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模式之探討--以民國91-96年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模式之探討--以民國91-96年為例"

Copied!
3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模式之探討 --以民國 91-96 年為例. A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odels implemented in Elementary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ward Schools: A survey from the year 2002 to 2007. 研 究 生:林韋伶 指導教授:張子超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學 位 論 文 授 權 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97 學年度第 2 學期取得碩士(Master)學位之論文。 論文題目: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模式之探討--以民國 91-96 年為例 指導教授:張子超 授權事項: 一、 授權人同意非專屬無償授權本校及國家圖書館將上列論文資料以微 縮、數位化或其他方式進行重製,並可上載網路收錄於本校博碩士論 文系統、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及臺灣師範校院聯合博碩 士論文系統,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瀏覽、下載、 傳輸、列印或複印等利用。 二、 論文全文電子檔上載網路公開時間: ▓ 自 2010 年 9 月 19 日始公開。 授權人姓名: 學. (請親筆正楷簽名). 號:694460151. 註:1. 本授權書須列印並簽署兩份,一份裝訂於紙本論文書名頁,一份繳至圖書館辦理離校手續。 2. 授權事項未勾選者,分別視同「同意」與「即時公開」 。. 中. 華. 民. 國. 98. 年. 7. 月. 20. 日.

(3) 謝誌 在碩士學習生涯歷程中,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張子超教授,感 謝教授一路給學生的指導與鼓勵,使學生順利完成碩士學位。還要感 謝的是各修業課程的任課教授,感謝楊冠政教授、蔡慧敏教授、汪靜 明教授、王順美教授、周儒教授,教授們的指導使學生的知識與學術 研究能力有所成長;再者要感謝口試委員對學生的指導,感謝高翠霞 教授、陳佩正教授給予學生論文改進的建議,使學生的論文得以更臻 完備。 感謝劉曾菊校長、吳煒增校長對我的指導,感謝行政院環保署 綜合計劃處吳鈴築科長、徐國豐先生給我的協助,感謝老松國小工作 夥伴陳美鈴、孫素雲、葉明喆、陳珍娘、汪慶雲、呂慧娟、陳立茵的 支持與關懷,感謝師大環教所同學趙泓棋、張瓊烽、蔡志彥、李建森 給我的支持。你們的鼎力相助,都讓我銘記於心。 最重要的是要感謝我所有親愛的家人,謝謝父親、母親、姐姐 怡伶、弟弟洋園、伯父榮泰、表妹佳伶等,你們是我完成論文最大的 精神支柱與動力來源。. 林韋伶 謹誌 2009.7.19.

(4) 摘. 要.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民國 91 年至 96 年榮獲全國推動環保有功 『特優』及『優等』的 67 所小學,以行政院環保署設計的環境項目為分析架構, 獲獎學校推動的「環保事蹟」為分析內容,進行概念分析,歸納出環保有功小學 推展環境教育的關鍵要素,並建立環保有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模式。 環保有功學校環境教育推動模式,包括七個關鍵要素: (一)建立正確環保 觀念:透過各種教育活動,環保觀念的傳達,建立師生正確的環保觀念;(二) 研訂可行的環境教育計畫:成立環境保護小組,制定學校環境教育的願景及發展 藍圖,再評估學校實際情況,規劃、訂定、執行各項計畫;(三)營造環保與生 態化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綠美化、教材化、生態化、及永續化; (四)發展學 校本位的環境教學與教材:推動鄉土教學、戶外教學、利用校園生態資源進行教 學、及環保教育融入各領域教學活動;(五)落實師生環保生活:在生活中落實 開源節流、資源回收等環保行動;(六)資源統整與利用:整合校內外資源,建 構完善的環保網絡,共同推動環境教育活動; (七)建立評鑑制度:建立校內環 境評鑑制度,進行環境績效檢核,並定期追蹤、檢討以增進環境教育之品質。 關鍵字:環保有功學校、環境教育模式. i.

(5) Abstract This study applied con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models and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mplemented in the 67 elementary schools awarded as “Excellent” and “Honors”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from the year 2002 to 2007. Base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rticles designed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Executive Yuan a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Performance of awarded schools as analysis content, this study applied conceptual analysis to generalize the key factor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warded schools and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odels.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hool award include seven key factors: (1) Cultivate right concept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rrange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 concept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 Establish executabl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n: organize 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to set up the vision and the blueprint of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plan, establish and execute the policy by evaluating the schools’ conditions. (3) Plan and design an environmental friendly and ecological campus: promote green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 required locally, ecological camp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mpus. (4) Develop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 and teaching material in schools’ programs: popularize homeland study program, outdoors teaching, ecological campus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with environmental issues. (5)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ife in school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ability to treasure material and to reuse and recycle the material in daily life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6) Organize and utilize resources: organize resource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uman resource database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build a complete network to carry ou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vities. (7) Establish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system in campus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eriodical check and review. Key facto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hool awar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odels. ii.

(6)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內容目次---------------------------------------------------------------------------- iii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主要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發展趨勢---------------------------------------------------9. 第二節. 環保有功學校、綠色學校、永續校園之探討---------------------16. 第三節. 學校環境教育之探討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1. 第三節. 研究方法------------------------------------------------------------------4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環保有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內容及實施方式--------------------67. 壹、建立校園環境管理制度,培養師生正確環保觀念---------------------------------68. iii.

(7) 貳、 規劃、設計環保校園,推廣環境綠化美化工作----------------------------------82 參、鼓勵教師編訂、利用環保輔助教材或學習單融入教學----------------------------92 肆、推廣 校 園 生 活 環 保 ----------------------------------------------------102 伍、推動、協助環保相關之鄉土教學、戶外教學、參觀講習、研討活動、環境調查及改善----114. 陸、結合社區、民間團體辦理環保活動-------------------------------------------------122 柒、 建立並運用校園環保圖書及資訊系統---------------------------------------------132. 第二節. 環保有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要素-----------------------------139. 第三節. 環保有功學校環境教育推動模式---------------------------------------1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77. 第二節. 建議---------------------------------------------------------------------------178. 參考文獻---------------------------------------------------------------------------------183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加 強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三 年 實 施 計 畫 -----------------------------------187 96 年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教師及學生遴選表揚資料-----------193. 附錄三. 民國 91 至 96 年榮獲環保有功學校名單---------------------------------196. 附錄四. 環保有功學校推展環境教育七大面向的次項目分析之編碼筆記---200. iv.

(8) 表目次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表 2-5 表 2-6 表 2-7 表 2-8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3-6 表 3-7 表 3-8 表 3-9 表 3-10. 綠色學校自評項目表------------------------------------------------------------22 永續校園執行項目(一)------------------------------------------------------26 永續校園執行項目(二)------------------------------------------------------28 永續校園執行項目(三)------------------------------------------------------29 永續校園執行項目(四)------------------------------------------------------30 永續校園執行項目(五)------------------------------------------------------31 學校校園環境的相關研究------------------------------------------------------31 學校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38 內容分析之定量分析與定質分析比較表-----------------------------------44 遴選表揚環保有功學校辦法七大項遴選項目實踐頻率分析-----------48 第一項目之次項目表------------------------------------------------------------49 第二項目之次項目表------------------------------------------------------------50 第三項目之次項目表------------------------------------------------------------51 第四項目之次項目表------------------------------------------------------------51 第五項目之次項目表------------------------------------------------------------52 第六項目之次項目表------------------------------------------------------------53 第七項目之次項目表------------------------------------------------------------53 「關鍵要素」與環保署的「七大項」之關聯------------------------------54. 表 3-11 表 3-12 表 3-13 表 3-14 表 3-15 表 3-16 表 3-17. 第一關鍵要素之次項目表-----------------------------------------------------57 第二關鍵要素之次項目表-----------------------------------------------------58 第三關鍵要素之次項目表-----------------------------------------------------59 第四關鍵要素之次項目表-----------------------------------------------------61 第五關鍵要素之次項目表-----------------------------------------------------62 第六關鍵要素之次項目表-----------------------------------------------------64 第七關鍵要素之次項目表-----------------------------------------------------65. v.

