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界面反應動力學

2.3.2 擴散機構控制反應

0.5

,且回歸曲線將不會通過零點。遇到此種情形時,當考慮界面是 否有混合控制機構

( Mixed Controlled Mechanism )

的情形發生。此外 在銲錫界面反應中,高溫所形成的界面介金屬相與低溫不相同,也會 造成反應機構或活化能的改變,以上這些情形在討論反應的機構時均 應考慮。

2.4 無鉛銲錫合金系統 2.4.1 Sn-Cu

Sn-Cu

共晶合金的組成為

99.3Sn-0.7Cu

,熔點較高,大約在

227

℃,

最早被使用在水管的銲接,一般常應用在汽車工業等銲接工作溫度較 高的情況。

Sn-Cu

合金系統的無鉛銲錫合金中,

Cu

的含量通常都不會 超過

3 wt.%

,若是含

Cu

量超過

3 wt.%

時液相線會急速上升,造成兩相 區寬度快速增加,因此超過

3 wt.%

Cu

量的

Sn-Cu

合金應用上即受到

限制。

Sn-Cu

合金之機械性質較其他無鉛銲錫合金差,甚至比

Sn-Pb

合金還差,因此如果要將

Sn-Cu

合金應用在電子工業上,那麼就必須 利用微結構的控制來改善其機械性質。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在錫基質內 散佈細微且穩定的第三相來強化機械性質。

2.4.2 Sn-Ag

Sn-Ag

系統中,共晶

96.5Sn-3.5Ag

銲錫是有可能取代傳統

Sn-Pb

合 金的其中之一,因為

Sn-Ag

共晶與傳統

Sn-Pb

合金比較,其具有較好的

延 展 性

(Ductility)

、 抗 潛 變 性

(Creep Resistance)

與 熱 阻 性

(Thermal Resistance)

,還有對

Au

的溶入有很大的容忍度,就算在溶入

5 wt.%Au

的情形下還是保有良好的延展性

;

相對的,傳統

Sn-Pb

合金在溶入

5

wt.%Au

時,伸長率則會急速下降表現出脆性的行為。但共晶

Sn-Ag

合金的缺點為熔點較高,約在

221

℃,因此在使用上受到限制,一般 應用於較高溫的銲接環境,其潤濕性質也比

Sn-Pb

合金差。添加

In

Bi

可以降低熔點溫度與改善潤濕性質,但是會增加成本並且添加

Bi

會使疲勞壽命明顯降低。

2.4.3 Sn-Bi

Sn-Bi

合金的共晶組成為

43Sn-57Bi

,共晶溫度為

138

℃,因為熔 點低所以在組裝製程上是有利的,且與

Sn-Pb

合金類似,無介金屬相 的存在。與傳統

Sn-Pb

合金比較,共晶

Sn-Bi

具有較高的抗拉強度,其 抗潛變性也較

Sn-Pb

合金優異

[24]

,在

20~60

℃時其剪切強度與

Sn-Pb

合金相近,但在

100

℃時機械性質較

Sn-Pb

合金差,隨著應變率增加

Sn-Bi

合金伸長率之降低較

Sn-Pb

合金快,以及高含量

Bi

會使合金的彈 性降低,而且在承受剪變時會出現應變軟化的現象,耐疲勞性也不如

Sn-Pb

合金。

Sn-Bi

合金在熱時效的期間微結構會明顯的有粗化的現

象,此種在高溫時不穩定的微結構,可以藉由混入細微的散佈粒子進 入共晶

Sn-Bi

合金來抑制。

Bi

含量增加時,基材與熔融銲錫間的表面張力會增加,因為

Cu

不會與

Bi

反應,所以增加

Bi

含量會使

Sn

Cu

基材之間形成介金屬化合 物之動能增加,導致銲錫與基材間的表面張力增加。因此,潤濕的速 率可以藉由熔融銲錫與基材間的界面能來控制

[25]

。但因為

Bi

原子比

Cu

原子與

Sn

原子還要大,所以當

Bi

原子偏析至界面處時會造成局部 原子排列斷裂,使界面處的鍵結減弱而引起界面脆化

[26]

2.4.4 無鉛銲錫合金發展

近十餘年來的研究和努力,目前仍尚未有可以直接取代

Sn-Pb

銲 錫的無鉛銲錫材料,不過有數種具有替代潛力的無鉛銲錫合金組成,

分別受到國際間各單位所推薦。整體而言,到目前為止,無鉛銲錫合 金的發展可以分為兩類:

1.

