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科學創造力

2.相關(Relevance):教材與學習者有相關性,才會有興致來學習。

3.信心(Confidence):對學習者程度能力與態度進行評估,並安排適切的課 程內容,讓學生具備信心。

4.滿足(Satisfaction):讓學習者覺得花這些時間來學習這課程是有意義、

有價值的,才會有動力繼續進一步學習。

綜合以上所述,了解學生學習動機所在,才能對症下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解決目前學習動機日益低落的問題。

第二節 科學創造力

本節旨在探討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的相關文獻與實徵研究,茲說明如下:

一、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

創造力是指在問題情境中超越既有經驗,突破習慣限制,形成嶄新觀念的心 理歷程(張春興,1995)。關於創造力的研究始於 1950 年代,當時 Guilford 呼 籲各界要重視創造力的研究,自此行為科學界與教育界學者攜手合作進行各種創 造力研究。創造力的研究為資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儘管至目前為止,創造 力概念只有少許共識,有些研究者應秉持科學精神,發展精密研究工具解此謎團,

誠如人文學派研究者的主張,這也許會是一種比較有創意的生活態度(劉世南、

郭誌光,2001)。有關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過去學者研究時,因其使用工具、研 究領域或是研究結果的不同,對創造力定義也就不同。對創造力模糊不清的定義 與標準導致研究上的困境,而創造力的紙筆測驗解決了某些問題,但是同樣也帶 來了許多的批評(Sternberg & Lubart,1996)。因此至今,還未有一個被大家所公 認的定義。毛連溫、郭有遹、陳龍安與林幸台(2000)歸納各家學者所提出之理

Guiford

創造力的因素應包括對問題的敏感力、流暢力、

(續表 2-2)

Torrance

創造思考是一序列的過程,包括覺察問題的缺

Maslow

自我實現的創造力直接從人格中產生,做事都有

從上表我們可以知道:創造力難有一致性的定義,各家所看的角度及所採用 的觀點皆不同。綜合歸納來看,毛連塭(1995)認為創造力各理論大致有六個共 通點,分別是:1.無論定義為何,總是與新奇與實用價值有關。2.創造力並非藝 術工作者專利,各領域皆需要。3.創造力與智力間無絕對並存關係。4.願意敞開 心胸接納不同經驗的人,可能擁有相當之創造力。5.創造力可刻意培養而成。6.

藉由創造力,人類才能不斷成長延續。因此,個體在所處的環境下,運用其流暢 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經由思考或想像的歷程,而產出新事物或新意義,

可解決問題,也可能使個體獲得滿足,同時也必須獲得所處環境中其他人的認同 之能力。

二、創造力的理論─4P 觀點

自 1950 年 Guilford 於 APA 年會中提出創造力的重要性之後,呼籲教育應重 視創造力的培養以來,關於「創造力」的研究開始受到各界的關注。Guilford 於 1959 年發表智力結構論,他將智力解釋為三個向度的立體結構,包括「思維內 容」、「思維產物」以及「思維運作」,其中思維運作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方式,分別 是認知、記憶收錄、記憶保存、擴散思維、聚斂思維以及評價,其中的擴散思維 和聚斂思維與創造力有很密切的關係。擴散思維是指解決問題時不被唯一解法所 限,而能依情況從不同角度考量的一種思維方式。聚斂思維是指依照求知法則去 解決問題,藉以獲得正確答案的思維方式。所以按依照 Guilford 的原意,這裡的

「擴散思維」在心理特徵上就是創造力。後來,Guilford 用流暢性、變通性和獨 創性這三種心理特徵來界定創造力(張春興,1997)。

然而,各家學者對於「創造」有不同解釋,則所持的理論觀點也不盡相同。

創造力有人稱之為創造思考能力,而有人認為它是發明能力或擴散思考,甚至是 想像力,因為立場不同而造成對創造力有分岐的看法。

Rhodes(1961)從 4P 的概念對創造力進行了解,此 4P 包括:1.「人格特質」

觀(Person);2.「創造歷程」觀(Process);3.「創造產品」觀(Product);4.「創 造環境/壓力」觀(Place/Press),將創造看成一個涵蓋創作個體的人格特質、心 理歷程、創造產品以及個體與環境互動的整體。研究者依此 4P 做為整理架構,進 行創造力理論之探討。

(一)「人格特質」觀

該觀點主要是探究創造力高的人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從個人的角度來研究創 造力,至少有兩種方向:人格特質與發展經驗。Gardner(1993)認為具有創造力的 人通常較常人能以較有效且有彈性的方法運用其認知歷程。有創造力的人其生活 方式似乎與常人不同,他們沉迷於工作中。Amabile(1996)認為創造力是一種行為 特質,他也極重視其他相關的情境因素如:人格特質、興趣、動機、態度和環境,

他針對個人特質指出如多項正面的人格特質、高度的自我動機、特殊的認知技能、

冒險導向、豐富的專業經驗、高水準的成員、廣泛的經驗、良好的社交技巧、聰 穎、不為偏見及舊方法所束縛的處世態度(Amabile,1988;王文中、鄭英耀,2002) Oldham 和 Cummings(1996)綜合了近年來學者們對創造思考人格特質的研究結 果,認為高創造力者具有下列的人格特質:廣泛的興趣、易為事物的複雜性所吸 引、敏銳的直覺、高度的審美觀、對曖昧情境的忍耐度及強烈的自信心;這些人 格特質與創造力測驗的表現有穩定的正相關。Runco 和 Walberg(1998)以 143 位 具有創意的研究員為對象、根據調查結果將具有創造力的人必須具備的特質歸納 為如下幾類:動機成分、發現問題、適應的認知、冒險、適應性的人格、傳統的 認知以及獨立。