(9)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41 圖 3-2 研究流程圖-------------------------------------------------------------------------42 圖 4-1 環境教育推展模式圖-------------------------------------------------------------175. v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闡述本研究的基本理念與架構,共四節,第一節闡明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陳述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 本研究主要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1620 年 代 英 國 學 者 培 根 ( Francis Bacon ) 寫 《 新 工 具 》 ( Novum Organum) 一 書 , 提 倡 「 知 識 就 是 力 量 」 , 從 他 的 科 學 方 法 出 發 , 使 人 類 可 以 駕 馭 自 然,讓 自 然 服 務 人 類,1776 年 亞 當‧史 密 斯( Adam Smith) 出 版 《 國 富 論 》 (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 提 倡 「 每 個 人 各 盡 所 能 運 用 自 己 的 一 切 資 源 , 來 獲 取 自 己 最 大 的 利 益 」,使 自 然 資 源 成 了 人 類 掠 奪 的 寶 藏,用 以 滿 足 個 人 的 自 私 目 的 , 洛 克 ( John Locke) 的 政 治 哲 學 更 是 提 倡 「 物 質 進 步 說 」 ( Material Progress),使 追 求 現 代 性 成 為 人 類 的 共 同 使 命,這 種 現 代 的 科 學 觀、經 濟 觀、政 治 觀 使 得 人 類 追 求 物 質 的 進 步 與 過 度 的 消 費,這 種「 征 服 自 然 」 的 世 界 觀 使 人 類 消 耗 與 污 染 環 境,全 球 環 境 危 機 已 經 敲 起 警 鐘( 何 亞 威 譯 , 1994, 頁 7-11) 。 十八世紀發明蒸汽機為動力帶動工業革命以後,隨著科學的發達, 大規模的提高生產力與開發,創造人類更富裕、更便利的生活方式,然 而 人 類 無 限 制 地 擷 取 和 耗 用 地 球 資 源 卻 造 成 環 境 問 題,所 帶 來 的 地 球 生 態圈危機有:地區性的公害事件、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酸雨、野生 物種數量銳減、森林破壞、沙漠不斷擴大、海洋污染、土壤污染與地層 下 陷 … … 等 環 境 危 機( 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編,1990,頁 12-36;簡 又 新 等 , 1990, 頁 13-15) 。 環境問題的根源來自於人類思想與行為的偏差,所以環保工作最重要的是要 改變人類的思想與行為,解決環境危機之道就是要發展環境教育,使人類對人與 環境的關係有所了解,具備有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自從 1970 年美國 實施「環境教育法案」(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後,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均 大力推行環境教育,藉由教育培養專業環境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在國民之教 育過程的每個階段中,都規劃有要發展與培養的環境概念,以促進國民對環境教 1.

(11) 育之認識,進而能保護環境。1972 年 6 月 聯 合 國 於 瑞 典 首 都 斯 德 哥 爾 摩 召 開「 人 類 環 境 會 議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會. 中 提 出「 人 類 環 境 宣 言 」(Declaration on the Humam Environment), 認 為 解 決 世 界 環 境 危 機 的 最 好 方 法 便 是 推 展 環 境 教 育 (楊 冠 政 ,1998,頁 7-14)。 所以在全球教育改革思潮中,將環境教育理念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內推動,已經成 為新世紀學校環境教育中重要的一環,為幫助人類了解及面對環境問題,進而能 理性的事前預防與能採取環保行動協助解決環境問題,環境教育是課不容緩的課 題(汪靜明,2001,頁 78-79)。 國 內 環 境 教 育 的 推 動 , 主 要 是 政 府 於 民 國 76 年 頒 布 「 行 政 院 現 階 段 環 境 政 策 綱 領 」以 政 策 宣 導 方 式 來 保 護 自 然 環 境 維 護 生 態 平 衡。同 年 八 月 二 十 二 日,亦 成 立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在 綜 合 計 畫 處 下 設 有 環 境 教 育 專 責 單 位 — 環 境 教 育 宣 導 科,開 始 推 動 環 境 教 育。民 國 79 年 教 育 部 成 立「 環 境保護小組 」負責各級學校環境教育與環境保護的各項工作推展。民 國 81年 教 育 部 又 通 過 「 教 育 行 政 機 關 及 所 屬 學 校 及 附 屬 機 關 環 境 保 護 輔 導 小 組 設 置 要 點 」, 為 各 級 學 校 成 立 環 境 保 護 小 組 及 執 行 環 境 保 護 與 環境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據。同年行政院核定通過「環境教育要項」,明 列應加強各級學校環境教育和輔導及獎助推動環境教育之個人或社團。 為 加 強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及 教 育 部 於 民 國 86 年 , 依 據 行政院所頒布 「環境教育要項」訂定「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 畫 」,成 為 學 校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工 作 之 依 據,其 中 第 五 點 提 到 獎 勵 表 揚 推 動環保有功學校、教師、學生及表揚推動環境教育績優個人與團體。行 政院環境保護署與教育部依 據「 加 強 學 校 環 境 教 育 三 年 實 施 計 畫 」訂定「推 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教師及學生遴選表揚要點」獎 勵 推 動 環 保 績 效 優 良,表 現卓越之學校、教師及學生做為環境推動的楷模。最終目的希望透過義 務 教 育 階 段 將 環 境 教 育 的 觀 念 深 植 在 每 個 學 生 的 心 中。目 前 國 內 關 於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相 關 研 究 甚 少 進 行 深 入 的 分 析 與 研 究。環 保 有 功 學 校 遴 選 活 動已正式邁入第十九年,深受各縣市政府的重視,但迄今甚少有環保有 功學校成功推動環境教育的經驗被整理下來並加以分析探討。. 貳、 研究動機. 2.

(12) 基 於 上 述 的 研 究 背 景,研 究 者 對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成 功 推 展 環 境 教 育 的 關鍵要素與推動環境教育模式,有深入探討的興趣,茲將本研究的主要 動機陳述如下: 研究者自 師 院 畢 業 踏 入 小 學 教 育 職 場 , 不 久 即 擔 任 衛 生 組 長 達 四 年。但在師資培育過程中並無接受環境教育相關的知識訓練,故當時推 動 校 園 環 境 教 育 時 真 是「 茫 然 不 知 所 措 」,在 經 過 幾 年 辛 苦 地 研 習 進 修 及實地施行、才摸索出推行環境教育的方式。有鑑於這一段辛苦的親身 經歷,激發研究者欲分析歸納一套校園推動環境教育的模式,讓有心在 校園推行環境教育工作者可大大節省摸索的時間,快速進入狀況。研究 者 於 擔 任 衛 生 組 期 間,從 公 文 中 得 知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為 鼓 勵 落 實 環 保 工 作 之學校,每年選拔在推展環境教育上有相當顯著成效之環保有功學校, 作 為 其 他 學 校 的 模 範 ,所以環 保 有 功 學 校 , 是 目 前 國 內 經 由 產 、 官 、 學 界 攜 手 合 作 一 致 考 評 出 來 , 榮 獲「 最 高 獎 項 」、「 最高品質保證」的 環 境 教 育 推 動 績 優 學 校 , 是 具 有 相 當 指 標 性 及 代 表 性 的 樣 本 ,所以本研究擬探 討環 保 有 功 學 校 推 展 環 境 教 育 的 內 容 和 實 施 方 式,此 乃 本 研 究 動 機 之 一。 筆者在擔任衛生組長期間,有幸於民國 93 年,榮獲全國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優 等」教師,並接受總統召見與表揚。在參加頒獎典裡的過程中,有機會與許多推 動校園環保的承辦人淺談各校推動環境教育的寶貴經驗,甚感受益良多,然礙於 當天相處時間有限,無法與眾多獲獎人員深談取經,心中總覺有些許不足,於是 開始著手蒐 集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出 版 之「 推 動 環 境 保 護 有 功 學 校 事 蹟 實 錄 」, 文中內容有詳盡敘述獲獎學校在校園推動的環保事蹟及推動心得等介 紹,從實錄中探討獲獎學校成功推動環環境教育的理念、歷程及作法, 希 望 從 中 歸 納 出 環 保 有 功 小 學 推 展 環 境 教 育 的 關 鍵 要 素,並 建 立 環 保 有 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模式,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將論文研究題目訂為「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模式之探討—以民國 91-96 年為例」,即是基於上述兩項原因。期盼藉由此題目的研究,將環 保 有 功 小 學 在 推行校園環境教育之成功經驗、具 體 環 保 做 法 ,作更深度的分析與探討,去 蕪 存 菁 地 將 推 行 環 教 的 重 要 方 向 、 具 體 做 法 及 關 鍵 要 素 陳 列 出 來 ,並 建 立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推 動 環 境 教 育 的 模 式 ; 讓其他有心推動校園環保的學校,能有 寶貴的經驗與做法可供參考,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 希 望 每 間 學 校 都 能 先著手在既有的環保基礎上,將最基礎的工作先掌握到最好,再根據各校不 同 的 需 求 及 環 保 發 展 情 況,因 地 制 宜 參 酌 運 用 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模 3.

