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音樂的訊號組型與情緒反應的關係。透過人們聆聽不同訊號 組型的音樂時,其主觀情緒感受及生理變化,定位音樂的訊號組型與情緒反應的 關聯。以下針對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及名詞釋義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音樂扮演著生活中畫龍點睛的重要角色,中外皆然!古聖先賢對音樂賞析及 其作用有精闢的看法:荀子《樂論》裡寫著:「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

宋朝歐陽修有言:「樂,所以達天地之和而飭化萬物」;宋史內也提到「頤天地 之和者莫如樂,暢樂之趣者莫如琴」,鑑此古言,則能彰顯音樂的雅尚及促成身 心平衡的效果。一首好的音樂演繹,可以使人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有句諺語 這麼說著:「音樂是耳朵的眼睛!」彷彿聆聽音樂,就能感受世界。Aristotle (350BC/1997)認為,對聽眾而言,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即是音樂 (引自 Premuzic 及Furnham, 2007)。音樂是生命的靈藥,能穿越時空、跨越語言、進入心靈深處。

音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反應在音樂的情緒作用上。有了音樂的點綴,可 以隨心所欲地表達情感、調整情緒、增添生活樂趣,甚至增進潛能及生產量。荀 子《樂論》裡寫著:「樂也者,樂也」,也說「聲樂之入人心也深,其化人也速」,

指出音樂是使人快樂的聲音,能深入人心,迅速產生感化的作用。Ezarik (2001) 指出音樂是人們在失落時所需要的,正確合適的歌曲可以讓你微笑,就像夢想著 在課堂上遇到心儀的對象,這真的會讓人漸漸開懷;而同時,音樂也可以使人們 在擔憂中冷靜下來!作曲家Schumann說:「將光亮從人心靈的深沉中釋放出來,

是音樂的神聖使命!」可見得音樂不僅僅是值得聆聽的藝術,更是具有感染力的

2

魔法。

藉由音樂引發、喚起情緒,這是絕多數人都曾經歷過的生活經驗,古今皆然,

誠如樂府古辭就有一句說「悲歌可以當泣」,意思是說慷慨的悲歌即可以代替哭 泣;宋朝陸游詩人也曾寫下「情知言語難傳恨,不似琵琶道得真」,說明了音樂 比言語更能表達深入的情感。

音樂像是扮演著絢爛煙火的引線,一經點燃,情緒便能隨之併然而出,每個 人都會看到煙花在空中閃耀,這說明了音樂能引發人們的共鳴;當我們聆聽中國 古典音樂「梁祝」時,感受到一陣悽悽傷感;聆聽 Mussorgsky 的「基輔城門」

時,會感受到振奮的心情;而又聆聽Rimsky-korsakov 的「大黃蜂的飛行」時,

則會感染緊張屏息的氣氛。音樂曲目能喚起人們情緒反應的例子不勝枚舉,說明 了音樂能喚起人們的共鳴,引發出相類似的情緒。

既然音樂能引發情緒反應,那麼相類似的音樂,應當就能喚起相類似的情緒 反應。如果我們能以一個便利且明確的方式,精確辨識音樂能引發人們何種情 緒,那麼應用的效益將是十分可觀,不論是在醫療、諮商或是教育場境,皆能善 用音樂的情感特性,幫助人們宣洩情緒或是轉換心情,又或者使用於一般日常生 活如廣告行銷、氣氛營造或是視聽配樂的選擇等等,都將受用無窮。

然而世界上數以萬計的音樂,若每首音樂單純以人為方式判斷其情緒感受,

常常是非常費時且主觀的,因此,若能將音樂訊號透過量化分析方式,找出音樂 組型之間的相關性,並定位相似音樂訊號組型與情緒之間的關係,那麼,未來每 一首新的曲目都可以透過量化分析,辨識該首音樂的情緒特性,這是非常便捷省 時且實用。

綜合以上所言,欲了解音樂訊號組型與情緒之關聯,本研究有兩大主要問題 需要深入探討,一是該如何將音樂訊號量化以求取音樂組型?二是探討量化分析 後的音樂組型與人們情緒反應之間的關聯?

