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自我音樂創作理念之實踐

第二節 《目垂》─ 為七重奏

壹、創作背景及理念概述

《目垂》創作完成於2017 年 4 月,編制為雙簧管、單簧管、法國號、中提琴、大 提琴、馬林巴木琴與擊樂。該曲係以睡眠週期(Sleep cycle) 為創作靈感及主要樂曲架 構。人類睡眠週期基本可分兩大段落,分別為非快速動眼睡眠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 non-REMs) 及快速動眼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簡稱 REMs)。此兩段落於睡眠時會不停交替,凡交替一次即為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而人 類平均每次睡眠會有4 至 5 個睡眠週期,各週期 90 至 110 分鐘。非快速動眼睡眠期內 又包含四個階段,分別為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由於此四個階段均不會 出現眼球快速跳動現象,故甫統稱為非快速動眼睡眠期。而快速動眼睡眠期,顧名思 義,眼球呈現快速跳動現象,腦波變化頻繁,與清醒狀態的腦波相似,此期亦屬人類

96

= 224-216-204-192-180-168

淺睡期 睡眠紡錘波(sleep spindle,頻率 12-14 Hz)及 K 複合波(K-complex,頻率 0.8 Hz)

75 資料彙整係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Online) https://global.britannica.com/science/sleep#toc38760 (accessed April 3, 2017)

97

98

【譜例 4-2-1】李佳盈《目垂》,核心音組分析

音組 I

音組 II

另,筆者亦以此兩組核心音組為基底,運用武滿徹以泛調性設計音高組織之概 念,分別於每一音垂直向上向下建構大、小三和弦,象徵西洋大小調之主和弦,作為 本曲主要音高素材(如【表 4-2-2】及【表 4-2-3】所示)。檢視音組 I 所建構之和弦,由 於該音組之D 音為第四段之中心音,故係以 D 做為核心音組第一音;而每一音組共四 音,本可建構四個和弦,但由於該四個和弦內皆有兩和弦相同,故音組I 每次僅可建 構三個和弦。而音組II 則因 Eb為其他段落之中心音,故係以Eb做為核心音組第一 音;其所建構的和弦,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為先向上後向下建構大、小三和弦,其四 個和弦內有共有兩組和弦相同,故音組II 每次僅可建構兩個三和弦。另一種則為先向 下後向上建構大、小三和弦,其四個和弦皆不同,故音組II 每次可建構四個和弦。

99

100

之規律與不規律性呈現。而筆者於本曲中,則係運用不同的中心音以及截然不同的音 樂風格及樂句型態,區分象徵夢境與睡眠之段落。運用不同中心音的部分,誠如上點 所述,描繪睡眠段落之中心音為Eb,描繪夢境段落之中心音為D;而截然不同的音樂 風格及樂句型態,如第230 至 240 小節(如【譜例 4-2-2】所示),屬描繪睡眠之段落,

筆者係以多層次橫向線條為主。各聲部具有各自的樂句呼吸和節奏韻律,象徵人類進 入睡眠的狀態後,各種身體機能,如腦波、脈搏、血液流速等,其平緩穩定之律動。

【譜例 4-2-2】李佳盈《目垂》,第 230 至 240 小節

101

【譜例 4-2-2】李佳盈《目垂》,第 230 至 240 小節 (續)

而象徵夢境的段落,筆者則係將自身真實的夢境作為靈感,將此樂段分為三小 段,分別描繪追逐、飛翔、怪舞之夢境。如第265 小節(如【譜例 4-2-3】所示),此段 為追逐之夢境,故筆者以5/8 拍之韻律為底,穿插 6/8 拍及 3/8 拍組合節奏,並運用該 曲首次出現的筒狀鼓(tom-toms,如譜例之方框所示),凸顯重音,增加節奏感;而單簧 管則演奏一持續動機,象徵對一事物之窮追不捨。

102

【譜例 4-2-3】李佳盈《目垂》,第 264 至 282 小節

而此曲第329 小節起為描繪飛翔之段落(如【譜例 4-2-4】所示),筆者運用單簧管 寬廣音域之特性,作為主旋律聲部。其音型以一長音與快速音群交替出現為主,快速 音群時而如音階般級進上行,時而連續性大跳,藉以呈現飛翔時,時而振翅,時而乘

103

風,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之情景。而其他聲部則多為點狀和弦,如大提琴之撥弦與馬 林巴木琴之琶音和弦(如譜例方框所示),以長音及雙音反覆點綴。

【譜例 4-2-4】李佳盈《目垂》,第 329 至 337 小節

104

而第 356 小節起則為描繪怪舞之段落(如【譜例 4-2-5】所示),筆者係以 3/4 拍之 圓舞曲韻律為底,但其韻律藉由拍號頻繁切換,不斷被打斷,故始有踉蹌顛簸之感。

而除了不規律的節奏外,雙簧管與單簧管又分別演奏不同韻律之旋律,雙簧管為三拍 之韻律,單簧管則為四拍加三拍之韻律,藉以凸顯舞蹈之怪誕及滑稽。

【譜例 4-2-5】李佳盈《目垂》,第 356 至 375 小節

105

【譜例 4-2-5】李佳盈《目垂》,第 356 至 375 小節 (續)

三、 不同樂器銜接相同音高

於本論文第三章第二節第參點之音色分析中,筆者解析武滿徹運用樂器不同之音 色重疊相同音高,使其音響具有踏瓣之效果。故筆者亦於本曲中運用此手法,如第56 小節(如【譜例 4-2-6】所示),馬林巴木琴以八度之八分音符點綴中提琴之長音。由於 馬林巴木琴發聲原理為琴棒敲擊琴鍵,相較於中提琴以弓擦弦,聽覺部分會先聆聽至 馬林巴木琴之點狀式短音後,再銜接至中提琴之長音,營造如踏瓣之效果。而於第64 小節,長音線條交至單簧管,馬林巴木琴再次以八度之八分音符點綴,延續前方如踏 瓣之聽覺效果。

106

【譜例 4-2-6】李佳盈《目垂》,第 53 至 71 小節

四、鋸齒狀音型之變化

筆者於前一節分析之樂曲中已運用鋸齒狀音型及其變化,而於此曲中筆者則以不 同手法再次運用此音型。如自第28 小節起(如【譜例 4-2-7】所示),各聲部接續演奏音

107

組II (Eb、E、A、Bb) 及其轉位,如譜例虛線之線條,各聲部輪流銜接。而筆者將其音 型擴展,以跨聲部手法呈現鋸齒狀音型。首先由大提琴演奏Eb,而後銜接至單簧管的 E,便再次接回至大提琴的 E,最後則交由馬林巴木琴演奏 A、Bb。其後方亦皆以相同 手法,呈現音組II 之轉位。

【譜例 4-2-7】李佳盈《目垂》,第 21 至 52 小節

108

【譜例 4-2-7】李佳盈《目垂》,第 21 至 52 小節 (續)

1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