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邊塞詩的題材和表現手法,歷經唐代詩人的創作,其所含括的範圍已大幅擴 增,創作者透過對自身經驗的再整理,結合詩體的表達形式,使唐人無論在近體、

古體、樂府等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展現多元並陳的詩歌風貌。內容方面,

書寫鎮佐戎幕,駐軍邊關,或描寫塞外苦寒之題材,因應唐代帝國的政治情勢及 國家制度,親身前往塞外的文人逐漸增多,一部分的創作者將關注的視角投往邊 地的異域風光,並結合自身實際的體驗,撰作反映出唐代帝國氣勢的邊塞詩。而 另一部分的創作者,雖未親身履及邊關,卻依然可以運用對邊關風情的想像,結 合中國六朝以來邊關書寫的傳統,對邊塞情勢或胡人風情,表現想像的可能。因 此,無論虛構或紀實,創作者對邊塞題材的關注度,都獲得了相當的提升,且因 唐代的制度使文人對邊關有了不同的經驗方式,使邊塞詩融入了不同於六朝的新 元素,並結合五、七言近體、古體、樂府等不同的形式,邊塞題材開始呈現多元 的風貌。

然而,若考察邊塞題材在詩歌中的分類概念,邊塞詩即指透過詩的形式,表 現與邊境設防相關之事,若進一步分析邊塞題材透過詩歌載體所帶來的質素,則 具體可呈現為從軍出塞、遣使紀行、守土鎮邊、傾訴閨怨等,依此定義,其上限 應可上溯至《詩經》,下限亦可擴及於當代。由此可知,邊塞詩不應獨為唐代所 專有,而是擴及各朝代,在相類似的題材下,隨著國勢、文化、社會價值觀,乃 至詩歌藝術標的準則之變遷,所反映出各有千秋的審美樣態。因此,對邊塞詩進 行相關的考察,就不能僅限於唐代,邊塞詩的書寫傳統,也不可能隨著政治朝代 的消亡而完全消失,研究者應將此一題材,置於文學史的長河中觀察,分解出其 中的詩學元素是如何轉進,或邊塞詩的創作概念,是如何進行著置換。邊塞詩發 展至唐代結束後,其中哪些元素或養分,被延續保存下來,於宋代詩學中進行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內藤湖南指出,唐宋變革在政治方面的轉折,是從貴族統治到君主獨裁,且 人民地位也獲得了相當的提升,走向財產私有的制度,人才選拔方面也從貴族門 閥,轉進到科舉選拔。在經濟方面從實物經濟走向貨幣經濟,這就意味著一套信 用與商務體系的建立,且勢必影響到周邊的國家,進而互相帶動國際貿易體制的 形成。因此,位處於國家邊境的邊塞,作為一個與政治情勢高度相關的文本題材,

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現象,相較於其他的題材,中原內部的文人如何 書寫邊塞、看待邊塞,都能反映出中原內部的知識階層,對當時國際情勢轉變的 感受和想法,透過對此時期邊塞詩的考索,除了作為歷史時期轉型的輔證之外,

更能從文化發展方面切入,說明唐型與宋型文學脈絡的轉進。從邊塞詩作為切入 點,可說是同時呈現了唐宋變革中的兩個面向,即國際政治與文學文化,這兩種 不同的屬性,都能在一種題材中得到相關的線索,進而描繪出唐宋轉型的樣貌。

就邊塞詩而言,唐代邊塞詩因融合盛唐欣欣向榮的氣象,造就了鮮明的藝術 特質,並且以此為人所辨識和關注的標記。因此對唐代邊塞詩主要的認識,大多 體現出剛健雄渾、樂觀豪放、積極進取、嚮往功名、直抒胸臆、主觀寫景等部分,

這也就構成了研究者對邊塞詩的第一印象。但到了中唐以後,中原內部國勢日亂,

邊塞詩也漸漸轉化為深沉憂患、理性思考、客觀寫實、議論批判等特點,只是在 中晚唐時期,這些特點還沒有很明確的可以歸納出共性,卻可以見到邊塞詩已產 生了轉變的發端。

其後,在歷經晚唐以後的一番動亂,時序進入五代至宋初,邊塞詩中這些特 點的轉變則更為明顯,更可以明確地歸納出轉變的共性。首先是唐代邊塞詩中的 雄渾剛健的氣態,轉為消沉固定的創作格套,成為共通的寫作模式,多利用傳統 典故與類近的寫作模式進行,未能再帶來陌生化的文學效果。再次是詩中豪放的 樣態不足,雖然其中亦不乏樂觀進取的作品,但已從單純武力的征伐,化為文化 的征服,唐代積極進取的精神,也變為較多向度的思考,從表淺的征服異族到多 元的深沉探討。同時,從軍邊塞嚮往功名的心態,也成為保全性命為上,並認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征戰難取功名的內斂意蘊。此時邊塞詩的整體風格,也從直抒胸臆的豪邁英朗,

