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歷史上以「日治末期」、「日據末期」或「戰爭期」等名號所指稱的日本殖民 統治末期(1937-1945)中,因為受到中日戰爭(1937 年 7 月 7 日蘆溝橋事變開 始,至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接受波茨坦條約、宣佈無條件投降為止)影響所發 展出的「戰爭動員」意識──殖民者日本向被殖民者傳達,使之透過身體(親上 戰場)或書寫(戰爭文學),達到「協力」(宣傳)戰爭的功效──因而影響了當 時身為殖民地的台灣。當時因為日本政府所倡導的「戰爭動員」、「協力戰爭」等 政策與口號,與台灣本身具備的地理位置優勢,台灣逐漸發展成為中日戰爭中協 助日本政府的「協力者」。

在此時空下的 1937 至 1945 年間,因時勢所需及殖民政府的大力推行等因 素,文學作品已不似 1920 與 1930 年代般集中探討反抗日本政府的殖民壓迫與控 訴,而是以「協力者」的姿態存在。文學史通常將此時期冠以「皇民文學」的範 疇,單從作品題材及文本內容來觀察,此傾向更為明確。舉凡「大東亞共榮圈」

口號、日本帝國主義、協力戰爭、南進政策等,呈現濃厚的戰爭氛圍。然而此時 期中,並非所有的文學作品皆呈現此種表現形式,1940 年之後開始出現了以「大 陸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當時部分台籍作家,在中日戰爭爆發後至日本殖民結束前(1937-1945),曾 因各種原因,選擇前往大陸生活,這情形於 1937 年之後開始頻繁出現1。筆者觀 察所見,台籍作家因語言優勢(日語能力)以編輯、記者等職業在大陸生活。停 留一段時間後開始將自身的大陸生活反映在作品上,因而導致相關作品多於 1940 年後出現。而根基於作家實際大陸生活經驗而來的作品有著兩種表達形 式:第一種為作家於生活在大陸期間,將其所見所聞即時寫下;另一形式則是作 家離開大陸後採取「回憶」方式撰寫的作品,如回憶錄形式的自傳等。無論發表 時間為何,這類作品在內容上往往具備相似的情節,以及呈現相同的矛盾感受。

但寫作時間與實際大陸生活時間的落差也成為解讀這類作品時不可忽視的重要 因素2

1 筆者意思並非 1937 年之前沒有台籍作家赴大陸生活。由於本文涉及日本殖民末期的戰爭動員 政策,將分析殖民地政策與台籍作家前往大陸的連結,因而將討論時間設於 1937 年之後。

2 例如王詩琅及其大陸生活相關作品〈沙基路上的永別〉。王詩琅於 1937 至 1946 年間停留大陸,

但〈沙基路上的永別〉一文卻為 1980 年發表。大陸生活的時間與文本發表時間,相隔 34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回顧這群擁有大陸經驗的作家生平,可以發現,他們皆出生於日本殖民時 期,從小受日式教育長大,使用日語,生活所見所觸皆為日本事物。對於中國大 陸的印象皆是建立在家中長輩傳達的觀念。因為沒有實際接觸的機會,因此顯得 模糊疏離。當他們離開台灣,前往大陸生活,因為受長輩傳達的大陸印象影響,

在實際接觸了大陸事物後,對於大陸的觀感便形成一種交混的特殊樣貌。這樣交 錯地理空間發展出的觀察角度,與同時間(1937-1945)在台灣(未離開台灣)「想 像」大陸的台籍人士,以及同時期赴日留學(在日本遙望台灣與大陸事物)的台 籍知識份子相比,擁有了另一種不同的解讀視角。因此,以擁有實際大陸生活經 驗的台籍作家出發探究戰時體制下的作家與作品,成為「皇民文學」範疇之外,

另一種切入角度。

這群被稱為「日語世代」的台灣作家3,在戰後必須面臨重新接受另一個新 政權、新制度的建立以及語言轉換等問題。在他們之中,擁有實際大陸經驗的作 家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或者是戰後強調的「祖國」認同等感受,比起未離開過台灣 的作家顯得更為深刻且不同。部份作家在戰後選擇重新以「回憶錄」形式發表紀 錄自身戰前大陸生活的作品,藉回顧實際大陸經驗,來觀看或反思戰後國民政府 來台後的種種事件。這類作品的討論通常將討論時序置於戰後初期的社會中,因 而開始出現回憶錄形式的自傳作品內容(或是帶有自傳色彩的文學創作)與戰後 初期社會(國民黨接收台灣、二二八事件等)連結的現象。因此,直至目前為止,

針對「台籍作家大陸經驗」的討論,呈現「缺乏作家實際大陸生活的討論以及大 陸經驗的系統性整理」的現象。這與研究資料的缺乏與戰前戰後壁壘分明的研究 斷面,以及作家本身文學活動的重心等因素皆有所關聯。其中,吳濁流就是個鮮 明的例子。

吳濁流的作品,因寫作內容及出版時間皆集中於戰後的特徵,造成研究焦點 幾乎集中於戰後,而缺乏針對戰前活動的討論,此現象促使筆者產生回到吳濁流 戰前「視角」的發想,尤其是觀察前行研究中缺乏的大陸生活時期(1941-1942)。

希望透過文本及報紙等資料的分析,觀察戰前吳濁流的文學活動,並與其相關作 品做連結,進而建立系統性的分析。另一方面,吳濁流作品的研究幾乎呈現集中 在孤兒文學、認同、民族等議題的探討的現象,即使吳濁流在敏感的戰爭時期擁 有實際前往大陸生活的經驗,但是以「大陸經驗」為焦點的研究卻顯得異常薄弱。