(13) 式, 持 續 創 新 及 變 化 , 建 構 出 一 套 屬 於 自 己 學 校 推 動 校 園 環 境 教 育 的 方 式。.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 一、探究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七個面向的內容和實施方式,分析 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作法與特色,歸納關鍵因子。 (一)建立校園環境管理制度,培養師生正確環保觀念。 (二)規劃及設計環保校園,推廣環境綠化美化工作。 (三)鼓勵教師編訂及利用環保輔助教材或學習單融入教學。 (四)推廣校園生活環保。 (五)推動及協助環保相關之鄉土教學、戶外教學、參觀講習、研討活 動、環境調查及改善。 (六)結合社區及民間團體辦理環保活動。 (七)建立及運用校園環保圖書與資訊系統。 二、探討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的關鍵要素。 三 、 建 立 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的模式。 本 研 究 結 果 建 立 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的模式,可以作為其他學校 推動環境教育時的參考,藉此激勵有心推動環境教育的小學工作者。. 貳、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將探討下列問題:. 一、 環 保 有 功 小 學 推 展 環 境 教 育 七 個 面 向 的 概 念 內 涵( 次 項 目 )及 推 動 方式為何?. 二、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的關鍵要素為何? 三 、 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的模式為 何 ?. 第三節 主要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茲將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名詞 界定如下:. 一、環保有功學校 4.

(14)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係 指 由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依「 推 動 環 境 保 護 有 功 學 校、教 師 及 學 生 遴 選 表 揚 要 點 」, 經 過 各 直 轄 市 、 縣( 市 )環 境 保 護 局 會 同 教 育 局 進 行 書 面 資 料 初 選,通 過 後 再 經 由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辦 理 不 定 期 及 定 期 實 地 查 訪 實 際 執 行 情 形,最 後 由 實 地 查 訪 委 員 組 成 決 選 委 員 會,依 據 實 地 查 訪 結 果 進 行 決 選,所 評 選 出 之 全 國 推 行 環 境 保 護 有 功 學 校( 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編,2009)。. 二 、 關 鍵 要 素 ( Key Factor) 在 教 育 中 類 似 的 名 詞 有 關 鍵 概 念( Key Concept), 意 指 學 科 知 識 本 身 有 其 知 識 結 構,兒 童 無 法 直 接 了 解 這 些 知 識 結 構,必 須 先 透 過 經 驗 操 作 領 悟 基 本 概 念 後 才 能 學 習,關 鍵 概 念 是 兒 童 學 習 更 高 層 次 所 要 具 備 的 基 本 概 念( 賈 馥 茗 等 編 , 2000, 頁 786)。 要 素 是 指 重 要 因 素 , 因 素( Factor)一 詞 最 廣 為 人 知 的 運 用 是 在 對 智 力 的 解 釋 上,用 來 解 釋 智 力 的 內 涵 與 組 成 成 分,例 如 英 國 心 理 學 家 斯 皮 爾 曼 ( Charles Spearman, 1863-1945) 提 倡 智 力 二 因 論 , 將 智 力 的 內 涵 分 為 一 般 因 素( general factor)與 特 殊 因 素( specific factor)( 張 春 興 , 1994, 頁 339-340) 。 本 研 究 所 稱 的 關 鍵 要 素 ( Key Factor) 意 指 學 校 推 動環境教育時對於環境教育的知識結構所必須了解的基本重要內涵。. 三、模式 模 式 主 要 由 兩 個 部 份 所 組 成:第 一 部 份 為 要 素;另 一 部 份 則 是 流 程, 是 指 要 素 之 間 所 存 在 的 關 係。發 展 模 式 的 價 值 在 於 能 以 有 系 統 的 思 考 方 式 來 建 立 一 個 清 晰、可 靠、合 理 的 過 程,並 能 依 模 式 預 估 出 須 投 入 的 資 源 與 行 動 後 果 ( 吳 金 香 , 2002, 頁 376-379) 。 本 研 究 探 討 在 環 保 有 功 小 學 推 展 環 境 教 育 中 必 須 具 有 的 關 鍵 要 素,同 時 探 討 這 些 要 素 之 間 存 在 的 關 係,進 而 建 立 環 保有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模式。.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因限於時間、人力等因素,本研究僅以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六年榮獲全 國 推 動 環 保 有 功「 特 優 」及「 優 等 」小 學 為 研 究 範 圍 : 九 十 一 年 計 有 九 間 優 等 小 學;九 十 二 年 計 有 八 間 優 等 小 學;九 十 三 年 計 有 九 間 優 等 小 學;九 十 四 年 計 有 十 四 間 優 等 小 學;九 十 五 年 計 有 十 三 間 優 等 小 學;九 十 六 年 計 有 三 間 5.

(15) 特 優 小 學 、 十 一 間 優 等 小 學 , 總 計 67 所 學 校 。 搜 集 上 述 獲 獎 學 校 , 收 錄 在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出 版 之「 推 動 環 境 保 護 有 功 學 校 事 蹟 實 錄 」中 的 資 料 為 分 析 的 內容,資料經整理後進行頻率計算與概念分析。. 貳、 研究限制 分別從研究內容、研究時間、研究方法做說明,簡述如下:. 一、研究內容之限制 蒐 集 資 料 時,未 能 將 原 始 推 動 環 境 保 護 有 功 學 校 陳 送 教 育 局 之 書 面 資 料 收 集 完 整,故 本 研 究 僅 從 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出 版 的「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事 蹟 實 錄 」 裡面所列出獲獎學校推動環境教育事項來做分析。. 二、研究時間之限制 因 限 於 時 間 、 人 力 等 因 素 , 本 研 究 僅 以 民 國 91 年 至 96 年 榮 獲 全 國 推 動 環 保 有 功 「 特 優 」 及 「 優 等 」 的 67 所 小 學 , 進 行 「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事 蹟 實 錄 」 內容分析。. 三、研究方法之限制 1.無 法 避 免 的 效 度 問 題 :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遴 選 「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 時 , 每 校 所 要 求 的 事 蹟 最 少 要 兩 項,並 未 涵 蓋 七 大 面 向,通 過 初 審 的 項 目,複 選 時 有 委 員 進 行 實 地 查 訪,故 送 審 的 初 選 資 料 應 是 可 信 的;不 過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編「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事 蹟 實 錄 」時 , 事 績 實 錄 是 在 得 獎 後 才 寫 , 且 有 篇 幅 限 制 , 只 要 寫 兩 三 頁,所 以 只 能 從 當 初 的 初 選 資 料 中 去 濃 縮,只 能 寫 出 好 的 事 蹟,並 未 呈 現 完 整 的 真 實 面 貌,無 法 全 面 呈 現 當 初 的 參 選 資 料 內 容,心 得 部 分 往 往 因 為 礙 於 學 校 人 際 關 係,主 事 者 難 免 語 多 保 留,並 未 將 推 動 過 程 中 校 內 外 的 不 配 合 困 境 全 面 揭 露。因 為 參 選 資 料 環 保 署 並 未 有 保 留,只 有 當 年 度 的 評 審 委 員才有,且小學的衛生組長人事變動,當初送審的原始資料無法蒐集。 2.內 容 撰 寫 者 夾 雜 入 私 人 的 目 的 : 因 為 爲 了 得 獎 , 文 件 內 容 的 撰 寫 者 難 免 會 過 於 誇 大 好 的 部 分、隱 藏 不 好 的 部 分。不 過 因 為 事 績 實 錄 與 心 得 是 在 得 獎後才寫,所以問題可能不會太嚴重。. 6.

