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的目的是將本研究的動機、目的、問題及研究架構做一整體性的描 述,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節為研究架構;第三 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詮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本節旨在說明研究者進行本研究之動機與研究目的,茲說明如下:

一、創造力教育為關注議題

創新,行動革新,傳統的五育概念也要注入新血,不同於過去德智體群美僅 側重單項的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近來教育部一直強調創造力教育的進行,目的就 在於藉由新五育運動分別從師、生、校園、教學媒材、團隊的分工合作等五個面 向,輻射出創造力教育實踐的五大主軸;以創造力教育為種子,從地方紮根,新 五育勾勒出台灣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ROC)的願景(教育部,

2002)。

創造性的環境是一個可孕育創造者的動機,培養創造者的人格特質,發展創 造思考技能以助長創造行為的環境。創造思考的教學環境應特別注意班級教學中 生動、活潑、自由、溫馨、幽默的氣氛,並以學生為主體、尊重、接納學生的意 見和想法,營造活潑開放的教學情境,以利於師生的互動,相互的激盪,激發學 生源源不絕的創造思考。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師生均感自由安全的教室 氣氛,是創造思考教學的第一步。而目前臺灣社會已進入以腦力決勝負的「知識

基礎能力,因此生活科技教師應將倡導科技創造力,當成是科技教育工作的推動 重點,讓學生更具有競爭力(林彥志、朱益賢,2006)。此外,由各領域的創造力 教學看來,不難看出共通性皆為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步驟循序漸進而來,因 此創造力在未來發展上,自然科學應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因此學習過程中所展現 的創造力,以及影響創造力的相關因素,正是研究者所感興趣的。

二、查閱相關文獻的啟示

國民小學階段,學生對於自然科學的接觸首在於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在九 年一貫課程未實施前,國民小學的自然科學,從一年級即開始,但九年一貫課程 實施之後,低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併入了音樂、美勞而成為「生活」課程,

因此真正接觸自然科學就要到三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了,因此本研究 鎖定進行中、高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原因即在於此。許多文獻皆是進行國中 或高中以後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較少進行國民小學階段的研究,因此研究者 選擇國民小學階段進行探究。

段曉林、靳知勤(2000)指出學生在進入學校學習之後,學習動機會隨著年 級的升高而減低,尤其發生由國小步入國中階段,其學習動機、學習表現以及對 科學的學習興趣皆會隨其年級的增加,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學生對於科學的學習 動機上的低落,將會影響其在往後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持續學習與參與,所以 對於學生自然科學學習動機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尤以目前教育趨向為考試 領導教學,忽略其他的項目,以致於窄化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教師部分也依 循著課本教材所編輯之內容,要學生照單全收,忽略了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也是 讓學生培養創造力很好的機會,以導致上述年齡增長與學習動機成反比情形。黃 鴻博(1994)也指出學生多數因自然科學學習課程對生活及未來發展缺乏明確的 意義而興趣遞減,美國中學階段選修自然科學科目學生人數比率日益減少,成就 評量日益低落,美國教育學者大聲疾呼「國家正在危機中」,可以看到同樣問題在

美國也可見一斑。

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在學習過程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學生的學習沒 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而只是為了求考試得高分,隨著年齡增長與學習環境的改變,

必會逐漸中斷學習,而唯有具備充分的學習動機,才能不斷驅使自我學習與成長,

因此了解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何,可以作為國民中學教師進行自然與生 活科技課程之銜接與課程編輯與安排之參考,而不至於造成學生學習動機嚴重斷 層。

三、研究者對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接觸

研究者於 2004 年 8 月開始從事國民小學教職,除第一年的第一個月擔任導師 的職務,兵役後即擔任科任教師兼任行政職務,開始接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 域,轉眼間研究者擔任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任教師的工作已邁入第四個年頭,

這些年下來,在教學上偶有遇到挫折,也有令人難忘或得意的時刻。九十六學年 度時,研究者獲選任職學校接受宜蘭縣教育處國民教育輔導團九年一貫教學訪視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觀摩對象,結果獲得輔導員的一致好評,將表演藝術及 創思技法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教學內,也在同年獲推舉為校內九十七學年度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召集人,興起了探究創造力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相關 實務的念頭,因此開始著手於本研究的進行。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一)分析國民小學學生之背景變項與學習動機的關係。

(二)分析國民小學學生之背景變項與科學創造力的關係。

(三)分析國民小學學生之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的關係。

(四)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作 為參考。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性別、年級、居住地區及父母教育程度為背景變項,學習動機為中 介變項,以科學創造力為依變項,分析背景變項與學習動機,分析背景變項與科 學創造力及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的關係。本研究架構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不同居住地區之國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年級之國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否有差異?

1.居住地區 2.年級 3.性別

4.父母教育程度 背景變項

1.自我效能 2.學習誘因 3.學習策略 4.學習態度 5.學習價值 6.自我概念

學習動機 科學創造力

1.流暢力 2.變通力 3.獨創力

(四)不同父母教育程度之國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有差異?

(五)不同居住地區之國民小學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是否有差異?

(六)不同年級之國民小學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是否有差異?

(七)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是否有差異?

(八)不同父母教育程度之國民小學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是否有差異?

(九)國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可預測其科學創造力?

(十)國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可解釋其科學創造力?

第四節 名詞詮釋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各變項的定義,茲說明如下:

一、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motivation of learning)是指引起個體去鑽研受教,能朝著目標 的內在歷程。本研究將以受試者在「國民小學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量表」

中之得分代表之,得分愈高者代表學習動機愈強。

二、科學創造力

創造力(creativity)的定義很多,本研究中的科學創造力是指中、高年級學 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所表現出的創造力,意指:超越與突破既有的經驗與 限制,形成新的觀念歷程。進行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著重科學知識與科學技能 的傳授,藉由不同的課程實施,以及多樣化的課程內容,讓學生之創造力能夠展 現與成長。本研究所指的創造力係指「科學創造力測驗」之得分代表之,測驗分 數愈高,表示學生的創造力愈佳;反之,得分愈低,表示較不佳。

三、背景變項

居住地區係指本研究以宜蘭縣十二個鄉鎮市的國民小學(含各分校,但不含 公辦民營學校及九十七年度新成立之小學)為調查對象,研究者依產業類型將宜 蘭縣各鄉鎮市區分成「城鎮型」、「鄉村型」、「漁村型」及「山地型」四個類型,「城 鎮型」因其商業活動發達,故研究者將宜蘭市、羅東鎮和礁溪鄉列入;「鄉村型」

以農業產業為主,研究者將冬山鄉、五結鄉、壯圍鄉、三星鄉和員山鄉等五個鄉 列入;「漁村型」是以漁業產業為主,分別有頭城鎮和蘇澳鎮;「山地型」則將山 地鄉偏遠地區的南澳鄉和大同鄉列入,藉以了解不同居住地區對學生自然與生活 科技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創造力是否有影響。

年級(grade)意指學習的年段與層級分別。國民小學可分為六個年級,三個學 習階段:低、中、高年級。本研究專指學習的階段。由於低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 課程還未獨立成科,而是與藝術與人文課程合科為「生活課程」,因此本研究鎖定 年級為中年級(三、四年級)及高年級(五、六年級)進行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