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素養的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第一節 環境素養的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在介紹與本研究有關的理論及相關研究,研究者收集整理國內外相關文 獻,歸納出三節加以闡述。第一節是環境素養之探討;第二節介紹量表的編製原 則與做法;第三節則是Rasch模式的介紹。

第一節 環境素養的探討

壹、環境素養的涵義

素養(literacy)一詞原是指閱讀及書寫的能力,早期認為為了教育目的而所 養成的閱讀及寫作能力,尌是「素養」;因此凡是能夠幫助個人藉由不同形式的 語言來和他人從事有效的互動,即稱此人具備了基本的素養(Barton,1994)。

然而隨著文化的不斷演進以及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素養的涵義也逐漸的被加以擴 大,而且被廣泛的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上,如文化素養、藝術素養,進而到電腦 素養、科學素養等。

環境素養這個概念最早是由Roth 所提出。

1

968年Roth 寫了一篇文章來回應 當時傳播媒體對環境問題的評論,當時的媒體普遍認為環境污染是由那些環境文 盲(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所造成,為了回應這個問題,Roth提出了―我們要如 何去辨別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這是「環境素養」一詞首次出現。Roth認為,

環境素養是指個人有意願和能力作出對環境負責的決定,並發展出帄衡生活品質 和環境品質的行為。(Roth,1992)

此外,Roth認為環境素養是一種可以觀察的行為,能察覺與說明環境系統健 康的能力,並且可以維持、恢復、提升環境系統的健康,及關心環境以及所喜愛 的人事物(Roth,

1992)。

6

Rillo(1974)認為環境教育的目標在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1978 年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蘇俄的伯利西(Tbilisi)召開政府間環境教育會 議時,會中亦提出具有環境素養的人應該具有下列的特徵:

1、對整體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

2、對環境問題了解並具有經驗。

3、具有價值觀及關切環境的情感。

4、具有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5、參與各階層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

1990年聯合國進一步對環境素養加以解釋:環境素養是全人類的一種基本功 能性教育,它提供人類基礎的知識、技能和動機,以配合環境需要,且有助於永 續發展。

Marcinkowski整理環境素養的研究,並對UNESCO的論點加以修改及擴充,

認為環境素養應包括下列意義(Roth,1992):

1、對環境的覺知和敏感性。

2、對自然環境抱持尊敬的態度,關心自然及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3、自然系統如何運作的知識與了解,以及社會系統如何干擾自然系統。

4、對各種環境相關問題的瞭解(地方的、地區的、國家的、國際的和全球 的)。

5、能使用初級及次級的訊息來源藉以分析、合成和評價環境問題資訊,並 基於事實或個人價值觀來評價被挑選出來的問題。

6、個人及全體投入,以負責及主動的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

7、具有補救環境問題的策略知識。

8、具有技能發展、實施及評價單一策略和組合計畫以補救環境問題。

9、主動參與各階層工作以補救環境問題。

7

Hungerford和Tomera(1985)認為環境素養可由八種要素組成,即生態學概 念、控制觀、環境敏感度、問題的知識、信念、價值觀、態度和環境行動策略,

統稱為環境素養模式(楊冠政,1993)。在這模式中,屬於認知領域的有問題的 知識、生態學概念及環境行動策略;屬於情意領域的有態度、價值觀、信念、控 制觀及環境敏感度;屬於技能領域的有環境行動策略。其中環境行動策略兼具有 認知與技能領域(許世璋,2003)。

貳、環境素養的發展階層

自從環境素養普及並受社會大眾所認同後,對環境教育課程與方案的目標與 決定,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由於各學者對環境素養的解釋不一,因此美國測驗 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經由德懷術(the Delphi technique)制定環境素養的定義及其發展階層(楊冠政,1993)。ASTM認為個 人的環境素養是經由三個階層逐步發展,分別為名詞性環境素養(nominal 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功能性環境素養(functional 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

及操作性環境素養(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以下尌這三個發展階 層分別簡要說明:(Roth,1992)

一、名詞性環境素養

是指個人與他人交談時,能夠使用有關環境的名詞或術語。具此素養的人,

正在發展出對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並且能夠尊重自然系統、關切人類對自然系 統的影響,同時也具備自然系統如何運作及人類社會如何與它互動之知識。

二、功能性環境素養

指個人在對自然,及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間的互動,具有廣泛的知識與 了解。他們知道且關心這些系統間所產生的負面互動,並且具有分析、綜合及評

8

估原始的或二手資訊的技能,且他們且能藉由證據及個人價值觀來評估環境問 題。

三、操作性環境素養

指個人知識及技能的深度與廣度均超越功能性素養,他能收集並綜合相關資 訊,選擇替代方案,且能採取行動以維持或加強健康的環境。他們能夠持續的投 入,並且在阻止或挽救環境惡化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

