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文檔中 對話體的孔子傳說研究 (頁 5-9)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至聖先師」─孔子一直是位元備受矚目的人物,在許多後世的典籍記載中,

有著各式各樣的描述。如:

「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史記‧孔子世家》)

「孔丘能廢心而忘形。」2(《列子‧仲尼第四》)

「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3(《孔子家語‧始誅第二》) 於第一則史料,在孔子心中,學習是首要且終身之事,其對自我的評價也是以熱 愛學習為旨,在許多告誡弟子的話語中,也常見孔子對弟子學習態度的訓勉;第 二則史料中,孔子又有了「廢心而忘形」的道家形象,這似乎是為道家形象做詮 釋發聲;第三則記錄著孔子因為任職魯司寇又攝宰相事務而面露得意的神色,這 與平常「禍至不懼,福至不喜」4的孔子有些出入。另外,除了對孔子形象的正 面敘述,也有以孔子話語為學術的立基點,如西漢劉向整理的《說苑》則利用孔 子回答顏淵成人之行:「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5後展開 一連串對《易經》的詮釋,看似以孔子之名行儒家與道家學術的結合等等,以上 文獻記載的孔子都有著不同的面貌,從《論語‧里仁》裡一句孔子的喟嘆:「參 乎,吾道一以貫之!」6後人不知為此「道」做了多少詮釋,這樣的孔子似乎是 一個標靶,眾人的目光全射在靶上,使其成為不同類型的「箭垛式人物」。7李 長之曾為孔子的地位做了一番說明:「在希臘有唯物論的奠基者泰勒斯和辯證法 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在印度有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中國有孔子。」8

1﹝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楊梅崢整理:《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5),頁 2449。

2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頁 122。

3 ﹝清﹞陳士軻輯:《孔子家語疏證》(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頁 25。

4 ﹝清﹞陳士軻輯:《孔子家語疏證》,頁 25。

5 盧元駿註釋,陳貽鈺訂正:《說苑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頁 608。

6 ﹝梁﹞皇侃撰,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2013),頁 90。

7 箭垛式人物就是把一些同類故事集中地安在這一人物身上(就像千萬支箭射在一個鵠的上)的 現象。見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杭州:浙江教育,1989),頁 48。

8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引子》(香港:中華書局,2002),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氏將孔子地位與思想領域、宗教領域的代表性人物相提並論,可見孔子的魅力、

影響力。如是觀之,孔子的形象是否就如此崇高不滅呢?孔子生存的時代背景與 後人的各式評價是否就如此可親呢?林存光曾提過:

發人省思的是,上述態度從其內在深層的心理根源上講,都來自這樣一種 共同的基本假設:對孔子個人或「孔子主義」的態度,即孔子作為超歷史、

跨時代的權威性存在,決定了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命運與走向。這實際上 顛倒了上面這種關係而不過是一種倒置的神話,即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命 運或影響、或世人對孔子及其學說的接受態度受著個人視野與歷史視野的 限制,換言之,人們的社會存在即看待世界的方式最終決定著人們對做為 一個歷史人物的孔子的認識與接受態度。9

孔子及其思想確實持續影響著中國社會文化的走向,然而像這樣被高度關注的人 物,也將招致各式言論及評價,如上述所說:「人們的社會存在即看待世界的最 終方式最終決定著人們對做為一個歷史人物的孔子的認識與接受態度。」經過各 朝各代,孔子形象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已經疏離,不同時代與不同類型的孔子形象,

其指稱仍然是明確的,但是這些指向都是經過不同的闡釋與重新建構,與先秦的 那位偉人產生了極大的差距。所以,各個時代皆堅持的那個真實的孔子,其實都 是創作者們在自己心中重新建構的特定孔子罷了。10孔子的最真實樣貌已不可知,

而「箭垛式」11人物的形象卻讓我們對這位時代久遠的聖人有了多采多姿的想像,

歷代文獻記載中的孔子是寶貴無比的研究對象。

然而,於孔子的研究中,比較多的是關於思想性的研究,如孔子的心性思想、

天命思想等等的哲學思辨,又或者是禮學、政治、教育等實際層面的探討,這方 面,胡適、顧頡剛、傅斯年等學者運用新的史學方法重新詮釋孔子;另一方面是 關於對孔子生平言行的考據,司馬遷的〈孔子世家〉清楚地介紹了孔子一生的遊 歷、崔述《洙泗考信錄》試圖還原孔子的最初形貌等等,12這些都是針對孔子本 人所說過的言語及文獻記錄下的書面研究。然而,關於民間敘事中的孔子卻是極 少人去注意到的。所謂民間敘事如楊利慧所言:

9 林存光著:《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濟南:齊魯書社,2004), 頁 9。

10 邢千里:《中國歷代孔子圖像演變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頁 3。

11 所謂「箭垛式」,就是指人們把一些同類故事集中地安在這一人物身上(就像千萬隻箭射在一 個鵠的上)。見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杭州:浙江教育,1989),頁 49。

12 參考李隆獻:〈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文與哲》第 25 期(2014),頁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間敘事(Folk Narrative),是指在不同集團的人們當中流傳的、對一 個或一個以上事件的敘述,與一般敘事不同的是,它們主要是通過口頭來 進行交流的(所以有時又被稱為「口頭敘事」,Oral Narrative),而且往 往以眾多異文形式存在。民間敘事範圍廣泛,包含著許多種敘事文類

(Genres),其中既包括比較傳統的文類,像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

(狹義)、笑話、史詩、敘事歌謠等,另外也包括現代日益受到學者們關 注的個人敘事(personal narrative)、都市傳說(urban legend)、地方 奇聞軼事(anecdote)等。13

民間敘事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種類,如上述所說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笑話、

史詩、敘事歌謠等等,各個敘事間的內容雖有差別,但共同之處皆為「口傳」的 敘事,都是以口頭講述文本內容的方式進行。而在民間敘事方面的孔子研究似乎 不如書面上來得受注目,這是十分可惜的現象,孔子不論是其人或其道都是後人 們極力追尋的對象,若只從書面文字上來理解孔子恐怕仍有遺漏,民間敘事或許 能夠提供不同的孔子面向,從民間日常生活中所描述的孔子來做觀察。例如與弟 子談笑風生的孔子、同行人爭辯的孔子等等。因此,研究民間敘事中不同面向的 孔子將有助於我們更接近這位古代的偉大聖人。

至於民間敘事的多種類別中,人物傳說是關於歷史人物的敘事,而孔子的身 分便是這類接受人民評價與揭露的歷史人物,所以在民間傳說這一類民間敘事中 應該有相當分量的資料可供研究。另外,孔子傳說的研究除了古籍記載的些許傳 說外,還有許多田野調查而來的民間文學。筆者認為,若能將這些古籍記載的資 料與民間文學合併來看,以時代溯源的角度觀之,會發現許多故事情節皆有承繼 的關係。如民間文學〈孔子求教杜三娘〉的內容可對應到殷芸《小說》中的〈孔 子與採桑娘〉一篇,內容雖有些許變動,但主軸相同。這樣的溯源可幫助瞭解各 時代記載孔子傳說的脈絡與著重點,再者,將口頭文學往前溯源的同時,會發現 許多衍生出的議題,如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與道教、佛教的交鋒、對民間文化的 滲透等,這都是在溯源工作外筆者欲深入探討的。故從有關孔子的民間傳說中來 補足書面文字外的孔子研究,期望最後能從民間傳說裡探討孔子在民間的形象地 位及影響。

二、 研究目的

傳說經過研究者們嚴謹的田野調查而來。而所謂田野調查,指的是經過專門

13 楊利慧:〈表演理論與民間敘事研究〉,收入於﹝美﹞鮑曼(Bauman, R.)著,楊利慧,安德 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 2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訓練的工作者親自進入田野,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 一手資料的過程。這樣的工作並不僅僅限於民族學,還包括社會學、人類學、民 俗學、考古學、宗教學等各類學科,透過這樣田野調查得來的資料具有著歷史性、

民族性、文化性,如段建宏所述: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在這一新思路的推進過程中,人們對史料和研究方法 都有了新的要求,特別是田野調查,便成為這一呼聲的一個重要代表。許 多學者著文論述田野調查的作用,田野調查無疑對新史學、對社會史具有 極大的價值,但是還有更重要的一層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即田野調查 在更高意義上使我們與古人溝通,體悟歷史逝去的印痕。同時正如「鄭振 滿指出,歷史學家吸納人類學家的研究方法去做田野調查,目的是獲得一 種『文化體驗』,並透過這種體驗中去捕捉解讀文獻的『靈感』,去培養對 歷史過程的洞察力和問題意識,文獻中有些東西,不進入田野,我們根本 沒有辦法讀懂,去田野是為了獲取『歷史現場感』,亦即桑兵所說的『走 向歷史現場』。正是這種『現場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解讀歷史文獻」14

正如上述所說的「去田野是為了獲取『歷史現場感』」,各朝代、時代背景下的孔 子已被紀錄於各種文獻之中,若增加了從人民口中敘述的孔子事蹟資料,這樣的 歷史現場感或許更可以顯示出來,讓我們更能透過這些傳說,親近各個地區、各 個朝代的孔子,並且能對各種以文字記錄下的文獻進行補充、對照。

再者,如前所述,對於孔子研究的面向大多是孔子思想的書面研究,如心性

再者,如前所述,對於孔子研究的面向大多是孔子思想的書面研究,如心性

在文檔中 對話體的孔子傳說研究 (頁 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