第一類為現存的二元無鉛替代合金包括含

Sn

的二元共晶或非共 晶合金,如

Sn-Ag

Sn-Bi

Sn-Cu

Sn-Zn

等,以及不含

Sn

之無 鉛合金,如

In-Ag

In-Ga

In-Bi

Au-Ge

等。此類合金大多已實 際應用在電子工業中。

2.

第二類為在第一類的無鉛銲錫合金基礎上加以改良,改良方式 往往採用添加少量元素,如

Ag

Cu

Bi

In

Sb

Ge

P

Ni

Fe

Au

Ga

Co

Re

,以期提高銲錫合金的潤濕性能、接著

2.4.5 微量Zn元素添加對無鉛銲錫合金的影響

無鉛銲錫合金中添加微量

Zn

元素之相關研究方面,在

Sn-Ag-Cu

共熔合金中添加微量的

Zn

元素,可以發現微量的

Zn

元素有效的降低

Cu

3

Sn

Ag

3

Sn

等介金屬化合物在

Cu

基地的產生,並且改變介面反應 的微結構組織

[27]

,如

Cho, Kang, Shih, and Lee

等人的研究報告完整的 指出,當加入

0.4 wt.%Zn

元素到

Sn-0.7Cu

Sn-3.8Ag-0.7Cu

的共熔合金 中,可有效的降低

Cu

3

Sn

介金屬化合物的產生,並且抑制了銲點中空 孔的產生

[28]

。而在

Sn-3.5Ag

合金中添加

Zn

元素後,添加

1.0 wt.%Zn

元素可以提升降伏應力和最大拉伸應力,此外,雖然應變無法改善,

但其熔點可由

221

℃下降為

217

℃;另一方面,添加

0.5 ~1.0 wt.%Zn

元 素,可使

Ag

3

Sn

化合物均勻細化而改善其機械性質,惟獨

Zn

元素增加 至

2.0 wt.%

時,其

Ag

3

Sn

顆粒為非均勻的分散且粗大化,造成應力集 中而在銲錫中形成裂痕,故其降伏應力較

Sn-3.5Ag-(0.5~1.0)Zn

為低

[3]

。此外,相關研究顯示添加

Zn

元素至

Sn-0.7Cu

共晶合金中雖然會產 生

Cu

39

Sn

11形成非常態的相平衡,並降低其合金的抗潛變性,但當加 入

0.5 wt.%

Zn

形成的

Sn-0.7Cu-0.5Zn

合金後可大幅提昇合金的硬度 及降伏應力

[29]

由上述微量元素對無鉛銲錫合金的影響研究結果,本研究為提升 具有低成本且目前廣受業界應用之

Sn-0.7Cu

合金之性能,嘗試以

Sn-0.7Cu

合金為基礎材料,分別微量添加對銲錫合金性能有一定影響 能力之

Zn

元素,探討微量

Zn

元素對

Sn-0.7Cu

合金界面反應層之生長行 為及銲點強度的影響,並進行

150

℃的高溫儲存實驗及銲點接伸試 驗,以評估其接合強度及可靠度。

2.5 電子構裝之可靠度分析

IC

測 試 主 要 分 為 晶 圓 測 試

(Wafer Probing)

及 成 品 測 試

(Final

Testing)

兩部分,其中晶圓測試是在

IC

尚未封裝前以探針做簡單的功

能測試,以避開不良品,減少不必要的封裝成本投入;成品測試是在

IC

封裝後用於確認

IC

功能、速度、容忍度、電力消耗屬性是否正常,

因此電子構裝可靠度測試的項目及複雜度也較晶圓測試來的多及複 雜,所使用的測試機台也較為高階,對各家

IC

廠而言,代表著商譽是 否能夠持續累積,而不至於有不良品落於客戶手中。在晶圓測試的部 分可以由晶圓製造廠完成,或是由客戶自己、或交由專業測試廠承 做。而成品測試部分,有不少比例是留在客戶自己完成,交由專業測 試廠的比重則依產品屬性的不同,則其考量點為時間效益

