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博士學位論文. 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研究 Study on Frontier Poetry From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政 治 大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黃奕珍 博士 研究生:梁評貴 撰.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 謝辭 回顧就讀博士班的這五年,漸漸理解到,這是一條漫長而孤獨的道路,道途 間充滿風險及不確定性,長長的甬道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盡頭。但這段旅途中,總 還有令人可喜的事發生,也讓我理解到,若只有自己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這份 博士論文的。首先要感謝黃奕珍老師,從碩士到博士的一路指導,每次都細心的 幫我審閱論文,與我討論哪幾個地方需要修正,也時常在我即將偏離軌道時,指 點了人生的方向。尤其每回在申請獎學金時,老師也一向寬容的替我寫了推薦信, 常讓我感覺不夠用功、努力的自己,對於人生的各個面向,還有更多的進步空間。 另外還有辛苦的口試委員們,蘇珊玉、侯迺慧老師提供了許多需要注意的細 節,讓整份論文的細部論述減少不少偏誤,也感謝廖棟樑老師,與修習課程時一 樣,從宏觀的研究視角給予意見,使論文少了一些見樹不見林缺陷,也謝謝李宜 學老師,從碩士時期一路幫忙至今,提出的意見一向很寬厚和包容,卻也修正了 文中不少不足的地方。若沒有上述老師們的援手,我也無法一個人在學力有限的 情況下,完成這份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再來是感謝我的父親與母親,長期包容我和姊姊雅英,一同攻讀博士學位, 忍受,在其他人都已走入社會,讓父母放下重擔的同時,我的父母依然能不斷施 以援手,沒有在這漫長旅途中對我失去信心,也謝謝我的妹妹雅茜,時常替我到 臺大圖書館借閱文獻,長期與我一起勉勵打氣,一磚一瓦的將學位論文完成。從 事研究是一條孤獨的旅途,需要隔絕外界,專心致志,也感謝朋友們的包容,同 班的俊霖總是能在低潮時拉我一把。感謝明儒、雅韻、煒瓴,每每與你們相聚完, 我總能獲得走下去的力量,還有對人生的新想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最後感謝政大中文系,這些年提供了我繼續從事研究的資源,也感謝平安菁 英獎學金、聖母永秀生命樂章獎學金、廖風德文藝創作獎學金等的創辦人和出資 者,是你們的不吝,讓學術圈有更多人得以完成自己的夢想。此時此刻,我想起 在碩士時,修習黃奕珍老師在宋詩課最後一堂所說的話,一切的相遇都這麼剛好, 一定有被安排好的意義在那裡,只是此刻的我們還不知道。只是知道,此生是如 此短暫,而在相遇的那一霎那,是意義讓時間變得漫長。謝謝各位讓這短暫的人 世,充滿了無限的意義。 2020 年 8 月 4 日書於臺北政治大學. DOI:10.6814/NCCU202001264.

(3) 摘要 本研究的重點,即對邊塞題材的演變進行考察,以接續前人對漢唐邊塞詩的研究 成果,透過對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的研究,考究其描寫手法的新創、書寫重心的轉 換等元素,顯示此一時期邊塞詩的核心價值。此時,邊塞詩中的雙主線結構,將 邊塞詩的發展脈絡,建構出兩條表面看似相悖,實際上卻相互依存的兩種發展模 式。彼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已經歷了漢唐帝國的榮光,文化方面也已發展出較為 成熟穩定的系統,對於我族與外族的區別,也逐漸能以內在的文化體系、政治模 式的不同,而有了較為明確的分界,從而形成了中原民族的共同體。因此所謂的 邊塞,其包括的意義內容,也不是單純是現實世界防禦堡壘,而是隱含著區隔內 外、彼此、胡漢、敵我等,種種與文化概念交疊的中界線,諸多對於中原民族如 何表述自我認同,如何面對當時的國際情勢轉變,以及對於界線之外的他者,我 等該如何自處的議題,皆因與邊塞有關的書寫得以體現。五代至宋初的邊塞詩, 無論在思想、主題、敘事方式、風格呈現構成了一套相互聯動的板塊,思想轉趨 內斂保守,由於這份內向自省的意識,邊塞詩中其他多元的主題,也獲得了一定 程度的書寫,創作者們利用了不同的敘事方式,呈現出整體蕭索的風格,已與早 期邊塞詩為人所辨識的特徵,顯現出相當的不同,並且因其時代位於唐宋變革的 樞紐,也開啟此時邊塞詩學中內省而多元,敘事脈絡理性平和等面向,而與後來 的宋代詩學有所銜接,更啟發南宋邊塞詩中關懷生民、力求徵實、崇尚理性的特 質,形成一道相續的脈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關鍵詞:邊塞詩、五代至宋初、華夷之別.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001264.

(4) Abstract "Study on Frontier Poetry From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This research is devoted to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evolution of frontier themes, to continue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Frontier Poetry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Frontier Poetry from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together with the new creations of its description techniques, the shift of the writing focus, etc., the core values of the Frontier Poetry in this period can be shown. Meanwhile, the dual-mainline structure in Frontier Poetry has take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Frontier Poetry and further constructed two development models that seem to be contradictory but actually interdependent. At that time, China had already experienced the gl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an and Tang empires in politics, and developed a more mature and stable system in culture.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 and foreign. 治 政 大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al system and political model, thereby forming a community 立 Therefore, the content of the meaning included in the so-called frontier material is not just a ethnic groups in China can gradually be distinguish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nal. ‧ 國. 學. real-world defense fortress. These contents, on the contrary, implie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each other, the Hu people and the Han people, the enemy and ourselves, etc., which overlapped with cultural concepts. All these issues concerning how the Central. ‧. Plains people express their self-identity, how to face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y. Nat. at the time, and how the ego-nation should deal with others outside the boundaries, are all. sit. manifested by the writing related to frontier. Regarding the Frontier Poetry from the period of. al. er. io.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no matter in terms of thought, theme, narrative. n. method, and style, it presents a state of mutual linkage. Among them, thinking has turned. Ch. i Un. v. introverted and conservative.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this awareness of introversion and. engchi. introspection, other diverse themes contained in Frontier Poetry have also gained a certain degree of writing. At that time, the creators used different narrative methods to present an overall depressed and stagnant style,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Frontier Poetry. Moreover, because the era of this series of works was at the tim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also triggered the introspective and diverse aspects of Frontier Poetry, and the narrative context was rational and peaceful.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connected with the poetics of the later Song Dynasty, and they have inspi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ing for the people, striving for realism, and advocating rationality in Frontier Poetr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orming a continuous and meticulous context. Keywords: Frontier Poetry,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The Distinctions of Chinese and The Barbarians. DOI:10.6814/NCCU202001264.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5 文獻回顧與探討 ........................................................................................................ 9. 一、邊塞詩研究的整體回顧 ............................................................................................10 二、五代以前邊塞詩中的雙主線結構 .........................................................................2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8. 一、五代至宋初的時間上下限界定 ..............................................................................38. 治 政 大 二、邊塞詩之定義 ............................................................................................................... 42 立 ‧ 國. 第四節. 學. 三、版本與研究步驟與方法 ............................................................................................45 各章概略要旨 ..........................................................................................................50. ‧. 第二章 五代至宋初異族的政治情勢 .....................................................................................54. sit. y. Nat. 第一節 體制趨向完善 .............................................................................................................56. er. io. 第二節 財富日益充裕 .............................................................................................................70 第三節 軍事更為壯大 .............................................................................................................81. al. n. iv n C 疆域地界產生推移 ................................................................................................... 87 hengchi U. 第四節. 第三章 士人建功意氣的承繼轉變 ..........................................................................................99. 第一節 承繼對功名的基本期許 ....................................................................................... 100 一、文人對自我的寄望................................................................................................... 101 二、推重武將的功勞 ....................................................................................................... 107. 第二節 表現進取的鮮明意識............................................................................................ 115 一、推崇以武力消滅異己 .............................................................................................. 116 二、彰顯英勇開邊榮光................................................................................................... 128. 第三節 調整防守安邊的策略............................................................................................ 138 1. DOI:10.6814/NCCU202001264.

(6) 一、歌頌儒將與守邊有成 .............................................................................................. 139. 二、期許王道與策略防禦 .............................................................................................. 150. 第四章 力陳邊境戰爭的得失 ................................................................................................ 161 第一節 批判以武征伐的策略............................................................................................ 163 一、正面的直陳批評 ....................................................................................................... 163 二、側寫的隱性批判 ....................................................................................................... 172. 第二節 敘述守邊將士之苦辛............................................................................................ 182 一、書寫戰爭之痛苦 ....................................................................................................... 184 二、講述被輕視的悲哀................................................................................................... 190. 政 治 大. 第三節 諷刺朝臣無安邊決心............................................................................................ 199. 立. ‧ 國. 學. 一、直述朝臣無力安邊................................................................................................... 200 二、用典暗示當朝衰弱................................................................................................... 209. ‧. 第五章 拓寬寫景記事的視野 ................................................................................................ 220. y. Nat. 第一節 對自然邊景客觀的描繪 ....................................................................................... 222. sit. io. 一、具體親臨的實地記載 .............................................................................................. 223. n. al. er. 二、虛構想像的遙遠異地 .............................................................................................. 234. Ch. i Un. v. 第二節 對胡地生活深切的體認 ....................................................................................... 244. engchi. 一、駐邊的荒寒情境 ....................................................................................................... 245 二、華夷的共榮盛景 ....................................................................................................... 255. 第三節 對行旅羈客辛苦的敘述 ....................................................................................... 263 一、表現道途行旅之苦................................................................................................... 264 二、敘述羈客思鄉之恨................................................................................................... 269. 第六章 結論.................................................................................................................................. 279 參考文獻 ......................................................................................................................................... 292 2. DOI:10.6814/NCCU202001264.

