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之情況為何?而

醫療的選擇權在普羅百姓的手

上,在當時文化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 用下,妊娠與分娩仍受到民間習俗、儀式禁忌和思想觀念的影響頗深,在這其中,

人們對新、舊醫療的態度為何?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們的選擇?以上諸多問題,都 是本研究所欲釐清的問題。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關於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研究及成果,主要可分為女性醫療方面的研究以及 台灣婦女史之研究兩大範疇。前者之研究,本文選擇和妊娠與分娩相關之項目進 行探究;而台灣婦女史則大多以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歷史學等角度進行書寫,其 研究面向多元豐富,對本研究概念之釐清頗有助益。以下將就兩大項目分述之:

一、女性醫療方面的研究

包含傳統醫療以及現代醫學對於妊娠與分娩之認知與處置方式、與妊娠分娩 醫療有關之從業人員等論述之:

(一)傳統醫療對於「妊娠與分娩」之認知與處置方式

每一種醫療方式都建立在其文化所提供的信念與價值體系中,因此,這些信 念與價值會影響當代人民對疾病與健康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們對醫療方式的偏

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主要研究戰後台灣婦女墮胎之情況及其影響因素;蔡宏政,〈臺灣人口政策 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學刊》第 39 期(2007)頁 65-106,主要探討 1950 年代末期至 1960 年代末期 推展台灣家庭計畫成效卓著之歷史形構過程;小濱正子,〈計劃生育的開端--1950~1960 年代的上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集刊》第 68 期(2010)頁 97-142,本文揭示上海自 1950 年代以後,其 生育率率先降低,乃是因為上海婦女在工作、家務和育兒之雙重負擔下,積極參與並接受了節育的宣 導;陳家萱,〈不再「傻傻的」孕婦:戰後以來台灣產前檢查醫療化的發展與影響〉,〈高雄:私立高雄

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主要探究戰後至 2007 年產前檢查之發展與改變。

4

好。7以中國而論,Topley 將中國醫療系統分為學者的(scholarly)和民俗的(folk)兩 種,而其中「學者的」是指傳統且有文字經典訓練之中醫,他們認為疾病是因為 體內陰陽無法調和而產生,因此他們治病以用藥為主,且師徒間有一定傳承;民 俗的醫療則參有鬼、神和不可見之靈魂,其診治方式以神靈為主力,道士、神媒 均可從事診治工作。8同樣的,葉永明也認為傳統醫療大致以中醫和民俗醫療為主 要,9因此研究者將以中醫以及民俗醫療兩個範疇做討論:

有關於中醫對婦女妊娠與分娩之研究方面大致說來,中醫普遍認為:女性由 於腎氣盛,腎中所藏生殖之精發育成熟,沖任二脈功能正常,男女兩精相合,就 可構成胎孕。而妊娠後月經停止來潮,由於要供給胎兒的營養,氣血聚於沖任以 養胎,因此身體易出現「血感不足,氣易偏盛」之特點,而針對此一特點,中醫 會調製方劑給予孕婦服用,亦會要求孕婦注意飲食冷熱特性之調配,以求妊娠順 利。10而分娩時最忌遇到「難產」,宋代陳自明編纂之《婦人大全良方》11中提到

「凡婦人以血為主,惟氣順則血順,胎氣安而後生理和」,從以上敘述可知因母 而致難產之病理,主要之責在於氣與血,因此提出「惟氣順則血和,胎安則產順」

之論點,而為使氣順血和,中醫仍以調製方劑作為解決之道。李貞德考察漢唐時 期婦女妊娠與分娩之情況,她在〈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一文中,從滑胎 助產、救治難產乃至於產後保健的方式都有清楚的描述,文中指出分娩無論貧富 貴賤,皆以「快速、順利、少痛」為生產第一要務;並指出漢唐時醫家對於難產 的解釋已超越鬼神禁忌的範圍,難產的救治方法多,包括服用催生藥方、熱敷按

7 葉永文,《醫療與文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頁 11-17。

8 轉引自張珣,《疾病與文化》(台北 :稻香出版社,1989),頁 28。

9 葉永明,《醫療與文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頁 181。

10 引自馬寶璋,《中醫婦科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頁 22-23;劉敏如,《中醫婦科學》(成都:

四川科學科技出版社,2007),頁 11-12。

111237 年,宋代陳自明著《婦人大全良方》,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胎候、妊娠、坐月、產難、產 後、瘡瘍等 10 門,每門之下再分別論述婦產科疾病之病因、症狀、方藥,並附有治驗。

5

摩甚至利用丈夫的衣物、毛髮、姓名等……企圖引導順產,唯剖腹生產則不見於 漢唐醫書中。12另外,她在〈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

中援引《病源論》、《產經》、《逐月養胎方》等古代醫書之記錄,對於安胎、轉胎 及胎教也有所論述:胎動不安醫家多歸咎於妊娠期間養護不周,因此可針對胎動 之因再對症下藥;轉胎大多求女轉男,無論是行方術或服藥物,有效期限皆以妊 娠前三個月為主;施胎教培養胎兒性情,故母親於妊娠時需謹言慎行,一切舉措 皆須合乎禮法,以期產下聰慧乖巧之子。13周春燕則以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九年 為時間軸,考察中國大陸婦女孕產行為之面貌,文中並比較中、西醫對孕期保養、