參、環境素養的面向

在有關環境素養面向的相關研究上,環境學者對環境素養之面向各有不同之 分類,為更明瞭環境素養之面向,並作為編制量表之依據,研究者參考國、內外 多位學者的研究,並加以整理歸納後簡要敘述如下:

在國外方面的研究,Hungerford 和Tomera(1985)認為環境素養可由八個要 素組成,即生態學概念、環境敏感性、控制觀、問題的知識、信念、價值觀、態 度和環境行動策略等(楊冠政,1993)。而ASTM對於環境素養的觀點則主要採 用Roth(1992) 的觀點,將環境素養區分為六個部份,即:環境敏感度、態度、

價值觀、個人投入、責任、主動參與。之後,ASTM 並將環境敏感度、態度與價 值觀納入為情意層面,個人投入、責任及主動參與歸為行動層面(Disinger &

Roth,1992),認為個人的環境素養是經由名詞性環境素養、功能性環境素養、

操作性環境素養三個階層逐步發展,結合著情意、知識、技能與行為這四個層面 作為進行環境素養培育計畫的架構(Roth,1992)。至於美國的環境素養評量小 組,則結合了美國數十位環境教育學者之觀點,將環境素養分成認知、技能、情 意與行為四大領域(Marcinkowski & Rehring,1995)。而Hsu 和 Roth(1998)

進行環境素養研究時,大致將環境素養分為認知、情意、技能、行為與個人特質 五個面向。

9

在國內方面之研究,環境教育學者楊冠政依據Roth所提出的觀點加以分析探 討,認為環境素養應可歸納為環境敏感度、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個人投 入與責任感、主動參與等六大領域。而其中環境敏感性、態度和價值觀屬於情意 層面,個人投入與責任感屬於行為層面,也尌是說環境素養包含知識、技能、情 意和行為等四個層面 (楊冠政,1993)。而2003年由劉潔心等人整合各理論後,

發展「大學校院學生環境素養問卷」,用以建構大學環境教育之共同指標。其中 包含環境知覺、環境態度、環境價值觀、環境技能、環境行動與環境知識六個面 向。

因此,研究者在綜合上述各學者觀點後,將環境素養分成環境認知、環境態 度及環境行為三個面向來進行探討,此研究中也將以此三個面向為主要架構進行 量表的編製以及分析。

肆、環境素養的相關研究

由於前面已經談過,在本研究中將環境素養分成環境認知、環境態度及環境 行為三個面向來進行探討,因此,以下研究者尌以這三個面向來探討環境素養的

理論及相關研究。

一、環境認知

認知(cognition)一詞起源於心理學。認知乃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 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舉凡知覺、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心理活動,均屬認 知(張春興,1992)。認知是個人對其處境所產生的種種刺激,經由意識活動對 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路歷程(張春興,1992)。

安邦(1992)認為,個人對態 度對象的了解情形、認識程度和看法稱做「認知」。Weber(1991)認為認知係 指個體經由個人意識對於事物的了解情形、認識程度及看法的心理路程,包含知 覺、想像、辨識、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經由上述學者之定義,研究者

10

歸納其意義,認為所謂認知,簡單來說,尌是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而去認識與理 解事物的心理過程,亦指個體獲得知識的歷程。

環境認知(environmental cognition)則是指人類對四周環境的各種訊息之吸 收、瞭解、儲存及組織的過程。環境認知不僅涉及環境的各種元素,也涉及環境 中的事件、情感屬性及象徵意義,因此,環境認知受到個人的基本屬性及其對環 境的知覺與體驗方式所影響

(Gold,1980)。

環境認知實際上包含了覺知的歷程和 知識的層面,換言之,環境認知是個人取得環境知識並將此知識內化、應用的綜 合結果。故有許多相關研究皆透過環境認知的方式來測知人們對環境訊息的評 價,以為分析之用。

根據1995 年美國環境素養評量小組(Marcinkowski & Rehring,1995)提出的 環境素養架構,認為主要的認知變項包含生態學的知識、環境科學的知識、有關 環境議題的知識、環境行動策略知識等。

Marcinkowski(1988)認為主要的認知性變項可包含三類,分別為:

(1)自然環境的知識:包含生物學和生態學方面的議題。

(2)環境問題的知識:包含自然環境的資源及資源過度使用產生的環境問題。

(3)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環境行動的種類、使用適當的行動解決問題,

及使用環境行動的技能。

二、環境態度

態度(attitudes)是指個人對人、事及對周遭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 性與一致性傾向(張春興1992),是個體在環境中遇到人、事、物等各種情境,

他所採取的應對行為的傾向(張春興、林清山,1989)。態度最共通的定義乃組

他所採取的應對行為的傾向(張春興、林清山,1989)。態度最共通的定義乃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