(7) 表次 表 1: .......................................................................................................................... 4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DOI:10.6814/NCCU202001264.

(8) 圖次 圖 2- 1 .......................................................................................................................... 88 圖 2- 2 .......................................................................................................................... 89 圖 2- 3 .......................................................................................................................... 90 圖 2- 4 .......................................................................................................................... 91 圖 2- 5 .......................................................................................................................... 92 圖 2- 6 .......................................................................................................................... 93 圖 2- 7 .......................................................................................................................... 94. 政 治 大 圖 2- 9 .......................................................................................................................... 96 立 圖 2- 8 .......................................................................................................................... 95.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DOI:10.6814/NCCU202001264.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邊塞詩的題材和表現手法,歷經唐代詩人的創作,其所含括的範圍已大幅擴 增,創作者透過對自身經驗的再整理,結合詩體的表達形式,使唐人無論在近體、 古體、樂府等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展現多元並陳的詩歌風貌。內容方面, 書寫鎮佐戎幕,駐軍邊關,或描寫塞外苦寒之題材,因應唐代帝國的政治情勢及 國家制度,親身前往塞外的文人逐漸增多,一部分的創作者將關注的視角投往邊. 政 治 大. 地的異域風光,並結合自身實際的體驗,撰作反映出唐代帝國氣勢的邊塞詩。而. 立. 另一部分的創作者,雖未親身履及邊關,卻依然可以運用對邊關風情的想像,結. ‧ 國. 學. 合中國六朝以來邊關書寫的傳統,對邊塞情勢或胡人風情,表現想像的可能。因 此,無論虛構或紀實,創作者對邊塞題材的關注度,都獲得了相當的提升,且因. ‧. 唐代的制度使文人對邊關有了不同的經驗方式,使邊塞詩融入了不同於六朝的新. Nat. sit. n. al. er. io. 的風貌。. y. 元素,並結合五、七言近體、古體、樂府等不同的形式,邊塞題材開始呈現多元. i Un. v. 然而,若考察邊塞題材在詩歌中的分類概念,邊塞詩即指透過詩的形式,表. Ch. engchi. 現與邊境設防相關之事,若進一步分析邊塞題材透過詩歌載體所帶來的質素,則 具體可呈現為從軍出塞、遣使紀行、守土鎮邊、傾訴閨怨等,依此定義,其上限 應可上溯至《詩經》,下限亦可擴及於當代。由此可知,邊塞詩不應獨為唐代所 專有,而是擴及各朝代,在相類似的題材下,隨著國勢、文化、社會價值觀,乃 至詩歌藝術標的準則之變遷,所反映出各有千秋的審美樣態。因此,對邊塞詩進 行相關的考察,就不能僅限於唐代,邊塞詩的書寫傳統,也不可能隨著政治朝代 的消亡而完全消失,研究者應將此一題材,置於文學史的長河中觀察,分解出其 中的詩學元素是如何轉進,或邊塞詩的創作概念,是如何進行著置換。邊塞詩發 展至唐代結束後,其中哪些元素或養分,被延續保存下來,於宋代詩學中進行新 5.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0) 變,或進而轉換為下一個文學史階段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上種種,皆為筆者考 察的重點。 歷來對邊塞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漢唐時期,但對於由唐至宋的相關研究, 乃至於由宋至元的邊塞書寫演變,卻尚未建立起足夠的研究成果,以形成邊塞題 材發展的歷時性考察。且在歷史演進的詮釋上,唐宋之際的文化變革,也已構成 了學界向來探詢的基礎方向。由內藤湖南提出的「唐宋變革論」,認為若站在文 化史的角度來看,唐代屬於中世的末端,而宋代則是近世的發端,其間包含著唐 末五代到宋的過渡期。 1其後多有學者深入發揚,或修正內藤氏的說法,使得由 唐到宋之間歷史分期的轉折點,成為研究者聚焦之所在。若以內藤氏所設定的唐. 政 治 大. 宋變革為基礎。則研究五代至宋初這一段時間,就顯得至為關鍵 2。依據內藤湖. 立. 南的唐宋變革論指出,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不同,無論在政治制度、學術文藝、. ‧ 國. 學. 經濟貨幣等都發生了相當的改變,而這轉變的過程,正發生於唐末五代,並一路. ‧. 過渡到宋初,至宋中葉時逐漸底定,形成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本文以內藤湖南 的唐宋變革論為發端,界定出討論的時間範限,但由於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 y. Nat. er. io. sit. 多集中討論中原內部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的遷變,至後來較多與唐宋變革有 關的研究,亦多從中原內部的情況,作為探討的切入點,因此本文除了以唐宋變. n. al. Ch. i Un. v. 革論為基礎之外,更從當時異族的政治、經濟、軍事、疆域情況著手,提供相關. engchi. 的史料論述分析,再結合當時邊塞詩的具體情況,以顯示當時發生變革的國家、 民族,不僅只有中原文明而已,而是整個東亞地區,都同時發生著類似的轉型, 形成一個個相互連結、影響的板塊。 1. ﹝日﹞內藤湖南著‧黃約瑟譯,〈概括性的唐宋時代觀〉 《歴史と地理》一文指出: 「所謂唐宋 時代,是一個常用的說法,然而從歷史學尤其是文化史的角度來考察的話,卻實在是一個毫無意 義的概念。這是因為,唐代屬於中世的末端,而宋代則是近世的發端,其間包含著從唐末到五代 的過渡期,因此唐代和宋代在文化性質上有著明顯的差異。雖然歷史學家往往依據朝代來區劃時 代,使得『唐宋』或者『元明清』之類都成為了一種固定的說法,然而在學術上,這種分期法卻 有予以修正的必要。」第九卷‧第五號,1922 年 5 月。該文後續指出由唐到宋,在貴族權力、 人民地位、官吏選拔、經濟貨幣、學術文藝等方面,均已不同於中世(指包含唐以前),具備近世 所擁有的指標。 2 根據賀中復〈五代十國詩壇概說〉 《北京社會科學》1996 年 4 月,頁 87-94。指出了五代雖然 動亂,但詩壇的活動並未止歇,同時更具有流動性、地區性、政治性等相互促進的功能,此時的 詩歌無疑有著不可忽略的研究價值。 6.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1) 內藤湖南指出,唐宋變革在政治方面的轉折,是從貴族統治到君主獨裁,且 人民地位也獲得了相當的提升,走向財產私有的制度,人才選拔方面也從貴族門 閥,轉進到科舉選拔。在經濟方面從實物經濟走向貨幣經濟,這就意味著一套信 用與商務體系的建立,且勢必影響到周邊的國家,進而互相帶動國際貿易體制的 形成。因此,位處於國家邊境的邊塞,作為一個與政治情勢高度相關的文本題材, 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現象,相較於其他的題材,中原內部的文人如何 書寫邊塞、看待邊塞,都能反映出中原內部的知識階層,對當時國際情勢轉變的 感受和想法,透過對此時期邊塞詩的考索,除了作為歷史時期轉型的輔證之外, 更能從文化發展方面切入,說明唐型與宋型文學脈絡的轉進。從邊塞詩作為切入. 政 治 大. 點,可說是同時呈現了唐宋變革中的兩個面向,即國際政治與文學文化,這兩種. 立. 不同的屬性,都能在一種題材中得到相關的線索,進而描繪出唐宋轉型的樣貌。. ‧ 國. 學. 就邊塞詩而言,唐代邊塞詩因融合盛唐欣欣向榮的氣象,造就了鮮明的藝術. ‧. 特質,並且以此為人所辨識和關注的標記。因此對唐代邊塞詩主要的認識,大多 體現出剛健雄渾、樂觀豪放、積極進取、嚮往功名、直抒胸臆、主觀寫景等部分,. y. Nat. er. io. sit. 這也就構成了研究者對邊塞詩的第一印象。但到了中唐以後,中原內部國勢日亂, 邊塞詩也漸漸轉化為深沉憂患、理性思考、客觀寫實、議論批判等特點,只是在. n. al. Ch. i Un. v. 