(Time to Market)

、價格成本的考量。

在電子構裝測試部分,可靠度

(Reliability)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 標,可靠度可以定義為一個電子元件或電子組裝產品在其設計的使用

將一個電子元件或一個電子構裝的故障率

(Failure Rate)

繪出,可以得 到一個浴缸曲線,整個曲線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早夭期

(Infant Mortality)

;穩定期

(Steady-State)

;耗損期

(Wearout)

。早夭期主要為製 造過程中產生之偶發性缺陷,在使用初期即導致產品故障,因實際缺 陷品數量會逐漸隨著時間消耗,失效率會呈逐漸降趨勢;穩定期為電 子元件或組裝產品在某一段時間內的故障率維持一定;耗損期為電子 元件或一個電子組裝產品在某一個時間內的故障率會持續增加,一直 到所有產品全部故障為止。

對可靠度影響最直接的為環境因子如溫度變化、溫度、濕度、機

械應力、電壓及輻射

等,針對構裝元件可靠度的評估方式,美國軍 方或英國

British Telecom

等公家單位皆制訂標準流程,如

Military

Standard 883E

或從軍事規格衍生出相類似的可靠度測試規範,如

JEDEC

IPC

,其他如

AT&T

Ericson

Siemens

IBM

等公司本身均 有發展相關電子產品或元件可靠度規範。不論是政府或是私人的測試 規範,評估的方法流程主要是建立在實際應用環境下回收之使用數據 及過去加速測試結果進行修正改善所得的經驗法則。

可靠度測試主要是針對構裝元件在各種的使用環境下進行模

擬,以得到發生失效現象及失效率同時經由測試期間所產生的破壞模 式、位置及機制的分析,可以進一步改善設計、材料及製程參數,以

強化可靠度效能。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加速可靠度測試:

1.

前處理

(Precondition Test)

主要是模擬構裝元件在開始使用前所經歷的運輸、儲存、迴銲

等過程所感受的應力。

2.

溫度循環測試

(Thermal Cycling Test)

利用構裝結構不同材料膨脹係數差異,加強其因為溫度快速變 化所產生的熱應力對元件造成劣化影響,測試溫度由最嚴苛的

-55

℃至

150

℃到溫和的

0

℃至

100

℃皆有。

3.

熱衝擊測試

(Thermal Shock Test)

和溫度循環測試一般,因為膨脹係數差異所引起的劣化作用,

主要差別為升降溫速率較為快速及高低溫區域停留時間較短,

大步採用雙槽液態升降溫的方式以快速達到恆溫狀態。

4.

熱功率循環測試

(Power Cycling Test)

測試構裝元件因開關所引起之溫度變化。最高接點溫度多控制 在

120

℃至

150

℃之間。

5.

恆溫恆濕偏壓設計

(Temperature/Humidity/Bias Test)

測試構裝元 件在潮濕環境的抗蝕性,在高溫

(85

)

及高濕度

(85%RH)

環境下 反覆施加正負電壓

(5V)

於元件上,加速內部金屬腐蝕速率,通 常測試時間為

1000

小時。

6.

壓力釜設計

(Pressure Cook Test)

判斷元件本身抗濕抗蝕的能力,在

121

℃、

2

大氣壓飽和蒸氣壓 力下進行長時間的浸泡測試,時間為

96-168

小時,主要破壞機 制是由於封閉不良而導致晶片金屬線路腐蝕及環境污染問題所 造成。

7.

高溫高壓未飽和蒸氣加速測試

(Highly Accelerated Stress Test)

為快速進行的嚴苛環境測試的方法,在

130

/85%

相對濕度 下,將測試槽內水蒸氣壓提升至遠高於構裝內部水氣的狀況,

進行濕氣對構裝完整性評估。

8.

高溫儲存測試

(High Temperature Storage Test)

用於判斷電子元件在長期高溫作用下構裝元件劣化狀況,通常 測試方法為在未外加電壓下進行

150

/1008

小時的烘烤。

2-2

為一個總整理,在加速測驗結束後,需要評估構裝元件失

2-2

為一個總整理,在加速測驗結束後,需要評估構裝元件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