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阻力訓練介入後,對大學生的身體組成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二、有氧訓練介入後,對於大學生的身體組成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三、阻力訓練與有氧訓練介入後,對大學生的能量代謝有顯著的改善效 果。

四、阻力訓練與有氧訓練介入後,對大學生的最大肌力有顯著的改善效 果。

第四節 實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一般學生為受試對象,受試者皆為自願參 加本研究計畫。阻力訓練組進行為期八週每週三次運動的方式;有氧訓 練組進行為期八週每週三次運動的方式;對照組除了日常生活型態外,

未從事任何訓練。在訓練介入的前後,所有受試者需接受身高、體重、

身體組成、最大肌力之測試。實驗設計採取分組前、後測之實驗設計。

本研究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24 名一般男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阻 力訓練和最大肌力測試時,其心理層面的努力、盡力程度情形為研究限 制。受試者參與實驗前並未參加任何運動訓練,但是因個人的運動習慣、

生活型態以及健康情形皆有所差異。以上為本研究之限制,我們只能在 訓練的過程中,給予口頭上的勸說以及電訪監控的方式進行,因此我們 只能假設所有的受試者在這個過程中,皆能按照規定進行。

第五節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阻力訓練

阻力訓練型態涵蓋範圍相當的廣泛,重量訓練、肌力訓練都是可以 涵蓋的範圍。本研究所採取之阻力訓練項目其內容包含八個肌群的動 作,每一個動作12~15 次反覆次數,動作包含大腿內縮肌、三角肌下拉、

蝴蝶式擴胸、臥姿後腿捲曲、大腿伸踢、肩部向上推舉、坐姿向前推舉、

坐姿向下推舉,參照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所建議的運動處方。

二、最大肌力

本研究之「最大肌力」即是最大反覆 1RM 的負荷就是所謂的「最大 肌力」。利用阻力式訓練儀器測試,透過受試者可接受範圍內的重量漸進 方式往上加重,直到受試者無法承受起之負荷。

三、有氧訓練

本研究之有氧訓練是以運動強度維持在最大心跳率 60~75%(220-年 齡)之間的固定式腳踏車有氧運動訓練,進行八週、每週三次、每次訓練 40 分鐘,包含熱身 5 分鐘(每分鐘踩踏 40~50 轉)、主要運動為 30 分鐘(每 分鐘踩踏50~60 轉)、緩和運動 5 分鐘。

四、身體組成

身體組成分為體脂肪重與去脂體重為兩部份:體脂肪重就是身體上 的脂肪,去脂體重就是指全身的體重減脂肪重量,主要是肌肉、骨骼肌 重等重量。體脂肪率就是指身體成分中脂肪組織所佔的百分比。本研究 以身體組成分析儀 (In Body 720 型,the precision 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 Biospace)進行測試,受試者在前、後側進行測量之分析,其主要分析作 為探討為骨骼肌重、體脂重、體脂率、身體質量指數、基礎代謝率比等 五部份。

五、運動初期能量代謝

本篇研究運動初期設為 3 分鐘能量代謝檢測。受試者在電動跑步機 上進行跑步,已檢測運動初期3 分鐘內能量代謝之狀況。

六、Physiology Work Capacity, PWC 150 次能量代謝

本篇研究 PWC150 為能量代謝檢測。大多數的 PWC150 大約落在低、

中強度的範圍,此研究試圖將PWC150 設為能量代謝指標。檢測受試者 在運動中PWC 達 150 的能量代謝之狀況。

七、運動恢復期能量代謝

本篇研究運動恢復期為 30 分鐘能量代謝檢測指標。受測者在電動跑 步機上進行跑步,PWC 達 150 次立即停止 Bruce 後,再進行 30 分鐘內的 運動恢復之能量代謝狀況。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分為五節來說明:第一節身體組成定義;第二節阻力訓練對 身體組成之影響;第三節有氧訓練對身體組成之影響;第四節阻力訓練 與有氧訓練對能量代謝之影響;第五節阻力訓練與有氧訓練對最大肌力 之影響,茲分別以下說明:

第一節 身體組成定義

一、身體組成定義

身體組成 (body composition) 是指身體中各結構成分所佔的比率或 含量,依據結構成分而有不同層次的分類(表 1-1),常用的有組織系統及 身體層次的分類方式 (Wang, Pierson & Heymsfield, 1992) 。組織系統層次 是將身體分成脂肪重和非脂肪重二大成分的模式,非脂肪重包括了肌 肉、骨骼、內臟及其它的結締組織等,即脂肪以外之重量;而身體層次 的分析是利用體圍、皮脂厚度、身高、體重、身體脂量指數及身體密度 等,各種人體測量的方法來進行身體組成分析(丁文琴、謝伸裕,1995;

陳思遠2001)。

表 1-1 不同層次的身體組成分類表

層次 結構 結構成分

層次一 原子層次 氧、碳、氫、氮、鈣及其他元素。

層次二 分子層次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水等。

層次三 細胞層次 脂肪組織、骨骼肌、骨骼、體細胞質量、器官 等

層次四 組織層次 脂肪組織、骨骼肌、骨骼、血液等。

層次五 身體層次 體圍、皮脂厚、身體密度等

資料來源:Wang, Z. M., Pierson, R. N., & Heymsfield, S. B.(1992). The five-level model:a new approach to organizing body composition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Clinic Nutrition, 56, 19.