Csikszenmihalyi(1988,1996,1999)也提出個體本身是影響創造力的三要素 之一,個體所涉及的主要是創造性人物的特質:1.活力-沉靜;2.聰明-天真;

3.責任心-玩樂心;4.想像與幻想;5.內向-外向;6.謙虛-自豪;7.陽剛-陰 柔;8.叛逆-傳統、9.對工作熱情主觀-對工作冷靜客觀、10.敏銳-退縮等,這 些創造性人物的人格特質是兩極化,並隨著領域、學門、時間而有所調整。

Sternberg、Lubart 以及 Csikszenmihalyi 主張傾向人格特質與環境產生互動,且 創造力可經由後天加以培養發展。在動機方面,Amabile(1996)強調內在動機比外 在動機重要,Csikszenmihalyi(1999)所提出的心流(flow)經驗同樣也強調內在動 機的重要性。

(二)「創造歷程」觀

此觀點主要在探討創造的過程中經歷的階段與需要的要素。創造的歷程是指 創造者從產生創造性的動機,到創造產品完成的過程。同樣的,問題解決歷程就 如同創造的歷程,在解決問題歷程中,個人面對問題時先澄清問題,當問題明確 後,個人再運用舊經驗加以組織聯結的相關經驗,最後產生創造性解答。在創造 的過程中經歷各種階段,各需要不同的要素,早期的研究多從「歷程」的觀點研 究創造力,以下舉幾個學者,說明創造歷程的觀點也不盡相同。

Wallas(1926)認為創造必須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1.準備期(preparation):個體蒐集資料,結合舊經驗和新知識。

2.醞釀期(incubation):個體百思不得其解,暫時擱置並從事其他活動,此 時個體仍然在思考這個問題。

3.豁朗期(illumination):個體突然頓悟,了解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4.驗證期(verification) :個體將頓悟的觀念加以實施,以驗證其是否可行。

創 造 歷 程 的 四 階 段 理 論 基 本 上 是 獲 得 研 究 者 的 支 持 (Sternberg,1988 ; Torrance,1962)。

Parnes(1967)提出包含擴散性思考和聚歛性思考過程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 (CPS)五階段,分述如下:

1.發現事實:蒐集和問題有關的資料。

2.發現問題:當資料蒐集好,問題線索也已呈現,問題界定的工作自然顯露。

3.激發想法:構想的產生和利用。

5.尋求接受:對解決方案做最後評估,決定最佳方案行動。

Gallagher(1975)依據 Wallas 所提出的創造歷程的四個階段理論,定義每一 階段所須具備的思考運作及要素,如表 2-3。

表 2-3 Gallagher 創造歷程階段的思考運作及要素

階段 思考運作 人格特質要素

準備期 認知記憶 好學、維持注意力

醞釀期 個人思考 智能的自由

豁朗期 擴散性思考 冒險、容忍失敗及曖昧

驗證期 聚斂性思考、評鑑思考 智能的訓練、邏輯推論

資料來源:「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葉 玉珠撰,2000,教育心理學報,32(1),第 95-97 頁。

陳龍安(1993)指出:創造並非「憑空捏造」或「無中生有」,而是一種「推 陳出新」或「精益求精」的概念,創造是一種能力,同樣也是一種歷程。最基本 的是要學生常常有新的想法(IDEA),也就是強調:

1.I(imagination)想像力:想像力為創造之基。

2.D(data)資料:須有知識、經驗、背景等資訊較易為有效創造。

3.E(evaluation)評估:評估可行性,選擇較好方案。

4.A(action)行動:創造需化為行動方能改變事實。

有些研究認為創造思考只是從潛意識的活動所延伸的創意頓悟,獨特的創思 歷程是不存在的,因此主張創意歷程只是以普通心智歷程以特別方式運作而已。

創造力是由能力、風格、價值、信念和策略組成的特質;能力是創造力基本要素,

認知風格是個體提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價值與信念是直接影響因素的,當 各體認為創意有價值,創意解決方案存在,即會增進創意產生機會,領域知識對 提供創意策略是有所貢獻的(Starko,1995)。

從上述可知,創造思考歷程開始於問題的發生,經確認並聯結舊經驗後,產

Csikszenmihalyi(2000)指出,個人所產生的成品,必須經過社群的判斷與 選擇,才能稱做創造性的產品。

Taylor Creativity Product Inventory

設計、改革、原則、關聯、樂趣、複 雜、簡潔

Besemer 和 Treffinger

The creative Product Analysis Matrix

創新(原創、新穎和奇特)、解決(邏 輯和效益)、精進和綜合(優美/結 構、吸引力、技巧)

(續表 2-4)

研究者 測量工具 標準

Amabile Consensual technique for creativity assessment

1.藝術作品:創造力(運用新材料、 Besemer 和 O'quin The Creative

Product Semantic Scale

Westberg Westberg's Invention Evaluation Instrument

原創性、技巧精湛、美感魅力

Reis,S.M.和 Renzulli

The Student

Product Assessment Form

愛、在組織中無法看到自己及他人的點、過份依賴無用的推理演算與太過於堅持 自己的意見。

Tardif 和 Sternberg(1988)指出創造性的環境包括領域、場地及脈絡。創造

Tardif 和 Sternberg(1988)指出創造性的環境包括領域、場地及脈絡。創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