這段敏感時期的經驗為何被忽視了?此現象促成筆者對此議題的發想,成為筆者 欲探討大陸經驗的動機之一。

一、問題意識

日本殖民末期因為受中日戰爭等時局的影響,以及台灣身為日本「殖民地」

3 這群擁有大陸經驗,並被稱為「日語世代」的台籍作家,例如:吳濁流、王詩琅、鍾理和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位置的特殊性,吳濁流在此時間中選擇前往大陸的原因,必須與當時的社會背景 一同討論。根據吳濁流本人所述,他於 1941 年 1 月抵達上海,短暫停留後前往 南京,直到 1942 年 3 月回台,前後停留一年又三個月4。從時間點來看,前往大 陸一事與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所推行的「南進政策」有所連結,兩者關係有再 檢視的必要。

日本政府推行的「南進政策」從 1895 年領台後旋即開始,根據卞鳳奎說法,

共分為四期:第一期:1895 年(領台)至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為

「搖籃期」。此時期總督府將南進佈局定位於華南,同時計劃擴大貿易;第二期:

1916 年至 1923 年關東大地震為止,即所謂「日本大正南進期」,布局由華南轉 進東南亞;第三期:1924 年至 1936 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因受到當時日本經濟蕭 條等因素影響,出現停滯現象,稱為「停滯期」;第四期:1938 年至 1945 年二 次大戰(與中日戰爭)結束。涉及戰爭動員、協力、派遣等因素,形成「大東亞 共榮圈時期」5

上述第三期南進階段中經濟停滯的現象,可追溯至 1923 年關東大地震發生 開始。地震之後,日本的經濟產業開始受到影響,而後 1929 年出現的世界經濟 大恐慌以來至 1936 年中日戰爭爆發前,為日本經濟蕭條時期,這股波動連帶影 響身為殖民地的台灣,開始出現「失業潮」。日本在經歷此經濟危機後,採取以

「區域經濟化」的方法試圖解決經濟蕭條的現象,正因如此,以日本為出發的周 圍亞洲地區逐漸形成一個由日本主控的「東亞經濟圈」6。而四○年代後,台灣 因地理位置等優勢被日本政府視為協助中日戰爭、實施戰爭動員的「南進基地」。 由此可以得知,第四期南進階段「大東亞共榮圈時期」與三○年代旋即開始的「東 亞經濟圈」及而後的中日戰爭等背景皆有所關聯。因此,台籍人士在 1937 至 1945 年中選擇前往大陸的行為便成為中日戰爭下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以吳濁流來看,根據吳濁流本人說法,他前往大陸的原因並非軍方派遣或教 育等外在因素,而是自願前往:

…然而時局越發吃緊,沒有勞動力的我,一個人是沒法辦農場的。政府又 在動員本島人派遣到海外去,保不定我也會給徵去,就乾脆跑到大陸去

4 吳濁流曾於回憶錄中記載停留大陸的時間共一年又三個月:1941 年 1 月至 1942 年 3 月。其中 於〈南京雜感〉中提及抵達上海的時間為 1941 年 1 月 12 日,及抵達南京的時間為 1941 年 1 月 18 日。吳濁流,〈南京雜感〉,收於《吳濁流作品集(4)南京雜感》(台北市:遠行出版社,

1977 年 9 月初版),頁 51、54;而《無花果》中則記錄了離開大陸後於 1942 年 3 月 21 日平 安抵達台灣。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 年 8 月),頁 138。

5 卞鳳奎,〈第一章 第二節 台灣總督府對華南之政策〉,《日據時期台灣籍民在大陸及東南亞 活動之研究(1895-1945)》(合肥:黃山書社,2006 年 5 月),頁 18-41。

6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 年 3 月),頁 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吧。……恰在這時,同學章君在大陸,任國民政府高級職位。我馬上給章 君去了一信,請他為我弄一章聘書來,用它辦理出境,過了兩個禮拜,護 照便下來了。7

而前往大陸的意願究竟如何形成?吳濁流在《無花果》中曾言自己抵達大陸後不 停的為生活奔波,也為了增加尋找工作機會的能力開始學習中文:

目前我的問題應該是語言,……為了熟悉一種語言,三兩個月是沒法辦到 的,至少也得下半年乃至一年苦工。我不禁為之黯然,一時雄心都為之動 搖了。加上章君那兒又有好幾個仗著他從故鄉來的人都還在失業。他們已 經會講此地的話,還是不易找到工作。……但是如今我是騎虎難下,不能 就這樣回臺灣,至少也得先試試,幾經熟慮,我想還是先學中國話。8 中日戰爭爆發後,影響著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無論是「失業潮」的影響或是 隨時可能親赴戰場的「戰爭動員」政策,都加重了台灣生活的不安定性。對照上

目前我的問題應該是語言,……為了熟悉一種語言,三兩個月是沒法辦到 的,至少也得下半年乃至一年苦工。我不禁為之黯然,一時雄心都為之動 搖了。加上章君那兒又有好幾個仗著他從故鄉來的人都還在失業。他們已 經會講此地的話,還是不易找到工作。……但是如今我是騎虎難下,不能 就這樣回臺灣,至少也得先試試,幾經熟慮,我想還是先學中國話。8 中日戰爭爆發後,影響著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無論是「失業潮」的影響或是 隨時可能親赴戰場的「戰爭動員」政策,都加重了台灣生活的不安定性。對照上

相關文件