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沿岸鄉鎮的風華

第二章 大屯山脈觀音山麓沿岸景觀探討

第四節 沿岸鄉鎮的風華

一、八里坌的單車

淡水河出海口,左岸是八里坌註 3(今八里)或古稱龍仔形,是一個古老的小鄉鎮。

以前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片墓仔埔的小漁村,非常落後。五十年前,當地交通 運輸不發達,只有老舊的客運偶爾一班車行駛。人口不多但還不至於不方便。也 許如此,坐在老舊的客運上,行駛在這人煙稀少的淡水河邊,則別有一番滋味。

一路塵土飛揚伴奏著山腰上的打石工廠,彷彿到另一個世界。八里老街不長,古 厝、低矮的房舍是它的特色。路邊有人販賣著從觀音山挑下來的芭樂、竹筍,那 種情景已很多年不見了,取代的則是觀光農園。

這幾年政府大力建設,河岸有單車道可從三重南下直達鶯歌,北上可朔至台 北港。整個河岸景觀變得很休閒,也帶來一片繁榮。但很可惜,僅限在渡船頭一 帶。而坐落在單車到旁的十三行博物館,污水處理廠與台北港則成了新地標。騎 單車邊騎邊逛沿岸風光,也是有另一番情趣。景觀的改變是好是壞不是筆者探討 的內容。舊時左岸荒涼的紅樹林,點綴著從挖仔尾來的小漁船,在日落時形成一 幅幅名畫。如今只剩一些老破船隻停靠在水岸邊,對照新型汽艇,強烈的對比也 是一種懷舊情境了。

淡水河依舊向西流,八里卻在改變中。大樓陸續建築起來,而過幾年淡江大 橋完成,又會變成什景觀,已不能想像了。河還是河,八里還是八里,「大觀山河 圖」的中間主角,五十年來只有硬體增多了,文化與當地人文依舊沒變…。不想 了,還是騎著筆者的單車一路瀏覽左岸的風光,不知不覺來到渡船頭了。

註 3:草圖意識設計工房主編(2005)。戀戀淡水河—魅力新北縣。臺北縣 : 臺北縣文化局。P.16

五十年前渡船頭很簡陋,從淡水來的船隻,還必須用人力拉繩才能靠岸。兩 邊的屋舍商家賣當地土產,最先呈現的三個字「孔雀蛤」至今還是一樣,只可惜 筆者不喜歡吃。但很奇怪的是賣「兩相好(俗稱雙胞胎)」的店,生意特別好,五十 年來到今天還是歷久不衰,真是奇蹟。一群群扶老攜幼的人潮,帶來了商機,也 帶來了繁榮,也帶來了破壞…筆者孤獨地看著、想著,拿起筆來速寫幾張畫吧!

(圖 14) 六十年代八里渡船頭(筆者繪於 2010/10,50 × 180 公分)

二、三重與蘆洲的興盛

位處淡水河旁的蘆洲(古名和尚洲)、三重埔是沿岸最易淹水的地方。在五十年 代左右時,每逢颱風必淹水,大街小巷頓時變成了災難水鄉。然而當年的淹水卻 是筆者們這群無知的兒童最高興的時候了,因為至少三五天不用上課。災後的清 掃、消毒,也都是筆者們面臨的工作。從汪厝老家的後院遠望西邊,水淹一、二 層樓,直到遠處的五股、泰山一帶都是一片水茫茫。而水面上點綴著稀稀落落尚 未完全滅頂的屋宇,上頭還有人畜竄動,當時覺得好好看,不知其憐,如今想來 還真有點愧疚。

人說三重有三多,一是蚊蠅多,二是垃圾多,三是流氓多。話且不說流氓,

光是河邊的垃圾就是一個景觀,臭氣沖天。加上工廠多,竟不覺得髒亂,因工廠 的違建也是一種景觀。舊台北橋更是當時三重的地標(第一代橋由日人所建築)註 4

註 4:蔡棟雄編輯(2005)。戀戀三重埔 : 老照片說故事。臺北縣:三重市公所。P.25

小時筆者每天都要騎車到台北去上學。凌晨時五點半左右,天色未明,只有幾盞

註 5:劉還月(2002)。臺灣地平線之淡北海岸的甦醒。臺北市:常民文化。P.79

是給人一種很親切健康的印象。淡水在冬天時很冷也是事實,三月下著綿綿細雨,

(圖 15) 淡水遠眺觀音山 (圖 16) 淡水港

(圖 17) 昔日淡水

翻攝自《戀戀三重埔》《老照片說故事》

淡水—妳是神祕的、優美的、靈性的,妳是夢幻的、藝術的。令人相看兩不 厭,唯有是「淡水」。來過的人總會唏噓歷史的演變和一種莫名的鄉愁,年輕人的 想法跟筆者也許不同,筆者是來尋幽訪勝,他們是追求新潮與浪漫,但淡水的新 舊卻沒有衝突。滬尾的水源在《諸羅縣誌》中有明確的記載:「自吞霄至淡水,砌 溪右沿海名曰魚扈;高三尺許,綿亙數十里。漲潮魚入,汐者男婦群取之;功倍 網罟」,雖然不能作為淡水的由來的唯一證據,但筆者總認為上海簡稱「滬」,是 大陸彼岸第一大港,而淡水在台灣的繁榮興盛,軍事地位均可比擬上海,所以稱

「滬尾」也不為過。

淡水河沿淡水經竹圍、紅樹林到關渡這一帶,沿岸紅樹林遍布,現有單車道 沿水岸經過,又可休閒,又可觀賞彼岸觀音山的美景及淡水河出海口,是一段很 美的單車道。一路來到關渡渡口,不禁想起:歷史,沒有渡口?平埔人,海上強 權來去之間,彷彿只為留下歷史,歷史的記憶。土地,有多少渡口?舊傷或新痕,

全都為不斷被翻閱的土地,詮釋流離的宿命。

(圖 18) 關渡橋夜色(筆者繪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