扣,而「民族認定」就是落實「民族政策」 ,解決原住民「民族問題」 最基礎的工作。面對民族認定除了傳統的學術分類、了解原住民的民族現況、田 野工作實察外,需要參考比較各國民族認定的相關案例,以創立真正適合臺灣使 用之「民族認定」的學理基礎。林修澈的這兩大研究成為之後民族認定的基石, 實質幫助後續需要進行民族認定的各族群,於本論文研究的巴宰族而言,他們擁 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應該也適用於此「身分認定」與「民族認定」,這個標準 6   .

(20) 緒論 .    . 成為本文的重要依據,筆者欲透過同樣的標準去評估及判斷巴宰族是否也符合資 格,並依此被認定為政府於法律底下認可的原住民族群之一。 在碩博士論文中,徐大智 2004 年的《戰後臺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 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以三個族的文化復振運動過程為 主軸,論文中分別紀錄了各族進行文化復振的歷史進程,其中提到巴宰族的內容, 是以一個外部觀察視角撰寫。在論文第三章提到巴宰族群的變遷、文化復振的機 制、教會組織與文化復振,由於篇幅有限,無法更深入討論,因此筆者以此為基 礎再加入內部觀察視角與田野調查的內容,使對於巴宰族進行文化復振過程的描 述能有更宏觀的視野。 陳俊男 2009 年的《撒奇萊雅族的社會文化與民族認定》 ,撒奇萊雅族本來屬 於阿美族底下的分類,在 2007 年成功透過「民族認定」正名為新的一族後,學 界對於撒奇萊雅族是否為獨立民族仍有疑問,該論文旨在透過傳說與聚落、社會 組織的形成、祭典儀式的舉行方式、撒奇萊雅語的使用等,加以分辨阿美族與撒 奇萊雅族的不同,最後將重點放在這些內容如何強化民族認同,進而申請民族認 定,同時作者也強調了語言使用,無法溝通就不是自己人,自然產生民族邊界。 本論文從社會文化開始談起,透過論文內容呈現撒奇萊雅族獨立成為一族的合理 性,作者從族群文化談到語言使用所產生的民族邊界,不論其主題以及討論的方 式,都與本篇欲談論的巴宰族有相似處,因此在民族認定的過程值得向本篇論文 借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y. sit. n. al. er. io. 最後是段洪坤 2013 年的《當代平埔原住民族運動研究(1993-2012):以台 南西拉雅族為例》,這篇論文以台南西拉雅族進行平埔原住民運動為主要內容, 早期平埔族各族沒有自己的族名,不論各族在外面參與運動都是以「平埔族」這 三個字為代表,因此早期平埔族運動的歷史為各族共有。段洪坤為早期原住民運 動人士,在 1993 年前就陸續參與各項平埔族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在原住民運動 參與上擁有較為完整的經歷,基於上述兩個理由,筆者在書寫早期平埔族的運動 歷史時,將參考其所整理的架構。 三、. 問題意識與方法論. (一). 問題意識的提出. Ch. engchi. i n U. v. 為什麼巴宰族要推動民族認定運動?因為巴宰族希望成為一個民族,不希望 被同化,尤其當這個民族還有活力,仍有文化存在的時候。筆者認為巴宰族是臺 灣的原住民,因過去未辦理登記,所以在分類上屬於平埔族,經筆者歸納整理, 認為要推動民族認定運動有兩個原因:一、喚起對自我的認同意識,巴宰族在政 府不承認的背景下沒有自己的定位;二、文化是一個國家社會的重要資產,巴宰 族的文化需要傳承,除了提升本族人的重視,也期待能得到政府及官方機構的保 護與認同,因此推動民族認定運動為必然選項。 7   .