(16) 3.資 料 會 隨 著 時 間 而 散 失 : 推 動 環 保 的 各 校 也 有 出 版 環 保 刊 物 或 透 過 學 校 刊 物 推 動 環 保 , 這 也 應 納 入 內 容 分 析 的 文 件 中,然 而 各 校 並 未 完 整 保 存 , 蒐集困難,所以並未納入。 4.局 限 在 已 經 紀 錄 好 的 內 容 上 : 研 究 者 礙 於 研 究 時 間 無 法 進 行 實 地 觀 察 與 訪 談,以 驗 證 資 料 的 真 實 性,研 究 者 必 須 遷 就 既 有 的 資 料,侷 限 在 己 經 記 錄好的內容上。 5.侷 限 在 語 文 的 資 料 上 :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所 出 版 的 「 環 保 有 功 學 校 事 蹟 實 錄 」中 , 每 校 有 附 上 八 張 照 片 , 然 而 本 研 究 只 有 針 對 文 字 進 行 分 析 , 並 未 對 照片進行分析。. 7.

(17)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環保有功學校推展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實施方式,歸納 環保有功小學推展環境教育的關鍵要素,建立環保有功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模 式。本章主要根據研究目的,將文獻分為三節進行分析與探討。第一節為環境教 育的發展趨勢;第二節為環保有功學校、綠色學校、永續校園之探討;第三節為 學校環境教育之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發展趨勢. 壹、環境教育的意義 以下就各文獻中對環境教育的定義與性質,分別說明如下:. 一、環境教育的定義 美國在 1970 年實施的環境教育法案(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中宣 稱: 『依本法的目的,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乃是一種教育的歷程, 針對人類與其所處的自然及人為的環境的關聯性,包括:人口問題、污染問題、 能源分配與能源保存問題、自然保育問題、科技發展、交通建設、都會與農村計 畫等這些關係人類整體環境的問題,藉教育方法使國民瞭解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李聰明,1987,頁 10)。 1977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的「國際 環境教育會議」中,對於「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為:『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 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與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 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和集體地解 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ional Resources)曾對「環境教育」作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是 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 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所必須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在有關環境品質問 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這項定義也為美國的全國環境教育協會和英 國的環境教育學會所援用(楊冠政,1998,頁 49-50)。 Joyce Meredith 等人認為環境教育與環境的主題和議題有關,也和學習者的 需求、興趣與動機有關,是一種科際整合的教育,也是終身學習的歷程,運用正 確且有事實根據的知識,以均衡且中立的態度呈現訊息,並適度的運用戶外環境 進行教學與學習(周儒譯,2003,頁 6)。 高翠霞、高慧芬(1991,頁 4-5)指出環境包含自然的生物環境、人造的物 理環境,包括物理、生物、社會、人文的種種情況,這是一個組成群體不斷交互. 9.

(19) 作用與變化的動態系統。環境教育是要人們自我選擇與自我教導來認識提升環境 品質的行為規則,環境教育發展出種種的技能,以了解人、文化與生物環境之間 的關係。 李聰明(1987,頁 27)認為環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關心環境,將環境問題 或潛在環境問題納入教育歷程中,在課程與教學的設計中納入環境知能以教導給 下一代,使其能愛護環境、保護環境、解決環境問題,不再做出破壞環境的事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4)則提出:『環境教育是以達到改善環境為目標的 教育過程。是一種澄清觀念與形成價值的教育過程,是發展人們了解和體認人與 文化及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時所必須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環境教育也教 導人們在實際面對有關環境品質課題時,如何做決定,暨發展自我行為依據的準 則』。 綜觀上述,研究者也提出自身對「環境教育」定義的觀點:環境教育是一種 科際整合的教育,注重環境的整體性,強調環境保護的行動與環境問題的解決; 環境教育亦是一門為了環境保育而實施的終生教育,其目的是希望透過教育來教 導人類認識環境、關愛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並能於面臨環 境問題時謀劃對策、付諸行動、解決問題,建立起個人負責任的環境倫理與環保 價值觀,成為具備環境素養的公民,進而達到改善環境的目標。. 二、環境教育的內涵 (一)環境教育的宗旨與目標 以下就各組織與文獻所提出的環境教育目標,分別說明如下: 1972 年 6 月 5 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召開「人類環 境會議」(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 ,提出『環境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 每個人,使他對於自己周遭的環境問題,能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一步一步採取正 確的行動,加以管理(manage)控制(control)』(李聰明,1987,頁 28)。 1975 年在貝爾格勒舉行國際環境教育會議,會中制定貝爾格勒憲章 (Belgrade Charter),提出環境教育的宗旨是要使人類認識環境及環境問題,以 致力於現有問題的解決,並預防新問題的產生;環境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覺知環 境問題,使人有足夠知識擔負環境保護的責任與角色,使人在態度上對環保有強 烈的關切感與改進的動機,使人有解決問題的技能,使人有評鑑環境措施與環保 教育計畫的能力,使人有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力(楊冠政,1998,頁 19-20) 。 聯合國教科文組 1977 年在前蘇聯伯利西召開國際環境教育會議,會議中所 揭示的環境教育的目標如下: 『(一)培養意識及關切在都市和鄉間有關經濟的、 社會的、政治的與生態的相互關係。(二)提供每個人獲得保護環境及改進環境 所需要之知識、價值觀、態度、承諾和技能的機會。 (三)為個人、群體和社會 整體創造出對環境的新行為型態』(楊冠政,1998,頁 50-51)。. 10.

(20) 教育部((2000)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環境教育教育目標包含:環境覺 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 綜合以上所言,環境教育的目標是要使人們關切環境及其問題,並具備環保 相關的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動機,有足夠能力採取適當的環境決策與有 效的行動,致力於解決現存的環境問題與預防新問題的發生,在面對環境問題的 時候,要能同時兼顧生態、經濟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成為一位有環境素養、負責 任、具有行動力的環境公民。. (二)環境教育的內容 環境教育的內容可以從教導環境知識、在環境中學習、為環境而教育三種面 向來思考設計(引自張子超,2000): 1.教導環境知識: (1)認識關於環境的事物及對自然系統運作的瞭解。(2)提供 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衝擊的瞭解。(3)培養環境調查與思索的技能。 2.在環境中學習: (1)在環境中直接親身接觸體驗、將使學習更真實、更具有關 連性。 (2)培養蒐集資料與田野調查的重要技能。 (3)培養審美觀。 (4)培養對 環境的覺知與關懷。 3.為環境而教育: (1)以關於環境的教育,與在環境中的教育為基礎。(2)培養 有資訊根據的關懷,以及對環境的責任感。 (3)培養環境倫理。 (4)學習達成環 境保育目標之觀念與技能。. 環境教育強調的是終身的環保學習,要及早幫助孩童建立正確對待環境的知 識與態度,以及能對周遭的環境產生持續的關切與行動,並希望能使兒童在日常 生活中做出對環境有助益的行動。 環境教育的範圍包括: (1)認識環境的教育,教導人了解自然中的生態系、 生物的生存環境、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認識環境問題; (2)保護環境的教育,強 調人與環境的關係,要使人檢討反省自身的行為,進而愛護、保護環境; (3)環 境科學教育,了解科技所造成的公害,解決公害問題並防範環境問題的產生(李 聰明,1987,頁 40-42)。 Joyce Meredith 等人從環境素養提出一般大眾環境教育內容綱領: (1)表層 的環境素養(Nomi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認識環境教育基本名詞,具有環 境覺知的基本能力與敏感度,對自然體系有基本的認識; (2)功能性的環境素養 (Func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對人類社會體系、自然體系間的互動有更深 入的認識,了解人類和自然體系互動的負面議題,能運用第一、二手資料來分析 相關訊息,能呈現出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策略與動機,能與他人溝通分享;(3) 操作型的環境素養(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在環境認知、技能上有 更深更廣的了解,能定期評量行為的結果與影響,能蒐集相關資訊選擇替代性方. 11.

