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從2007 年次級房貸風暴到 2008 年金融海嘯,以及近期的歐債危機,可以 發覺我們對於金融中介機構的認知仍有許多不足,過去金融中介機構主要的功能 是讓借貸雙方資金更有效率的流通,故其資產負債分別以放款和存款為主,而銀 行的利潤則來自於存放款的利差 (interest spread) ,因此將銀行視為單純創造 貨幣的角色;央行貨幣政策是藉由短期利率或貨幣基數 (money base) 的變動來 影響實質經濟。然而,隨著信用經濟的發展,銀行創造信用的重要性逐漸增加,

許多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央行貨幣政策可以透過銀行信用管道 (bank credit channel) 影響銀行的存款和放款,進而影響實質經濟。

1970 年代之後,股票市場以及不動產市場蓬勃發展,使得廠商與銀行之間 產生訊息不對稱 (asymmetric information) 的問題,有學者如 Bernanke and Blinder (1989) 認為傳統利率管道不足以完整的解釋貨幣政策的傳遞管道,提出 了 信 用 管 道 的 概 念 , 認 為 廠 商 的 資 產 負 債 表 (balance sheet) 及 抵 押 品 (collateral) 的價值會影響銀行的信用供給,進而影響貨幣政策傳遞的效果。除 此之外,金融商品的推陳出新,使銀行負債面不單單只依賴存款,還可藉由發行 金融債券、有價證券或是同業融通,銀行資金來源變的多元。從圖1-1 可以發現,

本國一般銀行存款佔資產比在1970 年之後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另外,銀行資 產面除了依靠放款賺取利息所得以外,還可從投資有價證券或不動產以賺取利潤。

圖1-2 顯示本國一般銀行放款佔資產比率和銀行投資佔資產比率,從圖中可以很 明顯發現,放款佔資產比率從1980 到 1986 年之間呈現下降的趨勢,而銀行投 資佔資產比例則是呈現上升的趨勢,可見銀行放款雖然仍是其主要業務,但其重 要性卻逐漸下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圖1- 1 本國一般銀行的存款佔資產比率

圖1- 2 本國一般銀行的投資佔資產比率、放款佔資產比率

金融監理單位注意到,銀行資產負債的變化可能會帶來銀行的流動性危機,

故1988 年時,國際清算銀行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之下的巴塞爾 銀行監理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將銀行資產依照信 用風險分別賦予風險權重,並訂定資本適足率 (capital adequacy ratio) 的指標,

要求其資本適足率不得低於8%。而我國在 1989 年修訂銀行法第 44 條,明定採 行Basel I 關於自有資本適足率的規範。這種最低資本適足率要求,顯然為銀行 放款行為做出某種程度的限制。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制度,允許銀行業務可擴大到保險、證券等面向,

並鼓勵收購,使銀行家數逐漸減少。金融整合的出現造成金融業發展速度加快,

銀行規模也越來越大,各國政府開始跟隨美國的腳步,建立銀行業跨業經營的法 源,期望藉由金融機構規模的擴大,達到規模經濟的綜合效果。在我國,由於 1980 年代後期的金融開放使得銀行家數過多,產生過度金融 (overbanking),

造成台灣的銀行業獲利能力降低,逾放比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s) 過高的 現象。因此,於2000 年開始一波金融改革風潮,效仿美國建立允許銀行跨業經 績效及降低銀行風險。Brewer and Elijah (1990)、Templeton and Severiens (1992) 認為銀行跨業經營可以藉由資產分散降低風險;然而,Emenogu (2003) 和 Demirguc-Kunt and Huizinga (2009) 則認為,銀行跨業經營反而會使銀行風險 增加。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成立至今不過10 年,文獻對於銀行納入金融控股體

(2002) 都認為資本適足率的規定會造成銀行信用供給緊縮。不過,Berrospide and Edge (2011) 藉由實證分析,發現銀行資本對於放款決策的影響不大。由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

資料做實證分析。例如,賴惠子 (2002) 使用縮減式 VAR 模型實證分析,認為 銀行放款管道並不顯著。汪建南和李光輝 (2004) 使用 SVAR 和 VEC 模型分析,

其結果亦不支持放款管道的存在。以上研究文獻,除了沒有考慮大小型銀行之間 存在分配效果外,也沒有進一步探討銀行資本及金融控股體系的影響,所以忽略 了不同類型銀行反應可能有所不同。近期,張瑞娟、欉清全和吳杰聰 (2009) 使 用國內37 家銀行的追蹤資料,研究我國銀行放款管道的存在;其結果指出,資 產大小不同的銀行之間確實有分配效果。不過,張瑞娟、欉清全和吳杰聰 (2009) 並沒有針對銀行資本和銀行納入金融控股體系的影響做進一步探討。

綜合以上,本文考量銀行資本因素,建立一個包含有銀行資產負債變數、總 體經濟和貨幣政策變數的實證模型,並使用追蹤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據此,本文 以貨幣政策及銀行資本變數,來驗證銀行放款管道及資本管道是否存在;並且,

為了進一步驗證貨幣政策是否對我國金融機構產生分配效果,本文將追蹤資料分 類成大型銀行與小型銀行,以探討兩者對貨幣政策的反應有何異同。另外,在實 證模型中,設立金融控股體系的虛擬變數,以觀察銀行納入金融控股體系之後,

各變數對銀行放款的影響,藉此分析金融體制改變 (金融控股體系成立) 後,對 銀行的經營決策、銀行放款管道及銀行資本管道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