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阻力訓練對身體組成之影響

一、阻力訓練的定義

運動訓練的目的在追求人類潛能的發揮,同時達到運動競技場上的 最佳表現(吳柏翰,2004)。在早遠古的希臘、羅馬時代,就發現應用於 我們現今的「健美」、「舉重」、「健力」三者在當時的確是一體的,直到 十九世紀末,就有肌肉表演以及宣傳推廣者,以單純的舉石頭、石擔及 石輪作為訓練的器材(黃阿文,2006)。

所謂「阻力訓練」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其肌力訓練與阻力訓練 是很雷同的,藉由個人的體重、機械或其它設備為負荷,以增強肌力、

爆發力及肌耐力為主要目標的體能訓練方法,在書籍、報章雜誌、期刊、

網路及媒體發現阻力訓練及重量訓練等字眼,這些名詞讓人莫衷一是,

但大致上,阻力、肌力和重量訓練是指同一概念(林政東,2004)。從這 三種訓練方法我們可以得知阻力訓練與重量訓練的訓練型態是其中的一 種訓練方法;肌力訓練是比較傾向肌肉功能表現。吳柏翰(2004)則認 為阻力訓練又被稱為重量訓練或是肌力訓練,其模式大約可以分為傳統 阻力訓練、循環阻力訓練和爆發力訓練三種。根據以上述幾位研究學者 的論點中,我們可以得知肌力訓練、重量訓練、阻力訓練的論點都是很 相似,其所涵蓋的範圍最為廣泛,都能夠提升運動競技表現,如肌肉功 能表現、預防運動傷害、促進肌肉生理功能、神經傳導效率。

二、阻力訓練的效果

人類演進過程中是以用進廢退的原則,對於肌肉量與骨骼肌系統層 面,對成年與老年人來說,藉由阻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適能、強化骨質 密度以及促進能量代謝,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做的有搬運重物品、爬 樓梯、提水等動作,都需要肌力來支撐,增強肌力對於我們生活中可說 是有效益的。Alegre, Jimenez, Gonzalo-Orden, Martin-Acero, and Aguado (2006) 研究指出接受動態阻力式訓練(dynamic resistance training)十三週 後,結果發現在最大動態式肌力測試中,不管是肌肉的厚度(muscle thickness)、肌束長度(fascicle length)、最大肌力及爆發力方面都明顯增加 且達顯著水準,且發現動態阻力式訓練在次負荷下也能增加肌肉厚度和 肌束長度。Kingsley 等 (2005) 經肌力訓練十二週後,研究對象以 29 位 女性患有纖維性肌炎症者(fibromyalgia),研究結果發現,身體上肢及下肢 的肌力顯著的增加,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肌力訓練可改善患有纖維性肌炎 症者的肌力。Lawton, Cronin, Drinkwater, Lindsell, and Pyne (2004) 探討 26 位傑出國中男性籃球員與足球員訓練時間為六週,結果發現反覆訓練 (repetition training) 使肌力增加了 9.7%,爆發力增加了 5.1%,且在爆發

力中,間歇訓練和反覆訓練具有同樣效果。林正常(2004)也提出阻力 訓練對青少年能夠「終身受用不盡」,並指出在青少年時,藉著阻力訓練 來提升骨質密度,為未來的生理發展,奠定良好「骨本」;因此實施適當 的阻力訓練,對於青少年與兒童的發展是有益處的,其重點是必須要遵 循訓練原則來達到健康目的。

三、阻力訓練的處方

阻力訓練處方設計的基本原則與年輕人相同 (AHA, 2007; Baechle &

Earle, 2000) 。訓練原則一般可分別漸進式原則、超負荷原則、個別原則 等三種原則。依個別需求及不同年齡層的訓練計畫而有所差異,就以本 研究所針對的大學生來看,是不能使用兒童或青少年的標準而定的訓練 處方,必須依照美國運動醫學學會 (ACSM,1988) 的建議,在一般健康成 年人訓練處方為每週2-3 次的阻力訓練,運動強度為 8-15RM,每個動作 2-3 組;訓練強度可分為高強度(80% 1RM) 與中低強度 (30-40% 1RM) 對肌力與肌耐力整體性的增加是相似的 (AHA, 2007) 。

四、阻力訓練與身體組成之相關研究

身體組成可分為脂肪重(fat mass)與淨體重(lean body mass)兩大 部份:脂肪重是指全身的脂肪量,淨體重指全身的體重(包含肌肉、骨骼 重減脂肪的重量。余育蘋(2005)探討十七週阻力訓練教學課程對身體 組成及體適能之影響,以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每週 1 次,每次 2 小時,

並於第二次及第十六次上課時實施身體組成及體適能的測驗,研究結果 發現,阻力訓練課程對於減少身體組成有一定的幫助,在體脂肪率由 27.33%降為 25.70%,因此可得知藉由阻力訓練減少身體組成,為達到改 變身體組成的一個有效方法。Benson, Torode,與 Fiatarone Singh (2008) 探討高強度漸進式阻力訓練對於肥胖兒童肌力與身體組成之影響,以 78

位肥胖兒童為研究對象,分別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從事八週、每週 二次的阻力訓練,訓練強度為高強度;結果發現,身體組成改變部份,

實驗組優於對照組,表示高強度對於身體組成改變有效果。

吳建宏(2002)探討阻力訓練配合口服肌酸對大學女生體重、肌肉 重、脂肪重、骨質重、體脂肪百分比、腰臀圍比、最高無氧動力、無氧 能力和疲勞指數之影響,以 30 名中國文化大學無規律運動脂健康女性學 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為阻力訓練配合肌酸組、阻力訓練組及控制組,

分別進行四週阻力訓練配合肌酸組與麥芽糊精,控制組則維持正常生活 作息;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的身體組成方面,肌肉重和骨質重有明顯 增加,脂肪重、體脂肪百分比和腰圍比有明顯減少,實驗證實阻力訓練 能改善大學女生身體組成。LeMura 等 (2000) 探討十六週阻力訓練與交 叉訓練,研究結果發現兩種訓練型態均有顯著增加肌力,但是以單獨使 用阻力訓練的方式效果為較佳。李水碧(2006)探討十二週離心阻力訓 練對中年女性心血管危險指標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十二週離心 阻力訓練之後,體脂肪率減少 1.7%、脂肪重減少 9.1%,皆顯著優於控制 組,證實阻力訓練能有效改善身體組成,降低體脂肪率。Elliott, Sale,&

Cable (2002) 探討八週阻力運動訓練對身體組成之影響,以八名坐式生 活為主的停經婦女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在體重、BMI、腰臀圍比 和體脂肪率等指標皆有沒明顯的變化。陳建廷(2003)探討八週不同運 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以 40 名國中一年級男學生 BMI 超過 25.2 為研究對象,採取隨機分別為肌力訓練組、有氧訓練組和肌力 +有氧訓練組以及控制組;結果發現,在八週不同運訓練介入之後,對體 重控制班學生在心肺功能、身體組成,都有明顯的改善;肌力訓練方面 也有明顯提升有正面的助益。

綜合上述,阻力訓練有助於人體的肌肉量增加、增加骨質密度、提 升能量代謝以及促進新陳代謝的提高,對於老年人來說阻力訓練是可以 改善的,也對於競技運動員來說阻力訓練是提升運動成績和肌肉功能的 表現,而許多研究顯示都給予正面的效益,而有一些研究學者都各有秉 持著不同觀點的看法,故本研究進行此項檢測訓練,期許能進一步的瞭 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