(21) 案,能維護環境防止環境品質惡化,能參與各種環境行動(周儒譯,2003,頁 20-21)。 1987 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擬定「現階段我國環境教育 綱領草案」提出六條綱領,以作為發展環境課程、計畫及活動之用: (1)在地球 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構成一個環境複合體; (2)人類 過度利用資源,致使環境品質日趨惡化; (3)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是有限的,不 能任由人口成長; (4)各種污染之公害都會造成生物的生存危機; (5)人類及各 種生物的生存都要以生態平衡為基礎; (6)環境是人人共享的,每個人都有保護 環境的責任(楊冠政,1998,頁 83-88)。. (三)環境教育的推動方法 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 1975)中有提出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 (Guid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內容中明確的指出環境教 育的理念包括:整體性、終身教育、科際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平衡世界觀 與鄉土觀、強調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張子超,2001,頁 133)。 貝爾格勒憲章的內容如下(引自張子超,2002): 環境教育必須考慮環境的整體性,含自然的和人造的、生態的、政治的、經濟的、 技術的、社會的、法律的、文化的和美學的。 環境教育是終生的歷程,從學校到校外。 環境教育應採取科際整合的方式。 環境教育應強調主動參與阻止及解決環境問題。 環境教育應從世界觀點檢視主要環境問題,並關切地區的差異性。 環境教育應重視現在及將來的環境情勢。 環境教育應從環境觀點檢視所有的發展與成長。 環境教育應促使地方的、國內的和國際的合作,解決問題的價值和需要。 ——貝爾格勒憲章. 貝爾格勒憲章提出環境教育計畫的指導原則有必須考慮到整體性,環境教育 是終生教育,應採科際整合的方式施教,強調主動參與環境問題的處理,強調應 從世界觀看環境問題並關心地區性問題,應重視現在及未來的環境情勢,應從環 境觀點看待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成長,爲解決問題應促進地區、國內、國際間的合 作(楊冠政,1998,頁 20-21)。 環境教育的實施分為三方面: (1)學校教育方面,可採隨機教學、配合原學 科施教、自行編寫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計畫、增設相關學科、增加相關科目之學分、 增設相關科系; (2)社會教育方面,可透過社教機構、新聞傳播、農林漁牧實驗 所的展示室或生態館來進行,也可在國家公園內設置環境教育館或環境教育區; (3)家庭教育方面,可由學校辦理親職教育教導環保,引導家長在家中實施,. 12.

(22) 或透過社會教育之電視節目製播,親子共同觀賞環教節目(李聰明,1987,頁 43-46)。 對於一般大眾發展活動方案與實施準則的方式如下: (1)規劃及設計準則, 讓學習者和同儕有參與規劃的機會,除了既有的策略,還要用創新的方式發展主 題與內容型式,活動設計要包括資訊的傳遞,以及環保的覺知、知識與技能,活 動方案中應維持事實明確、觀點平衡,還要有強而有力、多元面向的傳播策略; (2)學習者經驗準則,可採用課堂、專題討論、工作坊來進行,可用視聽器材、 幻燈片、多媒體、公眾服務宣傳來進行,或採用小冊子、事件傳單、簡訊、展覽、 網站來進行(周儒譯,2003,頁 38-40)。. 貳、環境教育的發展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所主張的保育運動,不論是保存主義(Preservationism)或 是保育主義(Conservationism),都是以人類為中心,他們非常關切野地的保存與自 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工業化產生了環境污染問 題,造成了生態危機與環境污染災難等重大事件,加上1962年Carson女士的《寂靜的 春天》一書的效應,激起社會大眾對環境的危機意識,遂開啟了美國的環境保護運 動(Environmental Movement) (楊冠政,1998,頁2-5) 。1980年以後,諸如溫室效應、 酸雨、熱帶雨林縮減、土壤流失與沙漠化、臭氧層破壞等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不斷產 生(佐島群巳、堀內一男、山下宏文,2002,頁19)。雖然聯合國與各國政府紛紛 頒布環境政策、設置環境保護機構、制定環境保護法規、推動環保教育,然而環境 問題依然不斷的產生。. 一、國際上環境教育的發展 1970 年代初期環境議題開始受到媒體的重視,1972 年 6 月 5 日聯合國在瑞 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召開「人類環境會議」(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同年 12 月在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成立,到了 1970 年代末 期歐美先進國家開始訂定環保相關法律,聯合國成立專責機構「聯合國環境規劃 署」(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高翠霞、高慧芬,1991, 頁 3)。 1972 年國際自然保育與自然資源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e Resources)和英國合作舉辦國際環境保護教育 師資訓練課程,第一階段是針對環境教學,主要是在於提供兒童開放性的學習環 境,第二階段是有關環境的教學,針對一個主題或地區來進行,第三階段是要為 環境而教學,著重研討環境保育之問題(楊冠政,1998,頁 12-13)。 197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定國際環境教育計畫(IEEP,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主要目標有四點: (1)協調、 13.

(23) 設計與規劃國際環境教育計畫;(2)運用協調與研究以了解環境教育的各類問 題; (3)對環境教育所採用的課程、教材、教法及方案進行設計與評鑑; (4)訓 練環境教育計畫人員。此計畫歷經 1975-1983 年,共計九年,每三年爲一階段共 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要召開國際性與地區性會議使會員國了解環境教育之重要 性,第二階段是要將環境教育的理念與方法融入教育系統中,並提供給聯合國各 會員國使用,第三階段是要協助各會員國在教育系統中併入環境教育(楊冠政, 1998,頁 15-19)。 1975 年在貝爾格勒舉行國際環境教育會議,會中制定貝爾格勒憲章 (Belgrade Charter)。 1977 年 2 月聯合國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召開區域環境教育會議,主張環境 教育注重特殊問題的因應,具有科際整合的性質,其目的在加強價值教育,關切 人類的生存與福祉。1977 年 10 月聯合國在前蘇聯的伯利西召開國際環境教育會 議,主要目的在訂定行動建議以提供國際機構及各會員國發展與改進環境教育 (楊冠政,1998,頁 21)。 1987 年 8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在 莫斯科召開國際環境教育與訓練會議,目的在凝聚世界各過對環境教育的共識, 並討論 1990 年代的環境教育與行動綱領(楊冠政,1998,頁 22)。 國際上重要的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會議如下(張子超,2001,頁 131-132): 1. 1972 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 2. 1975 年貝爾格勒的環境教育會議(the Belgrade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3. 1977 年伯利西環境教育會議(the Tbilisi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4. 1983 年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5. 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ECED)發佈了「我們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6. 1987 年莫斯科的環境教育與訓練會議(the Moscow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7. 1992 年多倫多的環境與發展的教育和溝通國際會議(the Toronto World Congress for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8. 1992 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了「二 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 歷經多次的環境教育國際會議之後,人類開始自我反省,並體認到環境教育的重 要性。這些重大會議是人類自我反省的軌跡,從開始面臨嚴重傷害的環境污染危 機到 1970 年代,漸漸的人類體認到必須關懷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並開始積 極的推動環境教育;1980 年代此一環保潮流擴展為關懷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 歷經 1987 年提出的永續發展,到 1992 年的二十一世紀議程,更把關懷面向擴充. 14.

(24) 至對未來的關懷。. 二、我國環境教育的發展 我國環境教育的實施可分為社會環境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及學校環境教育 二大體系(汪靜明,2001,頁 82) 。社會環境教育的主管機關在中央部會為行政 院環境保護署,地方的主管單位則為各縣市的環境保護局;而學校環境教育的主 管單位在中央則是教育部,地方的主管單位則為各縣市政府的教育局。相較於世 界各國環境教育的發展,我國在環境教育的發展上起步較晚。 1982 年衛生署成立環境保護局,開始規劃環境教育計畫與執行環境教育工 作。1987 年 8 月 22 日成立環保署,在綜合計畫處下有環境教育推廣科專責環保 教育,同年 10 月 2 日行政院通過「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 ,開始推動各項環 保及環保教育措施,1988 年 8 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與環保署合作成立「環境教 育中心」(高翠霞、高慧芬,1991,頁 11)。 1988 環保署推動「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畫」 ,環境教育的總目標是採取環保 終身教育的理念,強調整體有計畫的長期推動,以養成國民正確的環保觀念,使 全民擁有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其子目標有(1)進行環境教育的整合性研究, 研訂環境教育的政策與方案; (2)有系統有計畫的推動學校的基礎性環境教育; (3)宣導與整合社會資源的運用,整體的規劃全民環境教育。其策略有加強環 境教育研究、學校環境教育、社會環境教育等三面向,工作項目也是依此三面向 來規劃與推動(楊冠政,1998,頁 23-26)。 1990 年教育部成立「環境保護小組」 ,負責掌管我國各級學校與各類教育機 構推展環保教育與環境保護之業務,1992 年 11 月成立「環境教育委員會」,協 同行政院各部會共同推廣全國之環境教育(楊冠政,1998,頁 23)。 1990 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依據行政院民國 81 年 10 月 30 日台 81 環字第三六 四五一號函核定之「環境教育要項」,訂定「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教師及學 生遴選表揚要點」,對於熱心推動環境保護工作並有顯著績效的學校成員,給予 表揚,以鼓勵各級學校致力於落實校園環保工作,並提昇校園環境品質及產生主 動積極的環境行動。獎勵對象為推動環保績效優良的學校與師生。 2004 年為加強學校環境保護教育,由行政院環保署及教育部依據行政院所 頒布「環境教育要項」訂定「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由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93 年 3 月 15 日環署綜字第○○一七七一一號及台(93)環字第○九 三○○二三三八一 B 號函公佈實施,以落實執行環境基本法第 9 條『普及環境 保護優先及永續發展相關之教育及學習,加強宣導,以提昇國民環境知識,建立 環境保護觀念,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由各縣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及教育局共同 主辦,執行期間為民國 96 年 1 月 1 日至 98 年 12 月 31 日,推動環境教育工作 之依據及推動的項目與內容詳列於下: 1.推動學校環境管理:(1)訂定(修訂)永續學校環境管理計畫,(2)執行 15.

