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直接指涉論 (Direct Reference)

2.4 閩南語變調範域研究 (Tone Sandhi Domain of TSM)

2.4.1 直接指涉論 (Direct Reference)

觀察調群的學者最先注意到其與句法結構的連結。例如,周辨明 (Chiu, 1931: 24) 指出調群 和句法單位間屬於一對一的關係 (One-to-One Mapping);句中30 若出現本調,表該音節同時位於調群末端以及詞彙句法單元 (Morphosyntactic Units) 的末端。以句法關係探討調群的觀點一直持續到 1990 年代,主要研究的 學者有鄭良偉 (Cheng Robert L.) 及陳淵泉 (Chen Mathew Y.) 等。

! 按照傳統優選理論,(14) 僅能導出單⼀優選項 a 29

! 「調群」(Tone Group) ⼀詞直到陳淵泉 (Chen 1987) 年時才提出,為便於討論,本⽂中統⼀⽤此稱呼。

30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1.1 鄭良偉:詞組分界 (Phrasal Boundary)

鄭良偉 (Cheng 1986, 1973) 沿用衍生音韻學的「邊界」概念,將每個調群 右端放置一井號 # 作為邊界標記 (Boundary Marker)。其認為,語法關係控制變 調的範域,因此調群等於語法單位,即:名詞詞組 (NP)、動詞詞組 (VP)、子句/

句子 (S’/S) 和修飾句子的副詞詞組 (Sentence AdvP)。換言之,這些詞組右端的分 界即為調群邊界。若以「阿媽上愛聽音樂」一句為例,據鄭良偉的定義,應劃 分為 (15):

(15) 以詞組分界劃分調群

阿 媽]NP 上 愛]AP 聽]V 音 樂]VP (奶奶最愛聽音樂) a -má siōng ài thiann im -ga̍k 31

grandma most love listen-to musi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照鄭良偉的分析,此句因含一個 NP 及一個 VP,總共包含兩個調群:1[阿媽]#

2[上愛聽音樂]#。「上愛AP」為一修飾 VP 的副詞,故其右端無調群邊界。

然而,陳淵泉 (Chen, 1987: 115-117) 提及,此作法需區別詞類 (Categorial Distinction),無論於理論上(Theoretical) 或實證上 (Empirical) 皆無法盡善。且閩南 語變調現象非常普遍 (Productive),若說此語言中的變調須考慮詞類,則不合理;

實際語言中,也並非每個 NP 右端都有調群邊界,像是「孩子NPA ]#」一詞 中,名詞詞組「孩子NP」右端便無調群邊界 (#)。

! 本⽂例句所使⽤拼⾳為台羅拼⾳,⽤字參考⾃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詞辭典網站 (http://twblg.dict.edu.tw/

31

holodict_new/index.html)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1.2 陳淵泉:變調群組 (Tone Group)

陳淵泉 (Chen 1987, 1992) 主張變調規則運作的範域由句法決定,不受韻 律訊息影響。其認為廈門語的變調規則侷限於調群內,為延續傳統,以井號標 示 (#) 調群右邊界。相關規則如 (16):

(16) 變調群組規則

(a) 變調規則 (Tone Sandhi Rule)

變調規則 (TSR): T ➞ T’ / __ T 於調群中,

其中 T = 本調; T’ = 變調 (譯自 Chen, 1987: 113) (b) 調群構成 (Tone Group Formation)

I. 調群構成 (TGF):

每個 XP 右邊界標註一個 #,

除非該 XP 為附加語 (adjunct) 並 C-統制 (c-command) 其 詞彙性主要語 (lexical head)32

II. XP 為 Y 的附著語, 如果 XP

i) 出現於 […XP…]YP 之中,且

ii) 並非一個被 Y 嚴格次範疇化 (strictly subcategorised) 的論元 (argument)

III. A C-統制 (c-command) B,假如第一個支配 (dominate) A 的分支點 (branching node) 亦支配 B

(譯自 Chen 1987, 1992)

! 此規則中的「Lexical」⼀字為陳淵泉於 1992 年的⼿稿中新增 (⾒ (Chen 1992))。(此訊息參考⾃林若望 (1994)。) 32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 (16a) 中,閩南語連續變調於單一調群中運作,變調規則 (TSR)「同時」作用 於調群內所有音節。除最後一音節讀本調,其餘音節都變調。故語流中,本調 的數量可代表調群的數量。而 (16b) 說明,調群等於一最大投射 XP ,且此 XP33 不可為一 C-統制主要語的附加語。陳淵泉另提到,「X」為一詞類參數

(Categorial Variable),亦即「X」可代表各種詞類 (A, N, V, P 等) (Chen 1987)。

陳淵泉的調群定義背後有兩基本概念:單位性 (Constituency) 及修飾性 (Modification)。故其定義的調群建立於三個前提上:(A) 無須區辨詞性 (Categorial Distinction),重視句法的成分層級 (Categorial Hierarchy) 、(B) 須區辨論元34

(Argument) 和附加語兩種語法功能及 (C) 調群與句法分界 (Bracketing) 須互相對 應 。35

除解釋普遍的變調,陳淵泉發現,副詞 AdvP 為附加語,但調群定義無 法解釋其變調行為。因此特別討論副詞變調 (Chen, 1987: 6.2)。其依語法功能將 副詞分成兩類:修飾句子的副詞 (S-Adv) 及修飾動詞的副詞 (V-Adv),本文以下 簡稱「句副詞」及「動副詞」。變調時,句副詞右端有一調群邊界 (Tone Group Boundary, #),而動副詞因位於調群內部,其右端無調群邊界,如 (17):

! 陳淵泉採⽤ X-bar 理論中的最⼤投射定義。

33

亦即 X-bar 理論中的 X0, X1, 及 Xmax三個階層。

34

! 調群放置 # 標⽰右邊界 ( ] ),忽略左邊的句法分界 ( [ )。

3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副詞變調行為

例子 (18) 中,「上愛AP」為動副詞,故其右端無調群邊界。此時句子 (18) 含兩 調群:1[阿媽]# 2[上愛聽音樂]#。調群邊界分別出現於 NP 與 VP 右端。

遵循 SPE 傳統及上述幾位學者看法,句法投射 (Syntactic Projection) 內的 邊界符號 # 可界定出調群的範圍,因此調群被定義為兩個邊界符號 # 的區間範 圍 (Span)。調群定義可解釋多數的變調情形,但蕭宇超提出疑問,認為閩南語 中的調群若單純以句法來詮釋並無法盡善 (Hsiao 1991),討論詳見下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