中晚唐時期,這些特點還沒有很明確的可以歸納出共性,卻可以見到邊塞詩已產 生了轉變的發端。. engchi. 其後,在歷經晚唐以後的一番動亂,時序進入五代至宋初,邊塞詩中這些特 點的轉變則更為明顯,更可以明確地歸納出轉變的共性。首先是唐代邊塞詩中的 雄渾剛健的氣態,轉為消沉固定的創作格套,成為共通的寫作模式,多利用傳統 典故與類近的寫作模式進行,未能再帶來陌生化的文學效果。再次是詩中豪放的 樣態不足,雖然其中亦不乏樂觀進取的作品,但已從單純武力的征伐,化為文化 的征服,唐代積極進取的精神,也變為較多向度的思考,從表淺的征服異族到多 元的深沉探討。同時,從軍邊塞嚮往功名的心態,也成為保全性命為上,並認為 7.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2) 征戰難取功名的內斂意蘊。此時邊塞詩的整體風格,也從直抒胸臆的豪邁英朗, 成為婉轉融合古典意象進行表達,就表現來說已失去過往的豪氣,而盛唐時期融 合著個人志向的主觀寫景,至五代至宋初這段時間,也轉向客觀寫實的敘述。 這些現象都說明了,唐宋變革不僅發生在中原內部,相關的變動也同時發生 在東亞其他地區,而這些其他民族、區域發生的變化,又反過來刺激著中原的邊 境,使得中原地區的邊塞詩發生了一系列轉變,這些作品的轉變,體現出邊塞詩 中較為深沉、憂患、理性、客觀、議論的一面,這些特點的顯化,就時間上而言, 正與唐宋變革發生較為劇烈的時間一致,因此本文將研究的焦點置於五代至宋初, 除了從外部環境說明改變的因素之外,本文更試圖解釋,這些詩學元素為何轉變?. 政 治 大. 如何轉變?其中轉變的關鍵為何?對於整個宋代至元代的詩學埋下了怎麼的可. 立. 能?筆者認為,該議題應可以學位論文的篇幅,梳理這段時期的特質。 3因此在. ‧ 國. 學. 時代的界範圍上,選取由唐過渡至宋的五代,並將此一時代分限跨至宋初前三朝,. ‧. 檢討五代至宋初邊塞詩在題材上的承繼與演變,希望透過這份研究,發掘出五代 至宋初應具備承上啟下的作用及價值。. y. Nat. er. io. sit. 本研究的重點與方法,即採取對邊塞題材的演變進行考察,以接續前人對漢 唐邊塞詩的研究成果,透過對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的研究,考究其描寫手法的新創、. n. al. Ch. i Un. v. 書寫重心的轉換等元素,顯示此一時期邊塞詩的核心價值。除此之外,以邊塞詩. engchi. 的研究史而言,目前學界對唐代邊塞詩的研究,已累積了一定的成果,至宋代邊 塞詩的研究,亦有張高評等人相繼開拓,指出了宋代邊塞詩重視紀實性、思辨議 論等要素,但其間對於唐代邊塞詩如何具體有效切換至宋,尚有可著墨之處。筆 者預計接續此成果,將時代的分限往下推進,將後續得出的結論,反饋至整體邊 塞詩的研究史上,以利將來形成邊塞詩研究貫串的脈絡。 根據上述的說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可概略統整為三個項目。其一,考察五代 4 3. 據﹝宋﹞阮閱: 《詩話總龜》記載: 「太祖嘗顧近侍曰: 『五代干戈之際,猶有詩人。』……。」 上集‧第十二卷(臺北:廣文書局,1973 年。) ,頁 281。更顯示五代詩之價值與重要性。 4 所謂的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為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 後蜀、南唐、北漢期間約 70 餘年(907-979),此時由於中原地區內部的分裂,政權呈現各自割裂 8.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3) 至宋初的時間區段,除了此一時期是唐宋變革的關鍵期之外,同時這段時間亦屬 於易代之際,文人的出處進退、國族認同、理想疆界的劃分等,亦必然不同於唐 代穩定承平之時,故考察動亂中這些概念的形成及表現,亦有助於華夷觀的構成 研究。其二,在邊塞詩的研究史上,可延續目前學者對漢唐邊塞詩已有的研究成 果,並將其銜接到宋代詩學中重議論、重哲理思辨之特質,建立邊塞詩研究的歷 史脈絡。其三,因邊塞詩與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而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之轉型, 也很可能是唐代邊塞詩的外向進取風格,轉至宋代邊塞內斂保守的關鍵,本文除 了可由此觀察政治制度如何對詩學產生具體的影響,以及影響的方式為何,探索 政治與詩之間的互動關係,得出政治對詩學產生變化的要素之外,更可以說明五. 政 治 大. 代至宋初邊塞詩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並且替宋、元時期的邊塞詩,埋下了怎樣的. 立. 學. 詩,得以更清楚的被理解、辨識。. 文獻回顧與探討. er. io. sit. y. Nat. 第二節. ‧. ‧ 國. 發端。以上三項為本文研究之目的,望能透過本份研究,使得五代至宋初的邊塞. al. iv n C hengchi U 對邊塞詩的研究,已有了相當的成果,前人對邊塞詩基本的定義、討論的範圍、 n. 本文預計將文獻回顧的討論,分成兩個部分處理,第一個部分,由於學術界. 文本的分析等,都已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本文必先敘述邊塞詩研究發展的整體, 條理出邊塞詩研究史發展的狀況,以及其逐步形成的原因、概況,以及其對本文 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和本文在此基礎之上,能再探討的空間,以確認本項研究在 邊塞詩研究史上的定位。 第二個部分,則是藉由文獻回顧的方式,提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理論,透過對 前人成果的借鑑,說明五代以前邊塞詩所呈現的雙線發展,顯示五代到宋初的邊 塞詩,不僅承接了昂揚奮進的積極的心態,其中更包括了生存憂患的困頓意識,. 的迭代狀態,歷史上將此時通稱為五代十國。 9.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4) 而這兩種表現模式,正是邊塞詩的一體兩面。這顯示了邊塞詩的發展史上,本自 具有的雙主線結構,積極與憂患相互依存,創作者一面對報效國家、提升個人社 會地位展現出無窮的希望,另一面又對生命遭逢戰亂所受的痛苦,有著同情的悲 憫,進而思考戰爭是否是達到和平的唯一手段。因征行而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關 懷和思考,開拓出較多元的支線,而不同於積極建功意識的單向度思維。經過對 研究史的考索,顯示歷代邊塞詩中除了擁有昂揚奮進的特質之外,還有另一條重 要的脈絡,即生存憂患的困頓意識,這兩條主線自有邊塞詩以來,在經過歷代作 者的創作,因應著時局的不同,而有著或顯或隱的發用,只是生存憂患的困頓意 識,被研究者理解、辨識出的時間較晚,脈絡亦較不清晰,因此本文將以文獻回. 政 治 大. 顧的方式,將雙主線結構建立出基本樣態,以利後續的論述開展,也使本文後續. 立. 的推論,能有基本論述的支撐,進而發揮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的特質所在。. ‧ 國. 學. 需要說明的是,在進行邊塞詩的整體回顧,與建構邊塞詩中的雙主線的特質. ‧. 之時,所用的文獻材料,將有相互重疊的現象發生,但為使論述的層次和脈絡更 清晰,本文將以分點的方式區分,雖然所用的材料會有很大程度的疊合,此為本. y. Nat. er. io. sit. 研究在論述上之侷限。但在不同小點、標目的統攝之下,雖然論述的材料類同, 應尚能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脈絡,使讀者得以透過該標目所統攝的方向,能直接對. n. al. Ch. i Un. v. 邊塞詩的整體發展、雙主線的各自脈絡,有清晰的層次理解。. 一、邊塞詩研究的整體回顧. engchi. 在前人研究方面,由漢至唐代的邊塞詩研究,已蔚為大觀,本文茲列舉出與 本研究較為相關之成果,顯示研究線性的脈絡。有關邊塞詩的研究,從文學史的 脈絡來看,可說是從較為通論的《中國文學史》 ,就已有了對邊塞詩認識的建構, 如林文庚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提出唐代詩人寫邊塞是活潑的,包蘊著少年進 取的精神,以及男兒對邊塞軍旅的嚮往,構成了較早對邊塞的認識。 5這樣的認 識,甚至延續到如葉慶炳的《中國文學史》,則更細部指出唐代邊塞詩的四個特. 5. 林文庚:《中國文學發展史》 (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 年) ,頁 163-165。 10.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5) 質,即詩體採五七言歌行為主、內容以邊塞景色與戰爭場面為主、風格豪邁雄放、 作者富有浪漫進取之精神等要素,上述情況,可說是早期對邊塞詩的基本理解。6 至於最早對邊塞詩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並以專書篇幅陳述的,應屬何寄澎《唐代 邊塞詩初探》7 從歷史現象歸納唐代邊塞詩起源之因,並認為邊塞詩最能夠表現 唐代,而唐代的歷史環境,也利於產生邊塞詩,由此前提進一步推論,至唐以後 無邊塞詩,甚至唐以前之邊塞題材,亦僅為形成真正邊塞詩的助緣之一,而非完 整且發展成熟的邊塞詩。此種定義和看法,雖提供了研究者對邊塞詩初步之認識, 以及其藝術特質、可能形成的背景等因素之掌握,但也限制了邊塞詩研究發展的 視野。其後,對於邊塞詩的研究雖多,但亦僅以唐為主,視唐代邊塞詩為典範,. 政 治 大. 由此前提展開論述,而限制了在邊塞的起源、流衍、影響上,更多可能的視角。. 立. 至一九九二年期間,對邊塞詩的研究,無論在中、港、臺三地,在形式上較. ‧ 國. 學. 為單篇零散,主題也多集中在唐代邊塞詩,較少有如《唐代邊塞詩初探》一書,. ‧. 對唐代邊塞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但隨著時間發展,研究者對宋代邊塞詩的關注, 已逐漸由宋代文人出使紀行的角度受到注意,或由邊塞相關的舊題書寫傳統進行. y. Nat. er. io. sit. 切入。如王水照的〈論北宋使遼詩的兩個問題〉 8,該文雖然認為,使遼詩所具 備的風格獨樹一幟,不同於邊塞詩,然而若以今日研究的視角來看,在邊塞概念. n. al. Ch. i Un. v. 