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將所得各項資料與數據以SPSS 19.0 for Windos 統計套裝軟體 進行資料分析處理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組別前、後 測交互作用之情形,若達顯著水準則進行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和事後 比較,顯著水準定為p﹤.05。

第肆章 結果

本研究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訓練介入之影響,檢測結 果如骨骼肌重(skeletal muscle mass)、體脂重(body fat mass)、體脂率 (percent body fat)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及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皆無達統計上的水準(p<.05),詳見於附錄四表 4-1 至 4-5。

第二節 阻力訓練與有氧訓練對能量代謝之探討

控制組 74.0±8.7 69.0±15.2 影響,在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之測試結果,如PWC150 次時負荷、PWC150 次時換氣量、PWC150 次時呼吸次數、PWC150 次時舒張壓、PWC150 次 時收縮壓、PWC 達 150 次時二氧化碳產量(絕對值)、PWC 達 150 次時呼

吸交換率、PWC 達 150 次時攝氧量皆無顯著差異效果,詳見於附錄四 (P60.)之表 4-14 至 4-21。

三、運動後恢復期 30 分鐘內能量代謝之效果分析

本研究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訓練介入運動初期能量之 影響,在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之測試結果,如運動後恢復期心跳率、運 動後恢復期換氣量、運動後恢復期呼吸次數、運動後恢復期舒張壓、運 動後恢復期收縮壓、運動後恢復期二氧化碳量(絕對值)、運動後恢復期呼 吸交換率、運動後恢復期攝氧量皆無顯著差異效果,詳見於附錄四(P63.) 之表 4-22 至 4-30。

第三節 阻力訓練與有氧訓練對最大肌力之探討

坐姿向前 縮測試結果,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F 值.506(p>.05)。

(二) 三角肌後拉

由表4-32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發現,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的滑輪下拉 測試結果,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F值1.523(p<.05)。

(三) 蝴蝶式擴胸

由表4-33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發現,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的蝴蝶式擴 胸測試結果,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F值2.87 (p>.05)。

(四) 臥姿後腿捲曲

由表4-34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發現,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的臥姿後腿 捲曲測試結果,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F值2.48 (p>.05)。

(五) 大腿伸踢

由表4-35a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發現,前、後測達顯著差異F值8.338 (p<.05)。且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的大腿伸踢測驗時間結果的交互作用達 到顯著標準,F值4.062,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的考驗分析如表4-35b,

顯示不同測試時間在有氧組和阻力組的F值達到顯著水準,F=26.57、

80.80(p<0.5),經事後比較(Tukey)後發現,在有氧訓練組與阻力訓練組的 大腿伸踢,後測值顯著高於前測值,顯示大腿伸踢成績進步。

(六) 肩部向上推舉

由表4-36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發現,前、後測達顯著差異F值10.586 (p<.05)。且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的肩部向上推舉測驗時間結果的交互作 用達到顯著標準,F值6.854,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的考驗分析如表 4-36b,顯示不同測試時間在有氧組和阻力組的F值達到顯著水準,

F=7.30、131.93(p<0.5),經事後比較(Tukey)後發現,在有氧訓練組與阻 力訓練組的肩部上舉,後測值顯著高於前測值,顯示肩部向上推舉成績 進步。

(七) 坐姿向前推舉

由表 4-37a 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發現,前、後測達顯著差異 F 值 13.87 (p<.05)。且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的坐姿向前推舉測驗時間結果的交互作 用達到顯著標準,F 值 7.203,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的考驗分析如表 4-37b,顯示不同測試時間在有氧組和阻力組的 F 值達到顯著水準,

F=11.22、143.05(p<0.5),經事後比較(Tukey)後發現,在有氧訓練組與阻 力訓練組的坐姿前推舉,後測值顯著高於前測值,顯示坐姿向前推舉成 績進步。

(八) 坐姿向下推舉

由表 4-38a 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發現,前、後測達顯著差異 F 值 9.95 (p<.05)。且不同組別與測試時間的坐姿向下推舉測驗時間結果的交互作 用達到顯著標準,F 值 5.59,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的考驗分析如表 4-38b,顯示不同測試時間在有氧組和阻力組的 F 值達到顯著水準,

F=9.64、95.21(p<0.5),經事後比較(Tukey)後發現,在有氧訓練組與阻力

訓練組的坐姿向下推舉,後測值顯著高於前測值,顯示坐姿向下推舉成 績進步。

第伍章 討論

第一節 阻力訓練與有氧訓練對身體組成之效果

本研究由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4-1 所示,阻力訓練 組、有氧訓練組和控制組的效果在身體組成前、後測並無顯著差異,顯 示骨骼肌重、體脂重、體脂率、身體質量指數和基礎代謝率均無顯著介 入效果。曾文俊(2008)探討大學學生接受六週不同形式跳繩訓練介入 對身體組成之影響,以23 名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生為研究對 象,研究結果發現,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重和體脂肪百分比在訓練前、

後的身體組成均未達顯著水準。林俐伶、紀恩成與林瑞興(2010)探討 四週密集式訓練對女性排球選手身體組成之影響,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女子甲組排球選手12 名為研究對象,訓練項目以專項訓練、體能訓練及 阻力式訓練為主,研究結果發現,骨骼肌重、身體質量指數、基礎代謝 率、體脂肪重和體脂肪率皆未達顯著效果。