(21)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巴宰族推動文化復振的過程中從恢復傳統過年開始,後陸續開辦各樣的課程, 如:羅馬拼音與族語教學、歌曲傳唱與舞蹈學習,同時參與文學比賽、編纂族語 教材及參與平埔活力計畫…等,政治方面也曾向原住民族委員會(下簡稱為原民 會)提出正名申請,但直至今日仍未看到結果。從推動民族認定運動開始遇到的 問題分為兩者,一是來自外部,政府與民眾對巴宰族是否應正式納入原住民族還 有許多疑慮,現行規範也未能得到解答,因此巴宰族正名在這個部分受到很大的 阻礙,其他細節筆者將於其他章節呈現;二是來自內部,文化需要長期累積,推 動民族認定運動也是,需凝聚高度的集體意識後方能團結,不過許多巴宰族人仍 在觀望,實際參與、付出的大多是巴宰族群協會的內部成員,因此在整個運動推 動過程中沒能產生太大的連鎖效應。筆者認為未能成功推動的癥結點出在巴宰族 沒有民族身分,當一個民族希望能得到政府幫助進行文化保存時,若沒有身分將 無法得到國家全面的照顧,對於民族內部的認同與價值觀也帶來不良的影響,因 此巴宰族的自我認同一直不能有效提高。所以筆者提出下列四個問題,並試著回 答:. 立. 政 治 大. 文化是活的、是會改變的、是不斷前進的,它依靠傳統而存在,多元的文化 樣貌是否會影響原本的民族邊界?所謂「不夠傳統」是否影響民族認定的資 格?筆者期待能透過整理巴宰族民族認定運動的過程,從各個面向來探討這 個議題,或許也能在巴宰族從事文化復振及爭取認定過程中,提供某些方向 及激發不同的思考。. 2.. 「民族認定」談的是一個民族如何爭取認同且成為政府認定的原住民需要哪 些條件和標準,要想成立一個新的民族,必然經過調查研究,檢核該族群是 否具成為一個民族的合理性。論文第一部分的內容將以 2001 年之後被認定 的新民族作為樣本,將評定一個民族成為「原住民族」的要件提出,歸納後 將其標準套用在平埔族上,比較原住民族和平埔族;第二部分將民族認定所 需要的民族條件放在巴宰族上,檢視現今巴宰族是否擁有成為政府認定之原 住民族的條件。. ‧. ‧ 國. 學. 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當各個民族進行文化相關事務時,所做出如文化傳承、創造…等對其文化有 助益者,皆為「民族文化復振運動」的討論範圍,本篇論文將關注焦點放在 巴宰族的語言、祭儀、族群認同和參與平埔議題相關活動的歷程,筆者欲透 過這些活動的紀錄呈現對巴宰族所帶來變化與影響。. 4.. 尋找族群邊界是一個民族相當重要的方向,巴宰族擁有語言、傳統文化和聚 居地,語言傳承理當為第一優先,擁有傳統文化和聚居地對於語言傳承有諸 多助益,當大家聚在一起、有人使用這個語言的時候,文化就會產生活力, 推廣及保存民族文化的方向不會改變,因此首要之務為培養下一代,讓文化 繼續傳承下去。筆者將反思過去所做的民族認定運動找尋未來巴宰族適合努 力的方向,同時這也是本篇論文的重點。 8 .  .

