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主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主旨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主旨

1970 年代開始,台北故宮陸續整理清代畫琺瑯工藝品,主要按照器物本質 設定展覽題目,依次舉辦了「清代畫琺瑯特展」(1978 年,瓷胎類)、「清宮中琺 瑯彩瓷特展」(1992 年,瓷胎類)、「明清琺瑯器展覽」(1999 年,金屬胎類),介 紹畫琺瑯器的製作源流、技術、風格與特色。2008 年廖寶秀策劃「華麗彩瓷:乾 隆洋彩」,提供當時最新研究結果,釐清乾隆時期琺瑯彩瓷與洋彩在製造地點、

繪法、紋飾、題詞、印章、款式等有關產地和裝飾特徵上的不同,還原琺瑯彩瓷 更清晰的面貌。近十多年來,台北故宮配合學術研究成果,推廣主題式展覽,例 如「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2002 年)、「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2003 年)、「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2013 年),皆跳脫工藝技術層面的框 架,不再專注單一材質,乃是統合各種藝術品陳列於特定歷史或某種文化趨勢的 宏觀視野之下,此三項展覽分別從乾隆的統治觀點與理念、中國女性內涵、乾隆 個人藝術品味著手,建構中國文物的歷史定位及文化象徵。

台北故宮 2003 年所展「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自中國古代婦女的 生活面向切入,擇取歷來與女性生活攸關的書畫作品、工藝製品進行討論,展覽 內容列出三大主題:「婦容」、「婦職」與「婦才」。「婦容」的重點在反映不同 時代的女性美,例如明仇英〈漢宮春曉圖〉、清乾隆〈琺瑯彩樂舞仕女圖瓶〉;

「婦職」捕捉了古代婦女從事的勞作活動,例如南宋牟益〈擣衣圖〉、明人〈麟 趾圖〉(後宮育嬰活動)、清乾隆〈琺瑯彩仕女四藝圖茶壺〉、清乾隆〈琺瑯彩 瓷課子圖碟〉等,也涵蓋一些知識婦女的形象,如清金廷標〈曹大家授書圖〉;

「婦才」則聚焦於女性所參與的藝文創作本身。其中,「婦職」主題闡述傳統社 會中女性角色的定義與演變,由早期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規範,逐漸發展為才

女佳人的新典範,而明清以後,對母親的定義也有所變遷,母親形象不僅存在於

其描繪內容更多關注在人物互動,色彩運用多過於線條之表現,已經「圖畫化」

而非純粹「圖案」形式,中國器物紋飾系統發展至此有極大突破。西元十七、十 八世紀東西方物質文化蓬勃交流,中國「圖案」紋飾系統的變化,必然無法排除 外來藝術的影響,那麼,歐洲工藝品、圖繪、畫像之於清宮畫琺瑯的關係為何?

再者,清宮接收中國傳統與西洋新風雙層助力之下,對母子圖像進行新理解和新 詮釋,皇宮藝術最高指導者──乾隆,他本人的喜好、理念在當中必然發揮了決 定性的影響力。

另外,台灣歷來有關清宮畫琺瑯人物題材的研究,多列入畫琺瑯工藝技術、

裝飾風格的討論範圍,例如歸因畫琺瑯圖飾所繪內容,是受到西洋畫法、西洋風 景人物畫的影響,然而尚無獨闢一研究題目,論述清宮畫琺瑯圖飾自傳統圖像脈 絡中有何種繼承及特色之沿用,甚且,畫琺瑯中諸多西洋母子圖的圖像來源亦是 亟待補充的。因此,筆者將從整理中國歷代藝術作品的圖像為起始,重建中國母 子圖繪的演變歷史,並且審視部份西方藝術史進程及其圖像作品。全文核心在討 論風格與文化意涵的問題,至於清代國內畫琺瑯工藝源流、原料來源、技術發展 等,前人研究著作相當豐富,此處不多加詳述。

是故,本篇研究動機始自筆者察覺兩個現象:第一、清乾隆時期畫琺瑯器大 量流行母子主題圖繪裝飾。第二、它所呈現內容、形式異於清以前瓷器紋飾系統 的表現。據此拋出幾個問題:中國傳統母子圖式為何?歐洲藝術如何介入?乾隆 皇帝如何介入?關於研究論點:本文欲跳脫器物紋飾脈絡,從圖像概念著手,認 為中國自有一套文化根源詮釋母子圖繪,而歐洲藝術僅是激化此根源的一個外來 因素。研究目的與主旨:則揭示中國繪畫史中的母子圖逐漸演變為畫琺瑯裝飾母 題的過程,並觀察歐洲十五至十八世紀母子圖帶來的新觀念和新作法,說明乾隆 立足漢文化傳統而積極轉化西洋母子圖內涵的可能性,重新檢視中、西母子圖在 清代美術史器物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