的統攝之下,使遼詩仍可劃歸至邊塞詩研究的範圍中。該文指出,由於北宋政府. engchi. 的政策,使得戰爭平息,原先為戰場的土地變為農場,故相對過往對邊塞的戰爭 意象,漸有了不同的轉變。同時,該文也注意到北宋使遼詩展現了漢族的優越與 自卑的矛盾心理,上述兩項研究成果,已對本研究所欲開展的相關論述,描繪出 大致的形貌,使本文能再深入探索五代至宋初詩人,對空間因政治權力的演變, 而將看待舊地的模式轉移至一種新視角,帶來了寫作的新可能,以及貫串於宋代 漢族心中的矛盾心理,是如何在五代至宋的過渡期中逐步形成,並反映在創作. 6 7 8.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 (臺北:學生書局,1990 年 8 月。),頁 350-351。 何寄澎:《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 (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 年,6 月。) 王水照: 〈論北宋使遼詩的兩個問題〉 《山西大學學報》卷十九,第二期,1992 年 4 月,頁 37-43。 11.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6) 中。 如前所述,與邊塞相關的研究主題仍在發展,一九九四年馮藝超的《唐詩中 和親主題研究》 9,將研究視角聚焦於與和親相關之作品,並分析出和親詩具備 固定的書寫模式,分別為辭別、旅次、思念,其中參雜文人用以表達個人興懷之 情感,並延續六朝以來「哀紅顏」 、 「怨畫工」的傳統,而本文正可參考其研究的 成果,對照五代末至宋初邊塞詩中的和親主題,檢視有何新變,再延續或更新其 論述。 與該書出版時間相近,對於華夏民族認同形成之理論,歷史學門也提出了更 新的看法。一九九七年,王明珂出版《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10認. 政 治 大. 為,若要找出一民族觀念之所以形成群體的原因,反而應由族群的邊界進行切入,. 立. 因族群的邊界並非固定不變,往往是多層次、多變化的,因此考究邊界的變化,. ‧ 國. 學. 反而能動態式的呈現族群認同的演變,與傳統方法相較之下,會比考究族群的內. ‧. 涵來得重要。因此,就理論層面而言,這對本文從五代鼎革之際,到宋初邁入統 一的局面,由邊塞詩切入考察中華民族夷夏觀之形成,提供理論參考,同時也顯. y. Nat. er. io. sit. 示對於邊塞、民族觀等議題,正逐步受到重視。. 到一九九八年,宋初詩人對邊塞的書寫,也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並直接在. n. al. Ch. i Un. v. 研究題名上,初步以邊塞詩的概念歸納詩人的作品。如:張廷杰〈論梅堯臣的邊 11. engchi. 塞詩〉 ,提出梅堯臣的邊塞詩具備了包容量大、紀實性強、富於批判、筆勢淋 漓、長於議論思辨等特質,但仍停留在基礎的分類上。若以此來思考本研究之可 能性,梅堯臣邊塞詩書寫的範圍被有效的擴增,且已融入紀實與批判議論之要素, 此可能與前一時代階段五代至宋初,邊塞的概念已不僅僅是戰爭,或延續舊有的 征戍苦寒傳統,而是詩人觀物的方式有了新的視角,進而反映在某部分的作品中, 這就值得本文深入探究,發掘出其中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一九九九年對唐代 9. 馮藝超:《唐詩中和親主題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94 年 4 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 年 3 月。) 11 張廷杰:〈論梅堯臣的邊塞詩〉 《寧夏大學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總期第七十八期,1998 年,頁 57-62。 12 10.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7) 邊塞詩的研究,仍侷限在詩人必得出塞紀行的親身經歷上,較忽略文學本身虛構 具有想像的成分。如:〈唐代邊塞詩黃昏回歸主題的情感結構〉 12由此探討邊塞 詩中黃昏返歸意象的情感構成模式,該文同時也發現,此時的邊塞詩開始反思生 命的意義,將抒懷的層次提高到整體人生的視角討論,而不局限於國族認同等部 分,這與宋人重理致思辨,在邊塞詩中提出對生命的思考,或許能相互銜接。 二○○○年至二○○五年之間,無論是對邊塞概念起源的研究,或對宋代邊 塞詩的相關探索,開始有了較大幅度的推進。這段期間,無論是張高評的〈北宋 邊塞詩之傳承與開拓〉 13之計畫成果與《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 14,或王文進的 《南朝邊塞詩新論》15。學位論文《北宋使遼詩研究》16、 《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 政 治 大. 質》17,以及單篇論文〈唐代與北宋邊塞詩比較〉18、 〈試論北宋邊塞詩的特色〉19、. 立. 〈試論中唐邊塞詩在唐宋邊塞詩風演變中的意義〉20、 〈20 世紀邊塞詩研究評述〉21. ‧ 國. 學. 等,都試著將邊塞的概念從唐代擴展出來,並向著唐代前或唐代後,作一統整的. ‧. 連貫性思考,使得邊塞詩研究的界域得到拓展,並展現出初步的成果統整。 張高評將其計畫之成果,發表於《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之中,統攝為兩篇. y. Nat. er. io. sit. 文章,分別是〈使遼詩之傳承與邊塞詩之開拓—─兼論唐宋詩之異同〉 、 〈使金詩 之主題與邊塞詩之轉折—─兼論唐宋詩之流變〉 ,對邊塞詩之概念做了重新釐定,. n. al. Ch. i Un. v. 在定義上認為只要書寫至邊塞相關之事,就可以被劃歸到邊塞詩的範圍,但因其. engchi. 12. 侯迺慧: 〈唐代邊塞詩黃昏回歸主題的情感結構〉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期,1999 年 6 月, 頁 39-58。 13 張高評:〈北宋邊塞詩之傳承與開拓〉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 編號:NSC 89-2411-H-006-023。 14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 年,11 月。) 15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 (臺北:里仁書局,2000 年 2 月。) 16 楊靜: 《北宋使遼詩研究》: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年 5 月。) 17 蘇珊玉: 《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 :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 年 11 月。) 18 李迪: 〈唐代與北宋邊塞詩比較〉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001 年 3 月, 頁 57-59。 19 陳鴻秀:〈試論北宋邊塞詩的特色〉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2003 年 1 月, 頁 13-15。 20 陳健: 〈試論中唐邊塞詩在唐宋邊塞詩風演變中的意義〉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十二卷‧第 一期,2004 年 2 月,頁 58-60。 21 張曉明: 〈20 世紀邊塞詩研究評述〉 《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四期,2005 年 12 月,頁 76-84。 13.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8) 研究成果限縮於「使北」,主要研究方法為,先考察使遼或使金的詩人名單,再 進一步觀察其描寫邊疆胡地的詩作為主要範疇,將這一類的作品與唐代邊塞詩的 特質相比,得出兩者的異同。 但這樣的研究方式仍有不小的限制,共有兩點,第一,是研究範圍的對應問 題,無論是使遼詩或使金詩,都不能直接等同於邊塞詩,若選取相對小的資料範 圍,與相對宏大唐代邊塞詩對比,並歸納得出唐宋邊塞詩銜接與創變的特點,尚 有許多不足,在研究範圍的對應上也不相稱。第二,延續第一點論及的前提,這 兩篇文章的研究,在研究資料的選取範圍上,採取了以小見大的方式,但顯然將 論述範圍聚焦於具有「出使經驗」的詩人當中,忽略了鎮佐邊關的詩人對於邊關. 政 治 大. 之書寫,以及無出使經驗,純在中原內地透過想像虛構書寫邊塞者,更遑論文學. 立. 史中良人遠征,表述閨怨的書寫模式。整體而言,張高評的成果雖開啟了宋代邊. ‧ 國. 學. 塞詩研究的新面向,但仍過於著重詩人「實際親身」的經驗,未慮及文學本身的. ‧. 擬代、宴遊交際等,所帶來的虛構性想像,故其研究雖已具基本的雛形,卻仍有 筆者尚可著墨之處。. y. Nat. er. io. sit. 王文進在《南朝邊塞詩新論》指出邊塞詩的想像性、虛構性,注意到文學本 身擁有虛構的特質,而不落入詩人必得行經邊塞,鎮佐戎幕之經驗主義的限制中,. n. al. Ch. i Un. v. 將虛構書寫一併納入邊塞詩的起源考量,從書寫傳統探查南朝邊塞詩的起源,並. engchi. 提出創作者跨越了現實經驗,以書寫傳統為基底,創造出「想像的邊塞」,使邊 塞詩獲得了更為多元的書寫面向。該書所提出的論點,對本文而言,意味著邊塞 詩的研究,不能僅限於考察親身歷經邊關的文人,更多的是身在中原地區,而未 曾履及邊塞之創作者,其所依據的創作脈絡,更值得探討玩味。另一方面,楊靜 的《北宋使遼詩研究》亦提出使遼的基本特質分類,具有邊塞風光、華夷風俗、 文化融合等現象,替本文提供了先行的基礎,以及對北宋與遼之間的關係作了概 略的梳理,有助於本文理解基本的外部政治情勢。蘇珊玉的《盛唐邊塞詩的審美 特質》論述主軸雖聚焦在盛唐,但討論的主題已從邊塞詩的審美文化意蘊、美學 14. DOI:10.6814/NCCU202001264.