二、測量身體組成的方法

目前評估身體組成的方法有:身體質量指數 ( body mass index, BMI ) 、腰臀比、皮脂厚度測量、生物電阻法 (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 ) 、身體電氣傳導 ( total bod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OBEC ) 、X 光攝影 (X-radiography) 、超音波法 (ultrasoundt) 、磁振 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 、雙能 X 光吸收法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及水中秤重法 (underwater weighing) 等測 驗方法(林正常、林貴福、徐台閤、吳慧君,2005)。本研究所使用身體 組成分析儀 (In Body 720 型,the precision 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

Biospace) 測試。

三、運動訓練介入對身體組成之影響相關研究

隨著運動科技產業的迅速發展,測量身體組成的儀器也更加簡便精 準,其生物電阻分析儀是利用微電流通過全身體內不同組織時,在體內

會產生不同的傳導速度而檢測出全身脂肪量(率)和全身脂肪量(率)的方法

(蔡櫻蘭、姚漢禱,2005)。身體組成的測量常被用於評估人們健康、運 動能力的依據,體脂肪過多造成過胖,而過胖導致體重超重,是引起運 動傷害或導致運動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更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因 子(賴映帆、林瑞興,2007)。鄭景峰、林煉傑、黃憲鐘(2002)探討八 週高、低強度有氧運動訓練和肌力訓練,對體位判定正常者身體組成的 影響,並且觀察停止四週的訓練之後,身體組成的變化情形,研究結果 發現,八週不同類型的運動訓練,對於各項身體組成(包含體重、體脂肪 百分比、脂肪重、除脂體重、肌肉重、骨質量)的影響並不顯著;停止訓 練一個月之後,其各項身體組成的變化亦不大。陳明坤、張世沛(2006)

探討連續十二週、每週一次、每次 90 分鐘的游泳教學課程對大學生身體 組成的影響,研究對象以國立中興大學體育興趣選項游泳組學生 60 名(男 32 名,女 28 名),結果發現,連續十二週的游泳教學課程,對於改善大 學生身體組成具有正面效果。

陳怡蓉(2008)探討一週身體活動訓練對身體組成的影響,研究結 果發現,一週五天身體活動訓練,能夠使肌肉增加1.2 公斤、脂肪減少 1.7 公斤,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身體活動訓練對身體組成的效果有正面的 影響。余如冰(2003)探討局部運動訓練介入對大學生脂肪分佈之影響,

研究對象以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局部運動訓 練對於大學生的腹部脂肪並沒有顯著影響。張綺芳(2008)探討國中生 身體活動量與體脂肪百分比、臀圍比相關研究,研究對象為國中生,男 生130 人,女生 149 人,分別接受身高、體重、腰圍、身體三處皮脂厚 度和體脂肪百分比的測量,並使用計步器測量連續四個上學日之身體活 動量,依身體活動量分為四組,結果發現,男生的身體活動量顯著大於

女生,且身體活動量較高者,體脂肪百分比會較低,而身體活動量與身 體三處皮脂厚度及體脂肪百分比呈負相關。黃文俊(2000)探討坐式生 活型態在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分析研究,研究對象為三十八位國小高 年級學童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非作式兒童的身體組成、肌力、肌 耐力和柔軟度等均優於坐式生活型態的兒童。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由過去研究得知,隨著科技的先進使得人們要 測量身體狀況非常便利,其許多運動訓練項目對於身體組成影響的研究 都較著重於體脂重、體質量指數、體脂率、除脂體重、總體重等,在競 技運動成績表現的層面身體組成也會影響,影響方面有可能是肌肉量較 高於脂肪的情形,因此,運動訓練可以改善身體組成,其對象不同而訓 練項目也不同。

第二節 阻力訓練對身體組成之影響

一、阻力訓練的定義

運動訓練的目的在追求人類潛能的發揮,同時達到運動競技場上的 最佳表現(吳柏翰,2004)。在早遠古的希臘、羅馬時代,就發現應用於 我們現今的「健美」、「舉重」、「健力」三者在當時的確是一體的,直到 十九世紀末,就有肌肉表演以及宣傳推廣者,以單純的舉石頭、石擔及 石輪作為訓練的器材(黃阿文,2006)。

所謂「阻力訓練」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其肌力訓練與阻力訓練 是很雷同的,藉由個人的體重、機械或其它設備為負荷,以增強肌力、

爆發力及肌耐力為主要目標的體能訓練方法,在書籍、報章雜誌、期刊、

網路及媒體發現阻力訓練及重量訓練等字眼,這些名詞讓人莫衷一是,

但大致上,阻力、肌力和重量訓練是指同一概念(林政東,2004)。從這 三種訓練方法我們可以得知阻力訓練與重量訓練的訓練型態是其中的一 種訓練方法;肌力訓練是比較傾向肌肉功能表現。吳柏翰(2004)則認 為阻力訓練又被稱為重量訓練或是肌力訓練,其模式大約可以分為傳統 阻力訓練、循環阻力訓練和爆發力訓練三種。根據以上述幾位研究學者 的論點中,我們可以得知肌力訓練、重量訓練、阻力訓練的論點都是很 相似,其所涵蓋的範圍最為廣泛,都能夠提升運動競技表現,如肌肉功

但大致上,阻力、肌力和重量訓練是指同一概念(林政東,2004)。從這 三種訓練方法我們可以得知阻力訓練與重量訓練的訓練型態是其中的一 種訓練方法;肌力訓練是比較傾向肌肉功能表現。吳柏翰(2004)則認 為阻力訓練又被稱為重量訓練或是肌力訓練,其模式大約可以分為傳統 阻力訓練、循環阻力訓練和爆發力訓練三種。根據以上述幾位研究學者 的論點中,我們可以得知肌力訓練、重量訓練、阻力訓練的論點都是很 相似,其所涵蓋的範圍最為廣泛,都能夠提升運動競技表現,如肌肉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