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相關建議

在設計研究中裡,「符號」並不是一種技能,而是對於發現某些特定類型的 人、事或物本質的概念思維,探討符號客體的詮釋與意義,形式表現豐富的設計 形態,不僅僅是廣義的設計範疇,既也是一種視覺傳達的媒介,「設計」總是容 易被界定成一種表面式的視覺語彙,不論是以何種形式呈現,其需確切傳達所表 達之涵義,若能其對應適當的定位,在具有層層涵義的視覺符號運用下,因應文 化時代的轉變注入符號學學理的概念詮釋,顯現出另一種擲地有聲的視覺語彙,

不單僅是認知性的傳達,亦也聚合著概念範疇的視覺呈現。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66

67

(承上頁)

2015 烏克蘭「4th BLOCK」生態國際海報三年展 2015 玻利維雅國際海報雙年展

2016 第十二屆「金蜂獎」俄羅斯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 楊媽藝

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視傳組碩士

三信家商廣告設計科 科主任

2010 中國深圳國際海報設計獎

2010 中國元素國際創意大賽海報設計類獎 2011 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海報類優秀設計獎 2011 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海報類最佳設計獎 2013 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海報類優秀設計獎 2015 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海報類優秀設計獎 賴岳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 正修科技大學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 助理教授 2013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競賽海報設計獎 2015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競賽海報設計獎 2015 澳門設計雙年展

2015 烏克蘭「4th BLOCK」生態國際海報三年展 2015 玻利維雅國際海報雙年獎銅獎

2015 波蘭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

2016 第十二屆「金蜂獎」俄羅斯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 2016 臺北設計獎–視覺傳達設計類獎

2017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競賽海報設計獎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68

﹝附錄二﹞研究對象訪談大綱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研究對象

訪談日期

訪談地點 訪談內容:

思考往往是創作的第一步,在詮釋海報概念過程中,文本作品發想的來源?

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符號的應用是為重要,談談文本作品中符號在海報設計 上的意義?

除了符號的應用,文本作品是如何成功的展現出設計手法?

69 韌」「GRAPHIC DESIGN 比筆還要快速」,可見圖像符號在設計上的重要性。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70

71

72

73

﹝附錄四﹞本研究創作展覽

展覽主題: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展出時間:2018/01/10 - 2018/01/15

展出地點:國立高雄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 藝文中心

畢業展演視覺海報 350x500 mm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74

畢業成果展演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75

李侑儒(2014)。Floating浮世意象:氣球造形意像分析應用於海報設計創作之研 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論文,國立

76

77

Arthur Asa Brtgrt. (1992)。媒介分析方法(黃新生 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Aldo Leopold. (1949)。沙郡年記:李奧波德的自然沈思 A Sand County Almana (吳美真 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Roland Barthes . (2008)。符號學原理(李幼蒸 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Umberto Eco(1997)。詮釋與過度詮釋。(王寧根 譯)。北京:三聯書店。

英文文獻:

Barthes, R (1980) . From work to texe. In Josv`e V. Harari(ed.).Textual

Strategies︰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PP. 73-81﹐London︰

Methuen.

Boulter, C. J., & Buckley﹐B. C. (2000). Constructing a typology of models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models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41-57):

Springer.

Braden, R. A. (1996). Visual literacy.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491-520.

Bruner, J. (1977). Earl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Studies i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271-289.

Dane, F. C., (1990). Research method. Monterey,CA: Brooks/Cole.

David Lidov, (1998). “Sign” , in Paul Bouissac (ed ) Encyclopedia of Semiotics,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 p575

Derrida, J. (1981). Disseminati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nbar, K. (1995). How scientists really reason: Scientific reasoning in real-world laboratories. The nature of insight, 18, 365-395.

Eco, U. (1979). The role of the reader: Explorations in the semiotics of texts (Vol.

318).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Eppler, M., & Burkhard, R. (2004).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s. ICAWorking Paper, 2.

Goodwin, C. (1995). Seeing in depth.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5(2), 237-274.

78

Heidegger, M. (1977). The age of the world picture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W. Levitt New York Harper.

Kozma, R., & Russell, J. (2005). Students becoming chemists: Developing representationl competence. In Visualiza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121-145): Springer.

Mehrabian, A. (2008). Communication without words. Communication Theory, 193-200.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ogle Scholar.

Mitchell, W. T. (1995). 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ivio, A. (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th, W., & McGinn, M. (1998). Inscriptions: A social practice approach to “represen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1), 35-59.

Tudor, A. (1995) .Cultur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agency.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 12(1) , PP. 81-107.

Woif, M (1988)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xtual analysis︰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converg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

PP. 135-149.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 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79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圖片來源:

白色評論–蜜希亞·納塔松,Henri de Toulouse-Lautre,1895。檢索日期 2017 年 3 月 12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車諾比 1986 Chernobyl,林宏澤,2011。檢索日期 2017 年 05 月 02 日 http://gda-tw.org/conference/conference03.php?rid=%2036

亞太海報展,王行恭,1997。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15 日 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result/

妙法自然–美,游明龍,2011。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23 日 http://www.twsgi.org.tw/index-news-detail.php?n_id=5683

香港著名画家十三人展 - 名古屋,靳埭強,1989。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12 日 http://www.cdyxqc.com/shijuetaotie/jindaiqiangqishishuangnianzhan.html 祈禱書籍販售招貼,William Caxton,1473。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23 日 https://lectoolique.files.wordpress.com/2013/02/caxton-pyes-de-salisbury.jpg 莎草紙文稿,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23 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23/12/2198695_103818219.shtml 綺思,Alfons Maria Mucha, 1897。檢索日期 2017 年 3 月 12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BAT–SU–X,Holger Matthies, 2000。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29 日 http://www.weimengtw.com/p/ofdpzk.html

Bob Dylan,Milton Glaser, 1967。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23 日

https://rightearleft.files.wordpress.com/2015/03/martin-dupuis_glazer Global Warming,林俊良,2009。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12 日

http://www.52design.com/html/201011/design20101115114816_3.shtml Hiroshima Appeals,田中一光,1988。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12 日 https://read01.com/25Pxyj.html

IBM,Paul Rand, 1981。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29 日

http://www.paul-rand.com/assets/gallery/ibm/posters/ibm.jpg L'Etendard Français,Jules Chéret, 1891。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22 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es_Ch%C3%A9ret

Look 1 Exhibition,福田繁雄,1984。檢索日期 2017 年 05 月 02 日 http://search.artmuseums.go.jp/records.php?sakuhin=1570

Nikon F,龜倉雄策,1959。檢索日期 2017 年 4 月 16 日 https://kknews.cc/zh-tw/design/vm4jo4.html

Waldemar Swierzy 1931-2013,Finn Nygaard, 2014。檢索日期 2017 年 5 月 01 日 https://www.pinterest.com/finnnygaard/finn-nygaard-poster/

80

海報設計中的符號表現層次研究-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

參考網站:

全球十大環境生態危機,參考日期 2017 年 8 月 23 日 http://www.twwiki.com/wiki

車諾比核子事故,參考日期 2017 年 11 月 15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中國北京霧霾事件,參考日期 2017 年 11 月 15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易經》八卦符號,參考日期 2017 年 12 月 21 日 https://zh.wikipedia.org/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