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物理模式與數學模式

本研究考慮之覆晶構裝模型尺寸如表 2-1,模型二分之一幾何圖 如圖 2-1,所用的晶片材料為砷化鎵(GaAs),基板則為氮化鋁(AlN),

在線路與凸塊上選用擁有較佳的電信與熱傳性質的純金當作材質,填 膠材料主要以環氧樹脂為主,模擬中所要用到的材料性質如表 2-2 所 示。整個分析流程有三個部份,其物理模式詳敘如下:

(一)計算熱循環試驗過程的塑性應變範圍

為了了解構裝體的破壞行為,我們套用可靠度試驗中之熱循環過 程中的溫度負載,其最高溫為150℃,最低溫為-50℃,首先從室溫25

℃利用50秒的時間將溫度升至最高溫150℃,然後給予50秒的時間維 持在高溫150℃,接著用100秒的時間讓其降至-50℃的低溫且維持低 溫50秒,最後再利用100秒的時間使溫度升至150℃,此為一個循環(如 圖2-2),本文的升降溫速率皆相同,為2℃/秒,並採用兩個溫度循環,

以計算暫態溫度場。再由此溫度負載,並給定材料性質且設定對稱邊 界、拘束點和拘束面,來計算塑性應變範圍值。

(二) 計算暫態的晶片運作後溫度場

設定存在一外流場,其流場為層流且為自然對流,停滯壓力與外 界溫度皆固定,並將構裝體置於其中以計算構裝體運作後之熱傳分

析,以求得整個暫態的溫度場。

(三) 計算最終總應力值

將(二)所得之構裝體運作後的暫態溫度場代入ANSYS中進行熱固 耦合分析,同樣地給定初始溫度,材料性質,並設定對稱邊界、拘束 點以及拘束面,以計算最終總應變值。

此外,為使問題簡化,且不失其真實性,本研究分析時做了下列假設:

(1) 材料為均質(Homogeneous)且等向性(Isotropic) (2) 各材料層間為完美黏著

(3) 材料性質皆不隨溫度變化

(4) 工作流體為不可壓縮流(Incompressible)且流動模式為層流 (Laminar Flow)

(5) 除了凸塊跟線路部分的材料以外,其餘材料皆考慮為線彈性

2-2 熱傳數學模式

2-2-1 統御方程式

在計算流體力學部份,我們可以將物理現象區分為以下各個部份 來討論:流體區域(Fluid Domain)、固態區域(Solid Domain)與液-固交接區域(Interface between Fluid and Solid)以及熱源(Heat Source)處理方式。

2-2-1-1 流體區域 對流為低速流因此可忽略Φ[18]; 為熱源項(Source Term),在本 研究中我們將熱源視為作用在平面上的熱通量,並以邊界條件解之,

故在能量方程式中並無熱源項;

h

Sh

τt表是因黏滯力所引起的應力張量 (Stress Tensor),可表示如下式:

在液固界面區要維持能量守恆,亦即 對流係數(Coefficient of Convection);

kf ks hcoc

θf 流體溫度差; θs為固體 溫度差;θsf 為固體與流體間溫度差。

2-2-1-4 熱源處理

由於本文構裝體之熱源為在晶片下方的一長條型平面,其發熱面 積為222×43 ,總發熱量為0.04W,於是我們將熱源部份以邊界條 件處理,因此在式(2-3)之能量方程式中並無 項,而以熱通量(Heat

2-2-2 SIMPLE(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演算法

在求解不可壓縮流體的流動問題時,如果對所形成的包含速度分 量及壓力的代數方程仍採用直接求解的方法,則可以同時得出速度與 壓力的解。然而如何有效地去確定一個壓力場則是非常模糊的。不幸

的,沒有明顯的方程式可代替這種壓力場。於是所謂分離式的求解方 法應運而生,即先求解有關一個速度分量,而把其他作為常數,隨後 再逐一求解其它變量,而 SIMPLE 法就是一例,SIMPLE 法的基本思想 是,在流場疊代求解的任何一個層次上,速度場都必須滿足質量守恆

即 p=p*+p',u=u*+u',v=v*+v'

帶入動量離散方程中得 將式(2-12)減去式(2-13)得

P E e (2-14)

aSsdsΔx

aP =aE +aW +aN +aS

x y u u y v v x

B P t P Δ Δ + we Δ + sn Δ

Δ

= −

′ [( *) ( *) ] [( *) ( *) ]

0 ρ ρ ρ ρ ρ

ρ

當速度場 u*,v*趨近於正確值時,B'將趨近於 0,即滿足質量守恆 方程式。

2-3 應力與應變數學模式

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構想是將一個物體細分成各個節點和元素,每 一個節點可以建立它的力平衡方程式。再將這些方程式組合起來,即 可以組成如下的方程式:

[k]{d}={F} (2-19) 其中[k]稱為剛性矩陣,其意義為每單位的變位量所需要的力量,{d}

為位移向量,是元素節點上的自由度,{F}為負載向量,其物理意義 是作用在節點上面的力。我們可以替每一個元素發展其方程式,再將 這些方程式組合起來,就可寫成如(2-19)的方程式,因此將邊界條件 帶入,以求得位移向量,再透過應變-位移的關係式求得應變向量,

最後由應力-應變關係式求得應力場。

2-3-1 彈性線性材料

2-3-1-1 節點位移與應變之關係

如圖2-4(a)所示,考慮三角形元素,其三個節點編號分別為

i,j,k,元素內某點(x,y)之位移

u

={uˆ,vˆ},所以uˆ、vˆ之位移函數為

將(2-23)與(2-24)式代入(2-20)及(2-21)式,整理可得

2

G

因此各方向的應變變為

當一材料承受應力而造成其主應力(Principle Normal Stress) 在線性極限(Proportion Limit)之前,其應力應變行為呈現完全線 性,及卸除負載使主應力回復為零,應變會回復到原點;若超過線性

等效應力超過降伏應力σy,即材料變形行為進入塑性變形區,此時材 料若再繼續受到連續變化的應力負載,則有兩種理論來定義其降伏應 力[20];一種是等向強化準則(Isotropic Hardening Rule),另ㄧ種 為隨動強化準則(Kinematic Hardening Rule),這兩種理論的差別如 (圖2-6)所表現;當ㄧ材料進入塑性變形區經卸載後再承受一應力,

此時等向強化準則主張增加降伏面大小,但不改變降伏面位置來作應 對;而隨動強化準則主張不改變降伏面大小,僅改變降伏面位置的方 式來對應。

我們選用 ANSYS 內建經典的雙線性隨動硬化塑性(Bilinear Kinematic Hardening Plasticity ;BKIN)[20]理論來進行模擬分 析,該模型使用一個雙線性來表示應力-應變曲線,所以有二個斜率 分別為彈性斜率和塑性斜率,需要輸入的材料參數是降伏應力和切變 模數(Tangent Modulus)。

2-3-3 彈塑性構成式(Constitutive Equations)

在塑性變形階段,應力與應變關係是非線性,應變不僅和應力狀 態有關,而且還和變形歷史有關。為了考慮變形的歷史,應研究應力 和應變增量之間的關係,以這種關係為基礎的理論稱為增量理論,同 時也可以用速度的形式來表示。因此首先定義應變速度,即

x ux

xx

= &∂

&

ε (2-46)

式(2-46)~(2-48)可寫成

( ) 從塑性功增分(Plastic Work Increment)之原理可得

(

δ σ

)

ε ε σ ε

ε σ

其中dε 為等效塑性應變增分,式中的δij乘上 會等於零,主要是根 據非壓縮條件(Incompressibility condition),主要是在說明塑性 變形為某結晶面的滑移變形所形成,並不改變原子間隔,所以體積保 持一定。

p

dεij

將(2-52)式帶入(2-53)式得

dwp =SijSijdλ = σ2dλ =σdε

H'= d 稱為加工硬化係數(Strainhardening Coefficient)

又因 降伏條件即是初期降服條件(Initial Yield Condition)。在此考慮 塑性變形後的某狀態,如圖 2-7 所示,初期降服曲面

F

,對於塑性變 形 後 有 新 的 降 服 曲 面

f

, 稱 後 續 降 伏 曲 面 (Subsequent Yield

Condition)。塑性變形繼續作用時,應力點經常在此時點的後續降伏

=0

∂ + ∂

= ∂ ij k

ij

f d f d

df ξ

σ ξ

σ κ (2-60) 此稱為適應條件(Consistency Condition)。

在 1951 年 德 魯 克 (Drucker) 提 出 了 材 料 穩 定 性 的 公 設 (Drucker Postulate),即任一應力增量都將引起正應變增量,應力增量和應變 增量的乘積將大於等於零,則會有下式成立

dσdεp ≥0 (2-61) 考慮一應力循環且考慮為單軸負荷,如圖 2-8 所示,有一初始應力 加載至降伏點,其降服應力為

σ0

σ,再加載至σ +dσ,dσ 為應力增量,

將引起相對應的塑性應變增量 ,然後在卸載至初始應力 ,形成 一應力循環。圖中灰色部分代表應力所做的塑性功,因此可得到以下 不等式

dεp σ0

(σ −σ0)dεp ≥0 (2-62) dσdεp ≥0 (2-63) 若以向量形式來重寫(2-62)式,並假設他們之間夾一角度Ψ

σ −σ0dεp cosΨ≥0 (2-64) 由上式可知道Ψ<90 度,其意義為塑性應變增量將會與 σ −σ0 夾一 銳角,因此可以推塑性應變增量將會有以下關係

λ ε σf d d p

= ∂ (2-65)