成為婉轉融合古典意象進行表達,就表現來說已失去過往的豪氣,而盛唐時期融 合著個人志向的主觀寫景,至五代至宋初這段時間,也轉向客觀寫實的敘述。

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唐宋變革不僅發生在中原內部,相關的變動也同時發生 在東亞其他地區,而這些其他民族、區域發生的變化,又反過來刺激著中原的邊 境,使得中原地區的邊塞詩發生了一系列轉變,這些作品的轉變,體現出邊塞詩 中較為深沉、憂患、理性、客觀、議論的一面,這些特點的顯化,就時間上而言,

正與唐宋變革發生較為劇烈的時間一致,因此本文將研究的焦點置於五代至宋初,

除了從外部環境說明改變的因素之外,本文更試圖解釋,這些詩學元素為何轉變?

如何轉變?其中轉變的關鍵為何?對於整個宋代至元代的詩學埋下了怎麼的可 能?筆者認為,該議題應可以學位論文的篇幅,梳理這段時期的特質。3因此在 時代的界範圍上,選取由唐過渡至宋的五代,並將此一時代分限跨至宋初前三朝,

檢討五代至宋初邊塞詩在題材上的承繼與演變,希望透過這份研究,發掘出五代 至宋初應具備承上啟下的作用及價值。

本研究的重點與方法,即採取對邊塞題材的演變進行考察,以接續前人對漢 唐邊塞詩的研究成果,透過對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的研究,考究其描寫手法的新創、

書寫重心的轉換等元素,顯示此一時期邊塞詩的核心價值。除此之外,以邊塞詩 的研究史而言,目前學界對唐代邊塞詩的研究,已累積了一定的成果,至宋代邊 塞詩的研究,亦有張高評等人相繼開拓,指出了宋代邊塞詩重視紀實性、思辨議 論等要素,但其間對於唐代邊塞詩如何具體有效切換至宋,尚有可著墨之處。筆 者預計接續此成果,將時代的分限往下推進,將後續得出的結論,反饋至整體邊 塞詩的研究史上,以利將來形成邊塞詩研究貫串的脈絡。

根據上述的說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可概略統整為三個項目。其一,考察五代4

3 據﹝宋﹞阮閱:《詩話總龜》記載:「太祖嘗顧近侍曰:『五代干戈之際,猶有詩人。』……。」

上集‧第十二卷(臺北:廣文書局,1973 年。),頁 281。更顯示五代詩之價值與重要性。

4 所謂的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為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

後蜀、南唐、北漢期間約70 餘年(907-979),此時由於中原地區內部的分裂,政權呈現各自割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至宋初的時間區段,除了此一時期是唐宋變革的關鍵期之外,同時這段時間亦屬 於易代之際,文人的出處進退、國族認同、理想疆界的劃分等,亦必然不同於唐 代穩定承平之時,故考察動亂中這些概念的形成及表現,亦有助於華夷觀的構成 研究。其二,在邊塞詩的研究史上,可延續目前學者對漢唐邊塞詩已有的研究成 果,並將其銜接到宋代詩學中重議論、重哲理思辨之特質,建立邊塞詩研究的歷 史脈絡。其三,因邊塞詩與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而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之轉型,

也很可能是唐代邊塞詩的外向進取風格,轉至宋代邊塞內斂保守的關鍵,本文除 了可由此觀察政治制度如何對詩學產生具體的影響,以及影響的方式為何,探索 政治與詩之間的互動關係,得出政治對詩學產生變化的要素之外,更可以說明五 代至宋初邊塞詩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並且替宋、元時期的邊塞詩,埋下了怎樣的 發端。以上三項為本文研究之目的,望能透過本份研究,使得五代至宋初的邊塞 詩,得以更清楚的被理解、辨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