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保有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要素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環保有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要素

研究者分析環保有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內容及實施方式,歸納出環保有功 小學推展環境教育的七個關鍵要素為:(1)建立親師生正確環保觀念;(2)研 訂可行的環境教育計畫;(3)營造環保與生態化的校園環境;(4)發展學校本 位的環境教學與教材;(5)落實師生環保生活;(6)資源統整與利用;(7)

建立評鑑制度。

壹、建立親師生正確環保觀念

若要人類的生活環境不被污染,最重要的根本,在於改變人的觀念。如果人 類觀念正確,自然環境所受的破壞也會減低一點。誠如嘉義縣大林鎮排路國民 小學所言:『學校在推動環保工作以來,深深覺得如果這項工作沒有落實,將 正確的環保觀念深深栽植在孩子的心中,那所做的事情都將是空中樓閣,做得很 多,卻不會有長遠的效益』(環保署,2004,頁 52)。

要有正確的理念:有了正確的理念,才能凝聚共識、形塑環境教育的願景,再形 成目標、策略,進而擬出具體可行的行動計畫。(新竹市香山區朝山國民小學,

環保署,2003,頁 38)

環保不僅是觀念的具備,還要有一顆願意付出的心及持續實踐的行動力!(高雄市 立左營國民小學,環保署,2006,頁 59)

分析環保有功學校,透過多元環保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環保觀 念,內容包括:

一、建立惜物愛物的觀念

環保有功學校藉由推動教科書回收再利用、限制使用塑膠袋、資源回收、廢 棄資源再利用、跳蚤市場等活動,將惜物愛物的觀念,做為學校環保教育教學及 生活的理念。

真正的環保教育應該是教給孩子們惜福愛物的觀念:當省則省,當用則用,不讓 貪求的心促使他一再去追求流行,被物慾所操縱。畢竟,一顆關懷大地、關懷人 類的愛心才是真正讓我們的地球永續生存的關鍵。(嘉義縣大林鎮排路國民小學,

環保署,2004,頁 52)

舉行跳蚤市場的活動,可以帶動師生「愛物惜物」、「資源循環利用」的環保生 活樂趣及優良生活習慣,落實資源重覆使用,減少垃圾的產生。(花蓮縣壽豐國 民小學,環保署,2004,頁 76)

兒童節慶祝活動辦理資源回收跳蚤市場義賣活動,培養學生愛物惜物、資源再利 用之觀念。(台中縣立建平國民小學,環保署,2006,頁 38)

藉由園遊會、跳蚤市場及冬令救濟的機會,進行義賣活動,除灌輸親師生正確環 保觀念之外,更富愛心意義。(台南市中區進學國民小學,環保署,2002,頁 49)

二、建立生活即環保、環保即生活的觀念

環保有功學校為了強化師生環保意識及培養環保生活習慣,藉由帶領學生實 踐環保行動,例如資源回收、淨溪、淨山、掃街、水質監測等,透過生活中點點 滴滴的環保行動,讓學生從小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讓環保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環保生活化」是本校在推動校園環保教育中,一直希望讓孩子們建立的價值 觀。因此,不論是校園生態環境規劃、教學融入環保觀念與內涵、生活實際面的 環保習慣與態度等,都足以孕育出一個個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的環保小尖兵。(台 中市南屯區黎明國民小學,環保署,2005,頁 43)

三、建立親師生正確的環保觀念的方式

分析環保有功學校,透過各種教育活動,建立師生正確的環保觀念,採取了 以下的做法:

起初「環保教育」,在學生腦海中是一個形容詞,概念懵懂卻又常常接觸環保活 動,因為環保活動不僅與學校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每天都在做的基本工作,

有鑑於此,校長楊屏靖於 91 年到任時,係在行政、課程、教材上規劃融入環保 活動,5 年來一路走來,發現到校園變美了,充滿教學、安全、舒適、綠美化的 校園,猶如公園般有活力、有朝氣;學生更懂得珍惜資源,透過小組環保課程的 教學,定期校外環保教學及學校環保主題課程的同步實施,環保教育,不再只是 一個形容詞,更是一個動詞。(花蓮縣立文蘭國民小學,環保署,2006,頁 75)

環保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應該從小培養正確的環保觀念和環保的做法,

鹿峰國小多年來一直在推動著,而且很落實的在執行,雖然有些成果,但是並不 自滿,環保是永續的工作,必須持之以恒。(台中縣立鹿峰國民小學,環保署,

2006,頁 43)

(一)透過各種機會進行環境教育宣導,以加強親師生的環保概念

環保有功學校隨時把握機會,透過「學生朝會」、「導師時間」、「環保

小局長選舉活動」、「親子環保活動」、「運動會」、「每學期初舉辦宣導會 尤其是加強新生班級的宣導」、「親職教育講座」、「教學參觀日」、「家長 會」、「社區運動會」、「相關節慶慶祝活動」等,適時的宣導環保觀念,促 使親師生認識環保,了解環保的重要,將正確環保觀念由學校拓展到學生家庭。

辦理家長、母姐環保講座,促使家長認識環保,了解環保的重要。(雲林縣西螺 鎮吳厝國民小學,環保署,2004,頁 39)

配合親職教育進行資源回收宣導,贈送環保購物袋、環保回收袋、廚餘回收筒等,

將正確環保概念與工作由學校拓展到學生家庭。(台南縣立大竹國民小學,環保 署,2006,頁 54)