(22) 緒論 .    . 以下是論文章節的內容安排。第一章主要論述巴宰族是否有足夠的條件成為 一個獨立民族,因此章名為巴宰族的民族條件,若巴宰族的情況不同於一般平埔 族,首先要看平埔族的現況如何,這個部分會在第一節呈現。平埔族中許多語言 消失了、祭典消失了,目前都積極在做文化復振,但是能做得極其有限;反觀巴 宰族,巴宰族有三個分布地域,有聚居的人口,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雖然語言 瀕危,但是仍有人在使用,宗教方面因為傳入了基督教,將人凝聚在一起,讓文 化能夠透過群聚的力量傳承下去。最後第三節主要呈現巴宰族在「正名運動」中 的位置,將整體原住民的範圍由大至小分成三個階段,依序來看在不同階段對於 正名運動產生的影響。 第二章將呈現過去十多年來巴宰族正名運動的開端,第一節的內容是巴宰族 為什麼要求認定和介紹各個地方正名運動的發起人;第二節將介紹各地巴宰族群 成立協會的時間與地點;最後一節則介紹協會成立之後如何運作。這個部分與第 一章的「正名運動」提及的重點不同,本章將重點放在巴宰族從事民族認定的每 一個足跡並期待將其過程完整紀錄下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三章為巴宰族的民族運動,巴宰族在各地成立族群協會,更認識自己的文 化之後,開始積極參與民族運動,除了恢復舉辦傳統過年、積極參與母語學習和 文學創作,更花諸多心力投入語言復振與文化傳承,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巴宰族 的傳統文化,並透過社會參與和傳統過年凝聚彼此,無形中建立了族群認同,讓 巴宰族人有更多的凝聚力。筆者將從事民族認定的過程比喻成運動,因其過程正 像運動一樣是一個持續不停的狀態。第四章的內容提及烏牛欄和鯉魚潭社的部分 較多,是因為目前所蒐集到的資訊以這兩個社最為完整。. io. sit. y. Nat. n. al. er. 第四章欲討論巴宰族的民族認定與發展,第一節將討論到底平埔族能否成為 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及究竟民族認定與民族發展會如何決定巴宰族的未來;第二節 從國家的角度出發,探討國家的民族發展將如何轉變,民族的權利或義務會是這 部分著重的;最後討論的是巴宰族的未來,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從意識層面、另 一個從現實層面出發,筆者試圖將兩者交會,找出最合適且可能為本族人發展的 未來。. (二).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思考. 1. 研究方法 (1). 文獻整理與分析. 過去已有許多學者從不同面向切入平埔族這項研究,本篇論文欲討論平埔族 中巴宰族的正名運動,歷史背景及過去研究所提出的論點將是本篇論文的重要基 石,筆者期待以前人研究的基礎出發,鑑往知來。文獻整理與分析是首要工作, 9   .

(23)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將相關內容再次梳理,作為論文書寫過程中的參考指標,也提供可依循的文本供 本研究參照,將過去的面貌盡可能地呈現,筆者期待透過文本提供的內容,搭建 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2). 參與觀察與訪談. 正名運動中最為關鍵的就是人,不同身分背景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影響著各個 地方參與運動的情形。以烏牛欄為例,從開始進行文化復振工作到現在面臨很多 的變化,有一群人持續參與,也有些人已經不投入這個運動,累積十多年的時光, 陸陸續續完成許多任務,做出一些成果,不管參與人數如何,這些努力的足跡是 最重要的,因為若沒有這群人的投入與成果的累積,也不會有今日的巴宰族。 巴宰族文化復振工作與正名運動目前仍是進行式,本篇論文將採取以下兩種 研究技巧:一、透過參與活動觀察並了解活動的安排過程及規劃,筆者將實際參 與其中,忠實呈現所見所聞;二、因筆者為巴宰族人,透過這樣的身分能與活動 最重要的核心參與者及從事文化工作的核心人物實際接觸,因此訪談將會是本篇 論文主要採取的方式,筆者透過紀錄、資料蒐集與整理,將呈現出不同參與者在 不同時期參與正名運動的相關人生經歷。.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2. 研究限制. 政 治 大. n. al. er. io. 在原來的巴宰族分類之下,目前又可分為巴宰族及噶哈巫族,兩者不論在語 言、文化、生活祭儀方面都很相似,但噶哈巫族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認為自己 不屬於巴宰族,應該獨立出來成為一族。現階段在學界或是民間對於這個認同有 許多討論,本族中也出現許多爭辯,不過直至今日仍然沒有解答,筆者考量自身 能力有限,無法完整詮釋兩族人所有的觀點,因此主要研究對象就以現階段能清 楚表示及分辨,且主體意識為巴宰族的群體為主,分別是台中神岡區的大社、南 投埔里鎮的愛蘭、苗栗三義鄉的鯉魚潭幾個地區的巴宰族人。.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進行田野調查、訪問文化復振的時間有限,筆者沒有辦法將所有相關團 體與個人包含在論文之中,因此選擇了三個巴宰族聚居地成立的團體為主要研究 對象。此外,目前大部分從事文化工作的巴宰族人,幾乎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基 於此項原因,本論文捨棄了部分沒有參與教會生活及沒有參與協會的巴宰族人, 上述兩點為本研究的限制。. (三). 論文與田野的對話. 做為民族學的研究論文,田野工作是相當重要的,不過若對各聚居地族人的 10   .