(19) 等切入探討,擺脫過去單純對政治環境解讀的方向,並從格律與風骨的特質歸納 出三項審美要素,即自然、雄渾、悲壯等用以代表盛唐邊塞詩鮮明的標誌,對本 文探討邊塞詩的美學特徵、構成要素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啟發。 至於三篇單篇論文〈唐代與北宋邊塞詩比較〉 、 〈試論北宋邊塞詩的特色〉 、 〈試 論中唐邊塞詩在唐宋邊塞詩風演變中的意義〉除將研究的視角拉至北宋外,也開 始嘗試考量比較唐宋之間邊塞詩的異同,同時也把中唐由整體唐代的籠統概念中 切割出來,置入唐宋之間的歷史視角,考察中唐邊塞詩居中發揮的作用,較為可 惜的是,三篇論文篇幅甚短,未能處理這類大規模的議題,因此僅能略為參考。 然而這意味著這數年之間,唐宋之間的邊塞詩,已開始為研究者所關注,且企圖. 政 治 大. 發掘出更細緻的議題,留心更細部的轉折,且對於邊塞詩的相關研究,亦有學者. 立. 企圖做出成果的彙整,如:〈20 世紀邊塞詩研究評述〉,該文將邊塞詩研究分為. ‧ 國. 學. 四項要點,分別是:邊塞詩的界說和源流、邊塞詩性質和繁盛的原因、邊塞詩人. ‧. 的詩作研究、邊塞詩歌美學特徵四項。對本文要進行的研究,做到了統整且提點 式的作用。綜合來看,二○○○至二○○五之間,邊塞詩的概念範圍已被擴大,. y. Nat. er. io. sit. 其中由唐到宋之間的轉折,亦已獲得了研究者的關注,並且已有學者企圖對邊塞 詩研究作一成果統整,這象徵著邊塞詩研究的資料量、理論層次等,已累積到新. n. al. Ch. 的高度,以供後學做更深入的探討。. engchi. i Un. v. 其後,二○○六到二○一○,則接續前一階段的成果,也有研究者將邊塞的 概念考察,置於其他文體中研究,並以學位論文的篇幅進行分析,如《兩宋邊塞 詞研究》22,顯見前一階段所累積的研究理論,已開啟了邊塞研究的新領域。除 此之外,王文進接續《南朝邊塞詩新論》的研究成果,撰作《南朝山水與長城想 像》23,書中〈南朝與南宋邊塞詩的漢代圖騰──論南宋邊塞詩對於南朝邊塞詩 架構的繼承〉將南朝與南宋作結構相似的類比,延展了原先南朝邊塞書寫的理論,. 22. 蔡嵐婷:《兩宋邊塞詞研究》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23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 年 6 月。) 15.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0) 用以觀照南宋,然而南朝與南宋雖有政治情勢的相似之處,但王氏較少論及邊塞 詩歷經唐、五代、北宋的發展,其中應有某些元素已無法類同於南朝,故本文應 可接續填補五代到宋初之間的邊塞詩研究,對其說進行修正,使邊塞詩的研究史 更完善。 這段期間,田曉菲的《烽火與流星》24,亦指出了邊塞詩的虛構性,這方面 與王文進在《南朝邊塞詩新論》 、 《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顯現了共同的研究方向, 並指出南朝的邊塞詩,是南朝詩人建立出的文化的他者,透過對他者的想像,融 合邊塞的情景,以及傳統漢族光榮的意象,建構出自己才是繼承漢族文化的一方。 這所謂的「文化的他者」,除了透露出邊塞詩的虛構想像性之外,更是詩人建立. 政 治 大. 身分、自我認同、國族認同等相關的重要議題,這顯示對邊塞詩的研究,已經從. 立. 文學文本的考察,逐漸通往文化、國族等範圍較大的議題,將邊塞詩研究的面向,. ‧ 國. 學. 轉往個人和國族如何自我定位,建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事實上,這也與本文所. ‧. 要研究的議題有所切合,文化氛圍如何影響文本的呈現,位於中原地區的創作者, 如何看待異族文化,在政策或心態上,如何面對已然強大的異族,進而建構出一. y. Nat. er. io. sit. 套自我辨識、定位的體系,上述種種,更啟發筆者成為本文考察的重點。 在單篇論文方面,較值得一提的是〈上京紀行詩的「邊塞」書寫──以長城、. al. n. 25. Ch. i Un. v. 居庸關為論述主軸〉 該論題的出現,不僅昭示著對邊塞詩的考察已擴展至元代,. engchi. 更因元代的國土疆界,實際上所謂的「邊塞」不再,且征伐異族的書寫模式消失, 轉換為純粹紀行之詩,但文人卻仍在上京紀行的途中書寫邊塞,延續使用著舊有 脈絡的意象。其中對於「長城」 、 「居庸關」等傳統的既定意象如何產生微妙的轉 折,有助於本文思考或類比唐末五代至宋初時代交替後,邊關的界線產生了挪移, 而創作者又是如何在這現實已挪移的界域中,調動詩中的語言和意象來完善作 品。 24. 田曉菲: 《烽火與流星》 : 「南朝詩人對遙遠北地的想像充分顯示了建構文化他者的欲望,而這 種欲望和南朝詩人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身分息息相關。」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書版社,2009 年 8 月。),頁 257。 25 李嘉瑜:〈上京紀行詩的「邊塞」書寫──以長城、居庸關為論述主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語文集刊》第十四期,2008 年 7 月,頁 1-28。 16.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1) 另一方面,以學位論文而言,亦出現了直接針對宋代邊塞樂府進行研究的論 文,如:《宋代樂府題邊塞詩研究》 26,與過往研究不同的是,該文不僅將範圍 限定在宋代,更集中討論樂府,認為宋代因對外戰爭的衰弱,正促進了樂府邊塞 的發展,原因在於宋人據此懷想過去前朝榮景。現實感懷與傳統藝術相互結合, 造成了全新的局面。該文企圖透過樂府邊塞來看宋代邊塞詩的發展,然而其忽略 了一時代之文學風尚轉變,並不能單純以政治的朝代的斷限,作為研究範圍的切 割,因此其所提出之論點,應仍有可相互參照並修正之處。 論及時代的分限,此時研究五代詩的領域,也獲致了一定的成果,在此略舉 出與本文界分時代有關的研究論文,根據羅婉薇出版的《五代詩人與詩風》 27,. 政 治 大. 該書根據張興武在《五代藝文考》28中所提出的時間範圍,若研究五代詩的上下. 立. 限,應從唐昭宗始至宋真宗一代為止,對五代的時間分限,不能機械性的拘限在. ‧ 國. 學. 王朝更迭,全書已意識到考察五代詩作,對於時間的劃分需要更多的彈性,文學. ‧. 研究者此時已結合歷史學門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的研究有所啟發,提示本項研究 對時代的分限,也應預設更多的空間。. y. Nat. er. io. sit. 且無論張興武或羅婉薇,都主張五代是具有獨立研究價值的區塊,只是在時 間範圍的界分上,不能採取太過機械式的分代方式,因此其中部分詩人不僅上溯. n. al. Ch. i Un. v. 晚唐,下限亦擴及宋初,而本文的研究範圍,在標題定名上企圖更為明確,因唐. engchi. 宋變革之轉變最為劇烈的時期,除了五代以外,至宋初也發生了一系列相關的改 革、變化,因此五代雖具有獨立研究的價值,放在時代轉型的脈絡中,卻不能單 獨割裂來看,因此本文以清代李調元所編的《全五代詩》,其中所收的五代詩人 為始,下限亦可拉到宋仁宗一朝。羅婉薇及張興武的研究,雖確立了五代的研究. 26. 吳彤英: 《宋代樂府題邊塞詩研究》 : (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4 月。) 27 羅婉薇:《五代詩人與詩風》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1 月。) 28 張興武: 《五代藝文考》 : 「正因如此,新、舊《五代史》的撰寫才沒有局限於王朝更替的歷史 常規。兩書敘事的時間上限,基本上確定在唐昭宗時期。清人吳任臣撰《十國春秋》 ,王士禎編 《五代詩話》,李調元輯《全五代詩》大體上遵循了薛、歐兩家的既定作法……本書對五代藝文 志所涉時間上、下限的理解與清人並無明顯差異,只是在具體細節上更注重五代本體的涵義。」 (成都:巴蜀書社,2003 年 9 月。) ,頁 4-5。 17.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2) 價值,卻也帶來研究上時代分限的問題,啟發本文或可從邊塞詩的面向,將探討 的時期拉至宋初,集中在時代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外,納入更多的彈性,以討論 此時變革的延續。 