為了探討這兩大主題,本研究分為兩個部份進行,一是音樂訊號組型之分

3

析,音樂是一種隨著時間波動的訊號,而自然界中典型的波動可以1/f

γ

或是f

的格式呈現,其中γ或是β稱之為頻譜參數,乃由功率頻譜密度及頻率的相關計 算而得。音樂訊號組型即是分析其隨著時間變化的頻譜參數,每一首音樂皆能分 析出獨特的組型,再運用統計方法將所有的音樂予以分類。組型愈接近的音樂,

表示其波動結構愈接近、愈能引發人們相似的情緒;二是探討音樂訊號組型對情 緒的關聯,目前進行音樂聆賞實驗的研究者,已有共識認為實驗參與者聆聽音樂 後的自陳量表,能反映出對音樂的認知層面,其認知內容與個人知覺及生活經驗 有關(宋艷,2007;薑萊,2007),然而可能就會冒著過於主觀的風險;而生理儀 器的測量,則可測量出心理情緒反映在自主神經的生理反應,較為客觀,但是,

生理反應只能顯示出實驗參與者的情緒波動,卻不能明確地指出是何種情緒感 受,例如同樣是心跳加速的波動反應,但卻無法辨識出受試者是因為興奮抑或是 因為憤怒而導致心跳加速。因此,最恰當的作法是同時使用自陳的測量方式及生 理探測(楊治良,1997;薑萊,2007;丁紹璠,2008)。故而本研究將結合實驗參 與者情緒語意的自陳量表及生理回饋儀共同來探測受試者的情感反應。

另一方面,以往多數探討音樂與情緒之間關聯的研究,僅使用古典音樂作為 研究素材,例如Krumhansl(1997)邀請78位平均學習樂器或聲樂達3年以上的大學 生,聆聽六首廣為人知的古典音樂,其中兩首音樂已被認定屬於悲傷(sad)的音 樂;另外兩首屬於害怕(fear)的音樂;最後兩首則屬於快樂(happy)之音樂,78 位學生分為兩組進行實驗,最後皆須填寫聆聽該首音樂所經驗到的情緒量表,包 含13種情緒指標。結果發現兩組受試者聆聽悲傷音樂時,量表上的確反應出悲傷 的情緒指標是13中情緒指標中最高的,害怕和快樂的音樂也反映出類似的結果。

然而這份研究,因為使用的是知名度相當高的古典音樂,如韋瓦第著名作品--四 季:春,且是邀請受過音樂訓練的實驗參與者,故而這些參與者對於該首音樂應 該具有的情緒特性,常已經是約定俗成,故可能造成抽樣的誤差。

後續的研究,擴增了古典音樂以外的音樂,且加入了未曾受過正式音樂訓練

4

的受試者,如Fischer及Krehbiel (2001) 邀請8位平均受過4.25年的音樂課程訓 練,但皆非主修音樂的大學生,聆賞古典音樂和爵士音樂共10首(皆無人聲);

Bigand、Vieillard、Madurell、Marozeau與Dacquet (2005)邀請9位從未接受過音 樂訓練的參與者及10位音樂系畢業的學生,聆聽27首無人聲的音樂片段,這些音 樂包含巴洛克、古典樂派、浪漫派及現代樂派等各個音樂時期典型的西方古典音 樂;黃靜芳與吳舜文(2007)以179位修習音樂通識課程的大學生作為受試者,

聆聽12首含古典、搖滾、爵士、拉丁節慶音樂及日語及台語流行音樂等音樂類型。

以上這些研究的音樂類型較為廣泛,尤其是黃靜芳等人選取的音樂曲目,還包含 有人聲的音樂,顯示探討音樂與情緒之間關聯性的研究,使用音樂素材的類型越 來越多樣化。上述三項研究使用的音樂類型開展了以往單純只以古典音樂作為研 究的素材,畢竟選取音樂的類型愈多元,則未來應用層面愈廣泛。只可惜這些研 究並未量化分析所選用的音樂素材,研究結果應用層面,侷限於實驗中選用的音 樂素材,無法廣泛類推至其他音樂的效用;而且僅能測量出受試者的認知反應,

未搭配生理儀器接收客觀訊息,故無法全面地探測實驗參與者的情緒反應。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著重於音樂的量化分析並探討音樂訊號組型之間的相 關性,結合認知及生理變化探測人們的情緒反應。並以多數國人聆聽的主要音樂 類型作為研究素材,包含古典音樂、爵士音樂、搖滾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等四類型 的音樂,以1/f

γ

波動理論作為音樂分析的依據,以求取音樂訊號組型;接著,分 析訊號組型後的音樂,邀請實驗參與者聆聽,以其情緒的自陳量表及生理儀器來 蒐集聆聽音樂後的情緒反應,以作為音樂與情緒關係定位的依據。音樂與情緒定 位完成後,未來每一首音樂經由量化方式,即能辨識其引發的情緒反應。在生活 應用上,大眾傳播媒體、電影電視配樂皆可善加運用此研究結果,選用合適的音 樂與群眾產生情緒共鳴;在醫療應用上,醫護人員及心理師可精確且有系統地選 用音樂作為治療媒材,協助人們情緒調適及改善。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