(25) 永續學校環境管理,(3)發揮環境保護小組組織功能。 2.落實環境教學:(1)培育環境教育師資,(2)開發環境教材,(3)舉辦環 境教學活動。 3.推動校園生活環保:(1)舉辦環保競賽及會議,(2)落實校園生活環保。 4.普設環境教育設施:(1)整合設置環境教育設施或場所。 5.獎勵表揚: (1)表揚推動環保有功學校教師及學生, (2)表揚推動環境教 育績優個人與團體。 6.國際交流:(1)參加國際會議,(2)舉辦國際會議,(3)加強國際參訪。. 第二節. 環保有功學校、綠色學校、永續校園之探討. 近二三十年來社會環境的變遷,民主、多元文化的思潮,影響著各個層面, 同時也左右著環境教育的發展,在台灣地區, 「綠色學校」與「永續校園」是近 十年來環境教育推廣的策略,也是國內校園的新環境運動。而環保有功學校則是 行政院環保署為鼓勵落實環保工作之學校,依據「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教師及 學生遴選表揚要點」 ,每年經由產、官、學界攜手合作選拔在推展環境教育上(落 實綠色學校與永續校園精神)有相當顯著成效之環保有功學校,作為其他學校的 模範,故環保有功學校、綠色學校、永續校園是息息相關的,對國內校園環境教 育的影響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針對環保有功學校「規劃環保生態校園」 的成功經驗加以研究是相當具有價值的。環保有功學校規劃環保生態校園使學校 是生態校園、建築是綠建築,校園空間能進行適度綠美化,並兼顧生物多樣性, 以建構生態化、綠美化、教材化、及永續化之環保校園。. 壹、環保有功學校 張惠雯(2004)認為環保有功學校形成之重要影響因素有:「推動全方位的 校園管理及環境教育工作」 、 「學校有完整的環教設施」 、 「教師善於利用校園內的 自然設施進行環境教學」及「校長的態度及政策」。學校在推行環境教育時所遭 遇的困難有缺乏人力、經費、教學場域及相關設備。環保有功學校在校園環境教 育的推動項目中成效較其他學校顯著佳的項目有: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經常推 行環境教育宣導、環境教育設施及文宣佈告欄、將環境教育進行融入式教學、協 助社區進行資源回收或環境清潔、環境教育主題活動、設置環保生態區、推動綠 色學校永續建築、設有環境學習步道、發行環保刊物。. 一、環保有功學校的由來 行政院環保署於民國 76 年剛成立時,環保知識、概念在國內尚在啟蒙的階 段,民眾普遍缺乏環境保護的概念,所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了鼓勵學校推動環 境教育,提升學校成員的環境知識、落實環境行動,於是按照行政職權及行政規. 16.

(26) 則,從民國 79 年開始辦理環境保護有功學校及教師遴選表揚活動,迄今已辦理 19 年。直至民國 81 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依據行政院 81 年 10 月 30 日台 81 環字 第 36451 號函核定之環境教育要項第 4 條第 7 款明列推動環境教育之措施包括: 輔導及獎助推動環境教育之個人或社團,訂定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及教師遴選 表揚要點,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合計畫處負責執行遴選表揚活動。對於學校成 員平日熱心推動環境保護事務,並有顯著績效者,予以表揚,藉以鼓勵各級學校 落實校園環保工作及產生主動積極的環境行動,並提昇校園環境品質。這 19 年 中遴選表揚要點經過多次的修正,使得表揚對象更廣泛普及各個層面,民國 79 年至 89 年獎勵類別為國民中、小學校及教師二類。自 90 年起,為全面鼓勵各級 學校成員推動環保工作,爰於 89 年 10 月 2 日修正遴選表揚要點,增加大專院校 及高中(職)之學校、教師及學生等三類,而國民中小學僅增加學生類。另為擴 大學生類推動環保工作之成效,於 95 年 9 月修正遴選表揚要點,將學生個人改 為學生社團或組織類。 為加強學校環境保護教育,由行政院環保署及教育部依據「環境教育要項」 訂定「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計畫第 5 項內容提及:獎勵表揚推動 環保有功學校、教師及學生,表揚推動環境教育績優個人與團體,由各縣市政府 環境保護局及教育局共同主辦。每年依據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教師及學生遴 選表揚要點辦理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教師及學生遴選表揚,獎勵推動環保績 效優良,表現卓越之學校、教師及學生。. 二、環境保護有功學校的評審方式 整個遴選期間是從每年 5 月底至次年 6 月。分成初選、複選、決選三個階段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9): (1)初選:直轄市、縣(市)環境保護局受理各界報名參選(每年 5 月底 前),初審時要會同教育局辦理,學校類、教師類、學生類提報名額依所轄學校 總數推薦(學校數未達一百所者各類各組可提報一名;學校數在一百至二百所者 各類、各組可提報二名,依此類推),並將初審結果送至行政院環保署參加全國 性選拔(6 月底前)。 (2)複選:由行政院環保署辦理不定期及定期實地查訪(時間介於 9 月至 次年 6 月),以執行情形為遴選依據。 (3)決選:由實地查訪委員、專家學者、民間團體組成決選委員會,負責 評審決選工作。. 三、榮獲環境保護有功學校獎勵內容 大專院校所組遴選特優 1 名、優等 1 名;高中(職)校組遴選特優 1 名、優 等 2 名;國民中小學組遴選特優 1 名、優等 14 名;各類並遴選甲等若干名,以. 17.

(27) 上均頒給獎盃及獎狀。私立學校獲選為特優者、優等者,每校另頒給獎勵金新臺 幣 2 萬元;獲選為甲等者,每校另頒給獎勵金新臺幣 1 萬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09)。. 四、榮獲環保有功學校相關人員敘獎方式 獲頒學校獎勵之人員,由各縣市主管教育機關或轉知所屬單位依權責辦理有 功人員敘獎;獲頒特優、優等及甲等之學校,有功人員分別以記功 2 次、1 次及 嘉獎 2 次為原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9)。. 五、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遴選表揚推薦資格 推薦表揚的遴選資格如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9):(1)學校類的遴選 對象是台、澎、金、馬地區之公私立大專院校所、高中(職)校、國民中小學學 校。 (2)學校類的遴選內容為近三年內有推動環保工作,並符合下列事蹟二項以 上,且著有績效者:建立校園環境管理制度,培養師生正確環保觀念;規劃、設 計環保校園,推廣環境綠化美化;鼓勵教師編訂、利用環保輔助教材或學習單融 入教學;推動校園生活環保;推動、協助環保相關之鄉土教學、戶外教學、參觀 講習、研討活動、環境調查及改善;結合社區、民間團體辦理環保活動;建立、 運用校園環保圖書、資訊系統;在其他環保工作方面對環保有貢獻者。 (3)符合 推薦資格者還有運用學校的當地資源,並配合政府機關的環保施政重點,據以擬 定未來一年將推動之環保工作計畫,並切實執行者。 (4)參加遴選之學校,三年 內未曾獲得行政院環保署特優獎項者,曾獲優等、甲等者可參加特優選拔。. 貳、綠色學校 由台灣師範大學推動的「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宗旨是要協助台灣學校 體系內的成員,包括學校行政人員、師生、家長,一起學習把學校建造成合乎生 態永續原則的綠色學校。透過網站希望樹的獎勵機制,以及知識、經驗、資源的 相互分享與交流,來帶動學校自動自發的深入了解校園及社區的空間、生活、教 學、政策,及採取改善行動,促使學校成為綠色學校(王順美,2001,頁 191)。. 一、綠色學校定義 王俊秀(1999)認為綠色學校是指學校中的班級環境、各年級的課程與教材 都符合環保教育理念,學校有實踐綠色學校策略,建造綠色校園空間,推行綠色 採購與消費的行為,有綠色校園文化,師生都熱衷環保、過著儉樸的生活。 王順美(2001)將綠色學校定義為:師生、家長積極的關懷土地、生命、生 18.