定期利用學生朝會與教師晨會時間,進行環保宣導,培養師生正確的環保觀念。

(基隆市立長樂國民小學,環保署,2006,頁 26)

(二)運用境教功能,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觀念

誠如花蓮縣德武國民小學所言『做了那麼多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環保工作,最 主要是希望能塑造出一種特別的情境,一種不需多言但卻能深深影響每一個孩子 環境保護觀念的情境』(環保署,2005,頁 75)。茲將環保有功學校,運用境 教功能,透過長期耳濡目染,培養學生正確環保觀念的方式,分析如下:

1.設置「環保專欄」或「環保宣導牆」

大部份環保有功學校會在校園內或教室內,設置「環保專欄」或環保宣導 牆,在上面張貼環保宣導相關資料,包括:環保標語、學生績優環保學藝競賽作 品、環保海報、活動照片、生態補充教材及鄉土教材等,時時宣導環保正確的 知識與觀念。

在校園內及教室內皆設置環保標語、展示學生績優藝文作品、開闢專欄欣賞,學 生均能身體力行,充分發揮寓教於樂境教之功效。(金門縣金湖鎮金湖國民小學,

環保署,2003,頁 77)

設置「環保專欄」櫥窗,張貼宣導相關資料,時時宣導環保知識與觀念。(花蓮 縣花蓮市忠孝國民小學,環保署,2003,頁 62)

2.在校園繪製環保相關標誌

部分環保有功學校會在校園明顯的地方或大樓樓梯間繪製資源回收標誌、環 保標誌、省水標章、垃圾分類標誌、大自然圖案等,讓學生熟悉各種標章及其代 表意義,讓環境教育落實在生活情境中,透過潛移默化的過程,充分發揮寓 教於樂境教之功效。

為強化學生環保知識,特地在校園明顯地方,繪製資源回收標誌、環保標誌、省 水標章、垃圾分類標誌等,讓學生熟悉各種標章及其代表意義。(彰化縣二林鎮 原斗國民小學,環保署,2005,頁 50)

3. 透過校園環境改造,培養環保、永續發展的概念

部分環保有功學校,轉化傳統校園環境,透過校園改造實作的課程中,學生 皆能親身體驗環境改造的樂趣,不但人人深植「環保意識」且能享受「清淨環保」。 同時藉由校園開放也可培養附近社區民眾對於環保、永續發展的概念。

「校園公園化」的想法是網溪國小推動環保教育的優勢,轉化傳統校園環境,透 過校園改造來改變師生的學習,以及附近社區民眾對於環保、永續發展的概念培 養。(臺北縣永和市網溪國民小學,環保署,2007,頁 38)

(三)運用學校刊物、網頁、環保文宣品,宣揚環保理念和精神

部份環保有功學校會於校刊及網頁特闢「環保專欄」介紹環保新知、傳達環 保觀念,全校師生透過翻閱及查閱就能隨時掌握最新的環境消息。部分學校則是 行政單位會蒐集並印發環保教育資料給全校師生參考,藉此擴大宣傳效果,

教導學生正確的環保觀念。

出刊「和平通訊」學校刊物,傳達環保觀念與擴大宣傳效果。(台中縣和平鄉和 平國民小學,環保署,2005,頁 47)

將學校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辦理各項環保教育、競賽及宣導活動,並將活動的 意涵透過電腦網頁,教育師生環保觀念。(台東縣成功鎮忠孝國民小學,環保署,

2002,頁 66)

(四)定期舉辦環保各項藝文競賽,培養學生環保概念

環保有功學校不定期的舉辦「多元化的環保各項藝文競賽」,讓學生們在活 動中自然而然的學習環保知識,培養學生環保概念,例如:環保話劇競賽、環保 作文競賽、環保書法競賽、環保繪畫競賽、環保演說競賽、環保有獎徵答、環保

演講、環保壁報、環境保護國語文競賽、環保常識測驗、環保專題演講、環保 常識搶答、廢棄物再利用美勞作品比賽等。藉由學藝競賽將環保概念的根紮的更 深、更穩。

透過藝文活動,如作文、漫畫、書法、有獎徵答等,讓兒童了解環保管理的重要 性。環境與人類息息相關,故必須全力保護我們的居住環境,勿受任何污染。(宜 蘭縣立利澤國民小學,環保署,2006,頁 70)

舉辦環保、生態專題演講及各項學藝競賽:藉專題演講提升師生知識面的廣度及 深度,藉由學藝競賽,環保概念的根紮得更深、更穩。(彰化縣立東芳國民小學,

環保署,2006,頁 46)

(五)整合社會資源投入環教宣導的行列,宣揚環保理念和精神

環保有功學校結合社區、民間團體及政府機關等單位的力量,到校協助學校 推動環境教育,利用多元活潑的方式,例如蒞校演講、協助學校編導環保話劇、

進行資源回收、生態保育宣導、與學校合辦環保展覽、協助校園推動多元活潑 的環境教育活動課程等,讓學生從中培養正確的環保觀念,也將環保概念的根基 紮得更深更穩。

近幾年來,由於太平市公所清潔隊、環保局、教育局及環保署等單位的資源協助 及民間環保團體的配合宣導,讓學校環保教育的推動、社區家長環保觀念的提升,

奠定良好的基礎。(台中縣立建平國民小學,環保署,2006,頁 39)

奠定良好的基礎。(台中縣立建平國民小學,環保署,2006,頁 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