整體而言,二○○六年到二○一○年,邊塞的相關研究不僅被拓寬到其他文 體,其中邊塞樂府更成為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而元代上京紀行詩與邊塞詩的關 係,也正逐漸顯題化,顯示邊塞文學的相關研究,從文體、題材集中度、時代延 展性,都獲得了進一步的成果。 隨著時間的發展,邊塞詩研究進入二○一一年至現在,研究總體而言,共有 三種發展的趨勢,一是時代界域的拓寬,代表研究者能以邊塞題材呈現在詩中的. 政 治 大. 概念,分類檢視詩歌作品的類別,不再單獨局限於唐代,而是往宋、元、明、清,. 立. 乃至當代伸出研究的觸角。其二,除開拓時代的界域之外,對於過去集中在唐代. ‧ 國. 學. 的邊塞詩研究,則更進一步將細部的論題顯題化,以邊塞詩為母題,延伸出這概. ‧. 念統攝下的相關子題,構成更為多元的研究視野。其三,應對這樣的研究成果, 亦有學者企圖對過往至今的研究方向,做出統整的說明,並試圖歸納邊塞詩研究. y. Nat. er. io. sit. 發展的方向及重點。. 這段期間,單篇論文方面,較值得注意的有〈尋源屢鑿空:初唐四傑的邊塞. al. n. 29. Ch. i Un. v. 書寫〉 、〈長淮詩境(南宋篇)──愛國、憂國的意識形態〉 30〈唐宋邊塞詩詞羌 31. e n g c h32 i. 笛悲涼意象成因〉 、 〈再探南朝邊塞詩成因〉 、 〈兩宋出使遼金詩闡論〉33、 〈唐 宋邊塞詩風格成因比較〉 34、〈邊塞詩概念小考〉 35、〈宋夏戰爭對北宋邊塞詞創. 29. 陳偉強:〈尋源屢鑿空:初唐四傑的邊塞書寫〉《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五十七期,2013 年 7 月,頁 23-48。 30 內山精也著,朱剛譯: 〈長淮詩境(南宋篇)──愛國、憂國的意識形態〉 《東華漢學》第十七期, 2013 年 6 月,頁 105-136。 31 譚浩燁:〈唐宋邊塞詩詞羌笛悲涼意象成因〉 《文學教育》卷一,2011 年 1 月,頁 111-113。 32 祁立峰:〈經驗匱乏者的遊戲──再探南朝邊塞詩成因〉 《漢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一期, 2011 年 3 月,頁 281-312。 33 陳大遠:〈兩宋出使遼金詩闡論〉《北方論叢》總期第二三六期‧2012 年 6 月,頁 23-26。 34 趙飛、郭豔華:〈唐宋邊塞詩風格成因比較〉 《文學研究》2012 年 7 月,頁 20-21。 35 李浚植: 〈邊塞詩概念小考〉 《中國韻文學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2013 年 1 月,頁 20-38。 18.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3) 作的影響〉36、 〈宋代邊塞詩詞文獻及其研究評述〉37。其中〈尋源屢鑿空:初唐 四傑的邊塞書寫〉、〈長淮詩境(南宋篇)──愛國、憂國的意識形態〉兩篇,幾乎 已確認詩人書寫邊塞,受到歷史意識及文學傳統的影響,多以虛實交錯的手法構 篇,用以表自身情志。同時,所謂的「邊塞」在地理上亦非僵固的概念,會隨著 政治界域的轉移,將原本非邊塞的淮河賦予邊塞性的書寫,使舊有的空間地理文 化融入邊疆的性質,而這一發展亦可能隨著邊界的撤離而隨之消失。由這兩篇來 看,因此考察邊塞書寫,除了注意到歷史及書寫傳統的虛構性之外,尚須留意實 際政治版圖的變動,是否對地理空間賦予邊塞的特質。 另外〈再探南朝邊塞詩成因〉 、 〈邊塞詩概念小考〉 、 〈宋代邊塞詩詞文獻及其. 政 治 大. 研究評述〉三篇,都企圖對過往邊塞詩的研究成果,做概念性的統整發揮,並從. 立. 過往舊說之中,檢討邊塞詩概念的形成,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和介紹. ‧ 國. 學. 邊塞詩的研究至今已有哪些資料文獻可供運用,這已顯見無論在理論的建構,或. ‧. 是資料文獻收集的完備程度,學術界都已累積到足夠的質量,可以進行更細部, 更精密的思考。另外是〈唐宋邊塞詩詞羌笛悲涼意象成因〉 、 〈兩宋出使遼金詩闡. y. Nat. er. io. sit. 論〉 、 〈唐宋邊塞詩風格成因比較〉 、 〈宋夏戰爭對北宋邊塞詞創作的影響〉四篇, 雖都是以相當短的篇幅書寫,卻顯示邊塞詩的研究開始朝向樂府曲目、羌笛演唱. n. al. Ch. i Un. v. 的曲調進行考察,以及將邊塞詩納入北宋與南宋相對比較的視野,開始探討南北. engchi. 宋邊塞的不同。或者開始以詞體的研究史,探討邊塞詞使對南唐花間柔弱風格的 轉變,將邊塞詩上溯為豪放派的先聲。 學位論文與專書方面,則有《南宋舊題邊塞樂府詩研究》38及《漢唐邊塞詩 研究》39。前者接續《宋代樂府題邊塞詩研究》的研究成果,更進一步將南宋舊 題邊塞樂府詩置於邊塞詩、樂府詩雙重脈絡視角下觀照,檢視南宋舊題邊塞樂府 36. 趙瑞陽、郭豔華:〈宋夏戰爭對北宋邊塞詞創作的影響〉 《諤州大學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二 期,2014 年 2 月,頁 47-49。 37 王金偉: 〈宋代邊塞詩詞文獻及其研究評述〉 《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第三十一卷‧第三期,2015 年 5 月,頁 101-105。 38 簡醇瑋《南宋舊題邊塞樂府詩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年 7 月。) 39 閻福玲:《漢唐邊塞詩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 8 月。) 19.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4) 對邊塞主題內容之開拓,以及對樂府詩傳統筆法的繼承與改良。後者《漢唐邊塞 詩研究》則深化過往對由漢至唐的研究進路,重新對漢唐邊塞詩作出主題的歸納 整理,並分析其中的要素。其中對邊塞詩做了狹義與廣義的定義,但無論廣狹, 都不脫邊塞詩與書寫守土鎮邊有密切的關連,同時又可以因邊塞的「要塞」之義, 與其他書寫征戍題材的作品劃分開來。閻氏雖將研究的範圍限縮在由漢至唐,但 因其定義邊塞詩是以詩敘述歷代守土鎮邊之作,在實際的論述中,已將研究邊塞 詩的視野擴及先秦,相對於早期研究,論述的範圍已更為完整。 綜上所述,邊塞詩一開始由早期朝代限縮於唐,且概念尚不清晰明確的狀態 中,逐步擴展出新的研究視野,除了邊塞定義已逐漸明確之外,其中細部的題目. 政 治 大. 更被屢屢提出,或將議題延展至後續的朝代,構成邊塞研究的歷史長河,同時也. 立. 已逐漸朝向結合樂府詩的傳統,相互映照比對,近年來已可說是取得了長足的進. ‧ 國. 學. 步。然而,如前所述,其中對於五代至宋初這一時間區段,在這無論是政治朝代、. ‧. 文學風尚轉移、文人價值觀變動的時代,仍有許多值得可以探究的議題,且應須 以學位論文之篇幅對這一時代做出適當的描繪,以修正或發掘前說所未注意到的. y. Nat. er. io. sit. 部分。根據上述對研究脈絡的回顧,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五代至宋初邊塞詩值 得研究的理由。其一,從理論層次來看,就詩歌主題分類而言,邊塞詩的概念已. n. al. Ch. i Un. v. 逐漸明確完備,研究者也已具備對邊塞詩的共同認識,本文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 engchi. 步開展。且有關唐宋變革論之探討,亦已具備了相當的研究成果,筆者正可借鑑 前人理論和方法,用以檢視五代至宋初之間的邊塞詩。其二是版本文獻層次,關 於邊塞詩之原始文獻以及後續可被利用的研究成果,均已進入了相對完備的時期, 正有利於對此一時期的原始文獻進行觀察分析。其三,則是主題研究層次,邊塞 詩之研究,在時代的分限上已走入更為細膩的方向,同時也開始與其他朝代、其 他書寫傳統進行對照性的比較,但對於五代至宋初這段期間,卻仍未受到關注, 故本文正可提供相關的成果,以裨益於後學。. 20.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5) 二、五代以前邊塞詩中的雙主線結構 依照邊塞詩的概念範圍,舉凡作品中涉及征行塞外、戍守邊疆、出使紀行等 事物,均可以劃入廣義的邊塞詩中,若由此概念對五代以前所有詩作進行分類, 則邊塞詩的存在上可溯源至《詩經》 ,下可流佈於晚清、民國。在這概念界定下, 邊塞詩的範圍就不僅限於唐,而是無論唐以前、以後,均有邊塞詩之存在,只是 各時期之邊塞詩在寫作手法、主題、藝術風格方面形貌各異。但無論是何時期的 邊塞詩,創作者以詩表現建功立業的意識,總是貫串於各時期的邊塞詩中。因此 本點之目的,即以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五代以前邊塞詩中這類作品的風格特徵,. 