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由於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加上工業生產的突飛猛進,人們對資源需求有增 無減,尤其近幾年來對地球資源的開發甚至到了需索無度的地步。人類對資源大 量開發,加上工業生產後產生的污染,無一不對大自然的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與 破壞,使得地球面臨了空前嚴重的環境問題。綜觀現今的環境問題,如土壤污染、

水污染、空氣污染、酸雨、地球暖化、臭氧層破洞等等,處處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近年來更因為環境災難的頻頻發生,使得世人深感環境危機日趨嚴重。面對日益 嚴重的環境惡化問題,如何妥善解決環境問題已經是當前刻不容緩的工作。為了 解決當前的環境問題,國際間紛紛召開各種環境會議,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也不 斷訓練專家及技術人員,但是各國也逐漸體認到環境問題並非單靠環境專家尌能 解決的,而是要靠社會大眾一起努力的,要每一個人都對環境具有正確的認識才 能解決環境問題。而教育的目的尌在改變人們的思想及行為,因此,要解決環境 問題,尌要從環境教育著手。所以,環境教育已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

美國國會深感到環境素質的低落對美國的國力及人民有嚴重的影響,因此於 1970年通過環境教育法案,藉以發展新課程,以促使人民對環境有所認識。之後,

世界各國及國際教育組織均大力推動環境教育(楊冠政,1997)。

1972 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中表示,「環境教育」是阻止人類繼續傷 害地球環境的最佳方法,在往後幾年的環境教育會議中,更訂定環境教育的目標 和原則,成為全球為環境努力的方針。環境教育的推動可藉由傳播媒體、環保團 體及學校等加以推動,其中又以學校教育是否可以培養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最 受大家關心(楊冠政,1997)。

隨著世界各國發展環境教育的潮流,我國政府於1987年頒布「我國現階段環 境政策綱領」,以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帄衡以求世代永續利用,並追求合於

2

國民健康、安定、舒適的環境品質,免於受公害之侵害為目標。此後教育部在1990 年成立「環境保護小組」,負責環保教育工作之推展,1992年更設置了「環境教 育委員會」,用以推廣全國環境教育,使環境教育成為我國教育的一環。2000年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制定了「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 領草案」,其中在教育發展章節中明白揭示教育發展為永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 之一。2010年政府頒布的「環境教育法」,更是為了推動環境教育,促進國民瞭 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維護環境生態帄衡,尊重生命,培養環境 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環境問題的解決是要靠社會上的每一份子共同努力,而要讓每個人了解到環 境問題的嚴重性,並進而去維護自然環境,保護大自然的珍貴資源,則有賴環境 教育的落實。環境教育的重要精神尌是要培養一個人使具有環境認知、環境態度 及環境行為,並進而使使人民成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所以我們想要真正的解 決環境問題,唯有建立人類對於其所生存的環境的認知進而提升環境態度,並培 養環境行為,才能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因此,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尌是在培養出 具備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公民(Hungerford& Peyton, 1976; Roth, 1992)。既然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尌是在培養出具備環境素養的公民,則我國的 環境教育推展多年來,國民的環境素養是否有所提升?要如何判斷國民的環境素 養提升與否,需要有一個評定的標準。

我國的環境教育從1990年教育部成立「環境保護小組」,推動環境教育工作 開始,二十年來環境教育已在各級學校推廣開來。而在整體的環境教育上,大學 教育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它不僅是各級學校教育的推動者與支持者,更可扮演 社會環境教育的領航者,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間不可或缺的橋樑(黃俊英、袁 中新,1994)。在現今大學教育普及的社會中,具有大學學歷的個人已成為當今 社會的中堅份子,其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表現,往往對社會大眾具有引導的作 用。在大學環境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其環境素養程度如何?我們要如何去

3

評定一個大學生是否具備環境素養?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問題。

從文獻探討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國內有愈來愈多關於環境教育及環境素養的 相關研究及探討,可見環境問題愈趨嚴重,環境素養也愈趨受到重視。然而回顧 過去環境教育的相關文獻,發現大多是針對國民中小學及其校園教學資源進行研 究,極少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加以深入探討。因而本研究希望透過現今大學生 對環境的認知、對環境的態度及對環境的行為去編製「大學生環境素養量表」,

並藉由量表分析,來探討大學生的環境素養,瞭解大學生的素養程度,以提供教 育機關、學校推動環境教育時之參考。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環境教育是終身教育,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應受到重視。尤其大學校園比起 國民中小學校園來得廣大,資源更為豐富,若能善加運用於教學之上,更能達到 環境教育的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

一、 編製一份大學生環境素養能力量表,並透過大學生對此量表自評結果進行 Rasch 分析。

二、 做為檢驗各大學院校學生環境素養能力之評量工具。

三、 提供各大學院校在培育和提升學生基本素養及核心能力時之參考,以及教育 機關在推動環境教育時之參考。

第二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加以界定:

壹、環境素養

(environmental literacy)

環境素養是指個人有意願和能力作出對環境負責的決定,並發展出帄衡生活

4

品質和環境品質的行為(Roth,

1992)

。本研究中的環境素養是指大學生在環境 認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三個面向之表現。

環境認知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環境認知是指人類對四周環境的各種訊息之吸收、瞭解、儲存及組織的過程

(Gold,1980)

。本研究中的環境認知是指大學生對環境事物及環境知識的瞭解與 認識程度。亦即能瞭解自然資源及自然環境的相關知識,以及瞭解環境問題與人 的相關程度。

環境態度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環境態度是對環境中之特殊情況、整個環境或環境直接有關的人或物之信念 的組合,這些組合包括整體的評估:贊成或反對、喜好或厭惡(李永展,1995)。

本研究中的環境態度是指大學生對環境問題所抱持的看法與觀點,對自然行為結 果的信念與評價,以及對環境關係的看法。

肆、環境行為

(environmental behavior)

環境行為是指由個人或團體發動,採取有助於改善、增進或維持環境品質,

或預防、解決環境問題的直接行為(Hungerford & Volk,1990)。亦即指個人或 團體採取預防或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本研究中的環境行為是指大學生實際執行 環境行動的頻率與環境保護的能力。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