其中 dλ為正的純量值,且降伏函數

f

決定塑性應變增分向量的方

向,因此

f

又稱為塑性位勢(Plastic Potential),而式(2-65)稱為 關聯流動法則(Associated Flow Rule)。

2-3-4 彈塑性應力-應變矩陣 由(2-66)~(2-68)的推導,可得

{ } [ ]({ } { }λ)

根據(2-69)~(2-71)式整理可得

將(2-72)式代入(2-69)式,可得

&}=[Dp]{ε&} (2-73) (Newton-Raphson Method)非線性疊代方程來求解,首先定義一個殘 留向量(Residual Vector){R}

0

( )

⎟⎟⎠

(

)

+L

將式(2-77)保留線性項可得並將式(2-75)帶入整理得

[KiT]

(

di}

)

={Fa}−{Fir} (2-78)

至此完成第 次迴圈,接著重複相同步驟直到 疊代至 為 止。在這邊 ANSYS 對位移以及受力定義的收斂方式有

+1

i {Fir} {Fa}

di} <εddref (2-79) {R} <εRRref (2-80) 其中

• 為向量範數(Vector Norm)

εd、εR為容許誤差(Tolerance)

drefRref為參考值(Reference Value) 而範數的計算有下列三種方法

1.無限範數 {R} =maxR

2.L1 範數 {R}1 =

R

3.L2 範數 2

1 2

2 ( )

}

{R =

R

無限範數是取其中絕對值最大值;L1 範數是取絕對值總和;L2 範數 是取平方 R 總合之平方根。本研究選用 L2 範數。

2-4 疲勞壽命數學模式

電子構裝可靠度研究領域中,學者研究出至少14種關於錫鉛凸塊 接點的疲勞模式,而依其不同之破壞資訊,可將這些疲勞模型分成五 類[22]:以應力為基礎(Stress-Based)、以塑性變形為基礎(Plastic

Strain-Based)、以潛變變形為基礎(Creep Strain-Based)、以能量為基 礎(Energy-Based)、以損壞為基礎(Damage-Based)等;在能量為基礎 的模型被提出前,塑性變形為基礎之疲勞模型最常被使用,而以應力 為基礎之疲勞模型較不常見也較不準確。對大部分金屬而言,當操作 時絕對溫度達其熔點的30~50%,會發生潛變,則須以潛變變形為基礎 之疲勞模型。以能量為基礎之疲勞模型為一較新之模型且準確性也大 於 前 三 者 , 主 要 是 考 慮 到 應 力 與 應 變 之 遲 滯 能 量 (Stress-Strain Hysteresis Energy),最後以損壞為基礎之破壞理論是以破壞力學 (Fracture Mechanics)或潛變為基礎,所衍伸出來的模型。

2-4-1 塑性變形為基礎之數學模式[23]

用於低週數疲勞(Low Cycle Fatigue),所謂的低週數疲勞是指疲 勞壽命週期小於 50,000~100,000 循環(Cycle)。

對大部分的金屬在低週數疲勞而言,將其應變和壽命之關係繪製 於對數-對數座標紙上(如圖 2-12),會呈現線性關係,因此 Manson 和 Coffin 由實驗推出經驗公式,如下式:

f

(

f c

p 2N

2ε

)

Δ (2-81)

其中Δεp 2為塑性應變振幅;2Nf為平均壽命週次;ε′f 為疲勞延性係 數;

c

為疲勞延性指數。後兩者為材料的疲勞性質,一般金屬之

c

大約在-0. 5到-0.7之間。所謂的塑性應變振幅就是指在某段時間 內,材料受到膨脹與壓縮所會產生的塑性應變值,然後將這兩個應變 值相減,就會得到塑性應變振幅,如圖2-13所示。最後可藉由此關係 式得到可靠度壽命Nf會與Δεp成反比關係。

Manson和Coffin所推導出來的經驗公式,僅考慮塑性變形,彈性 變形之影響小到可以忽略,若需考慮彈性變形則Basquin提出的彈性 加塑性變形的經驗公式如下式(圖2-14):

( )

b+ε

f f

( )

f c

f N N

E 2 2

2

ε σ

Δ =

(2-81)

其中Δε 2應變振幅;σ′f 為疲勞強度係數;

b

為疲勞強度指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