政 治 大 為昂揚奮進的積極心態,其二是生存憂患的困頓意識,這兩個看似相悖的項目, 立 並歸納出五代以前邊塞詩表現建功立業的主題中,包蘊著雙線發展的脈絡,其一. ‧ 國. 學. 實為邊塞詩的一體兩面。限於論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五代至宋初,以及研究篇幅 所能容納的範圍,本點預計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並依研究產出的先後順序排列,. ‧. 進行研究史的概述,為使讀者清楚研究史的次序脈絡,本文將昂揚奮進的積極心. sit. y. Nat. 態,與生存憂患的困頓意識,這兩個項目的研究史分別呈現,使其不互相摻入,. io. al. n. 概念被研究者辨識、建構的時間差。. Ch. engchi. er. 因此對同一份研究成果的敘述,可以在兩個不同的項目各別見到,以顯示這兩個. i Un. v. (一)昂揚奮進的心態 如前文所述,最早對邊塞詩進行明確定義,以及系統性分析的研究,應屬何 寄澎在一九七三完成的學位論文《唐代邊塞詩研究》,其中將唐代的邊塞詩分為 初、盛、中晚三個階段,分別以這三個時期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主要風格為論述 的綱領,呈現這三個階段的邊塞詩從初發到成熟再轉向悲涼。後來經過校定修改, 於一九七八年出版《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40,內容多據學位論文而 略有調整,因此何寄澎的《唐代邊塞詩研究》,可說是最早對邊塞詩的概念,進. 40. 何寄澎:《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 (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 年,6 月。) 21.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6) 行系統性和層次性討論的研究。根據該書的研究觀點,唐代的邊塞詩無論在質和 量,都遠超於唐以前和以後,由此可以見到學術界對邊塞詩的注意,首先是由唐 代認識到邊塞詩之價值,甚至將其與盛唐精神連結討論,並以其奮進的氣象作為 衡定邊塞詩的美學標準。此時對邊塞詩的研究方興未艾,但透過早期的研究可明 確見到,邊塞詩最為人顯見的標誌,即是雄放的意氣與報國壯志的發揚,並且與 當時的國家意識、民族氣態相互連結,隨唐代國勢之強弱而有所升降,作者在後 半雖有論及中晚唐時的邊塞詩,但亦僅視為盛唐衰弱的殘音,是詩人心胸日趨狹 隘與拘謹的表現 41,隱然有以盛唐時期邊塞詩所呈現的風格為美學準的,以此衡 量其他時期邊塞詩的價值判準。. 政 治 大. 這意味著最早對邊塞詩的觀察,在時代方面是以唐代為起點,以盛唐邊塞詩. 立. 中昂揚奮進的意識形態為最初的美學標的,雄放的意氣與報國的壯志,也是研究. ‧ 國. 學. 者首先留意到的特徵,並開始進行邊塞詩在發源定義、表現形式、美學標準、風. ‧. 格特色方面的建構。. 到了一九八七年,中國學者漆緒邦出版《盛唐邊塞詩評》42相較於之前的研. y. Nat. io. sit. 究,漆緒邦更集中專注在盛唐這個歷史階段,從定義上來說,已將邊塞詩歸納為. n. al. er. 能反映邊地生活、風俗,描繪邊塞景色的詩,都可以劃入邊塞詩範圍。 43並且已. Ch. i Un. v. 經留意到,除了展現所謂盛唐氣象的作品為好之外,邊地風物詩也可以有相當不. engchi. 錯的美學表現,但整體來說,仍多著重於邊塞詩與盛唐局勢之間的關聯,並認為 邊塞詩中的慷慨氣概,得力於政治、經濟的空前繁榮,這時邊塞詩中即使有書寫 個人慨歎,亦多能悲中見壯,而無萎靡之態,呈現壯懷激烈的時代精神。 由此可見,從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七年間,對邊塞詩的辨明集中於唐代,甚 至進一步聚焦到盛唐,雖然有留意到邊塞風物詩的價值存在,但較多的關注點, 41. 何寄澎: 《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 : 「正由於國勢日漸衰弱,造成詩人心胸的日趨狹 隘與拘謹;創作詩篇時,遂採用受限較多的律體,以及較含蓄地絕體;而中晚唐詩人性格的收斂 與怯懦,也都在這方面顯示出來。」 ,頁 98。 42 漆緒邦:《盛唐邊塞詩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8 月。) 43 漆緒邦: 《盛唐邊塞詩評》 : 「邊塞詩並不一定都是戰爭詩,凡反映邊地生活、風俗,描繪邊塞 景色的詩,都是邊塞詩。」,頁 20。 22.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7) 仍在唐代鼎盛的氣態與邊塞詩壯偉雄渾的一面,即使研究的時代區間縮小,對個 別作者的分析,亦多停留於標誌性人物的考察,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等對象。 以學位論文和專書架構的邊塞詩研究,一開始就將視野集中在唐代,並標舉出盛 唐的氣象與邊塞詩的宏闊為其美學標準,且論述多集中於個別作家的考察。事實 上,從研究者對標誌性作家的選擇,以及其風格呈現的氣態,就可以看出研究成 果所要指引的目標,這也意味著邊塞詩為研究者所認識主要核心,即為詩中呈現 出昂揚奮進的積極心態,以及與國勢相呼應的政治意識形態,從此建構起邊塞詩 一線中最主要的脈絡。 在系統性論述的學位論文和專書出版後,研究者逐漸以此為理論基礎,繼續. 政 治 大. 推進對邊塞詩的研究,陸續有單篇論文對邊塞詩進行考察,已可顯現出邊塞詩與. 立. 創作者的功名意識有著密切關係,並且因為唐代政治的繁榮,詩人願意且得以前. ‧ 國. 學. 往邊塞從事與求取事功的行為,造成了唐代書寫邊塞的作品量增多,以及其詩的. ‧. 風格多為壯闊雄偉的原因。隨著研究的推進,其中較為特別的是傅硯農的〈唐人 尚武之風盛衰與功名觀念嬗移的聯繫〉44一文,擺脫文學的分析視角,從制度的. y. Nat. n. al. er. io. 了唐人功名觀念的轉移。. sit. 變遷談唐人功名觀念的盛衰起伏,認為唐代統治者對功名仕途的政策導向,影響. Ch. i Un. v. 該文指出因初唐社會尚武,廣開了軍功仕途的政策,使士人普遍樂於進取軍. engchi. 功。至唐玄宗以後,科舉成為社會風尚,對尚武之風的衰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 用, 45該文結合尚武之風與制度之間的關係,剖析士人對事功觀念的興衰。這顯 示了邊塞詩的雄渾壯闊,除了唐代本身的興盛有關之外,更可進一步細推到制度 的演變,制度影響了士人看待事功的心態,看待事功的心態則反映在邊塞詩的主 題、風格上,因此邊塞詩中昂揚奮進的主題,之所以在初、盛唐在數量和質地上 得到拓展,亦得力於制度影響社會風氣,廣開了事功之門。 44. 傅硯農:〈唐人尚武之風盛衰與功名觀念嬗移的聯繫〉《體育文史》1994 年第四期,頁 3-5。 傅硯農: 〈唐人尚武之風盛衰與功名觀念嬗移的聯繫〉 : 「玄宗以後,在特殊時期或地區,亦有 不少從征戎行以軍功入仕者,但從追求功名的觀念而言,藉助於軍功已非時尚了。唐後期:『挽 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的民言,與初唐楊炯: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時尚,形成 鮮明的對比。」頁 5。 23 45.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8) 從上述的研究成果已得知,邊塞詩的研究進程,已逐漸與更細部的社會風尚、 政治制度的考察等因素相互連接,該篇論文顯示事功入仕的制度,促成了盛唐邊 塞詩中積極心態的提高,使得昂揚奮進的精神,成為邊塞詩鮮明的代表性標誌, 從研究史方面來看,相關輔證性的論文不斷增加,使邊塞詩裡昂揚奮進的積極心 態,幾乎已被建構成這類詩作的主要核心。直到二○○○年,王文進出版《南朝 邊塞詩新論》46研究者始將視角從唐代拉開,關注到其他時期的邊塞詩,並掌握 到邊塞詩與戰爭有關的本質性特徵,以及南朝人文透過借用典故的手法,懷想漢 族的舊日榮光等要點,而與創作者所隸屬國族的理想性密切相關,收復失土、征 伐異族,藉由語言可自由遙跨時空的特性,創作者不必實地征伐邊境、駐紮邊城,. 政 治 大. 或出使遙遠異地,仍可以透過文學的組構,表達自身對國族理想性,展現南朝文. 立. 人普遍且熱切的想望。. ‧ 國. 學. 相對於前人的研究,《南朝邊塞詩新論》多掌握了幾項特質,其一是對邊塞. ‧. 