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相關實徵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實徵研究,茲說明如下:

一、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學習動機相關實徵研究

張美玲(1999)在「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 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中,以 33 位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對象,實驗組在「內在目 標導向」、「外在目標導向」、「學習的自我效能」、「期望成功」與「測試焦慮」等

.05),即接受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PBIL)此教學法的學生表現在自然與生 活科技課程的學習習動機未明顯優於一般教學法之學生,因此用不同教學方法未 必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黃煜程(2001)在「國中理化教師所營造的學習環境對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個案研究」中,研究對象為一位國中理化教師所營造的學習環境,聚焦在教育層 面前後的改變,對六位個案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高成就動機-

表現目的的學生而言,在無外在壓力的情形之下已慢慢的從表現目的轉移到學習 目的;中成就動機-表現目的的學生,家庭的價值觀讓他的成就動機漸增,不過 是完全建立在學業成就上面。低成就動機-表現目的的學生則無太大的改變,但 是有趣、未知結果及生活化的實驗能引起短暫的好奇心。

丁月理(2004)在「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科學批判思考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 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中,探討高雄縣、市國小六年級六班共 190 位學生 學生,其學習動機、科學批判思考能力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就的關係。

研究發現學生在學習動機方面,以「價值」的動機最強,「興趣」最弱。學生的學 習動機、科學批判思考能力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業成就間互有顯著相關。高學習 動機和高科學批判思考能力的學童,其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就愈佳,學生 學習動機中的「自我效能」、「價值」及「學習目標」,以及科學批判思考能力中之

「綜合」和「評價」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業成就具有預測力。

吳宛如(2005)在「科學探索課程對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表現之影響」研 究中,以台北市北投區某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實驗組及對照組,研究結果發現:

實施ㄧ學年的科學探索課程的實驗組班級科學動機明顯的有持續,以t檢定來檢視 前、後測未達顯著性及延宕測驗達到顯著性,對照組則皆未達顯著。歸納研究結 果,實施科學探索課程對國中學生的學習科學的學習動機是有幫助的。

邱正雄(2005)在「國中、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習焦慮與學習

動機之研究」中,研究對象為宜蘭縣羅東鎮國中、小學生共 698 人,以「自然科

學習焦慮量表」及「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施測,同時訪談了 22 位學生,以質性 資料作為研究輔助,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小學生自然科學習焦慮在性別、年級 等變項達顯著性差異;國中、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在性別、年級等變項達顯著 性差異,其中「自我效能」層面在性別變項達顯著性差異。國中、小學生自然科 學習焦慮與自然科學習動機達顯著性負相關(r=-.705,p<.01)。

魏禹綸 (2006)在「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策略與科學學 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中,研究對象為嘉義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共 382 人,以「科 學學習動機量表」及「科學學習策略量表」施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國 小高年級學童其科學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無顯著差異;不同年級與不同父母教育 程度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科學學習動機有顯著差異;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 機越佳,科學學習成就表現越佳;科學學習動機與父母教育程度二個變項能夠解 釋科學學習成就 14.6%的變異量且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之 間有顯著的路徑存在。

二、科學創造力相關實徵研究

黃文彬(1998)在「具科學創造力之國小學童人格特質之研究」中,研究對 象為屏東師院附小為研究樣本,編成「科學創造力實驗班」,篩選 10 位六年級具 科學創造力的學童進行個別晤談,並蒐集研究樣本之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工 具包括「意願調查表」、「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教學活 動觀察檢核表」、「晤談題目」等。研究發現具科學創造力的國小學童,具有以下 人格特質:創造性思考特質之表現依序為流暢力、變通力、精密力、獨創力、開 放性、標題;喜歡自然、數學和體育等科目及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等。

李彥斌(2001)在「從科學活動過程技能中增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潛力研究」

中,將科學創造思考潛力則分為開放性、變通性、獨創性、流暢性、精密性與標 題等六項,以「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與「科學創造思考活動」,作為前測與後

測之工具。經科學過程技能訓練後,國小學童在科學創造潛力方面,開放性、獨 創性、精密性、流暢性與標題,實驗組前測時低於對照組,後測時實驗組平均分 數明顯高於對照組;但是精密性方面,對照組平均分數也有明顯的進步,因此不 能確定受到科學過程技能之促進。另外變通性方面,實驗組的進步分數未達到顯 著的差異。