本研究與林俐伶(2011)的研究不同,在探討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介 入對體重過重者血液脂質和身體適能之影響。以22 位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體重過重者為受試對象,訓練組別分為阻力有氧訓練組(R+A)、有氧組(A) 和控制組,而兩組訓練接受為期12 週,研究結果發現 12 週運動介入,

R+A 組與 A 組在身體組成(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重和體脂肪率皆有顯著 差異;其骨骼肌重、基礎代謝率皆未達顯著差異。Poehlman 等 (2002) 探討年輕非肥胖的坐姿生活的女性,以 48 位女性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 有氧運動、阻力運動和控制組,以訓練期為24 週,研究結果顯示,在身 體組成方面三組皆未達到顯著改變。

而本研究與朱嘉華、潘倩玉(2010)的研究也類似,探討阻力與交

叉訓練對大學男生肌力發展與身體組成的效果。以36 名大學男生為研究 對象,並隨機分配至阻力訓練組、結合阻力及耐力訓練之交叉訓練組和 控制組,每組各12 人。持續十二週的阻力訓練,在每次阻力訓練課程結 束後,額外增加30 分鐘,運動強度為 70-80% 最大心跳率(以 220-年齡) 之固定式腳踏車訓練。研究結果發現,在身體組成方面,兩種不同運動 訓練型態對於體重、體脂肪百分比、脂肪重、去脂體重、腰圍和臀圍皆 未達到顯著影響。本研究的有氧訓練也是以固定式腳踏車為訓練內容,

其在身體組成的部分骨骼肌重、體脂肪重、體脂肪率、身體質量指數和 基礎代謝率皆未達改變效果。國外學者研究有氧運動訓練為介入課程,

以每週一次、每次40 分鐘之固定式腳踏車的訓練,在第二個月延長運動 訓練時間到50 分鐘,之後在第三個月延長至 1 小時。研究結果發現,身 體組成方面達到顯著效果(Stella et al., 2005)。而本研究進行八週的阻力訓 練與有氧訓練,而持續性的訓練,由訓練期來看似乎不足以改善身體組 成,再加上受試者並非是體重過重者,且訓練時間沒有1 小時的訓練,

所以這也許造成此測試訓練無法達到顯著效果之主因。若從事此研究訓 練,可將訓練期延長再配合運動強度的調整,可在後續研究中加以探討。

第二節 阻力訓練與有氧訓練對能量代謝之效果

本研究由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如表4-7 至 4-33 所示,

阻力訓練組與有氧訓練組的效果,在不同訓練型式介入對運動初期能量 代謝測試方面,皆未達到顯著效果。此與楊忠祥與林正常(1999)的研 究不同,該研究比較在運動時間與能量消耗代謝下,不同強度的有氧運 動訓練,研究結果發現高強度運動後恢復期的能量代謝高於低強度,運 動強度和時間也是本研究影響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與吳汶蘭等(2008)的研究較相似,在探討阻力運動訓練和 有氧運動訓練在相同心跳率強度下,而不同模式之運動過後攝氧量的比 較,以14 位之女大學生未受過阻力及有氧運動訓練為受試對象,利用可 攜式氣體分析儀對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下的每次呼吸氣體交換進行連續 監測,心跳率設定為運動強度的依據,在 70%最大心跳率下,進行 25 分 鐘的固定式腳踏車運動及10RM 的阻力運動訓練,研究結果發現,阻力 與有氧固定式腳踏車運動訓練在心跳率、換氣速率、每分鐘換氣量、每 公斤體重攝氧量及呼吸商,在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前量測數值間無統計 學上明顯差異。而本研究兩組訓練組皆以不同訓練型式呈現,故對於心 跳率、換氣速率、換氣量、攝氧量並無改變的效果。

此與郭堉圻、邱琴瑟(2011)的研究有類似,探討呼吸肌訓練對游泳 的最大吸氣肌力、最大呼氣肌力、換氣量、攝氣量、二氧化碳產生量及 心跳率表現之影響,以20 位大專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在換氣 量、攝氧量及二氧化碳產生量方面,在介入訓練後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 皆無顯著差異存在。也與吳柏翰、林正常(2005)的研究類似,探討阻力運 動對能量代謝的影響,以16 位男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在 從事高強度阻力運動後恢復2 小時期間各階段的運動後攝氧量顯著高於 從事低強度阻力運動,在兩組不同強度運動後恢復期的換氣量有顯著效 果,其心跳率、體溫和呼吸交換率在運動後恢復期的各階段皆無顯著效 果。而本研究的運動後恢復期的攝氧量皆未達顯著改變。Kang (2007) 的 研究類似,這學者在探討運動強度的變動對代謝之影響,讓受測者在相 同30 分鐘的運動時間下,比較反覆變動強度(50-100W、100-50W、25-125W) 與固定運動強度(75W),研究結果發現,反覆變動強度運動後在恢復期的 攝氧量皆顯著高於固定的運動強度。

由以上相關文獻我們可以得知,高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恢復期能量 代謝明顯高於阻力訓練,其運動強度的變動也會影響能量代謝,本研究 實驗以固定式腳踏車訓練、其運動強度(每分鐘踩踏頻率 50~60 轉),運動 時間為持續30 分鐘,能量代謝皆未達顯著效果。未來從事此研究訓練,

由以上相關文獻我們可以得知,高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恢復期能量 代謝明顯高於阻力訓練,其運動強度的變動也會影響能量代謝,本研究 實驗以固定式腳踏車訓練、其運動強度(每分鐘踩踏頻率 50~60 轉),運動 時間為持續30 分鐘,能量代謝皆未達顯著效果。未來從事此研究訓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