(24) 緒論 .    . 在地經驗不夠了解,體認也會相對不深刻。因此筆者自 2014 年開始,實際進行 多次田野訪談,花費兩年的時間,共進行了 21 人次有紀錄的正式訪談,並在各 式的活動場合中對族人實行多次進行非正式的訪談。訪談主題分為三大項,其內 容細節如下: 表 0-1 訪談提綱 訪問主題. 主題內容. 原住民族. 為什麼希望成為原住民 成為原住民的文化條件 語言、文化保存現況 與原住民互動情形. 身分認同. 認同自己身分的開始 語言的學習. 立. 技藝的學習 治 政 走鏢傳承 大 何時開始接觸文化. 正名運動. (民族認定運動). 參與民族復振運動的起點. ‧ 國. 學. 參與復振運動的人 協會創立的開始. 民族復振運動的過程點滴. ‧. 政府與族群的關係.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一部分的主題為「原住民族」,希望受訪者回答對爭取原住民身分的原因 和期待,接著是巴宰族有哪些資格可以成為一族,最後根據報導人的生命經驗分 享對巴宰族文化及語言保存現況的想法與看法;第二部分主題為「身分認同」, 此部分邀請受訪者分享對自己身為巴宰族的認同過程,接著請受訪者說明自己因 為身分認同進行的文化學習與傳承;第三部分主題為「正名運動(民族認定運動)」, 因受訪者都是正名運動的帶領者或參與者,這部分將根據每位受訪者的經驗加以 描述。. Ch. engchi. i n U. v. 本篇論文為本民族研究,筆者本身具有巴宰族身分,是南投縣埔里鎮愛人(烏 牛欄社)人。因此筆者將運用身分的優勢,透過族人的推薦與介紹,對幾位關鍵 報導人都進行至少一次的訪談,於論文書寫過程中有疑問之處也曾多次透過電話 進行補訪。筆者於三個巴宰族的聚居地進行訪談,於台中大社訪談潘仁德、潘萬 益、潘惠娟;苗栗鯉魚潭訪談潘大州、潘英祺、潘紀揚;南投愛蘭訪談潘再賜、 潘春貴、潘美玉、潘茂生、賴貫一、潘文輝、潘英傑、潘瓊秀、潘怡宏、潘英寬、 潘淑慈,另外還訪談了目前身分為噶哈巫族的潘永歷、潘宗昌、潘應玉。 透過報導人的分享,筆者深入了解巴宰族人的生活及思維模式,脫離紙本與 想像的構思,以實地的田野來了解巴宰族,可強化本論文的撰寫深度與內涵,不 11   .

(25)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論是田野資料的蒐集或是訪談人的生命經驗都對本論文的撰寫助益良多。 本篇論文是筆者在既有的臺灣原住民認定基礎上,展開對巴宰族認定的研究, 以文化保存現況與族群認同為媒介,來檢驗「巴宰族」的構成及是否具備足夠的 要素被認同,不論研究成果如何,這是身為巴宰族人的我想貢獻的心力。.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 i n U. v.