吳怡瑄(2002)在「主題統整教學、教室氣氛、年級及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 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研究」中,以台北、高雄共四所學校 635 個學生作為研究 對象,發現年級與科技創造力達顯著相關(r=.26,p<.01),且四年級學生在科技 創造力測驗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視覺造型與精進力的表現皆較三年級學 生為佳。此外,研究中也發現父母社經地位也與科技創造力有顯著相關(r=.15,p

<.01),社經地位對科技創造力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響力。

陳亮宇(2002)在「自然科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影響」研 究中,選取台中縣某國小五年級的兩班學生,分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兩階段的實 驗教學。教學前,兩組學生均接受「科學創造力測驗」與「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 評測」前測;教學後,又實施不同的「科學創造力測驗」與「國小學童科學創造 力評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學生的科學創造力表現在前後兩種量化測驗得 分皆無顯著差異。

張素菁(2005)在「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教室環境知覺與科學創造力表現關 係之研究」中,國小學生對科學教室的環境知覺的總量表,與學生創造力表現之 r=.295,p=.000 達顯著正相關,科學教室的環境知覺愈佳,科學創造力愈佳,顯示 良好的創意教室氣氛,提供學生創造力發展的有利因素。

盧彥勳(2006)在「國中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批判思考、數理科成就與其 科學創造力關係之研究」中,以高雄縣岡山鎮某國中八年級 294 名學生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母親要求的層面對於學生科學創造力有直接效果;

此外,學生在數理 (數學、理化)科的成就,對科學創造力具有直接成果。

三、學習動機與創造力相關實徵研究

許淑婷(2003)在「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創造傾向、師生互動與科學創造力 之關係研究」中,以高雄縣國一學生 316 人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動 機與科學創造力之間的關係中,以「自我效能」最為重要。「挑戰性」、「自我效能」、

「挑戰性問題」、「瞭解與友善」,「表現目標導向」在科學創造力的表現上,皆有 重要的影響力。國一學生科學學習動機、創造傾向與師生互動對科學創造力的影 響之相對權重關係中,以「創造傾向」與「師生互動」之權重較重。

吳文龍(2004)在「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 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中,以臺北市中正區DM國小五年級四個班級的學生為 對象,以自編之創意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活動,參考國內相關創造力測驗,發展出科 學創造力測驗。研究發現:自然科學習動機、自然科批判思考與科學創造力三者 具顯著相關性。

陳宏漳(2006)在「國小六年級學童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學業成就與科學 創造力之關係研究」中,以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對象,發現:學習動機與科 學創造力測驗之得分相關達統計顯著水準(r=.284,p<.01);科學學習動機的分 量表中,自我效能、主動學習策略、科學學習價值與與科學創造力測驗之相關均 達顯著水準,三者中,以自我效能得分相關(.36)最高。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流暢、

變通、獨創性得分來看,獨創性與科學學習動機總量表相關最高(.23 和.29),流 暢性與自我效能相關性最高(r=.36,p<.001),並且指出學習動機較高者,科學 創造力表現也較佳。

徐惠玉(2006)在「童詩欣賞教學實驗研究--採情境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創造力之影響研究」中,研究對象為台南市某國小三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各 32 人,研究發現:實驗組學童在童詩學習動機量表的「外 在目標導向」、「內在目標導向」、「工作價值」、「控制信念」、「自我效能」、「期望

成功」的表現,均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童。此外,創造性思考活動方面:實驗組與 控制組學童在「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及「標題」的表現,

並未達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動機理論和實徵研究及對於創造力的關聯,在學校部分我們可以提 出幾項實際意涵:1.鼓勵學生或教師從事喜愛的事;2.讓學生自由選擇,並引導 學生尋找有高度內在動機追求的問題;3.父母或教師讓學生討論內在興趣和學習 樂趣,提高其動機和創造力;4.降低學校環境的外在限制(如競爭);5.提供支持

(如酬賞、肯定);6.將創造力納入作業一部分;7.運用混合動機鼓勵(張世彗,

(如酬賞、肯定);6.將創造力納入作業一部分;7.運用混合動機鼓勵(張世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