分娩及產後照護等歧見,對於本論文頗有啟發。14

就醫療從業人員的角色而言,以往中醫大多為男性,極少直接參與分娩過程,

而以傳統產婆為第一線直接參與者。而傳統產婆的角色與地位,近年來一直有學 者進行研究:李貞德追溯唐代之前女性醫療者在生育文化中的角色與功能,其中 助產工作非女性莫屬,且一般平民婦女分娩,主要由看產人和女性親友協助;15林 景蘇在〈三姑六婆與時代評價:以詞話本「金瓶梅」為例〉探討明代對於「三姑 六婆」16之時代意義,文中提到傳統產婆又稱穩婆、接生婆,以經驗取勝,在醫 療不發達的時代成為民眾面臨相關處境時所尋求的對象,儘管如此,傳統產婆並 未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在傳統社會中仍屬於地位較低的階層。17從以上研究可

12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3(1996),頁 533-654。

13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8:2(1997),頁 283-367。

14 周春燕,〈女體與國族: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 士論文,2007〉。

15 李貞德,〈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台大歷史學報》第 23 期(1999),頁 123-156。

16 三姑六婆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虔婆、師婆、藥婆、穩婆。

17 林景蘇,〈三姑六婆與時代評價:以詞話本「金瓶梅」為例〉,《女學學誌》第 16 期(2003),頁 173-212。

6

知中醫對於妊娠多採「疾病」觀點,且以開方劑為主要治療方式;面臨分娩狀況 時,男性中醫並未直接參與,而以傳統產婆作為主要助產者。

再以民俗醫療的角度論女性之妊娠與分娩之研究,則大多著重在習俗儀式 和相關禁忌之說明:郭立誠的《中國生育禮俗考》 對於生育神的信仰,乃至胎 教、生育的習俗與禁忌都有詳細的描述。18楊舒雅〈臺灣總督府的舊慣調查及其 所見之漢人生命禮俗〉中提到懷胎與生產的各種習俗,並以現代化的角度,剖析 該習俗存在之原因。19宋錦秀對於傳統安胎儀式及胎神信仰有相當深入的研究,

她認為傳統文化中的「安胎」觀念不僅止於「下血」、「惡阻」等妊娠疾病,許多 致病機轉多屬於冒犯「鬼神」的範疇,因此必須了解古典女醫學文化才得以窺見 全貌。20她在〈傳統妊娠文化中的婦女〉中則敘述傳統臺灣相關妊娠習俗與安胎 儀式,並分析這些習俗與儀式是如何高度掌控傳統婦女的生產之道;21鍾珮煖在

〈妊娠民俗與禁忌之研究〉文章中則認為妊娠習俗、安胎儀式與禁忌的觀念與儒 家思想息息相關,並與傳統中醫觀念相互影響,而種種限制都是以產下健康聰慧 的嬰兒為最終目的。22黃美幸在〈台灣婦女對於生育的信仰與規範〉中以口述歷 史方式訪問了 18 位當時年齡皆 50 歲以上曾有生產經驗之婦人,以文章發表時間 推算,當時受訪婦女其生育期應多屬於日治時期,因此對於了解時人對於生育之

觀念或有幫助。

23黃美幸認為從懷胎開始,中國人對於胎神的敬畏以及對於孕產婦

之各種禁忌,可以看出對於胎兒期待之深切,但另一方面來說,胎神禁忌卻也成

18 郭立誠,《中國生育禮俗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頁 14-52。

19

楊舒雅,〈臺灣總督府的舊慣調查及其所見之漢人生命禮俗〉,(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

20 宋錦秀,〈臺灣傳統安胎暨「胎神」的觀念〉,《台灣史研究》3:2(1996),頁 143-193。

21 宋錦秀,〈傳統妊娠文化下的婦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18 期(2002),頁 67-73。

22 鍾珮煖,〈妊娠民俗與禁忌之研究〉,《樹人學報》第 4 期(2006),頁 19-33。

23 黃美幸於〈臺灣婦女對於生育的信仰與規範〉中提到:民國 55 年 8 月-10 月間,她訪問了 18 位母親,

其中年齡最高為 87 歲,最低 50 歲,其生育期約為 30 年前。研究者換算後發現她所訪問婦女之生育期 約在 1920 年代左右,亦即這些婦女大多在大正年間曾經生育孩子。

7

為中國人將流產或畸胎等情事推諉於超自然事物,以求減輕罪惡感之作法。24綜 觀以上研究可知民俗醫療對於婦女妊娠與分娩之事採行敬畏鬼神之心理,因此設 下許多儀式與禁忌,竭盡所能、小心翼翼的保護胎兒,甚至犧牲孕產婦部分可享 受之自由,以確保胎兒能平安出生,然而,民俗醫療不夠科學之論理,在新時代 中如何存在,是一件值得研究之事。

(二)日治時期近代產科醫學對於「妊娠與分娩」之認知與處置方式

有關於本議題,分娩處置技術與照顧者乃密不可分,因此本節將合併論之。

專論日治時期產科醫學發展的書籍與論文並不多見,大部分附屬於論近代醫學史

專論日治時期產科醫學發展的書籍與論文並不多見,大部分附屬於論近代醫學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