(28) 態系、地方,及參與各種環保教育與推廣活動,共創安全、寧適、生態、本土的 校園及社區環境。 台灣綠色學校夥伴網絡(2002;2009)提出綠色學校是指師生或學校行政人 員持續在學校的生活、空間、教學、行政策略上實施環境管理及環境教育的學校。 目前國內的綠色學校是指認同綠色學校理念者,並在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上登 錄的個人、企業、學校或是公益團體等。 綜合以上的定義,研究者將綠色學校定義為:為了建立永續發展的綠色生態 基地,規劃與建造校園生態環境與綠色建築,該基地在行政管理、校園環境、課 程與教學、師生校園生活上,推行生態環境管理及環境教育。. 二、綠色學校理論依據 綠色學校在國外的發展已有很長時間,而國內的發展則是從 1998 年才開始 推動,故國內綠色學校的理論建構是綜合國外的經驗與我國的國情而成,其理論 依據如下(王順美,2001,頁 193-194):. (一)生態農村、生態或綠色城市的管理理念 校園生態管理是應用都市生態學理論來探討校園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 者,了解其組成的營養結構、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及生物、地質與化學作用等 所產生出來的生態或社會足跡理念,以此來推動環境共生、低負荷與物質循環的 校園。. (二)綠色企業角度看校園政策與組織管理 ISO 14000(國際環境管理標準)對企業訂定有環境管理系統及組織自我更 新機制,以此來進行綠色化行動之轉型,內容包括綠色規劃、綠色生產、綠色設 計、產品回收、環境稽核、減輕環境影響、產品生命週期概念等,透過組織結構 調整、企業文化的重新塑造,加強與政府及民眾的溝通協調,還要確保獲得各項 必須的資源、高階管理者的支持,並採取整合性的努力與持續漸進的推動。. (三)綠色設計的角度看校園綠色建築與綠美化 校園的綠色建築、綠美化與學校學習,不受圍牆、年齡、性別、智力與身心 障礙之限制,校園空間設計也不受圍牆及水泥建築所限制,以期能合乎綠色設計 的理念與方法,以使校園合乎地方化、多樣化、綠美化、花園化及人性化。. (四)環境倫理的綠化角度看校園內的學生生活與學習 校園內將環境倫理、多元化、和平與簡樸生活融入學校教學與學習生活中, 綠色學校成員的思想與聲音是重視地方文物資產的,心靈是環保的,心中充滿愛 與寬恕,簡單樸素的生活,敏銳的空間體驗。. 19.

(29) (五)開放教育的角度看校園環境教學法的教育改革理念與實務 校園環境採多元化智慧經營及多形態的開放理念,以使學校社區化、社區學 校化,教育方法有彈性、更開放、更生活化,也更能有效的利用校園環境。. 三、綠色學校的範疇及內涵 綠色學校涵蓋政策、空間、生活與教學四個面向(張子超,2001,頁 116-118; 王順美,2001,頁 182-183),其內涵分別為:. (一)環境政策與管理 學校要運用各種學校環境稽核以暸解學校現況,了解面臨的環境問題,進而 訂定環境政策與行動綱領,學校的領導者及社區環保夥伴組織能承諾實施環保政 策,能進行以綠色行動轉型的組織自我更新,其項目包括:校園環境調查、學校 環境政策、環保小組組織、環境稽核、整合社區資源等。. (二)校園景觀規劃與建築空間 綠色學校的校園建築與空間設計必須合乎環保、安全、人性化的設計,學校 建築的空間規劃及環境管理必須要合乎環境保護的要求,以達到省能源、省資 源、安全寧適為目標。房舍通風、光照、省能源、省資源,合乎綠色建築的概念, 師生都能共同參與規劃與設計。自然的校園綠地充滿多樣性的本土生物,土地是 可透水的、可以呼吸的,且有很高的綠地覆蓋率,校園中有花園、菜園與農場。. (三)環境課程與教學利用 校園環境要能以校園環境作為教學場域,規劃設計學校的環境教育教材,採 購綠色書籍,並強調戶外教學及行動教育,鼓勵自己動手做的學習,使學生更易 由校園中的環境來獲得學習。例如在校園環境中教學,有鄉土教育與戶外教育, 有社區與學校環境教學步道;教導環境知識,有融入式教學,有綠色課程研發; 為環境而活動,有環境議題的行動研究,有環境主題的活動。. (四)師生綠色校園生活 綠色學校校園要以順應自然的節約資源方式融入校園生活,其校園生活可有 效節約資源、使物資循環運用,洗手水、廚餘、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進行垃圾 分類與力行資源回收;生活方式可以是低污染的,產生污水、垃圾的量低;生活 方式也可以是低噪音的,校園四周的上學交通流量低、噪音量低。其內涵包括簡 樸生活、綠色思潮、綠色消費、節約水資源及能源、校園安全寧靜、力行綠色行 為等。 綠色學校的願景與內涵涵蓋學校的政策管理、空間規劃、教師環境教學、學. 20.

(30) 生生活學習,期盼從綠色校園生活中養成學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環境教育要能 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政策之一,在校園的軟硬體設施能夠符合低污染、省能源、 循環再利用的理念,教師要能夠落實在環境場域中教學,要能培養學生自己動手 做的行動力,及負責任的綠色環保行為。. 四、綠色學校發展順序 綠色學校除了要綠美化校園,還要推動環保工作與環境教育,藉由師生的共 同參與規劃與實踐,以願景來引導發展成為永續的綠色校園,要達成綠色學校的 永續校園願景,可以同時從四方面來進行,而這四個面向依照實際發展順序各包 括三個層面,這十二個項目可作為學校努力的目標(張子超,1999): 1.教學方面 (1)學校要鼓勵師生採行動研究法來學習環境知識,並著手執行校園環境 的計畫,以解決校園環境的問題。 (2)各學科老師都有學習意願,及使用合乎環境永續發展的教學法來進行 室內及戶外教學。 (3)整個學校要規劃合乎鄉土環境教育特色的課程計畫與課程教材,且要 列入學年計畫中。 2.校園生活方面 (1)全校師生都能以感性及行動來欣賞校園周遭環境及其演變,並且在生 活中養成愛護校園的觀念,及作為校園主人應有的維護校園態度與責任感。 (2)全校師生要認真探索影響校園及社區生活的環境因子及主動學習相關 的知識,並願意以行動來尊重弱勢者、異性及學習多元文化。 (3)全校師生要心靈、思想、聲音與行為都能符合環境倫理觀,對於班級 及校園內的公共事務要熱心參與。 3.校園的政策方面 (1)校園要依照環境保護法規建置,還要建立合乎經濟效益、公平原則、 低負荷的環境管理系統,並進行資源回收、改善環境污染、落實環境檢核。 (2)校園環境要符合職場的環境法規與勞工的安全福利法規,以利減少校 園的意外傷害事件。 (3)校園的決策系統、組織文化要合乎綠色思想與綠色計畫的的精神。 4.校園的空間方面 (1)利用校園老舊房舍及設施的改建時機,採綠色建築的工法來建造合乎 綠色建築理念的環保校舍。 (2)校園環境應用生態學原理及綠美化的方法,以達到舒適、美觀、寧靜. 21.