詩研究時代界域的拓寬,其二是即使在國力衰弱的情況下,詩中表現征伐異族的 意氣,仍與創作者對於收復固有國土的理想性密切相關,因此只要此一理想繼續. y. Nat. er. io. sit. 延續存在,即便在國力不如外族的情況下,仍會有表現征伐意氣等作品出現。其 三是南朝大多數的創作者,在未實地經行邊塞的情況下,仍可以有相當數量的作. n. al. Ch. i Un. v. 品,以及對邊塞相關的描繪。結合上述這些要點,可知邊塞詩是已實存於各朝代. engchi. 之中,且無論國力昌盛與否,或無論是否去過邊塞,只要創作者與國族意識相互 連接,透過個人理想性的盼望,描述戰爭或表現昂揚奮進的作品,將始終貫串於 各時期的邊塞詩中。至此,邊塞詩的主題特質已更為整全,而逐漸從盛唐拓展出 來,成為代表邊塞詩的核心因素,並已從盛唐向上溯源至南朝,構成相續的脈絡。 從二○○○年到二○○三年之間,仍有單篇論文和學位論文的研究集中於唐 代,所著重的理論以及考察的對象,仍停留於在盛唐氣象與邊塞詩之間的連結, 相較於前人,研究的趨向更加細緻集中於個別詩人,在專書論文方面如:蘇珊玉. 46.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 (臺北:里仁書局,2000 年 2 月。) 24. DOI:10.6814/NCCU202001264.

(29) 的《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 47、陳秀端的《岑參邊塞詩研究》 48,其中蘇珊玉 的《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更已是在一九九九年撰成,後更進一步修改為專書 於二○○○年出版,提高了研究的能見度。單篇論文方面則有〈盛唐高岑詩派的 功名觀〉49等,都是延續著前人對盛唐邊塞詩建構的基礎,進行更細部,以及美 學風格方面的探討。但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亦另外有兩篇單篇論文,延續舊有 的理論基礎,進行新時代領域開拓,分別是李迪的〈唐代與北宋邊塞詩比較〉50、 陳鴻秀的〈試論北宋邊塞詩的特色〉51,這兩篇文章都嘗試對唐以外的邊塞詩進 行研究,並試圖比較唐宋之間的不同,這兩篇文章具體的討論,本文已在整體文 獻回顧部分有所評述,在此僅將例子舉出,主要為顯示此時邊塞詩的研究,以盛. 政 治 大. 唐為起點的理論已更加完整周密。. 立. 由上述脈絡來看,《南朝邊塞詩新論》顯然已影響二○○三年陳秀端的《岑. ‧ 國. 學. 參邊塞詩研究》52,其中已指出邊塞詩不始於盛唐,並以此概念對唐代以前的邊. ‧. 塞詩作了大致的描繪,整合略述如下:漢代邊塞詩質樸生動、淒怨壯烈,直接真 實的反映了邊塞的情況,到了建安時期,則呈現出機智勇敢、富有愛國熱忱,昂. y. Nat. er. io. sit. 揚豪壯的特色。至晉亦忠義愛國,建功立業的決心,而南北朝時期雖國力衰微, 略顯感傷與落寞之餘,卻仍顯示出詩人保家衛國的精神。到了隋代,邊塞詩則多. n. al. Ch. i Un. v. 描寫邊塞風光與詩人報國的熱忱,氣勢雄渾剛建,以此接續唐代邊塞詩充滿豪情. e n g c h i53. 壯志、憂國憂民的情操、深具昂揚氣勢等特色。 通過陳秀端對各時期邊塞詩特 色的整合,各朝邊塞詩的風貌雖各有不同,然而貫串於其中的淒怨壯烈、熱忱愛 國、保家衛國、雄渾剛健等特色和精神,皆與前文所提的國家意識的理想性密切. 47.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11 月。) 陳秀端:《岑參邊塞詩研究》 (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年。) 49 董連祥: 〈盛唐高岑詩派的功名觀〉 《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第 24 卷‧第 3 期,2003 年 3 月, 頁 25-28。 50 李迪: 〈唐代與北宋邊塞詩比較〉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001 年 3 月, 頁 57-59。 51 陳鴻秀:〈試論北宋邊塞詩的特色〉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2003 年 1 月, 頁 13-15。 52 陳秀端:《岑參邊塞詩研究》 (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年。) 53 陳秀端:《岑參邊塞詩研究》 ,頁 40-54。 25 48. DOI:10.6814/NCCU202001264.

(30) 相關,而一以貫之的形諸於各時期之邊塞詩中。 雖只是略提其大要,但從前文的回顧來看,原先以唐代為起點的邊塞詩研究, 已逐步拓展到南朝、漢魏、隋等不同時代,而透過這些研究的描述,亦可見到昂 揚奮進的積極心態,是始終貫穿於各朝創作者的要素,可以確定邊塞詩的本質之 一,應是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等行為背後,創作者在國族理想性的影響之下,所 展現出積極奮進的心理。 這顯示至二○○○年以後,研究者的視角已逐步開放,拓寬至不同的朝代, 甚至在後人的研究中,盛唐氣象與邊塞詩連結後所產生的風格,已成為研究者開 拓其他朝代的邊塞詩時,所需要比較的焦點,盛唐邊塞詩鮮明的積極心理特徵,. 政 治 大. 更成為衡定其他時期邊塞詩的判斷依據,透過研究之間的相互比較,其中昂揚奮. 立. 進心理所擁有的文學特質,更加的穩固凝定。. ‧ 國. 學. 到了二○○四年,以盛唐邊塞詩中的興盛氣象為主要美學準的,並以此為比. ‧. 較基準的研究相繼出現,在單篇論文方面,如陳建的〈試論中唐邊塞詩在唐宋邊 塞詩風演變中的意義〉 54,可惜篇幅所容納的論證不多,但根據其研究的性質,. y. Nat. er. io. sit. 可以確定一些基本的論調,其一是盛唐邊塞詩具有投身報國的遠大抱負,進而開 闊了詩歌中雄闊的氣象與豪情。其二是注意到了自中唐開始,因國力之衰微,憂. n. al. Ch. i Un. v. 淒悲冷的主調取代了盛唐氣象,轉向重視理致、思辨的方向,進而。其三是初、. engchi. 盛唐即使寫邊境之愁,也多從群體的共同情感進行描寫,而中唐以後則多以個體 情感為主要的旋律。通過上述幾項特點的整理,可以顯見所謂的「盛唐氣象」, 經過自一九七三年以來的建構,在邊塞詩研究者的視野中,已完全與盛唐邊塞詩 雄偉壯闊的美學特質連結起來,形成審視盛唐邊塞詩的凝定視角,並透過與其他 朝代的比較,共同成為邊塞詩之「本色」,且在研究方面多與政治體制的開闊, 初、盛唐尚武風氣的盛行,競相求取事功的環境多所關聯。 然而若回到整體研究史的脈絡來看,邊塞詩中昂揚奮進的積極精神,雖然是 54. 陳健: 〈試論中唐邊塞詩在唐宋邊塞詩風演變中的意義〉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十二卷‧第 一期,2004 年 2 月,頁 58-60。 26. DOI:10.6814/NCCU20200126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lay the audio track for Activity 6, and have students match the given questions with one of the responses they hear.. These questions and responses are meant to provide

Later, though, people learned that Copernicus was in fact telling the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We do it by reducing the first order system to a vectorial Schr¨ odinger type equation containing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in matrix potential coefficient as in [3], [13] and use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wilight of the Gods: The Beatles in Retrospect (London 1973).. The Complete Beatles Recording S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