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涉入定義:

涉入概念最早源由 Sherifff 與 Cantrill(1947)年於「社會判斷理論」

(SocialJudgment Theory)中所提出「自我涉入(Ego Involvement)」,為個人在 說服或相反意見的態度;當一事件自我涉入越高,能接受相反意見空間越小。

Krugman(1965)最早應用涉入觀念對電視廣告效果的探討,認為消費者受到廣 告影響時,高涉入者較低涉入者易聯想廣告內容。Traylor(1981)定義涉入為產 品對消費者義或重要程度,程度越高消費者將高涉入,反之為低涉入,不同的產 品可能有不同的涉入程度,相同的產品,也可能因為個體差異而形成不同的涉入。

學者 Mitchell(1981)認為涉入是一種心理狀態變數,個人受情境或刺激所產生 的驅力或關心程度,涉入較高的消費者會主動蒐集產品相關資訊與評價產品;低 產品涉入的消費者,可能較不願意耗費心力在產品的選擇與評價上;汪志堅及黃

(Andrews,Durvasula&Akhter, 1990)。Zaichkowsky(1985)將涉入定義為個人

學者 Houston and Rothschild(1978)依涉入的本質,將涉入區分為三種不同 型態,分述如下:

(3)情境因素:同一產品在不同情境使消費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涉入;唯其

資料來源:Zaichkowsky(1986)Con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情境因素:

三、推敲可能性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

除上述涉入前因、對象、效果外,消費者購買的過程中,消費者擁有的產品 知識不僅會影響到其資訊蒐集的行為,同時也影響到其訊息處理以及決策制定的 過程(Lin&Chen, 2006)。Petty 與 Cacioppo(1986)提出推敲可能性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表示消費者涉入程度會受到本身動機(個人攸關性)

與能力(理解度)的差異而有所不同,ELM 解釋傳播說服途徑有二:

(一)中央路徑(Central Route):指消費者接受訊息時,會加以評估、思考經過 深思熟慮的審視相關的論點,並經過思辨後才接受某觀點而產生說服的過程。即 消費者具能力(高產品知識)與動機(高涉入)來處理產品訊息。

(二)周邊路徑(Peripheral Route):指消費者受到訊息的刺激時,不願、有限 或無法多加思索訊息內容,任憑訊息來源主導而做出決定。即消費者本身較無能 力(缺乏產品知識)與動機(低涉入)評估產品;此時,參考群體、代言人或情 境等線索就會直接影響消費者決策。

四、涉入的衡量

在產品涉入的衡量工具中,以 Zaichkowsky(1985)個人涉入量表(Personal InvolvementInventory, 簡稱 PII)與 Laurent and Kapferer(1985)提出消費者涉入 概況量表(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 scale;簡稱 CIP)最為主流,也最為普遍引 用,敘述如下:

(一)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 scale,CIP 量表

Laurent and Kapferer(1985)提出消費者涉入概況量表,以涉入的五個前因(包 括:(1)知覺產品重要性:知覺產品愈重要,涉入程度越高。(2)產品的愉悅性:愉 悅價值越高,涉入程度愈高。(3)誤購所導致負面結果重要性:購買產品時,個 人知覺負面結果風險越高,涉入程度愈高。(4)誤購風險:購買產品時,主觀誤 購機率越高,涉入程度愈高(5)象徵價值:產品為個人的表徵價值越高,涉入程 度愈高。用來衡量消費者涉入程度其未考慮情境因素,雖擁有高效度,唯內部一 致性有待加強(Goldsmith&Emmert,1991;Rodgers&Schneider, 1993)。

(二) Personal InvolvementInventory,PII 量表

Zaichkowsky(1985)將涉入定義為個人基於內在需要、價值觀與喜好,而 對某事物感到自身攸關的程度,提出一套原為 108 題 168 對形容詞的個人涉入 量表,用來衡量個人對某事物所感受的重視程度,經由內容效度、一致性信度、

再測信度、準則效度及建構效度等篩選後,以語意差異法,縮為 20 題個人涉入 量表(Personal InvolvementInventory,PII)。Zaichkowsky(1994)針對 1985 年 量表再修正減化為 10 題項,其信效度仍有一定水準。且依然可為廣告決策、產 品決策或購買決策之衡量,為目前普遍採用之量表。

本研究為衡量海洋深層水對消費者內在需要、價值觀與喜好與消費者自身知 覺攸關程度並作為營銷策略之購買、產品、廣告決策之用,鑑於PII 直接衡量 攸關性認知狀態相較於於 CIP 量表較為廣泛不易具體及未考量情境等因素,

故本研究採取適合消費者個人涉入程度衡量之 Zaichkowsky(1994)PII 量 表,加以修正衡量之。Zaichkowsky(1994)PII 量表,如表 2-4-1 所示。

表 2-4-1 Zaichkowsky 個人涉入量表

構念 衡量問項(語意差異法)

涉 入

重要的 不重要的

無趣的 有趣的

相關的 不相關的

興奮的 不興奮的

無意義的 有意義的

動人的 不吸引人的

極好的 世俗的

不值得的 值得的

不需要的 需要的

涉入的 不涉入的

資料來源:Zaichkowsky(1994), p.70.

小結:

根據文獻綜理得知,『涉入』通常以自我攸關性角度解釋消費者且為一抽象 心理變數,消費者愈感覺對個人具重要性、感興趣、具價值或風險等因素時會提 高其涉入程度。即便如此,消費者也並非總是以複雜繁瑣或耗時費力的程序進行 購買決策。由 ELM 理論得知,基於消費者動機與能力,高涉入的消費者會積極 蒐集產品訊息加以思考評估且不易被說服,傳播說服循中央路徑,理性思維與決 策;相對低涉入消費者較為被動無主張,容易以他人意見為意見會接受他人說法 或暗示,傳播說服為周邊路徑,感性處理訊息與決策。本研究中,於參考群體與 購買決策關係中,探討當參考群體建議後,消費者受涉入干擾的變化;提供明確 的傳播說服策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