(31) 的學習生活空間。 (3)校園的綠地計畫要遵循生態原則來規劃,其手法要達到人、生物及自 然共生,物資能循環使用的境界。 綠色學校的達成不只是靠這四面向來行動,更有環境倫理中心思想的貫串, 很自然的把這四面向實踐出來,參與者的內心關懷人與自然、並有生態的思維及 環境行動的能力,願意在實際生活中來行動,更願意在行動中不斷的檢討改進, 使現實面不斷的逼近理想,最終達成永續校園的目標(王順美,2003)。. 五、綠色學校自評項目 綠色學校要自訂計畫與改進項目,十分重視自評,所提出的綠色學校自評 項目,雖然有很多項目是尚未能做到的,但自評的結果卻可以作為未來努力的目 標,若能及早檢視,早點發現問題就早點解決,學校要是能夠進行定期自評,就 能夠不斷的提醒自己對學校生活、校園建物與設施、教學與宣導活動、行政與管 理進行改善(王順美,2001,頁 183-189)。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2009)有提出綠色學校自評項目如下表: 表 2-1 綠色學校自評項目表 評量面向. 評量內容. 一、生活 綠色消費(自備餐具、再生紙、少保麗龍、少包 (朝向健康、省資源、省能源、裝、綠色標章);垃圾源頭減量、資源有效使用 低污染及噪音、重文化及關懷 (減少使用、再使用);資源回收(紙類、飲料 弱勢) 罐);落葉或廚餘堆肥;節約用電(含增加使用 效率);節約用水(用適量水、雨水再使用); 交通(多走路、腳踏車、大眾運輸);空氣污染 控制(實驗室、禁菸);水污染控制(實驗室、 污水下水道或化糞池、廚房);有毒物質管制(燈 管、廢電池、殺蟲劑、殺草劑);低噪音;文化 的傳承。 二、校園、建物和設施 (環境學習功能、棲地環境文 化的永續、生態循環、永續資 源能源、健康建築). 學校空間及建築的規劃書;教學步道(區) 、教 材園;小荒地、沙坑、生態池;選擇種植適宜當 地的草花及樹種;校園空間設置合適的配備及照 明;學校內的透水面積比率;資源回收、落葉廚 餘堆肥的實用的配備及後續流程;建築物配合當 地的氣候、自然環境及文化、條件適合下,提高 使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非必要);飲用水的安全 健康;減少校園及建築物內的髒亂及污染。. 22.

(32) 三、教學與宣導活動 (多元管道,鼓勵支援教師; 透過校園生活及空間的學校本 位課程,提升環境覺知、行動 與價值). 融入各科教學;戶外教學;環境主題活動;學生 社團(國中以上適用) ;相關專門科目(高中職 以上適用);節日大型宣導活動;藝文競賽及展 示;環境教育教師成長團體;鼓勵教師參與培訓 活動;鼓勵師生進行綠色研發及創作;環境資料 及媒體;校內環境的刊物或通訊。. 四、行政與管理 (領導者承諾、有計畫、有組 織、整合內外資源、鼓勵引導 師生共同參與). 組織和人員及其運作;環境政策;環境稽核(水、 電系統硬體的檢查,水質、噪音的測定、垃圾量 的估算);行動計畫與監測;過程記錄及檔案管 理;獎勵機制;對外交流(社區、專業、民間團 體);相關環保的得獎事蹟。. 五、學校環境教育的特色. 各校需斟酌自身特色會有不同。. (資料來源:引自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2009) 所提供的學校環境教育內容啟示有(1)「推動校園垃圾減量、力行資源回 收」、「資源再生」、「綠色消費」、「綠色採購」、「節約用電」、「節約用 水」、「污染防治」;(2)「建置生態校園」、「資源再生、化腐朽爲神奇」; (3)「環境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校園外戶外 環境教育」、「將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各領域的教學中,配合課程隨機融 入環保正確的理念」、「透過各種活動來推廣與加強親師生的環保意識」、「運 用學校刊物、印製與發送環保文宣品,宣揚環保理念和精神」、「定期舉辦環保 各項藝文競賽,培養學生環保概念」;(4)「成立環境保護小組」、「進行校 園環境調查、監測、稽核」、「進行校園環境績效檢核」、「制定、執行學校環 境政策及各項環境管理制度」、「進行校園環境績效檢核」、「實施環境賞罰制 度」。. 六、加入綠色學校的方法及好處 從台灣綠色學校網站資料中得知,其目的是在協助台灣的學校體系開始學習 建構合乎生態原則的綠色學校。凡認同且願意建構綠色學校的人員與機構皆可以 參加,對象包括:學校老師、行政人員、學生、家長、社區人士、專業人士、專 業團體、各級學校、各縣市教育局、各縣市環保局或中央單位等。參與者將自己 或機構的相關事蹟、經驗、理念在網站上分享討論,只要能積極參與,回報實施 結果經審核通過者,皆給予希望樹的葉子以資鼓勵。以下是加入綠色學校的程序 及提報活動的給葉方式(游靜宜,2003,頁 24-25):. (一)綠色的禮讚 參與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的成果是以希望樹的成長來展現,參與希望樹的條件 23.

(33) 有三個要點: (1)必須認同綠色學校的理念,且願意採取行動; (2)必須登錄綠 色學校網站,並獲得希望樹的發芽種子以成為伙伴; (3)必須提報改善行動或建 議,並分享給他人,以獲得希望樹的葉子。. (二)提報綠色行動與獎勵 綠色學校的伙伴可以隨時提報,提報後中心辦公室會針對回報內容給予回饋 與協助,當完成改善行動及提報事項後,審核通過才會加葉子給予獎勵。獎勵的 程度也會依性質差異而有不同的獎勵回饋,以下是中心辦公室所訂定的獎勵標 準: (1)全校性的行動給予深綠葉;非全校性的行動給予淺綠葉。 (2)完成全校 性自評表者可加 3 片葉子。 (3)提報內容完整者可加 3 片葉子。 (4)行動內容有 創意、有意義者可再多加給 1-2 片葉子。(5)屬於一系列的活動,除各個分項 活動給予 3 片葉子外,整體活動會再多加給 1-2 片。每 10 片葉子可增加給 1 朵 花,每 2 朵花可增加給 1 個果實,得到第 21 片葉子時會再長出另一棵樹;此外, 凡參與中心辦公室所推動的事項者另外增加其他樹或昆蟲。. 參、永續校園 永續發展是學校永續經營時不容忽視的課題,將現有的校園環境改造成為具 有永續性、前瞻性、環保性的永續校園,是各校迫切的課題。. 一、永續校園的定義 林明瑞(1999)認為「永續校園」的原始意義是指在學校行政人員、師生及 相關組織成員,透過不斷的、適當的經營管理與教育宣導,使校園得以永續經營 與發展,其內容包括: (1)使學校的經濟條件得以永續經營; (2)使校園環境的 經營得以在衛生、環保、安全、方便性、情境教育等各面向,都能適合全校師生 長時間生活在其中;(3)使校園內得以進行環境教育永續教學。 江哲銘(2004)認為「永續校園」是應用本土化之校園建築技術與生態校園 之環境理念所建構而成,達到永續、生態、環保、健康等原則,以與世界潮流接 軌。 在 21 世紀永續發展思潮的影響之下,學校已朝向永續校園(sustainable campus)來發展,致力於整合學校的環境政策(例如校園稽核、學校調查)、學 校的教學利用(例如校園教材化、生態教材園)、學校的生活(例如綠色消費、 環保社團、資源回收)、學校的環境管理(例如校園空間、綠色建築、環境安全 衛生)等四大範疇(汪靜明,2001,頁 94 )。 綜觀上述,永續校園在硬體方面(涵括校園生態環境以及校園建築)能夠從 瞭解校園本身場域、歷史文化與生態之特色,進而創造出不同且多樣的環保與生 態校園環境;在軟體方面能配合學校生活與學校教學,將校園環境改造成具有各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support school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e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a broad range of services including school visits,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territory-wide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The core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imension include: (1) the commitment of the administe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religious orientation, vegetarian attitude, health knowledge Orientation, anim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T., “Criteria for establishing natural and scenic river study priorite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v.-Dec., pp. P., “Recreation and river type:Social-environmental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 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1993) 。 Fostering a sense of wonder during the early chilhoodyears Columbus,OH:Ohi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Offi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results: The public's 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sacrificial behavior was positive, which indicated the degre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