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孩子們在外面玩耍時往往會對看起來是新奇的事物好奇,並且可能會 提出諸多問題,例如:這是什麼東西?它能做什麼?它可以摸嗎?我能用 它作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情況?當然這些問題很多是蘊含一定的科 學道理的,也會是科學家們真正想探究的。但是孩子畢竟不是科學家,關 於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好奇心使得孩子們相對容易去從事科學的活動,觀察 和思考是把孩子們帶入科學殿堂的有力工具,但是在孩子們不經意間從事 的觀察和推理,卻與科學家們受過訓練的努力之間有非常多的不同。

我們如何幫助學生發展科學已知的思想和方法?向學生介紹科學文 化工具,以及科學知識生產背後的價值和信仰。而身為教師的我們也意識 到,即使是在低年級,孩子們能夠成功的承擔這樣的學習挑戰。通常在正 式學習新的科學概念時,學童已經通過平時對日常生活中某一些現象的觀 察和體驗形成了一些個人化的意識概念,這些概念往往被稱之為先前概念

(葉辰楨,2000)。事實上,學童頭腦中的「先備概念」對新概念的學習 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有時會對學習具有正面的效果,能幫助新概念的理解 學習;而有時則會產生負面作用,妨礙新概念的建立。學生先前的生活經 驗很多也都是對的,但是這些經驗都是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形 成的概念往往是片面、模糊的、甚至有可能是與科學概念相違背的迷思概 念(misconception)(許良榮、王瓏真,2003)。

根據邱美虹(2000)的研究可知,學生在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概念

時所遭遇的困難非常多,因為學生的學習背景並不是一片空白,學生在進 行自然科學的學習之前,已經具有許多生活科學的先備知識,並由於概念 本身是抽象的、複雜的、且有時是與生活經驗不一致的,是以在進入科學 教室學習時,學生要改變既有的舊概念是很困難的。因此,一般的中小學 生在學習科學概念時,學習成效大多不佳,有時更往往造成迷思概念的產 生。如果能在他們學習科學知識時,引入一些有效且可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的學習媒介,而此媒介是學習者日常所熟悉的,將可有效的提升學習者的 科學概念學習成效(吳宏達、陳淑華,2006)。

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課程目標中提到:培養探索科 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 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以及培養獨立思考、解決 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教育部,2003)。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 之一即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推理、應用知識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 力。在經過數年的實施與修正後,甫推出兩年多的100 課綱,明確的將分 段能力列出,其中與本研究相關的三項如下:

1.過程技能:增進科學探究過程之心智運作能力;

2.思考智能:對事物能夠做推論與批判、解決問題等整合性的科學思 維能力,以及資訊統整能力;

3.科學應用:應用科學知識以及探究方法以處理問題的能力(教育部,

2009)。

這三項主要是強調學生培養推理與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育 的方向是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而提升學生推理能力是教師刻不容緩的任 務之一。

另一方面,在全球性的學生成就評量調查中,PISA 國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在 2006 年測 驗—科學測驗之結果,從第三名至第七名的測驗成績其實並沒有顯著差 異,亦即加拿大、臺灣、日本、紐西蘭等表現相近,但和前兩名的芬蘭與

香港卻有明顯差距,因此臺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另一項 2003 年 TIMSS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中,臺灣科學部分的成績雖然名 列第二,但是此成績僅限於國小四年級和國中二年級,而國小六年級卻沒 有列在施測樣本中,因此對於國小六年級的科學探究及推理的能力,僅能 作間接的推測。

研究者認為在進行類似推理的教學模式前,應先瞭解其科學推理的能 力,因為科學推理能力的不同可能會造成不同的推理表現。目前國內外相 關科學推理的文獻多著重於科學推理技能或推理測驗設計之探討,較少著 重於學童科學推理能力與表現的研究。

POE 的活動是預測(predict)-觀察(observe)-解釋(explain)的過 程(White, 1988),如圖1-1-1,而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所定義的

「解釋資料」一項,內容是組織資料並提出結論,能對觀察所得給予合理 的解釋,目的是在進一步產生推理、預測、假設,因此我們可以利用POE 活動觀察、研究學童推理的表現。

圖1-1-1 POE 活動的過程

光學題材在國內外中小學自然課程都是極重要的領域,環顧與人類生 活相關的科技產品莫不與光學概念有重要的關聯性(謝明錦,2003)。通

過調查發現國小學童對於「光」迷思概念最常見的有:光可彎曲行進、能 看到物體是來自於直接察覺、在完全黑暗環境中,人亦能視物、物體位置 在鏡子範圍內,才能從平面鏡中看到成像、水具有放大的功能以及水會折 射等迷思概念(王盈琪、王美芬,2006)。在光學題材中,「光反射」現象與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鏡中的影像、湖畔的倒影、光纖的通訊等,故學 童可能會從生活中的觀察發展出一些關於「光反射」現象的想法,但由於

「肉眼」觀看物體時受「知覺」因素的影響,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發展出來 的想法與科學家的想法可能未必相同。因此本研究以「光反射」為題材來 分析學童的相關概念,除了可瞭解學生的想法外,也有助於科學教師進行

「光反射」單元的教學。

「光的反射定律」是基本的物理概念之一,也是日常生活經常發生的 現象。光的反射牽涉到物體表面的性質和光的特性等概念,現行的國民 中、小學教材有關光的單元或主題,範圍甚廣且分散在各個教學單元,在 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八年級的教材內 容要項包含教導學生認知光的反射定律:

(1) 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 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3) 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以上三點可以精簡的描述為「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的概 念,教學者可根據此三要件介紹常見的鏡面反射(reflection)以及散射

(scattering)等原理。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光的認識還不是很透徹,對於光 的反射具有多樣性的迷思概念,因此本研究聚焦於探討他們對光反射的迷 思 概 念 與 其 推 理 的 表 現 。 另 一 方 面 , 在 文 獻 中 並 未 發 現 以 POE

(Predict-Observe-Explain)策略探究學生對光反射定律的研究,因此本研 究嘗試運用POE 策略來探究學生對光反射的迷思概念,以作為教師改進教 學、促進學生學習效果、與增進學生推理能力的參考。如果老師能瞭解學 生的推理表現,便能夠趨近瞭解學生在腦中思考的歷程,從而進行適當的

探究式教學設計,除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外,也可培養學生的思考與推 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