(26)  . 第一章 巴宰族的民族條件.  . 第一章. 巴宰族的民族條件. 本章筆者將討論巴宰族做為一個民族須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根據政治大學 原住民中心團隊撰寫的民族認定報告(含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 萊 雅 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 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中顯示,聚居地、語 言、宗教和生活習慣都是被認定為一個民族的重要條件。本章先鋪陳巴宰族的 過去與現在,接著從宗教和語言的保存狀況來討論巴宰族是否具備成為一個民 族的條件,最後從巴宰族的「正名運動」歷程中看,在現有的民族認定架構下 巴宰族的定位。 第一節. 巴宰族的歷史與現況. 政 治 大. 荷蘭時期使用「番社」來紀錄與指稱在臺灣的原住民;在清代漢番兩分的 社會結構下,臺灣原住民由於沒有文字,一直被漢人以「番」這個字紀錄在各 種文獻中1。因此清代以前的文獻史料中未見族名的紀錄,大多以「社名」來指. 立. ‧. ‧ 國. 學. 稱這些生活在臺灣的民族群體,例如:岸裡社、烏牛欄社、朴仔籬社等,直到 二十世紀才出現「巴宰族」的稱謂。. sit. y. Nat. 一、巴宰族與岸裡大社. n. al. er. io. 日據時期日本研究者開始對臺灣的原住民進行「族別」的分類工作,研究 者藉由科學性的資料將原住民族的各個社群歸納並區分成不同的族。首開先河 的是伊能嘉矩與栗野傳之丞,他們實地到臺灣各地訪查原住民的情形,伊能嘉 矩於明治 41 年(1908 年)3 月寫成〈臺灣土蕃の口碑〉,並在其中提出 「pazehhe」的稱呼2,到了民國 58 年之後,衛惠林到埔里調查,將拼音改成 「pazeh」並使用漢譯「巴宰族」來指稱其所調查研究的這群人3,「巴宰族」之 名也因他的調查報告《埔里巴宰七社志》而自此廣為流傳。. Ch. engchi. i n U. v. (一)巴宰族形成的歷史 巴宰族為居住在中部地區的平埔族,過去以驍勇善戰聞名,有關巴宰族的                                                         1. 清朝政府對原住民的分類基本上分為生、熟番,前者為今日所稱的高山族,後者即為平埔 族,分類的標準並非來自於血緣、民族識別等科學根據,而是根據對原住民的認知以及是否歸 附於清朝政府納餉輸貢。 2   伊能嘉矩, 〈臺灣土蕃の口碑〉, 《東京人類學雜誌》第二百六十四號,東京:東京人類學會, 1908,頁 219。  3   衛惠林, 《埔里巴宰七社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1,頁 1。  13   .

(27)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 事蹟最早紀錄於 17 世紀明朝鄭成功來臺的這段時間。清朝康熙統領臺灣之後, 岸裡五社歸化,1699 年吞霄事變4後,巴宰族協助清廷平亂,康熙 54 年(1715 年)岸裡社土官阿莫被委任為岸裡九社5總土官,岸裡大社勢力開始發展。巴宰 族於 1721 年的朱一貴事變及 1731 年大甲西社事變中成為平定戰亂的主要戰 力,清廷為鞏固與巴宰族的關係,於 1741 年賜「忠勇可嘉」匾額予率領平亂巴 宰的第三代土官敦仔,並且在乾隆 25 五年(1755 年)由乾隆賜姓「潘」,此後 潘敦陸續協助平定 1766 年打哪叭溪事件、1770 年大肚番亂,再受賜名字「大 由仁」,顯赫一時。 巴宰族多次建立戰功後,除了獲得清朝政府的賜姓及匾額之外,更進一步 取得拓墾土地的權利,岸裡大社因此成立並成為中部最大的巴宰勢力。6程士毅 於碩士論文中提及「岸裡社早在康熙 54 年,就已向官方請墾大甲溪以南的大片 土地…在雍正 9、10 年協助官兵平定大甲西等社之亂後,官方為了獎勵其功 勞,不但再次確認原有申請土地,更將參與叛亂諸社的鄰接土地賜給岸裡社。 在官方的獎勵與原有敵對部落的衰微兩種因素影響下,岸裡社自大甲溪北岸的 舊社遷往今神岡區,成立岸裡大社,並透過張達京招請漢人開墾,成為中部最 大的地主…」。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岸裡大社所在的神岡區,即是衛惠林在《埔里巴宰七社志》中提及的:「巴 宰族的原有社群中心,現地名為豐原市神岡區,舊地名曰彰化縣栜東上堡。南 起大肚溪北到北港溪,以大甲溪左右為中心。」8. y. Nat. sit.                                                        . n. al. er. io. 根據清光緒 19 年(1893 年)之苗栗縣誌《兵燹》一篇所記載,大清康熙 38 年(1699 年)2 月吞霄社士官卓介卓霧亞生亂。初通事黃申贌社於吞霄無止盡地征派社番供徭役,社番痛苦, 士官卓介卓霧亞生鷙而起義,每當社番至鹿場捕鹿時,通事黃申即約定,社番出外捕鹿前,須 繳納錢、米,才能出外捕鹿,後因士官卓介卓霧亞生等眾番鼓譟,殺漢通事黃申及其同夥數十 人。當時臺灣道遣使招諭吞霄社番歸降,不得而入,乃發兩標官兵委署北路參將常泰進剿圍 攻,同時並令南部之西拉雅族、新港社、蕭壟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等四社為前鋒攻擊部 隊。吞霄社士官及眾番等距力抗拒,四社番死傷慘重。而另有獻計者曰岸裡社番(巴宰海族, 即目前豐原地區)能夠穿林越澗,如要擒拿士官卓介卓霧亞生非岸裡社番不可。但當時岸裡社 並未歸附清朝,而派遣翻譯者進入岸裡社地說項,以及贈送糖、菸、布、銀,岸裡社番大喜, 而同意協助清朝政府出兵繞道於吞霄後山(火焰山山脈)由後而攻,清軍由海面向內陸進擊, 兩面夾攻之下,擒獲士官並大敗吞霄社番。引用自《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取自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232&keyword=%ADX%D0%A4%BE%F0(檢索 日期:2016/6/17)  5 此九社指的是岸裡社、葫蘆墩社、西勢尾社、翁仔社、蔴裡蘭社、烏牛欄社、阿里史社、樸 仔籬社、大馬璘社。 6 徐永欣, 〈巴宰族的歷史〉 《巴宰族印象》,苗栗: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2006,頁 148。 7 程士毅, 《北路理番分府的成立與岸裡社的衰微》(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原叛亂之鄰是指樸仔籬社群與阿里史社參與雍正九年叛亂,而被官方納入岸裡社管轄範 圍,巴宰族群因而開始以岸裡社為首,開始共同發展的歷程。張達京則於雍正三年接任岸裡五 社總通事,並於雍正十、十一年間主導巴宰各社與漢人六館業戶簽訂「割地換水」條約,以阿 河巴之地交換其資金與技術,進行樸仔籬圳的開墾,張達京並以「張振萬」的墾戶名稱進行開 墾。 8 衛惠林, 〈巴宰族簡史〉, 《埔里巴宰七社志》,頁 26-27。 14    4. Ch. engchi.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西屯區 國安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3 西屯區 永安國小 阿美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南屯區 惠文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豐原區 豐原國小 阿美族/海岸阿美族

4 社團法人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 行銷策略規劃 5 臺中市環保生態保育志工協會 擬訂行銷策略 6 南投縣仁愛鄉萬豐社區發展協會 遊程活動規劃及行銷

10 SF12259A 黃文豊 一項隨機分配、開放性、多中心臨床 試驗,對於先前未接受過治療的 CD20 表面抗原陽性之瀰漫性大型 B 細胞淋 巴瘤或 CD20 表面抗原陽性之濾泡性

蔡秀慧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A 級教練 洪語謙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國家代表隊選手 洪當欽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B 級教練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